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19 17:19:27

练拳时动势时裆要开,定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
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
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
定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
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0 17:04:26

太极拳的出手不出肘,肘对胸门口;就是“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己向前运动的手是不超过前脚尖垂直线的,向后运动的肘是不超过两肩连线的。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0 17:10:10

南京+杨义勋
今天还纠正了“白鹤亮翅”中左脚(虚)的上步应该是走“川字步”。
乖乖隆滴冬!错了七、八年哦!难怪左手的旋总是不得劲、很别扭!
还是“……其根在脚”啊!
http://www.taiji.net.cn/data/attachment/album/201503/05/085730mvjvetakjiyvk7nj.jpg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1 11:21:44

太极拳是太极哲理与拳理相融合的拳术,要练好拳,必悟太极之理,必悟阴阳相济之义。
1,下盘沉稳如盘石,中盘灵活如珠,上盘轻如杨柳。
2,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
3,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1 11:24:22

太极八法:掤在手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弓,采在十指,挒在转肱,肘在曲尺,靠在肩胸。
逢力必掤,逢掤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
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转走螺旋。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1 11:26:00

练拳需要三个圈:
一是大小动作自身处处都要旋转。
二是大小动作所走的路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
三是定式全身处处掤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1 14:56:53

太极拳快练是拳,慢练是功。
静则气生,动则气行。
学任何东西都一样,聪明人掌握规律,一般人学姿势。
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掤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
可谓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
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之人。
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需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
重心即太极拳所说的中定,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定。
涌泉发力,就是重心由脚跟转换到前脚掌蹬地。
折叠从形式上来说,每一动至尽头时都必然要转换,这个转换就是折叠,它是不断出现的,自然而然,不要人为去管。
身如弓弦,手如箭,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2 09:32:05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2-19 19:43
说起来容易,做到不容易,好好按这个规律练总会出效果的,感谢师父。

太极拳的重心移动,就是一个实腿一侧的腰胯的旋转下沉;
旋转下沉的幅度有大有小,但无本质区别。
一般规律是,左右移动旋转的幅度大,叫胯走后下弧;
前后移动旋转的幅度小,所以叫裆走锅底,或叫胯走下弧。
没有腰胯的旋转下沉,既不能“借地之力”,腿脚蹬地也使不上劲。
练到高级阶段,就只有“胯根内收”了;
所以胯走的都是下弧,劲由内换,有其意而不露其形。

fangyuantaiji 发表于 2016-3-23 07:21:57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0 17:10
南京+杨义勋
今天还纠正了“白鹤亮翅”中左脚(虚)的上步应该是走“川字步”。
乖乖隆滴冬!错了七、八 ...

看到您亲手传授,我也感到幸福,为他们幸福。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3 09:18:05

卧时,可默想太极拳套路,以意行拳,用手带领内气在体内旋转,修炼内功。由于我们工作繁忙,一天抽不出长时间去练拳,就可以靠行走,坐卧来进行补充,同样可以达到防身健身的目的,甚至效果比平时练拳效果更好。它可以对练习太极拳进行总结和体会。
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