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7-20 08:45:37

白鹤亮翅用劲巧,左右上下妙在腰,
右撑左按少定势,遇顶则丢劲要少。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7-23 20:07:21

太极拳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一是强身防身的技击功夫;
二者统一方能显出太极拳的功效。
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养生功效,究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
无论是站桩、活桩、单操单练还是套路练习时;
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蕴蓄,心静神宁,杂念不起,全神贯注于“阴阳自然开合、天机自然运行”之中,逐渐达到练功人静、动中有静的效果。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7 08:50:16

太极拳里所说的松,不是懈怠。而是松中有紧、紧中含松。如此,方符合太极拳阴阳平衡之法则。我的一位太极拳老师曾用琴弦说明松紧的关系:“琴弦紧了才能弹,但过紧又会断,所以关键的关键是适中。”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7 08:55:43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8-10 08:54 编辑

拳架与周天运行的轨迹是一致的。
以倒卷肱为例。动作:上接肘底捶,继之,重心先移之左腿,右脚向后退一步,变成左弓马步。同时右掌由下向后,再从右侧划弧而上,再回至鼻颊,渐往下于胸前。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意感内气则由海底会阴穴,沿着身体后背中线(脊椎骨)上行至百会穴。再从百会正中沿(印堂)下至上唇。当后半圈划完,右手由上而下,在重心右移时,意感内气由上唇入下唇之承浆穴(又云搭鹊桥),再沿中线而下行入小腹丹田,再至会阴。这样周而复始,经气沿着子午线,即任督二脉,以及中脉的运行。同时也可以沿督脉上行,至顶颠得百会穴,再由百会穴直接从中脉下落丹田,循经如环,周运不息,快慢亦有气脉通利而定,有时一个动作,循运可以几圈不定。
    白鹤亮翅的运行方法也一样,当右手由前再向后旋转至上,同时经气即由后会阴穴起,逆上夹脊至巅顶正好是半个小周天运行,再下落回丹田会阴为一周。其它诸如还有金刚,尤其右手由上引动半个小周天,再由右手捣入左手掌心,正好顺任脉下复归丹田。还有闪通背,当右手引动欲向下时,海底经气早已运起至百会穴,当右手向落下胯间前(如海底针)经气已经逆行一周,回归丹田。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10 08:51:48

太极拳行拳时需要膝盖对脚尖方向;两膝盖要分别对脚尖方向,做到圆裆开胯;裆的形状不能是尖的。身体要保持立身中正,就像坐在凳子上的感觉。身体重心在后面,支撑腿应承受身体90+%的力量。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10 08:58:01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7 08:55
拳架与周天运行的轨迹是一致的。
以倒卷肱为例。动作:上接肘底捶,继之,重心先移之左腿,右脚向后退一步 ...

太极拳的运行轨迹是圆形的。看上去是一个圆,但实质上是有许多个圆组成的,环环相扣,圆圆不断,每一个圆都能引劲、化劲、发劲。所以,太极拳是碰到哪里,哪里都能打,全身各个部位都可发劲,什么架子、什么姿势都的发劲。
人是立体的,太极拳的运动,就是在全身织成一个圆的网,无数个圆,立体的包围著人身。所以这个圆内,每一点、每一处,都能发劲,所以,太极拳一搭手,立就把人打飞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08:46:34

太极拳的腿落拳到 , 动侧身变 , 三尖如一;
敌若乱打;击脐即解;敌若转身;击臀即破。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08:48:08

看看太极拳的“中”。指“伸曲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就是说:在练太极拳时必须使整个身躯保持中直之意。其一,指“尾闾中正神贯顶”,要使脊柱保持中正,不能偏倚。“顶头悬”之意是将下颚略下倾,这样能使呼吸通畅,充分发挥腹式和胸式呼吸的功能,保持心气中和。其二,指“中定”之意,意思是“五行”保持平衡,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能自由运行,无偏倚的弊病。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3 16:04:33

太极拳练习劲均起于脚。
运劲发劲,都是实实在在的用劲,这也是每个练习者必需的基本功;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以意导动”,用逐步的加强意念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脚蹬、拧转、运劲发力等,在运动过程中把空气气流看成液体,细心体验空气对手、脚、全身的阻力;
这样经过实中求虚、虚中求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配以实践;
就能真正掌握太极拳养生的奥秘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0-5 14:44:57

年轻时,不懂得;中年时,舍不得;
有些东西,当你完全拥有时,才觉索然无味;
有些东西,当你永远失去时,方知珍贵无比。
人生苦短,要来得阻挡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
得失之间,只要你耕耘过,播种过,浇灌过,
收获多少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那种使你痛、
使你恨、使你爱、使你终身难忘的一次次痛心疾首、刻骨铭心的经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太极拳的求中、守中、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