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5 06:28
一套拳有9种教法;南京的杨锦富
1教样子心生相;
2教手法相成形 ...
太极拳的腿落手到 , 动侧身变 , 三尖如一;
敌若乱打;击脐即解;敌若转身;击臀即破。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31 15:47
太极拳上下的对称关系
太极拳的上下对称.主要体现在上虚下实,轻沉兼备的动作之中.即逢上必下.升 ...
练拳时足是一身之根,要平实踏地,稳固不摇,支撑八面;
迈步时不可全脚掌同时起落;
上步先落脚跟,
退步先落脚尖,然后缓缓踏平。
抬足一拳为宜,不可过高,这是传统太极拳练法。
看看太极拳“云手”动作的要领:
1.始终保持身体中正不偏
云手动作头宜正直,百会微上顶,即虚领顶劲,神贯于顶,眼随云动的手,练拳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在意念上头顶上好似有物,要有虚虚上顶之意.这样才有精神.才能达到满身轻利。
躯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腋窝微向外撑开,两手在沉户坠肘下保持圆话自然的圆弧状态,松腰敛臀,在舒松中含有紧凑的肢体配合,并贯穿于“云手”动作的始终,
不可上体前倾后仰、左右歪斜、充分体现出太极拳中正、大方、严正、舒展的外在形象。
2. 以腰为轴
“云手”是典型的以腰背带动四肢的动作,掌握好用腰的原理,对“云手”动作要领的理解至关重要。
“以腰为轴”强调腰部运动的机能,我们做云手动作时必须腰胯放松、以腰为轴;
“云手”动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转动,带动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转动;
带动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运动,动作不能忽快忽慢,不能出现停顿。
才能打出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来。
3.分清虚实阴阳
做云手动作时必须分清虚实、阴阳相济。
如在做左云手时重心坐在右腿上,右脚为实为阳,左脚为虚为阴。
这样侧行开步才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右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左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
当左脚跟落地后,重心渐渐移到左脚上,左脚为实为阳,右脚点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为虚为阴。
左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右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
就这样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在两腿两手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做到重心平稳过度、迈步轻灵。
当然分清虚实阴阳不仅体现在形体上,首要是在神意上要有虚实阴阳为先导。
4.动作要配合呼吸
云手是一个能与呼吸很好配合的式子,右云手呼,左云手吸,呼吸以绵长深匀为好。
如左云手。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向左,侧行开步,左手向下向右向上画弧(左脚左手为虚)。
右手向上向右画弧配合吸气.这时会阴微微紧缩;
小腹内收,横膈肌上提.胸廓扩展,重心回移到左腿上;
右腿提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右手向下向左画弧,左手向左边旋边推掌(左脚左手为实)配合呼气。
这时小腹松沉.有腹鸣感,两手十指有麻、胀感。
这就是太极拳的“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呼吸运动”。
只要认真去体验.用意导气;日久自然能得到“气沉丹田”的功夫.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1 15:56
看看如何才能练出太极拳的球体感!
1、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太极拳先研究其理 而后才行其理
太极拳不能只从动作上下功夫
要研练太极拳,必须先研究其理。就是探讨每一句拳经,与每一个动作的意义。
为什么拳经这样描述?为什么有这一个动作?毕竟,先贤所创太极拳,是经历许多人长久累积的心血结晶;
前后多少人,穷其一生的时间,耗尽智慧,才肯定了文字上的记载,传承到今天。
全世界都公认中国的太极拳是最适合养生的上乘功夫。这套中国古老的身体文化,包括生理、哲理、技击(力学),范围非常广;
可惜部份的人只能从某个专业的角度来研究它。
如果能从各个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加以研究,又能念兹在兹,身作心惟,就会渐渐体悟到其理之根源处;
才能自信地去推行这些深澳又富含哲理的功夫。
如此,则空间的延伸是无限大。如果只是依前贤所言、所载的外形动作上下功夫,只靠苦练,而不去探索其理的根源;
就无法有长久、深层阶段的进步。
甚至十年、二十年下来,仍然原地踏步而已。
看看太极拳的“沉肩坠肘”深层的涵义
以“沉肩坠肘”的动作而论,许多人只从外形来练,而忽略了内层的,意识深处的思悟。
所谓沉肩,可由肩头的小间隙中向内延伸,延伸到前面的锁骨,后面的肩胛骨;
由肩胛骨更可移位到更深层,甚至已摸不到了,因为由阳面转到阴面的内层了。
我们的手臂较原来的位置,可增长十公分以上。
我们身躯的中间,就是肩胛骨与锁骨的部位,当旋转时;
可带动乳房由突出而平面,由平面而内转,得到内层的按摩作用,何等的深奥!
在足部方面,旋踝转胯与手部旋腕转臂同理,可延伸到腰隙的深处。
易言之,腿部亦如手臂,较原来的部位延伸加长。
腰与膝、胯的骨节的间隙加大了。
看看太极拳的刚柔,虚实与阴阳
再谈刚与柔、刚柔摩荡、内刚外柔、外刚内柔等等的层次。
要如何认识这些层次?今试仔细分析它的程序。
最初的阶段,我们很难了解何谓用柔或用刚,因为刚开始很难判断自己身体本质的适应性。
必待练一段时期之后,才能体会拳理上相关的练拳要领。
练拳时要“用意不用力”,要“用虚”。
所谓“虚从实始”,练拳之前,身躯的本质就是实,充满拙力,因此先用虚、用意。
练了一段时间后,身体放松了,骨节灵敏了,所锻炼出来的“实”,与未练前的“实”,不同质。
所以能慢慢感觉到“虚为实之基,实为虚之验”的道理。
经过这段时期,当你的经验与拳经的道理不谋而合了,就能渐渐明白虚与实的过程。
如此,才能提升到“阴中之阳”的层次。何谓“阴中之阳”?
所谓“阴中之阳”,是练筋骨,运气血。
有了健全的体魄,才能产生健全的精神;有了健全的精神,其思维能更精细。
此时遇到难解的问题,自能由“道”之阶,一以贯之,从此端以悟彼端了。
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到此地步,欲更上一层楼,则进入另一层次的功能,完全炼心运髓了,已进入阴中之阴了。
动以运髓,静以虑心。此动中有静,则外不有象,内却有心,就是以心著象;
已进入到深层的骨髓,也包括了五脏六腑。
由最初灵肉未分,到阴中之阳,灵肉渐分,到灵肉合一。
这已是太极拳的内涵所在。
盘架每至定式时
在似定非定之时,必须陷于内的发劲,这种发劲的锻炼实为太极拳内劲产生的原因。
有陷于内的发劲如何练:每当定式时;
例如两手挤式或按式往前时,必须沉肩垂肘,头有顶意,尾闾前送;
命门虚虚后撑(拉),掌慢前送,上身微向后坐。
合户关节骨缝松开,韧带伸长,形成手弓、腿弓、身弓,一身备五弓之势;
目光向前方远视,似乎将劲放松至天边,"意远则劲长"。走架时每一定式都应如此。
这时手上并未感到用劲。
当然如手的前方有人拦阻,该人会感觉到很大的力,这样发的是暗劲不是明劲。
以意识作指挥,每一招势从劲起于脚跟(反弹力),
用意念引导内劲到腰到脊到肩到肘到腕到指,
久之则目的处必有麻胀感,手(劳宫穴)必有突跳感。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6-3-12 11:12 编辑
太极运动的规律就是天人合一,把天,地,万物的自然运行规律放到自己身上。
http://www.taiji.net.cn/data/attachment/forum/201512/09/091230b7knfy7nws6uk8ch.jpg
看太极中的圆,不仅仅是动作上的圆形,而是性上的圆,而不懂四象是出不来圆的。
所以那个太极图不是画着玩的,所有的运动个规律和性质变化都在里面。
看看太极拳的进七阻三
“进退必有转换,往复必有折叠”
所谓“进七阻三”是指运拳行进动作时,把“进”的劲力当作七分,阻碍“进”的劲力当作三分,形成“进七阴三”。
“进”是进了,但不是那么简单,有心意的引领,有气血的营运,有呼吸的参与,有上下的呼应,有左右的随顺,有周身的整合;
有拳、我、天的合,有虚实的变化,有阴阳的转化等。
分析“进七阻三”的训练要素,须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静乃至心净运拳。二是先练慢进,如贪快则无法体会此中滋味。
至于是否可以练快,何时才可以练快,则据“进七阻三”熟练程度与拳势要求而定。
三是以脐轮转圈、丹田磨气落实腰脊为中心。四是运用感觉效应。
即撑开出去的是七分劲力而设想合抱向内是三分劲力;
相应的合抱内是七分劲力,撑开相阻则是三分劲力。
用意引导动作,可以用来滋润与充实太极拳“进七阻三”动作训练。
下面举一个常见动作解说。
以野马分鬃左式为例,按动作简明要求,先右抱球,左脚虚是接近右踝;
然后旋腰转胯左手引领左臂掤出,右臂后挒,在腰轴带领下,腿斜向出脚成左弓步。
“进七阻三”侧重体现在“分鬃”中,左臂掤出与左脚斜进是同时在“三分阻力”中行进的,
心意寂寥里,右抱式则吸气积蓄口水,“分鬃式”则呼气吞润口水,
然后自然转换为右抱球与右分鬃式。
在转换过程中,有一个退的动作,因为有进必有退,不先退则无法进;
退就变成了“退七阻三”,即退七分劲力,阻力三分。
手脚腰同时照应,形成周身一致。至于招式中进退并不明显的动作;
则必有升降、开合、收放、展缩,参照此法训练。
“进七阻三”主要指训练蓄劲。
“蓄劲如开弓”。开弓有阻力没有?有。弓愈强硬阻力愈大,发箭之力也愈大。
既然是练习蓄劲,还须注意背催肩肘腕,腰引胯膝踝,以及由脚而腿而腰予以配合。
单式训练可采用两脚肩宽开立,双手自胸前向前方推出,推出时,进力七分,阻力三分;
推出劲力似乎从足下起经腿经腰到背,从背至肩至肘至腕形于手指,面前如推一个石球;
双手撤回沿腕肘肩背,到腰胯膝踝脚,似石球反弹。
在一推一拉中,腰腹有转圈争裹,丹田有磨气。
腰对胯膝踝有催引,久行则劳宫有热、胀、麻之感;
这样手到肘、肩、背,到腰,到胯、膝、踝形成一“弓”;
然后脚到膝、腰、背、肘、手又形成一“弓”,此弓彼弓,实为一弓,中心在命门。
劲力必有所蓄。从初训到提高,架势可从高到低,形成下蹲,身体借助地心引力反弹。
如此循环,反复体会,一旦熟练后,“进七阻三”,便可迁移到太极招式中的训练;
待熟能生巧之时,必进入出神入化之境,顺势随机,也就不管什么“进七阻三”了;
有意变无意,一切自然而然。
拳味必定非常浓厚,拳境会全面改观,拳效更是无以言状。
以上主要讲蓄劲训练,蓄发不可分更是,但发劲有其特点,容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