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07: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
站桩结束,一定要按摩两个膝盖,不然,会在老年时落下膝盖毛病。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练武术的人,晚年多行动不便,膝盖出了问题;
是站桩与练拳姿势不对。是站桩和练武中膝盖受力过多;
而在站桩结束后没有把膝盖放松而使紧张的肌肉缓解、压力化空。
所以,一定要按摩膝盖。
晚上打坐的人,打坐完不要立即睡眠,至少要按摩腿脚;
如果时间允许,轻微运动几分钟,不外摇肩活胯,按揉足三里这些小动作。
看起来是小动作,且有大效果,能减少你晚年气血衰退时的腿脚毛病。
大多腿脚出问题,就在于忽视了这些细微的地方,积劳成损;
膝盖、腿脚就会生疾病,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尽管你有功夫,那你的功夫有能如何?
很多大师晚年瘫痪在床,尽管他的拳的威力照样在身,可有什么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应该说:
第一步正拳架;
第二步练出松沉;
第三步练成虚静轻灵。
盘拳走架要规范大气,这就要求身体形态要附合太极拳的要求。

一是立身要中正,就是行拳时身体正直;
始终保持人体中轴线假设线不偏歪;
动作以中轴线为中心移动,保持全身的稳定性。
守住自己的中心线,;
用中想方设法通过引手;
取中对方的中心线偏离;
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我顺人背的局面。

二是动作要舒展,做到外三合;
使动作饱满不瘪,脚步长宽适度。既手足合;
手与重心所在脚相齐相对;
肘膝合,肘膝相齐相对;
肩胯合,肩胯宽度适合;
保证裆圆身稳。

三是要求“四平”;
即眼平视,保证不低头猫腰,拳架自然美;
两肩平衡,保证身体不摇摆,防止扭扭捏捏;
胯平稳,保持低盘稳固,下盘稳,上体才能轻松;
身体平移,太极拳动移动要低平移动,防止身体起伏,破坏拳架结构。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练太极拳想要出功夫,必须练好“松沉”劲。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练出松沉劲:此时身体有负重沉重感,两臂松沉如绳系;
行拳走架有空气阻力感,接手实战身稳劲足。

要想练出松沉劲;
就要明确:松是松展、松柔、松肉、松开关节,松中带沉。
而不能松懈、松瘪。
一定要在静中松,紧中松,在松中沉。
松要松得透,要松得沉劲到脚底,无一丝滞力。
练拳时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做到心静,心静才能体松,心静、心松是上体松的关键;
因为意识是身体运动的主驱动;
只有心态平合,不急不躁,保持冷静,才能正确分析判断,指导身体运动。
如果精神紧张,身体是达不到太极拳讲究的松沉状态的。
二是虚领顶颈,头往上虚领,不能用力上顶;
而是用意想像头上顶物,或如发悬梁。
这有力于气聚凝神,促使两肩松沉。
这就是顶头悬!
三是松肩坠肘,两臂要松得如系物沉坠;
并且肩坠与虚领顶颈形成对拉劲,目的是促使腰背松沉下坠。
四是含胸拨背,后背有横向对拔感;
以便内气下沉丹田,胸空腹实,使气位下降。
五是松胯圆裆,下落两胯内侧,裆口撑圆;
裆松坠走下弧线,使内气更加下沉,后撑命门。
六是通过松胯圆裆,就会加强两脚的蹬力;
使内劲下沉地下,再借地球反作用力;
加大腿部上托力,让低盘稳固,低盘固,上身就会松轻。
七是动作要慢,每个动作都要体现点线连接的过程;
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身感空气有阻力,加大身体的松沉程度。
八是骨肉分离,肉松骨挑。
练太极拳时要放松肌肉,但筋骨却有挑劲;
感觉身上的肉挂在骨架上,并有弹性,又如雪压松枝。

要解决放松的问题;
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
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
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上悟炼,逐步做到周身放松的要求。
(一)是从正中求松。
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
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从慢中求松。大极拳要求快慢相间;
特别是在未能放松之前;
要强调练慢。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
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三)是从缠绕中求松。
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
从缠绕之中求放松;
因为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
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
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
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育松。
(四)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
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
太极拳的基本功:松肩;坠肘;坐腕。
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
从蚕蛹、毛毛虫的蛹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五)是从紧中求松。
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
因此,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
拳走低架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
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
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
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
这就是我经常讲的太极拳是哲学拳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8: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拳与操的本质区别!
就是力道与习惯用力。
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的“习惯用力”是两码事,完全不同。
操是“习惯用力”,系直来直去,用手伸手,用脚出脚。
而太极拳则应该是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
上行: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
腕带手掌达于指尖;
下行: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尖。
即四肢脚手要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
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
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
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
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
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
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手脚的比比划划。
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
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
譬如,“含胸拔背”!
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
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
“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
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
“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
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
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
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
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
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
胸开了,气就通了;
背开了,气就顺了。
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
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
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动的一种劲道。

“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腰圈)最近;
肘不离肋;或者肘对胸门口。
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
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
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
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
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
“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颈”形成。
“虚灵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
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
这里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
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
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他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
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
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
太极拳,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
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行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
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游移不定的念头;
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
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变成操呢?
其实走偏、异化是顺逆理而成章,习惯而自然的;
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
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
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
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
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
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
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
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

练太极拳的人甚至名运动员出现膝痛;
原因一条就是由于习练不得法,背离了太极拳的规则。
太极拳极汫究力的对称;
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
人们只知道向下“放松”;
却不晓得向上“提顶”(以“神”提顶);
就是“顶头悬”
因此,形成松塌,下陂负重过量,导致膝关节受损。
怎么解决呢?
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
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
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
太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
当前有些人练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
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
形成了直来直去操的状态!
出路有两条:
要么走太极拳路子;
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式、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
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
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
完全习非成是了;操啊!
对于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反的拳术;
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
把操当成拳;
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
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
出现走偏,异化演变成操也不足为怪了。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
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
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
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
它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
是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
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有独特功效。
我们应该学习正宗的太极拳。
正宗的太极拳:
是应本着太极拳的规则,细细地去练,去悟;
日子久了,就一定会奥妙发现;
在健身方面、应用方面都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9: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道入拳,可以一日千里!
不谋万世,则不足以谋一时;
不谋全局,则无法谋一隅;
太极之奥义,阴阳之真谛也!
“道”之终极,揭秘于大家;
大道至简,由道入拳易,由拳入道难。

“道”有很多种解释;
在太极拳里,它叫做“阴阳”。
把“阴阳”,看作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种特例解释。
“阴阳”,包含了真相与错觉,强弱,强弱的转换;
远近,远近的转换,快慢,快慢的转换;
整体和局部,进攻和防守,刚和柔,进和退等等。
若能理解“阴阳”,就可以强弱转换;
以弱胜强,或者以强压强。

什么是内力:
内力其实就是在攻击时,调节全身的姿势和力量结构;
使自己的攻击,能够融入全身的力量;
在防守时,调节全身的姿势和力量结构;
使自己承受的力量,从受力点扩展到全身。
这就是整体和局部的转换。

“阴阳”之道的第一关:克服身体的错觉!
1、拳头挥进的轨迹,是以肩为轴心,类似曲线前进。
人体的一种错觉,它违背了数学原理: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
因此,“阴阳”之意,在这里,就是克服这个挥拳的错觉,改为直线挥拳。(这样更快)
2、单凭拳头之力打人。
这是人体的另外一种错觉。
他违背了物理中的动量定理;
仅仅靠拳头,没有办法击伤对手。
因此,“阴阳”之意,在这里:
就是克服仅凭单臂力量的错觉,
而是以全身之力,灌注于拳头,一击败敌。
3、身体承受打击。
在这里,身体的错觉是逃避;
以一点之力,顶一击之力。
“阴阳”之意,在这里,就是以全身之力量,抗一击之力。

“阴阳”第二关:理解强弱,强弱的转换;
远近,远近的转换,快慢,快慢的转换。
什么是强?
对方摆好姿势,是强;
我在对方的攻击范围之内,是强。
反之,则是弱。
两军对垒,首先就是察敌。
一般来说,对方的攻击范围,是在以对方为圆心;
以攻击范围为半径画一个大约45度的扇形。
你在扇形之内,对方就强;
你在扇形之外,对方就弱;
所以,移动,是一个强弱转换的技巧。

什么是远近?
“阴阳”在这里,就是:
在扇形之外,是远;
在扇形之内,是近。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太极拳里的姿势;
太极拳的双腿,是很低的;
这就保证了两个优点:
1、姿势低,弱点少;
2、移动速度快。
第一个优点,大家都知道;
但是,第二个优点,很少人注意到。
看看圆规,角度小的高;
角度大的,低!但是,跨度更大。
这就保证了练太极拳的人;
移动的速度和幅度,大于其他拳法师;
不要小看了这不起眼的一点距离差别;
在拳斗中,一厘米,都是致命的。
攻与卸的含义:
物理原理:垂直九十度的打击,是最大化攻击;
而卸,就是偏离身体,使身体只承受一部份力量。
比如,对方的力量打来,是F;
那么你倾斜身体45度,对方的力量打在你身上;
就是 F * SIN30度=50%F;
也就是说,对方只有一半的力量打在你身上。这就是卸。

为什么太极拳里,那么强调“松”;
就是因为“卸”是非常关键的抗打击技巧。
如果不“松”, 身体可能无法及时的倾斜;
然后,再调整身体,
以整个身体承受对方的打击力,就可以避免失败。
这也是太极拳法最难缠的一个地方。
“松”其实还与调整身体结构,调动内力攻击有关。
攻击与弱点:
攻击就会暴露弱点;
攻击是阳,弱点是阴;
我们寻找的,就是阳之下的阴。
比如,右手攻击,左半身就是弱点;
上半身攻击,下半身就是弱点。
攻击之前,对方有弱点;
攻击之后,对方有弱点。
所以,太极包含了:以直破曲(也就是以拙破巧);
以曲破直,以快破慢,以慢破快,以攻破守,以守破攻;
后发制敌,先发制敌等等完全相反相克的技巧。
但是,千变万化,“阴阳”,最简单的!
就是时间和空间。
掌握了时间和空间,你就能拳法不败。
练太极的人,基本上都是“不败”,而不是“必胜”;
是有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差别;
这也是太极拳法师那么自信的原因。
练太极的人,本身就像一座防守森严的城;
而技巧---比如步法,身法,卸劲,缠劲等等,就是外围。
所以,要破城池,一定要先扫除外围。
破尽步法,才能破尽身法;
破尽身法,才能一击击破太极;
因为步法和身法被破,太极就不是太极了。
记住,是破尽!
因为太极有太多的技巧可以强弱转换,攻防转换;
因为练太极的人,只要步法不乱,身法不乱,就是似弱实强。
“道”,其实就是明白一个相对论:
强之处,必有弱点;
弱之处,必有强势。
虚实的转换,使天地之间,有无穷变换;
但是,最根本的,依然是时间和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6: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野菜,居然是白发的克星!可惜很多人都把它扔了!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无毛,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
  上天赐予我们好东西,但是我们却不珍惜。比如马齿苋,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可真正知道它保健作用的人却不多。春天去郊外踏青,采上一大把拌凉菜吃,既可以降肝火、清心火,又可以清肠热,解毒,调理便秘,驱除宿便,把它们做给爸爸妈妈吃,让他们肠道通畅胃口好,爸爸妈妈该多开心呀~五行俱全的“长寿菜”
  去郊外踏青可以采一些野菜回来尝鲜,荠菜、香艾、马齿苋都是美味。其中,最多的是马齿苋,因为它到处都是,一采就是一大把。马齿苋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不论南方北方,随便找个花园或者田间地头都能采到。
  它长得不高,也就是三十公分左右,而且大部分是趴在地上的。叶子小而圆,茎是红色圆圆的,肉质肥厚,夏天开黄色的小花,很好认。新鲜马齿苋的口感脆嫩,吃起来象苋菜一样滑滑的,略有些酸。作为蔬菜来说,马齿苋的味道不算特别好,但是它的保健价值却相当的高。
  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
马齿苋能得造化之青眼,把五行都占全了,它的作用自然不可小看。
马齿苋性寒凉,能够清除心、肝、肺和大肠之热。
马齿苋可明目、降血脂、使白发转青。马齿苋入肝经,可以凉血、降肝火。
  有的人熬夜后眼睛会发红,这是肝火上炎的表现,吃点马齿苋就可以好转。
  有些年纪轻轻就长白头发的人,不要怀疑自己肾虚或是未老先衰,这种白发是血热,是由于你的肝火太盛,上冲头顶引起的。对付少白头,你吃补肾药的疗效还不如多吃马齿苋来得直接。
  马齿苋又有别名叫长寿菜,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保肝作用。前些年美国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在所有的植物中,马齿苋的欧米茄3脂肪酸含量最高,可以与海鱼相媲美。欧米茄3脂肪酸是对于人体非常重要的脂肪酸,它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防治心血管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些作用实际上就是促进肝脏的功能,使脂肪得到正常的分解代谢。
马齿苋可治皮肤病:马齿苋入心经,可以清心火。入肺经,可以散肺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肺主皮毛。就是说各种痈肿、溃疡、湿癣,都跟心火和肺热有关。马齿苋既清心火,又散肺热,它的排毒功效既走血分,又走皮肤,内外兼治,所以对于上面所说的皮肤问题都有疗效。调理皮肤病,可以内服和外敷双管齐下,把新鲜的马齿苋捣烂敷在患处,或者用干品煮水来泡澡,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马齿苋是肠道的清洁剂,是各种肠道病的首选良药马齿苋最大的功效,是治疗大肠经的疾病。它既能解毒,又能消炎,还能祛热,对于肠道病属于热证的基本上可以通治。哪些肠道病属于热证呢?像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肠道息肉、实热便秘这些都是。简单地说,大部分的肠道病都属于这个范畴,受寒引起的腹泻和脾虚引起的长期大便稀溏除外。马齿苋对于急性的肠道病效果更是显着,尤其是调理细菌性肠炎和细菌性痢疾(拉血泡的那种)的效果非常好。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简易的食疗排毒方:
锅中水烧开,把新鲜的马齿苋入锅焯两分钟,捞出来过一下凉水,拌一点蒜泥和香油当凉菜吃。然后把焯过的水加适量白糖喝下就可以了。要注意一点:只能放白糖,不要放红糖。
  在这个食疗方中,马齿苋的作用是杀菌,促进肠道蠕动,把毒排出来。因此吃过后拉肚子的症状会暂时加重,不用担心。注意:如果是单纯受凉造成的一般性腹泻不要误食。
  为什么放白糖呢?因为白糖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中医讲究“酸甘化阴”,酸味的马齿苋加上甜味的白糖可以起到滋生体液的作用,可以缓解拉肚子造成的脱水症状。
  为什么不用红糖?因为红糖是温性的,与治疗的方向背道而驰。
怎么预防肠道传染病?
  用马齿苋当菜吃就行了。可以用上面的方法焯熟后,凉拌吃,也可以炒着吃,嫩芽还可以生拌着吃。从保健的角度讲,春天、夏天采些马齿苋回家当凉菜吃,是很有好处的。马齿苋是肠道的清洁剂。它可以清肠热,解毒,能调理便秘,驱除宿便,是餐桌上的常客。
  提醒朋友们一下:马齿苋性寒凉滑利。刚开始吃一定要少量,逐渐适应了才能多吃。
有三种人要避免吃马齿苋
一、腹部受寒引起腹泻的人;
二、孕妇。马齿苋是滑利的,有滑胎的作用;
三、如果你在吃中药,药方里有鳖甲,要注意马齿苋与鳖甲相克,不要同服马齿苋食疗治血热防手足口病。
  新鲜马齿笕,能治前列腺,一周即愈。前列腺炎是种常见病,有尿急、尿频、尿白粘液,小腹坠胀感。西医常主张使用菌必治静脉滴注,很难根治,往往反复发作,使得病菌产生耐药性,让医生举手无措。
  这里介绍一个偏方,患前列腺炎,用鲜马齿笕,捣烂取汁饮,一周病即痊:
【配方】:新鲜马齿笕500克。【用法】:把上药洗净捣烂,用纱布包好挤出汁。
【服法】:加少许白糖和开水一起喝下,每早晚空腹喝。【效果】:一周即愈。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6: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劉小奇:
杨老师,圆裆是两跨之间有个圆棚住的感觉么?是脚上的劲形成的圆裆吧?
我:

劉小奇:
之前我以为的圆裆是圆前面的裆,是个平面圆,现在感觉到应该是个立体圆
劉小奇:
杨老师还有还有,劲是松沉到脚底然后反弹上来的吧?
劉小奇:
我有一丁点的感觉,不是我脚下踩,而且从上面松下去然后反弹上来
我:

劉小奇:
感觉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劉小奇:
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却没练到那种程度
我:
是需要一生的精力去悟练的。
劉小奇:
嗯嗯我得继续加倍努力,有了方向心里就踏实,多谢杨老师
池州天健汪涛:
师父晚上好!大家晚上好!
劉小奇:
杨老师早,师兄师姐早
程卫:
杨老师早,师兄师姐早上好
田焕春: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我:
@榴莲溜溜 你好!回家了吗?
田焕春:
师父早
田焕春:
过了年再回
丁玉英:
老师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陈忠泽:
师父早上好!各位师兄师姐早上好!
丁金星: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花雨: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刘胜春:
师傅早上好
乔卉:
杨老师早上好! 大家早上都好!
顾旭:
老师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池州天健汪涛: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0: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柔是肢体,尤其是关节的柔软和高度灵活。
松开是指各关节在自然舒适中适当放长;
我们追求的是松柔与松开的巧妙结合。放松贯穿太极拳的各个阶段。
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练拳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度的松柔。
太极拳要求的放松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是从轻走向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0: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1.练拳开始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强子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静下来而后开始动作。
松肩就是想象肩关节松开。
2.脚上的松柔与会不会开裆沉气关系极大。
倘练拳时,步子大一些,要做到以沉劲为主,每式有起有沉,则两脚自会达到相当的松柔。
两脚要练成像弹力极强的两个弹簧,能够进退随意,灵活多变。
3.松腰要领是腹部脐窝处微微内收(向后收,不是向下压,也不是向上提)随之命门虚虚后撑(拉),主要是意念的收和拉,这一动作习惯上称为"拉腰",实为松腰的窍要。
4.胯比较难松,可做松腰活胯练习。十趾根扣地,脚跟站稳;
腰部以上自然中正,腰胯完全放松,以两髋关节为轴,在腰的带动下左右前后往复地划8字型平圈,继而膝关节踝关节依样划圈。
也可做转髋绕膝练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0: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架子盘久,身愈松柔,就愈是感到身手沉重,也愈感到空气阻力增大,也就愈是增加了听力。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劲主要在练架子里求得,走架中沉肩坠肘,以期肩肘对臂重的体验;
气沉丹田,松腰坐身以期对上身重力体验的获得;
迈步如猫行,务使两腿在虚实转换中,切实感受到全身重力之压。
各部有负载肢体重力体验之日,就是太极拳内劲上身之时。
练内劲一般先从手上开始,让手体验自重,以后把这个体验慢慢地扩展到身体其他部位。
内气是一种细微的本体感觉。
心静,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缓慢练拳,日久,两手会有胀热的感觉,从偶尔出现到练拳时经常出现。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