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太极拳全身各部位的动作;
太极拳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要做动作。
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分三个步骤:折叠,运行,落点; 这三个步骤包括了太极拳的许多要素。
第一步,折叠:动作的开始。
不管做什么事,总有个开头。 太极拳在动作开始时是很有讲究的。 “往复须有折叠”,意思就是说动作来回时必须有一个折叠。 什么是“折叠”? 好多人看书时是看不明白的; 欲前先后,欲左先右; 就是动作如果想要向前,必须先往后来; 想要向左,必须先向右去。 我的右手放在身体的正前方,现在想让手往右边去; 按照“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原则; 就必须先往左边去,以后再回到右边; 这是个什么形象?来回时这么一折,就是个折叠! 所以,只要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就符合了“往复须有折叠”这个原则。 为什么在往复的时候都必须要有一个折叠呢? 这是因为太极拳要求所有的动作都是圆的; 不允许在打拳的过程中出现棱角; 使前一个动作和后一个动作中间出现断劲现象; 这样就需要在方向发生改变的时候; 在两个动作之间加一个折叠作为缓冲和过渡; 使前一个动作的劲能和后一个动作的劲自然地联接上。 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 常常前一个动作既快又刚,而后一个动作却是既柔又缓。 怎么把这两个动作联接起来呢? 如果直接联接就显得十分生硬,就会断劲; 太极拳在两个动作之间加了个接骨逗榫。 什么叫“接骨逗榫”? 我打个比方,一根6分的大自来水管子,要和一根4分小管子连接,中间就必须加一个接头。 这个接头叫大小变头,变头的一头接6分管,另一头接4分管,两头的水量和水压不一样。 水从6分管流进来,从4分管流出去,中间有个缓冲,; “接骨逗榫”就是从快刚转成缓慢的缓冲; 它的前半部接快刚,后半部接缓慢。 这个“接骨逗榫”前辈创造得非常奥妙; 经过这一“接”,就解决了前半部和后半部的连接问题。 这个“接骨逗榫”,实际上也就是折叠。
仅仅把折叠做出来还不够; 太极拳还要求一切动作都必须划着圆走,不能走直线。 怎么走出这个圆来呢? 从动作看就是先划一条弧线,这是半个圆圈; 再划一条弧线,又是半个圆圈,两条弧线合在一起就是个圆。 所以折叠的时候,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都不能走直线。 我的手先往左去再往右来时,不能走直线也不能走平面,应当划圆。 怎么划圆? 向左的时候先向上向前划个圆弧, 回来向右的时候再转成向下向后划个圆弧。 这两个弧,一个是向上向前,一个是向下向后,合起来正好是个圆。 所以,折叠既不是平面的,也不是直线的,而是个圆; 如果向左和向右都是直来直去,就必然会出死折; 而太极拳不准有死折,所以折叠必须圆着折回来。 练太极拳要行出圆来,所有的动作都必须是圆形的; 这是太极拳的总要求。
只划出圆还不行,太极拳还要求弧线中要有螺旋; 即所谓的大圆中套小圆。 就是混身上下都变成了圆,大圆套小圆,小圆里外还是圆,圆套圆; 圆中圆,粘中粘;弓满则圆棚劲足。 把人身上都变成了圆,到处都这样。 所以我们在动作中仅仅走出两个半圆来还不成; 手除了划弧线之外本身还要螺旋着走,还得划着小圆走。 这种手本身的旋转,可以是大拇指朝手背所在的方向旋转,叫外旋; 也可以是大拇指朝手心所在的方向旋转,叫内旋; 也叫逆缠和顺缠。 都是螺旋。 一方面要走出弧线,另一方面手本身还要旋转; 我把这种练法如同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时的公转和自转, 公转指走的弧线,自转指胳膊本身的旋转。 在走前半个弧线时,我的大姆指向手背方向外旋着划弧; 等到回来时,变成大姆指向手心方向内旋着划弧。 向外旋半个,向内旋半个; 这就是自然规律“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和“往复须有折叠”; 这才是真正的折叠。
练太极拳的人一动手必然就是一个太极图; 你的右手向左绕了一个圈子后又向右回到了原位,这是个折叠。 折叠中带着螺旋走; 向左外旋着走了上半圈,又向右内旋着走了下半圈; 向左时掌心向上,向右时掌心向下; 掌心向上,叫阴掌,掌背向上,叫阳掌; 所以拿手掌来说,是一次阴掌,一次阳掌; 去时掌心朝上是白鱼,回来时掌心朝下是黑鱼; 向左划弧时是白鱼的鱼头,回来时转成大姆指向下; 这时白鱼的鱼尾就变成了黑鱼的鱼头; 两条鱼走成阴阳鱼,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太极图。
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含有太极拳的四个要素:
一、折叠,即拳谱中说的“往复须有折叠”。
二、“欲前先后,欲左先右”。 不但手是这样,身上其他地方也都应该这样。
三、不是走直线,必须走弧线。 所谓的弧线就是圆的一半,两个弧线就凑成一个圆。 所以练拳一定要划着弧线出去,再划着弧线回来。
四、螺旋。要拧着劲走,走出螺旋。任何地方都要有小圈。
做起始动作就要做出上面四个要素来。
这才是真正太极拳的核心;是国粹的精华; 如果你不懂得这么去练拳; 那么即使你练了一辈子,最后你的拳也不叫太极拳; 最多就是个太极操而已。
第二步:运行。
折叠后手开始按照拳架子的要求做动作; 例如手原来在身上的中间,现在要往右横着走; 这条弧线就是动作的第二步,我叫它为“运行”。
运行的过程和第一步折叠的要求是一样的; 懂得了折叠是怎么走的,对运行的过程就很容易掌握了; 因为运行的过程,还是和折叠一样走弧线,有螺旋,有公转和自转; 只不过折叠只是在原位置上动; 而运行时因为做动作; 它所划的弧线就要往大了放,往长里拉; 所以运行实际是放大和拉长了的折叠。
由于行拳的动作千变万化; 动作的大小、方向、幅度、角度等各不相同; 使运行的弧线很不规律; 但不管手向那个方向去,角度是什么, 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就是运行过程还是两个弧线。 比如我这只手要从中心向右边走; 那么运行的路线就应该是: 先向里划弧线,这是半个圆; 然后再向外划弧线,这才划到了家; 这条路线的形状就像英文中的“S”; 也可以先往下划弧线,然后拉上来; 再缓冲一下,又出来个波浪,形状就像“W”; 譬如“云手”中的左掌; 如果先往上走弧线,也可以走出一个“M”来; 也还可能不是从中心向右,而是向前走; 那就应该先拉回来向里划个弧线,再向外划,成了个“U”字; 或者往里拉小一点,变成了“V”字。 当然,不管是“W”、“M”还是“V”; 都不能走直线,而要划圆圈; 如果出了尖角就不对了。 如果我们把上面讲的“S”形拦腰砍断; 把下面半个圆一翻,和上面半个圆一对,还是个圆。 “W”从中间分开是两个没有尖角的“V”; 上下一合也还是个圆。 “M”、“V”也一样。 所以走的路线尽管不规律,但是都要走出两个弧线来; 弧线中还要有螺旋; 两条弧线折过来,还是个圆圈; 是个太极图,这些都是一样的。
第三步 :落点。
什么事有开头,就有结尾; 到头了,要有个交代,这个交代就叫落点。
意气指的是劲和形; 你的形在到头时应当变换得很灵巧; 如果变换得不灵巧,一个动作到头,接着就行下一个动作,看不出节奏来; 或者停半天再接着行下一个动作,都会显得很生硬。 所以这个点一定要处理好,如果处理不好,变换起来就不灵活了; 就像唱歌一样,唱歌和唱戏如果节拍没有踩准,唱出来就很难听; 如果行拳没有节奏,这个拳也就行得很难看。
一个动作做完,到了头怎么处理? 动作到了头,从外形看好像停了、断了,实际没有停也没有断; 这个时候怎么做?一个字“沉”; 沉不等于断,如果断了,就不符合太极拳的原则了。 正确的做法是动作到头后应向下一沉而不断; 这个一沉而不断的动作,就叫做落点。
落点是身上的事,但“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从手来看,在运行的过程中; 手自然展开,手指是松的,掌心向里收有一点凹的意思; 动作到头后,不管这时手是个什么情况,是扬掌、还是浮掌; 手指都要螺旋向前下方向后,掌心要往掌背收。 所以手在行拳时,也有个一开一合、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过程; 上下随!脚也是同样的道理。 否则你的手、脚也都是死板的。
手指的动作是和全身连在一起的。 这时从全身看,整个身体往下一沉,两脚往下踩,虚领顶颈; 在前面的手一螺旋,后面的手掌就向后向下撑螺旋; 身体从腰分成两半; 腰以下向下沉; 腰以上从脊椎处一直到大椎,一节一节往上立。
这样一个动作就做完了,交代得非常清楚。
在一个动作做完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时,要把全身松下来。 一放松,掌心又凹进去了,手指也松了,还是先做折叠。 做落点时,右手已经在右边,要向左边来,就应当先向右做折叠; 回到左边再走运行,等回到原位置上再走落点。 从我的手从前胸正中运行到胸的右方; 然后再从右前方回来,还回到胸的正中原位置; 这就是一个来回,或者一个循环。
上面我讲的是动作。 动作和势式子不一样,太极拳的势子,是气势的势,不是式。 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动作组成; 这由势子的情况来决定,可以是三个、四个动作,也可以是五个、六个动作; 但不管一个势子包括几个动作; 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包括上面三个步骤。 太极拳的“形”必须按照这样走。
这就是太极拳每一个动作有折叠、运行、落点三个步骤; 这三个步骤同时也就是一个升降开合的过程。
升降开合又称屈伸开合、蓄发开合。
升降开合是从身体的上升和下降来说的; 身体向上升是开,向下降是合。
如果从身体的屈和伸来说; 身体向前向外伸是开, 向里向下屈是合。
如果从行拳的劲上说; 发劲时是开,蓄劲时是合。
要正确地掌握和理解升降开合。 有人把升降开合理解为膝盖的屈伸,认为膝盖伸直,人站起来,就是升; 膝盖弯屈,人屈下去,就是降; 也有人把升降开合理解为腰的屈直, 哈下腰去是降,直起腰来是升,这都是不对的。 升降开合指的是从尾闾到颈椎这一段脊椎的拔长和缩短。 在升的时候,从尾闾开始,脊椎骨一节一节地往上拔,到颈椎时; 这就是“尾闾中正神贯顶”; 这时身体就拔长了; 合的时候,脊椎骨一节一节往下松,身体就缩短了。
升降开合在太极拳的三个步骤中怎么体现?
动作一开始走折叠,腰眼的地方就好像放了气; 腰一放气,把全身各个部位的气都往腰眼处吸; 身体就往下合,或者叫蓄,或者叫屈。 只要一合,身体就收拢回来了。 但气不是一下放完的; 在走运行的第一个弧线时,还在一点一点地放; 整个身体从腰处慢慢地往回吸。 划完第一个弧线,气放得差不多了, 从运行的第二个弧线开始,就慢慢往里充气了,这就是“开”。 等气充到头,这时“开”也到了家,这就是落点。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 如果运行的两个弧线是“S”形; 就是下半个弧线是合,上半个弧线是开; 如果是“M”形; 就是左边的弧线是合,右边的弧线是开。 到落点时,整个人向下一沉; 从命名处往里充气,这时全身涨开, “开”到了极限,整个人都放开了。 所以,一个动作,也就是一个开合的过程; 开和合从动作的中间分开; 折叠和运行的第一个弧线是“合”; 第二个弧线和落点是“开”。
把一开一合做好了,你的太极拳就算到家了。
我在上面所讲的动作的三个部骤,讲的都是太极拳的“形”; 这是我多年来认真研究拳理拳法以及体悟的结果; 开始学太极拳必须按照上面所讲的要领,一点一滴地追求,先练好这个“形”。 就好像学写字,要写好字,学会书法,就必须按照字的结构和运笔要领一笔一划地练; 如果不是这么练,描红本还没有描两天,就想直接写草书; 即使写了好多年,到最后你写出来的字也只能是瞎划,成不了书法家。 练拳也要有这么个过程; 如果你不是首先按照太极拳的要领; 做好每一个动作,使不论多么小的动作,也完全符合太极拳的要领; 做到这一点后,再向小了化,再向无去练; 否则,你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 即使到了,也不是这么回事。 因此,先练有形,是学太极拳的必经之路; 就像走路一样,你不可能迈过它,不可能超越它。 我们练拳需要明白:
第一:“先求有形,再练无形,说是无形,仍是有形”,即学拳要先追求“形”; 在有形的基础上炼成无形,但这时的无形, 并不是真正什么也没有了,原来的“形”仍然还藏在里面。
第二:“从大往小了练,从有向无了练”; 也就是说,开始时,可以把“形”时练得大一点,熟练后再往小了去化; 先求有形,等形练出来后,再往没有去练。
第三:妙手一着一太极,这句话非常简练、非常形象。 说的是形,形非做出来不可; 练太极拳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么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