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腦神經也好、心也好,一動念,第一個最厲害的尖兵就是眼睛動了。
走路时眼睛平视很重要;眼睛正視,不要上望也不要低視,看而不看,行雲流水自然地走去。肩膀甩動,不是手,肩膀一甩動,五臟六腑氣血就流通了。不是身體搖動,肩膀甩動,講肩膀甩動你身體在搖,可見你肩膀這裡機能已經不靈活了,自己把它練習靈活起來。行雲流水啊,左右無人,不管了,四個人也好,三個人也好,一個人也好,就是我,心中無事。
因此我们练拳时,眼睛一定要平视正前方,不能看手,更不能低頭,拿科學來講,低著頭把後腦神經拉得緊緊的,身體容易衰老,腦神經緊張,消耗體能又多,就不行啦!頭一正,後腦擺正了,腦神經不緊張放鬆了,就健康啦!
浅析练太极拳的三个阶段:1。着熟-----“着”在此作动词讲,意思为落地生根。练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也就是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要做到“迈步如猫行”.得做到两点:第一要轻,第二要沉稳。所谓沉稳.就是扎实.也就是脚下要有根。如果脚下没有根.那就是漂浮,也就不会有步法轻灵了;如果脚下过于滞重,也是做不到”迈步如猫行”的。所以,练拳要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这就要求在步法转换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转动脚掌的位置、角度来调整身形上的不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落地生根”。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做到轻灵稳健.就必须在步型、步法上下功夫,一定要规范标准,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步幅、步宽。在转脚时,还要做到角度准确。另外,还要练好基本功.也就是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轻灵稳健的。除此之外,做到步法的稳健轻灵还要掌握一些技术技巧。比如做弓步动作.迈步时,一定要把支撑腿稳定好.另一条腿的胯根要松.要用胯把腿送出去.送出去的脚要脚跟擦地而出,如履薄冰,然后依次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最后完成弓步动作。在将要完成弓步动作时.意念体重通过前脚涌泉穴下沉,好像前腿扎入地面一样。这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过脚尖,膝盖也不要左右摇摆.要稳定住:后腿要微曲,有弹性,脚后跟不能离地,脚掌也不能转动。还有.迈步时重心不要先移动.要等到前腿落实后.重心才能逐渐向前移动;重心移动时,身体要中正.不能低头猫腰。上步时,足部五趾扣地,踝部放松,则能轻灵。单腿独立时,五趾扣地则能“落地生根”。这样练习.就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熟”指的是拳架一定要练熟。太极拳走架相对少林拳术。是慢练,但就走架自身而论又是速度相差很大的练习。以传统太极拳为例,快练需10分钟左右.慢练需4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相差三四倍。快练与慢练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慢练时充盈、膨大、整体、人不可侵、被动防守、得力的感觉明显。慢练时如果舒展不开来,用意强了些。无味道了,说明慢过头了,僵硬了,要适当变快。快练时蛇行绵软无定向,如水渗透无孔不入,主动出击的感觉明显。快练时如果轻飘不稳,烦躁无味道了,说明快过头了,无所依了,要定下心来,适当变慢。一趟架子走下来,会有一些平常难以体验到得力感的所在,这对习者来说就需要注意了,要调整身法,改正动作,加强存想,单式反反复复体验,寻找得力感。年轻时架子低步幅大,身手配合恰到好处,有强烈的得力感。年纪渐长。力不从心,步幅变小,不敢下蹲,动作姿势就要做相应调整,比如身手幅度相应紧凑,以与小步幅、高架位一致,仍不失得力感。此阶段要求不宜过多,只要求把动作记熟即可。快练是拳,慢练是功2.懂劲-----“懂”是动词,指的是每一步拳架为什么要这么走。要知其然,知所以然也。懂劲阶段,务使架子走圆,力求连贯。懂了劲才能借力,并借助圆化而直发,将对方的力还到对方身上。这样对方被我打出,还是用了他自己的力,这才叫借力。懂劲包括听劲和发劲两个内容。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听劲技巧,才能“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从容走化,引进落空。发劲完整干脆,一触即发,如炮弹出膛,威力无比,使人不及变化。听劲准,发劲狠,是为真懂劲。太极拳在行功间讲究诸处皆圆,触处成圆,非圆即弧,劲力的圆转融和主要靠行拳盘架来体会(圆)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借力的意思。若擅长此法,则人之任何部位皆可借用,而自己身上任何部位皆可发人。怎样借力?①知己知彼,引劲落空。两人一搭手,首先要充分了解对方情况,以便心中有数。比如,对方究竟力有多大,常喜欢用什么手法,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如果对方喜欢用直劲向前猛推,我即向左右闪化,使其劲落空,然后乘其劲落空的一刹那,迅速发我之劲,使其失势而倾跌。②掌握重心。力大者攻我,我不能让他打中我“重心”。他打中我“重心”,我必跌出。我走化他、黏逼他时,要使他失去重心,则我一发劲,他必倾跌。③得机得势。机是时机。借力发劲,要掌握恰当的时机。过早对方力还未出,我力已先出,变成我采取主动,如打对方不中,反为对方所制。对方打来,我想借他的力打他,但是我略一迟疑,时机已过,反为对方打中了。必须是对方力已发出,我略收一收,迅速发我之劲,抢先打中对方,方为得势。④“人刚我柔”这句话,也要正确理解。对方以刚劲打来,我上半身松开是正确的,但不是一味地松下去,必须在松到一定的程度时立即变招,或用横劲,或用其他手法,立即将对方打出,不能因循等待,以致被动挨打。⑤发劲迅速。借对方的力、截对方的劲,发劲要短要快。不必将手臂伸得过长,贪远求长,这样发劲速度必慢。发劲如放箭,时机准确,力点集中,只须轻轻一点,对方必然弹跳出去,如炸弹爆炸,使对方无法化解。⑥虚实变化。借人之力打人,必须虚实变化极为迅速,始能得心应手。不懂虚实,腰腿必然重滞,既谈不到化人之力,更不用说能借对方之力还打对方了。
3.神明-----“神”是动词,指的是眼神。“明”在此作眼睛讲,意思为眼睛要炯炯有神。视力不好的人,作耳朵讲。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意思。神明阶段,是招熟和懂劲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无形无相,无我无他,无思无虑,无招无式,妙手空空,如行云流水,随心所欲,化打非常神奇,可以说是应物自然。技击时的太极拳要动时气成一团,则刚,柔时无缝不入,如水倒地一样,向前深钻透,回避对方的着力。所以说极柔软者——水也,气也;极坚者——冰也,刚也。技击时虽招法千变万化而理却一贯,发时如水之柔软,出着时似坚冰之锋利,动作身体之行动,如神龙之行空,所谓动如蚊龙,稳似泰山,矫蛇之游水,行无定踪,灵活转换,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这就是所谓柔里裹铁、锦里藏针之术也。太极拳致之刚是柔胜刚,缓胜快,整体对局部,意足而形松。说太极拳技击之术是水胜之术,是柔胜之术的真正体现。先师圣人都善于格物取意,在演练太极拳时和水能有机地、内在地联系起来,想着水,模拟水的状态和属性必然无缝不钻,同时化打。把水的三态和太极拳三态有机的结合(水的三态:液、气、固,常态为液态-----即平常温度下状态的水。气态为温度升高至100度以上形成水蒸汽状态。固态为温度降至0度以下形成固体水的冰。汽和冰是水的变态,夏季之水,冬季之冰。)其即有源源流长不断之后劲——叫内劲充足,意气变换轻灵,随机应变,避实就虚。真正做到内外合,上下随,六合归一的境界。大道至简。
合裆是在运动至发力前。。。以达到外三合。
自身不稳,失去中心,是因为用力过了,没有了“合”的东西。
“合”是基础;有了“合”的东西,就能“展”出去;
“展”的越到位,“合”的就越强大;
“展”从“合”中来,“合”从“展”中求。
就像“弹簧原理”。
如:“白蛇吐信”等等,都是实腿的腰胯一松,虚腿随半步,劲道就出去了!
要记住:你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你今后的生活垫下基石,不要等夕阳西下的时候对别人说,想当初、如果、要是……之类的话!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行拳时能感觉似乎全身皮下筋膜被气撑开,与骨肉分离开来,全身像个气球,浑然一体,里外合一。能感觉全身中和无比,不偏不奇,感觉其乐融融。这阶段要求意念似有似无,勿忘勿助。习拳时感觉全身像个肥皂泡,轻如鸿毛,似乎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行拳迈步有时如临深渊,好像稍有妄动肥皂泡会破灭。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内家拳主要练的是“筋”“骨”,绝对不是肌肉。
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
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
手三关节是腕、肘、肩。
脚三关是胯、膝盖、踝。
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
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
肩关是最难松。
“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
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
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
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
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要明理,循理渐进,时刻问自己:
放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
练拳拳时手要跟着中线走:
1、这样即能够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又能够随时进攻对方;
因为太极拳创编的原始目的就是技击。
2、手跟着中线走,劲是整的,不散。
*身体中线整体移动,守中用中。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6-6 18:46 编辑
太极拳的中线太极拳的中线:中线是百会、膻中和会阴这条人体的正中线。所谓中线原则,有两个概念。首先是敌我双方的身体中线。防护范围不用左右偏离这条中线太多。对手如果对中线失去了控制,就可以立即进攻。在相对而立的情况下,应该保持和对手之间形成侧向而立的姿势。即不能给一个正面,也不要给一个正侧面。这样即使不做动作,对手的直线进攻也是打在一个斜面上。其次,假设两个人身高臂长完全一样。速度也一样。如果用同样的招数,在进攻时肯定是互相击中。这时两人之间也有一个中心线。其实武术要说简单,也非常简单。就是如何快一点抢占中线,击中对手,而不被对手击中。简单的道理需要深刻的体会。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完整一气是内家拳武技的重要特点!在盘架与推手中只要具备这种状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太极手中,化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如何能将来劲来势化得空透,是拳家花尽心思追求的状态,也是能发放空灵的基本前提。练太极拳,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个人的悟性、恒心与实践勇气是造就拳技成功的重要基础。骨坚筋长关节活,意定神凝气势整”,这句话已经将太极拳体松心静;自然圆活、整体合一、内劲收敛入骨的要求予以准确揭示。一是身体中线整体位移。中线是人体自然存在的重力线,是自然界地球引力集中作用于人体质点(重心)而形成的引力线。由于人体具有对称性,故这条线通过人体体内并处在居中位置。守中用中目的在于,维持自己平衡稳定的同时;控制对方的重心而使其立身不稳(拔根);发放时能随心所欲。自己中线的整体位移与中线定轴旋转,可以保持整体合一的状态,并能非常巧妙地化解对方的来劲来势。这与中定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中定并不是身体定住绝对不能移动之意,而是指中土不离位——重心于支撑面内的移动尽可能要小;中定时于整体合一的状态中便能借助地利以内功将对手击出。然而,中线的整体移动(前进、后退、左挪、右闪等)在实战中便能使身法极尽灵活之能事。二是中线定轴旋转。这里的旋转不要囿于“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的思想。太极拳正确的身法是:,百会引领,竖项含喉,命门微鼓,腰脊贯直,涵胸松腹,平胯圆裆,曲膝松踝,尾闾下插;这里,并不是“百会——会阴”一条绝对垂直于地面的标准线;而是要强调“尾闾——两脚根连线”一个垂面的状态;换句话说,尾闾无形铅垂线指向两脚跟内侧的连线,一脚全虚时(如踢脚),尾闾则指向另一脚的脚跟。人体中线与这条无形的尾闾铅垂线是自然重合的。因此,中线定轴旋转,就是这一尾闾无形铅垂线的定轴旋转。欲转必定轴,不定身必乱,手脚身随此无形定轴左右转动;要同时同步(而不是有先有后),则太极整体合一、弧形圆活的状态自然得到。正如圆规划圆,只有定住一脚才能周圆。当身体不转动时可以作中线的整体位移,尾闾则发挥舵手的作用;微微调整运动的方向。注意,身体转动时不宜位移,否则,身形必散乱。三是圆切线化劲的原理。在太极拳运动中,圆切线化劲是最佳的不受力化劲,比起杠杆化劲、合力线化劲不知要巧妙多少倍。与对手融合,无论接不接手,在意道上两人封闭于一个无形的圆球中,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空通的圆球。凡接手处,宜使对方来劲来势处在我的圆切线处,无论是局部的弧线还是整体的圆球道理都是一样的。圆切线化劲可以上下左右旋转运化,由对方来劲来势的偏向决定。凡旋转时必须按照中线(尾闾)定轴旋转的道理。圆切线化劲好比是让一个极差的康乐球手打中的不是白色母球的球心,而是打中球的切线处。在意道上,自己不能出现左右前后的偏差,意识要均匀分布于周身皮表吸融对手,接手处必能融尽自己周身,也能于接手处知悉对手细微的变化;其意图将不攻自破。人体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太极球,其局部运化要服从整体运化;而在局部化劲中也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故必须依赖及时有效的还施对手的劲路回路。只有整体圆球的圆切线化劲,才会空透,也才发人迅捷;或于其人身后(如以指按其背脊)施加四两劲足以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