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放松,是在间架正确基础上的放松,不然就是松懈,毫无用处。间架正确了站得太紧也不行,所以它两个是辩证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头。
太极拳的放松,是在间架正确基础上的放松,不然就是松懈,毫无用处。间架正确了站得太紧也不行,所以它两个是辩证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头。内家拳修身养性,练出真东西来的肯定是德行高深之人。如今找明白师傅不易,应先看其人品、气度和涵养,绝无偏差之理。
入门要从最基础的开始练起,好高骛远的绝无成就。
做不到一下子就无思无欲无形无相的,也不要气馁,绝大多数人都差不多的;只要一心至诚处,自然该来的都来。站站桩,练练拳,真想不出来还有比这些更实际的了。
拳中本无气。气乃人体能量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松静状态下内在的、实在的感知。表现为精力充沛,内劲盈足,气势旺盛。然气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无门。
气由静而观,由松而来,由养而得,惟求松静平和。可练之法乃调息、调身、调心而已。心静身松气腾然,所谓炼“气功”是也。气无需沉,无需贯,亦无需运。意决不能跟气走,本末倒置。惟松静,气自沉丹田,气自贯丹田,小腹自沉实鼓荡。
松静气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
气聚气散任自由,聚为蓄,散为用。何需周天搬运、画蛇添足。心机动气遍身躯,发之则出,收之则合。
太极拳起式时候的规矩要贯穿整套拳的所有动作。
规矩要求虚领顶劲,头顶百会穴上顶;下颌微收,空胸实腹,含胸朋背,后腰不能凹陷,腰眼要饱满鼓出来;气沉丹田,把气放在小腹,胸口不要憋气,努气,否则会形成横气填胸;两脚与肩宽,两脚平行,不丁不八;重心放在脚掌后三分之一处,当身体感觉站不稳的时候,脚趾肚自然抓地,脚心涌泉空,这个跟脚指甲扣地是不同的。舌尖抵上颚即上牙堂;鼻尖吸气,嘴唇吐气,自然呼吸。目光呼气的时候放长放远,吸气的时候目光收回,这个主要是要结合意念的配合了,耳听身后。手型要虎口朋圆,大小指相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合,中指向上领,掌心空,掌根注意坐按,力达指肚,感觉手指热,指肚饱满,气血达到稍节。另外,外三合也是在练外形阶段必须注意的,就是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相合;练拳精力集中,思想不能开小差。这些规矩,务必要非常重视,时刻提醒自己检验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些最基本的规矩做到了,练拳才不流于花架子,才能练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行拳时如何练好虚实?
(一)要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二)重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三)要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行拳时如何做到连绵不断节节贯串?
(一)要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二)要以腰轴带动拳架:自始至终均须贯彻以腰为轴、主宰于腰,则易于前后连贯、连绵不断,久之,必然整套拳浑然一气,只见伸屈起落之势,而无断续凹凸之迹。
太极拳必须运动如缠丝、形象如螺旋,必须结合顺逆螺旋运动的旋甜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背,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于所有动作中。
运用缠丝劲时,不论是顺或逆,各使八门劲运到螺旋的弓背上,就如弓弦弓背的弹力拉长而产生弹性力一样。
太极拳在行拳中务须先有意动,继而气动,再有形动,决不能活蹦乱跳,东倒西歪;
练太极拳很随便是达不到效果的。
太极拳行拳时有动必有不动。
那么,都是哪儿不能动呢?根据情势的需要,浑身上下任何地方都可能必须保持不动。
有的人可能在乍练的一段时期内感到有些纷繁不清,在这儿咱们把不动分分类,希望对练习的时候对不动部位的把握有点儿帮助:
第一种是“点不动”:意思是不动的地方是一个点。比如咱们的手腕搭着对方的手臂,双方的接触处在理论上应该是一个点,咱们要上步,这个接触点就不能动,一动对方就知道了。还有,好比咱们的前腿套在人家的前腿外头,要使技术发放人家,两腿的接触点不能动,因为要利用杠杆效应,杠杆的支点不能动,一动杠杆效应就没了。再像对方双手推挤咱们的前胸,咱们一脚前贴地滑,同时身体向后仰,前胯要满,有后腿支撑着挺稳当,前胸保持跟对方两掌合着。这样咱们并没有因为中轴歪斜而落败,因为咱们的胸口有一点始终没动,它只是原地旋转来着。这时候咱们可以轻易地拿手一拨,对方就会绕着咱们的后肩和前脚所成的轴跌出去。
第二种是“线不动”:意思是不动的是一条线。咱们的劲力发放和承受对方的大力的时候,都要有一条线,这条线不能动。还有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咱们身上的中轴得经常保持不动。另外,只要身上有两个点不动,这两点的连线自然就不动,也属于“线不动”。
第三种是“面不动”:意思是不动的是一个面。这儿的面不动,既可以确实是一个不动的面,也可以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不动的点,而把这种情况看作是这三个点所确定的平面。比如对手用手推挤咱们的前胸或是腹部,咱们前胸或者腹部肌肉可以因推挤而向旁边移动,但咱们的后背不动,这儿咱们的上身的前面动了,但是后面却保持不动,对方的推挤就失效了。当然,能教上身前面动,后面不动的原因,就是前后两面分离了。手在身前发人的时候,后背也是不动的,好像背靠着一面墙,有个说法叫“有靠山”。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是,咱们一伸右手,右中指尖、右肩和右胯三点就形成了一个不动的面(三角形),而这个面能够有效地保持从手到肩这个标准距离不变。
第四种是“块不动”:意思是身体上有立体的一部分不动。说到立体,其实在面不动的情况下,在面之外再加一个不动的点,就成了立体(三维)的“块不动”。
平时练拳的时候说什么地方不动,意思并不是排他的,完全可能还有别的地方不动。
要不动,必须会分离,不分离就成了“一动无有不动”,这块动了,牵连得别的地方也跟着动就坏了。
严格说,保持某处不动,得明白参照的是什么,参照的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身体的其它部位,一般都是往根节方向说。
这里说的都是“实”的点线面块,另外还有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