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5 19:20:01

       太极拳的化劲就是要把对方之劲力通过松沉卸到脚底地面;使之化之干净。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面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时,想松沉到脚底与地面紧固的粘在一起了,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就到位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08:45:45

真正练内家拳的人,讲的就是“力不出圈”,就是专门在身体的重心周围发力,因此发出来的力量奇大。这种专门在别人无法发力的近身距离内,以别人无法发力的身体姿势,来发出超强力量的拳派,完全做到了“出人意料之外”。因此,一旦出手,对手就只有一条被打飞或者当场被击垮在地。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08:48:20

太极拳的松,是骨顺肉坠地放下,伸筋拔骨地放长,八面圆撑地放开;是“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08:50:26

太极拳的松;不是单一方向的松软,而是对称方向的松开;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的松;是沉浮相生、撑抱相辅、阴阳互动、矛盾统一的松。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08:53:28

如下半身向下放松,加强了对地面的作用力,地面才能加强向上的反作用力,劲力才能向上升,手上才能有劲。有劲的感觉似是紧,其根源仍是松。若说是紧,也是松出来的紧,不是做出来的紧。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08:57:06

内家拳在练的时候,身体要求是舒展大方。可是在“打”的时候,身体要求却相反像是一根绷紧的弹簧一样,身体似乎是被压着的;但随时准备弹起来。说的好听一点,身体就是特别像是正在捕食的豹子,或者说是捕鼠的灵猫。而对手,对于这样的,往往是“不堪一击”的,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来。更要命的是:即使打人出手后,身子依然保持卷曲的样子,因为它随时有下一次的出击。所谓的“太极者,长拳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中间是没有断点的。因为太极的打法一旦出手就是连绵不绝的凶猛,不断对手的机会,不让对方有机会怎样做到呢?很简单,就是攻防合一。拳出手后,第一是“不后退”的要诀,“硬打硬进无遮拦”,第二是连消带打,不会给时间让对手来反应和调整的。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09:06:11

真太极的打法,估计见过的人很少,就算见到了也不会认识的。因为它与平时见到的太极拳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快速和威猛”,根本不像是“软绵绵,慢吞吞”的内家拳,而像是极刚极猛的“外家拳”。
这种打法,是“一触即发”,快得令人惊异:在交手的一瞬间,整个身体就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劲,达到所谓的化发一体,力量和速度都很惊人。但是从外形一般人是看不出来这种内在劲的变化,甚至连交手的当事人也不知道就被莫名其妙的了。所谓的“疾如风,快似电,还嫌慢!”,就是太极一派的打法。慢练快打太极劲!!!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14:34:42

太极拳行拳时尽量上身少动。记住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由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虚实”转换; 通过膝、胯、腰、肩、肘、腕、指节等关节以圆弧旋转的形式传递到指尖的。也就是“节节贯穿”。任何身形不要随意的变动,特别注意不要有随意上下波动的起伏状,久之便会有上松下实的感觉。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14:38:30

太极拳在整套拳的所有动作中,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均不应出现直线的动作,所有的动作都是以弧线、旋转的形式变化的;哪怕是及其细微的动作都应做到如此,从脚跟到指尖,从指尖到脚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0-11 14:45:16

太极拳所谓梢节领劲,即:上盘的手是梢节,手上要有领劲的部位,体现技击用法中的劲道。中盘头为梢节,头要虚领顶劲,领起全身,竖起脊骨,中气贯足,充分发挥眼睛耳朵的视听功能和大脑的分析、判断、指挥、协调功能。下盘的脚为梢节,脚上要有领劲的部位,迈步如猫行,落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脚上要有步形步法和技击方面的动作。如:“初收”、“白猿献果”等势,提膝时脚上要给劲,加大膝关节的上冲力量、“左右蹬脚”要脚掌领劲、“左右擦脚”和 “二起脚”要脚面领劲、“扫堂腿”要脚拇趾领劲、“闪通背”转身后扫要脚后跟领劲等。再如:“金刚捣碓”最后的震脚动作,震脚前要抬起脚尖,里勾脚尖,放平脚掌再震,这样震脚脚正劲整,还保护了后脑不受震荡。
  
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