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劲是弹簧劲;
弹簧喻比在拳中有三层,下层在脚,中层在腰腿、命门,上层在双肩。
腋下两臂似乎置于弹簧之上,受力时,随高则高,随低则低而反弹。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3-16 10:41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有三点:
一是在内不在外;二是用意不用力;三是无始无终,八面支撑,一个封闭的环。
这 ...
看看内家拳的上下三关。
“直如放箭曲如鞭”,何谓“直如放箭”?何谓“曲如鞭”?都是一气贯通周身后才可能产生的结果。
没有这层功夫,得到此诀也是枉然。
一气贯通周身,首先要上下三关贯通,如此,劲力才顺畅,才灵活通透。
不能一气贯通周身,架子再工整,也不能做到“直如箭”,身体再柔软,也不能达到“曲如鞭”。
所以练习拳术者若能弄清楚上下三关在拳中的作用和性质;
对于自己如何正确的练拳,如何合理的取舍,也许会有些帮助。
上三关:肩、肘、腕。下三关:胯、膝、踝。
上三关:肩、肘、腕。
肩八、肘八、腕十六。
肩八,肩有四德,加撞、靠、束、展四法,故云:肩八。
四德,松、通、开、转。
肩节以松通为最要。
松肩要如同肩节能卸下来一般,所谓松肩如卸。
通肩是使肩与脊椎贯通,一伸俱伸,一缩俱缩,二者如同被弹簧链条连通一体一般。
开肩是使肩胛骨打开,肩井有下沉之意,有阔背松胸、气沉丹田之效。
转肩是肩节能转圜自如,如同车轮正、反向随意转动,转圜起落与脊椎伸缩相符节。
松、通、开、转为肩之四德。加撞、靠、束、展四法为八用。
撞、靠两法并非是闷头硬冲楞撞,而是以自身中轴夺位合拍撞、靠之。
以站定的同时撞、靠为正法。未站定而撞、靠,乃法外之法,奇法也。
撞、靠两法用时身形轻灵巧妙,切勿以凶猛为能。撞、靠有明、有暗,明者,直接用肩撞靠。
暗者,用肩领、带,用身体其他部位撞、靠之。束展;
肘八,肘有八能,故曰:肘八。八能,坠、横、裹、翻、顶、撞、扫、砸。肘节以隐蔽速变为巧。
八能以坠肘为母,其余各法皆由此而生。
坠肘要自然下坠,移动随身,行如平轨,其要是稳静无乖,肘随身动,不可有起伏自主之态。
肘动必速变,或横、或裹、或翻、或顶、或撞、或扫、或砸,其用有明有暗,短小速悍。
腕十六,腕多与掌指合用,转腕有八卦之变化,掌有大、小鱼际、劳宫等三穴以及五指之形;
故有八卦、五行、三才之体用,故曰:腕十六。腕节及五指要圆活有力。
腕因与掌指并用,其变化最多。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12 15:44
看看内家拳的上下三关。
“直如放箭曲如鞭”,何谓“直如放箭”?何谓“曲如鞭”?都是一气贯通周身后才 ...
下三关:胯、膝、踝。
胯有四德:开、合、抖、坐。
胯节以开为首要功夫,胯不开,不得用。
胯节以坐为常法,要身直立而坐胯,气通足踵,行大周天。
抖胯用于发力,发力时,周身内外皆松,不可有任何预示,纯由一念而起;
气合于足、抖于胯、形于梢端。功深如电闪。
合胯用于腿法,蹬腿、摆腿时,胯要先合后开。
抽边腿时,胯要先开后合。
膝要坚顶。膝乃脆弱之部位,同时也是坚利之器。
膝有三戒,一戒扭转,二戒平直,三戒前压。
膝有三要,一要动转随足,二要顶膝如弓,三要肌腱饱满。
故拳中大弓步对膝有伤害,力戒之。
杨式太极大架之误人者,此为其一。
踝要圆活有力与腕节要求相同。
同时脚掌、足尖皆要有功夫。
脚要将脚掌上三点与足尖练通,四者分别能支撑全身与百会贯通一体。
如此则能灵活轻固,变化神妙。
上下三关的肩、肘、腕、胯、膝、踝还要与脊椎、丹田一气贯通,变化自如;
才谈得上将“直如放箭曲如鞭”用于技击心法中。
上下三关舒展通顺、圆活自如,脊椎拉直,气归丹田,神意虚无;
练拳入手就要知道这些,才谈得上练功夫。否则,就是瞎比划。
再看看太极拳的胯、膝、脚。
练动功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
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
欲解上述诸弊端,均需着意于松腰的练习。
胯部要求
松胯。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
其二是骶髂关节放松(旧称泛臀)。
松胯的专门练法有松前、后胯之分。
松前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外撇成一字;
手可叉腰,胸前合十或左右平举;
曲膝、曲髋下蹲,大腿、手、两膝尽量向外开张。
松后胯:第一个动作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脚尖内扣成一字;
上身微前倾,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含胸向两侧外展,颏内含,头上顶;
第二个动作是两膝微曲下蹲,臀部外翻,收小腹;
两手同时向上前方划弧分开,掌心向上如托物,头后仰观天。
尾闾
要求
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这里只介绍第一步。
二、具体作法
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
初练垂尾闾要注意提肛相合,否则一味下垂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步功法,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闾。见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练功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
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
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
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
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
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第三步,扣尾闾。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
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状,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
同时躯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第四步,转尾闾(尾闾划圈)。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
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
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
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
此是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
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
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
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
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
与开始即以意念为用而调动一些膜络混元气不可混语也。
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练法,由于各家功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
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
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
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为什么要求不同?
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
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
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
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
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
练气功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
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
丹田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
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
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
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
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
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
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
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了。
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做整体或当做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所谓“尾闾如钟摆”的说法。
实际就是第四步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
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
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一拉钟锤,撞到钟上钟就响了。
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
使丹田发气,用尾闾扣激,把气发到周身各个地方。
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
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
闾处非常重要。
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见有谈及松尾闾者;
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
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
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
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
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膝部
要求
松膝、内扣。
具体作法
膝部的放松,关系到全身经脉气血能否与足部相通。
一般要求站时膝髌自然弯曲,微微下蹲并轻轻内扣,结合膝向前微屈,放松下沉。
髌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否则会有垂滞之嫌。
扣膝与泛臀结合,可使下肢内劲从外向内呈螺旋状下降至足,增加下盘的稳定度。
但真正使膝部放松,须有专门练法:两脚并拢,两手叉腰,松静站立。
裹臀靠胯(两臀内缩,两胯向前并向中间靠紧),含胸收腹;
膝部放松慢慢跪向足面,躯干后倾与大腿成一直线;
百会上领,下颏回收,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久久自然能松。
扣膝、股骨头外翻乃至与泛臀结合,下肢的内劲则从外向内呈螺旋型下降至足。
另外,扣膝又是圆裆的辅助动作,提髌则是保持下肢轻灵的要素。
如果膝不松,气难以贯通于足,足在武功中的作用则难以发挥。
本式膝向前跪移重心于膝部,加大了气血流通的阻力,可使气壅集于膝部。
好比河中筑水坝,将水位升高,从而加强其冲力。
提膝时,膝部阻力变小,壅集之气好似河水决口,直冲而下。
踝部乃至足趾感觉有一股暖流自上而下冲来。反复练习,下肢三节自可连成一体。
脚
要求
两足平铺地面,全身重量均匀地放在两脚,勿偏于一处。
具体作法
一般练功人都以为两足平铺地面无甚难处,殊不知要真正达到“平铺”绝非易事,非一日可臻。
做法首先调整周身使之中正,而后大趾轻轻用意收缩,引气下行,
周身重量从百会沿两耳、两肩、体侧、大腿外侧而降至足心。
配合提膝,重力平均布于踵至足掌乃至五趾,长此练习;
再配合以脚腕关节囊的放松,慢慢可使足弓松开,脚心可以着地,这才是真正的“平铺”。
这种平铺不会变成“扁平足”,只是足弓部弹性加强。
这与武功的“五趾抓地”不同,练武者重在威风杀气;
必须练“四梢”(爪为筋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发为血梢),养生则可不必于此用功。
气功要求两足平铺达到“力合五趾与涌泉”(不是形动的五趾抓地),是周身放松的重要标志之一;
只有这时,气才能真正下通于足与地气相接,周身之气才能贯通。
古人谓“力发于足”,“真人呼吸在踵”正指此而言。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3-15 13:29
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 ...
太极拳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
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打开,而是死顶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车轴转动的作用。
“开 胯”的要求,一般有两层意思:
一是机械性开胯。
每天要拉胯、压胯,有正压、侧压等;
再就是拉大马步, 两膝盖螺旋外展、平面旋转,以使大腿根部产生拉力。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可使胯关节和肌肉拉开变长,具有一定韧性。
二是内功性开胯。
在机械性开胯基础上,通过意念,两膝先外展后微微内合,胯根松开;
用意念引导胯骨部位收束、开放、旋转、整合起来,带动全身骨骼运动。
如在盘架子中做太极拳单鞭势、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
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上下相随;
外形如城墙之拱门, 达到了“胯撑裆圆”的要求。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而“外三合”中的“肩与胯合”尤为重要,正所谓“根节不明力无源”,无此便谈不上中节和稍节了。但是许多人练了很多年也不知道这“肩与胯合”应作何解释?在练拳的时候应该如何操作?而仅仅只停留在“上下照应”这个字面上。
太极拳要求的是一种轴性灵活,不像外家拳超越身体限度大幅度伸缩,故不需专门柔韧训练,通过长期松沉盘架,自然会得到轴性灵活。有了这个前提之后,我们再来建立一个几何模型:我们把人体的两个肩(肩井穴)和两个胯(环跳穴)抽象成四个点,把这四个点顺序连接起来,便构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平面会因我们在转身时发生扭曲。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这个平面的扭曲程度。和别的内家拳不同(例如八卦掌),太极拳要求“腰胯一体”,即“言腰必言胯,转腰必转胯”。
当我们练拳向右转腰时,尽量保持腰以下的部位不动,慢慢地右转,你会感觉你的左胯变得越来越死、越来越不灵活了,呼吸也受到了影响;好,现在放松腰以下的部位,让你的左胯跟上你的左肩,同时松掉左胯,怎么样?不仅身子正了,呼吸顺遂了,而且还获得了更大的转动空间!这时如果有力量施加于你的右胸,你这么一找肩、一松胯,力量自然就被化掉了。
练拳的时候:在保证两肩和两胯向下松沉的情况下;
要尽量减少“平面”的扭曲程度。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下“尽量”二字的两层含义:
第一,平面的小范围扭曲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否则便真成了“胸腰铁板一块”了;
灵活并不在于位移的大小,在最小的位移之内产生最大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灵活;
第二,不要把“尽量”二字理解为“强求”,实际上它反而会给你一种顺遂感;
也许初期不太明显,时间长了你就会感觉到其中的奥妙;
举个例子,学乒乓球时,老师会否定你自由握拍的方法,而教你一种标准的握拍方法;
初期你一定不太适应,待习练到一定程度时;
你就会发现这种握拍的方法对你今后的提升将有着多大的帮助!
做到了两肩、两胯的放松和照应,转换自然迅速,上下自然相随;
这正是“上下相随人难侵”,你的太极功夫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太极拳拳理歌诀
沉肩坠肘软如棉,含胸拔背记心间,舌尖虚顶嘴上膛,腹式呼吸很关键。
腿要内旋加提肛,呼吸吐纳走周天,腰为主宰带全身,节节贯通把意传。
无极之式为静功,静极生动本质变,动生两仪出阴阳,阴阳能够变万千。
阴阳虚实随机变,生出神功太极拳,拳理神奇哲理深,防身健体藏中间。
健体要领按拳理,不用劲力用意练,好似春蚕吐丝时,连连绵绵意不断。
屈张开合随呼吸,三节要把四梢连,呼吸开合每一循,意在呼时传四尖。
若是防身练此拳,意在攻防和躲闪,掤捋挤按四正劲,以掤为主贯此拳。
采例肘靠为四斜,四正四斜八卦全,进退顾盼和中定,五行必须要锤炼。
练拳同时练推手,定步推手分双单,推手主要练听力,粘连黏随为重点。
练完定步练活步,合步套步反复练,大捋推手为四斜,四捋四靠不简单。
以上程序很重要,不练走推也枉然。三角神步练走推,任你推打任你变。
下盘好似乱采花,上盘花开扫八面。随心所欲迎万变,意黏意连神不断。
断手意推不断意,黏连粘随随身转。拳脚任你随机出,练出神功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