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应该说:
第一步正拳架;
第二步练出松沉;
第三步练成虚静轻灵。
盘拳走架要规范大气,这就要求身体形态要附合太极拳的要求。
一是立身要中正,就是行拳时身体正直;
始终保持人体中轴线假设线不偏歪;
动作以中轴线为中心移动,保持全身的稳定性。
守住自己的中心线,;
用中想方设法通过引手;
取中对方的中心线偏离;
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我顺人背的局面。
二是动作要舒展,做到外三合;
使动作饱满不瘪,脚步长宽适度。既手足合;
手与重心所在脚相齐相对;
肘膝合,肘膝相齐相对;
肩胯合,肩胯宽度适合;
保证裆圆身稳。
三是要求“四平”;
即眼平视,保证不低头猫腰,拳架自然美;
两肩平衡,保证身体不摇摆,防止扭扭捏捏;
胯平稳,保持低盘稳固,下盘稳,上体才能轻松;
身体平移,太极拳动移动要低平移动,防止身体起伏,破坏拳架结构。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练太极拳想要出功夫,必须练好“松沉”劲。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练出松沉劲:此时身体有负重沉重感,两臂松沉如绳系;
行拳走架有空气阻力感,接手实战身稳劲足。
要想练出松沉劲;
就要明确:松是松展、松柔、松肉、松开关节,松中带沉。
而不能松懈、松瘪。
一定要在静中松,紧中松,在松中沉。
松要松得透,要松得沉劲到脚底,无一丝滞力。
练拳时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做到心静,心静才能体松,心静、心松是上体松的关键;
因为意识是身体运动的主驱动;
只有心态平合,不急不躁,保持冷静,才能正确分析判断,指导身体运动。
如果精神紧张,身体是达不到太极拳讲究的松沉状态的。
二是虚领顶颈,头往上虚领,不能用力上顶;
而是用意想像头上顶物,或如发悬梁。
这有力于气聚凝神,促使两肩松沉。
这就是顶头悬!
三是松肩坠肘,两臂要松得如系物沉坠;
并且肩坠与虚领顶颈形成对拉劲,目的是促使腰背松沉下坠。
四是含胸拨背,后背有横向对拔感;
以便内气下沉丹田,胸空腹实,使气位下降。
五是松胯圆裆,下落两胯内侧,裆口撑圆;
裆松坠走下弧线,使内气更加下沉,后撑命门。
六是通过松胯圆裆,就会加强两脚的蹬力;
使内劲下沉地下,再借地球反作用力;
加大腿部上托力,让低盘稳固,低盘固,上身就会松轻。
七是动作要慢,每个动作都要体现点线连接的过程;
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身感空气有阻力,加大身体的松沉程度。
八是骨肉分离,肉松骨挑。
练太极拳时要放松肌肉,但筋骨却有挑劲;
感觉身上的肉挂在骨架上,并有弹性,又如雪压松枝。
要解决放松的问题;
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
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
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上悟炼,逐步做到周身放松的要求。
(一)是从正中求松。
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
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从慢中求松。大极拳要求快慢相间;
特别是在未能放松之前;
要强调练慢。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
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三)是从缠绕中求松。
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
从缠绕之中求放松;
因为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
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
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
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育松。
(四)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
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
太极拳的基本功:松肩;坠肘;坐腕。
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
从蚕蛹、毛毛虫的蛹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五)是从紧中求松。
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
因此,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
拳走低架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
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
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
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
这就是我经常讲的太极拳是哲学拳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