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拳时越是往支撑负荷大的部位偏沉; 对全身的引动效果越明显;
所以要重视下边,重视下边实脚一侧的偏沉。
1、脚偏沉扎根入地。 脚,特别是实脚.是地力主宰作用的宾辅; 应通过向下松沉;与地过电打通,感受地力,上传地力。 如移重心,实脚在将自己所负担的身体重心向虚脚转移时; 先有一个虚前再实—下的折叠,再向下松沉—下。 由于胯、骶、腰、脊同时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所致; 脚虽下踏,脚下的意气却是向上提吸的; 像踩在船上,脚下有虚离感,为由实转虚提供转机。 当重心移过两脚中间; 原虚脚越来越实的过程中也是向下松踏,但此踏不同于彼踏。 此踏由于腿脚意气下沉,脚底越来越充分地接触地面; 有脚如踩泥,逐渐下陷入地的感觉; 好像脚趾跟及脚的周边都沾满了泥巴似的。
2、腿偏沉发动拳势。 身体的移动、转动、升降皆“发于腿”。 例如,重心从偏于一腿移至偏于另一腿时; 先偏沉原实腿发动,与脚下如踩船相一致; 借地面反作用力,脚下意气沿腿上升到胯裆,同时重心滑到两脚中间。 紧接着偏沉新实腿带动,与脚下如踩泥相一致; 顺着地心引力;使裆胯意气顺腿向下灌到脚。 再如.左右转身时,反向一腿内旋沉落发动。 若向左转身,则右腿(膝)内旋偏沉: 反之,若向右转身.则左腿(膝)内旋偏沉。
3.胯偏沉启动全身。 胯是下肢的根节,具有主宰腿脚运动的作用。 胯又是腰身的底座、根节.是松腰、转腰、伸腰、缩腰必须的向导。 实胯与腰同为全身运动的主宰; 同为全身所有大小关节运动所围绕的中心; 同为全身意气开合聚散的枢纽; 同为全身运动的“命意源头”、动作开关。 实胯一松(偏沉); 如同打开了电器的开关、水流的闸门,全身就像通了电,通了水,就活动了。 两胯交替偏沉偏轻; 体内的意气之水电就能不停地循环流动。 胯的下端,与大腿相接之处叫胯底,也叫胯根。 胯底的前侧是腹股沟,后侧是坐骨,分别掌管着前后重心; 胯底的内侧是大腿根,外侧是胯轴,分别掌管着左右重心。 特别是实胯底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部位偏沉; 都会引动重心,开启全身运动。
一是通过胯底偏沉移动重心。 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时,应先偏沉实胯; 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船相一致; 引导腰以上借地心弓f力(凭自身重量)气向下沉; 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脚腿意气,使上下意气聚合于胯裆。 重心同时滑到两脚中间。 然后是偏沉新实胯; 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泥相一致; 以借助地心引力(凭着自身重量)引导裆胯意气顺腿下行; 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向上竖腰伸脊; 使意气上下两分; 有点像撑杆跳高时借杆向下撑的反作用力向上起身。
同时重心移动到位。 胯底偏沉有一个细腻地变化过程; 例如,从右坐步重心前移为左弓步时; 按着右坐骨,右大腿根,会阴穴,左大腿根、左腹股沟的顺序依次偏沉; 从左侧弓步移为右侧弓步时, 按左胯轴、左腹股沟与坐骨、左大腿根、会阴穴; 右大腿根、右腹股沟与坐骨、右胯轴的顺序依次偏沉。 两胯偏沉依次走,如水贴地流。
二是通过反向--胯内旋偏沉; 与反向--腿的内旋偏沉相一致; 推动左右转身。如身欲右转,则左胯内旋偏沉; 如身要左转,则右胯内旋偏沉。
三是通过胯底偏沉定势发劲。 每逢一势做完应依次落虚胯、坐实胯; 一则使脚下踏地有力.手上气贯指尖, 二则有利于下一势地衔接。 以步定势为例:落虚胯主要指虚胯腹股沟顶端的大筋向下松落,带动虚胯微向内旋; 坐实胯主要指实胯的坐骨带着腹股沟偏沉。
四是腰腹偏沉为主宰。 全身的总支点、总轴心是丹田的核心部位; 是骶骨之前,膀胱之后夹室内的一个点。 全身许多运动因素都围绕这个点进行整合。 腰骶与小腹也围绕此点反向互动,主宰着全身运动。
如果把腿比作发动机; 胯就是发动机的开关; 腰就是摁开关按钮的手。 重视并理顺腰胯腿偏沉偏轻; 使之阴阳相济,这就是”必于腰腿间求之”的原理。 以上我浅析的都是太极拳练拳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