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09: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招每式一循环,
一个循环三个圈。
根节中节梢节转,
环环缠绕转起来。
裆胯绕腰第一关,
续绕臀部把天翻。
第三手脚全兑调,
落地生根顶劲大。
脚顶外环裆顶脊,
阴阳双顶整劲撼。
发力起势两根节,
中间胸臀主气环。
不是身躯在环绕,
而是意气环绕环。
太极用意不用力,
用力则滞力散开。
氧割断钢没用力,
气聚点火钢铁穿。
太极聚聚能量功,
用意威力不非凡。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3: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一定要松柔,越松越好;
因为这样才能出内劲,才能内气敷布于身;
松透了才能整,最后从力点发出。
如此,个别就有了手脚的画道;
全身的晃悠,熟不知如此却不是松;
是软是懈,劲全是散的;
不能真正干干净净地从力源到力点贯通传导。
要想出功夫,要松更要紧,这就是紧中松;
,没有紧,松是没有用的,或者说,没有紧,松为的是什么呀?
所谓紧不是说肌肉紧张,而是结构紧凑。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3: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用结构力打人;
第一步是能够把自己的结构调整到一点缝儿都没有;
这样力才可以传导至全身任何地方。
比如汽车,你不挂上档,油门踩得再大,车子也不动;
因为传动系统中间有空隙,马达的力就无法传到轮子上。
太极拳就是借的是大地之力。
打人如此,化人也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太极高手可以将对方的巨力化解于无形呢?
就是通过自己的结构调整将对方的来力引到大地;
所以自己完全不受力。
对方来力落空就必然背势,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
此时只要将自己的结构力施加于对方的重心,对方自然跌出。
因为自己的力来自于大地和整个结构;
自己虽未用力,其力甚大;
对方力已出尽,其重心完全无力,故此必一击而中。
与其说是四两拨千斤,不如说千斤打四两。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3: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结构松;
是因为结构不能有一个适合地调整;
正是因为关节太紧,无法很好地咬合;
力也就无法很好地传导。
紧中松才是关键点!!!
练功就是要把关节练松、练开;
而这是通过韧带的拉长完成的。
韧带必须通过肌肉的收缩才能拉开;
故此要想松,必先紧。
初练时一定会有肌肉紧张的感觉。
这是正常的,不要管它,但注意不要用多余的力;
完成动作需要三分力,那就决不能用四分。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天天练,就是去摸索掌握这个度!
同时,动作一定要符合太极拳的原则;
如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
总的原则是三节的根节和梢节要有对拉之意;
如大椎和尾闾之间要有对拉之意;
肩和手之间要有对拉之意;
胯和足之间要有对拉之意。
这种对拉拔长、撑开、向外膨胀的劲就是棚劲;
好像是皮球给人的感觉;
总是对应来力的方向,本身并无特定的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4: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方 冯晓芳你好!11:30:03
南京桑梓 2017/2/16 11:30:03

这个视频是你的学生打的吗?
11:31:39
南京桑梓 2017/2/16 11:31:39

你们这样会把膝盖练伤的。这就是陈家沟四大天王膝盖换的原因。方法问题。

南京桑梓 2017/2/16 11:32:00

没有看到你的拳架吗?

南京桑梓 2017/2/16 11:33:12

你如果到南京来后;任我这个师父了。我是不会教你这样练拳的咯。

心松肢体任何部位都会自然松。
任何部位紧都是意的张驰所引导,张驰度是心意结合下指挥肢体开合的吞吐度。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1: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功夫的内家拳绝对不是傻练的功夫,
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领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
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
这话只说对一半,
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内家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
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之前就说过,你练对了,
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
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
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
你练对了就是欲罢不能,
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要是内家拳对身心没有好处,
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绝学呢?

寻到明师指教很重要呀,
自己有没有悟性更重要。
同门师兄弟中,努力练习的没成,
平时努力并不太够的反到成了。
(我就是平时不是太努力的)
但是,每次见到师兄弟时他们都说:
你一定私下偷偷努力的练了。
事实是我只是有空练了几下。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
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功夫中身法的练习,是有窍门的。
真传一句话,就两个字:中线!
打拳要时时刻刻把握自己的中线,
中线不倒你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倒了人家的中线你就赢了他。
形意,太极都讲中线。
练习的时候,要始终稳定中线,
但是在身法转换的时候,
主观意识里要把中线提前移动出去,
也就是说,
中线移动在身法之前,
一下身体就灵动了。
任何有内功的拳法都是如此。
等你有了功夫,
这个中线移动的窍门会给你很多惊喜。
有两种动物,要观察学习,
一种是猫,一种是鸭子。
猫一惊乍的时候,或者说准备攻击的时候,
身体倏地往后一缩,两个屁股瓣高高耸起,
前爪子伏在下颌使劲挠住地,
浑身象压紧了弹簧一样随时放出去。

鸭子则是上岸的时候抖干净身上的水,
那个大肥屁股左右高频率地震动,
带动全身地抖动。
猫大约都能做到。
眼睛瞪得滴流圆,爪子使劲抓住地,
嘴扣得紧紧的,
头尾竖立笔直一条线。
下一步就是致命一击。
人类对动物捕食本能的模仿。
后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与道家的性命之学结合起来,
才成就了如今的大器。

食肉猛兽的手段,
其实就是一扑加一咬。
我们人不能咬,
就是紧扣牙关,
不然力就不整了。
力从脚下起,不过非从脚下生,
那么这个力量的发动机在哪?
说出来不雅,其实就在命门!
练拳你得找到自己的命门,
找不到一辈子半截子拳。
说你的拳有腰没胯,
就是说命门没找到。
上下连接成一体好发整劲,
只是你功夫没到悠来悠去的是体会不到里头的奥妙的。
练拳都在练胯,
找不着胯是时候还没到。
就不会见棱见角了。
自然,须得拙力去尽,灵劲遍体。
快是演,慢是练,见不到快慢才是打。
身上渐渐出来整劲,
再逐步进入到细细找劲的阶段,
拳的发力也有细微的不同之处,
慢慢的练拳中自己独特的东西你就找到了。
找到了,你就练成了。
先找到共同的东西,再把他们区别开来。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先把种种之劲力规整到一种劲,
然后,再把他们区别出来不同劲。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4: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实乃思想之拳、哲学之拳;
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
练,主要是指拳技;
悟,主要是指拳理。
修炼太极拳,理不通为暗病,技不精为明病。
明病易除,暗病难改。
太极拳理在三字经中明确提到;
步如猫,行如鹄,上下随,内外合的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就要从“感悟”进化到“体悟”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4: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练的就是一阴一阳;
讲究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沉肩垂肘、松胯圆裆;
还须合乎动静开合、根实松趾、立身中正、用意不用力等规范。
但太极拳的规范不仅仅是理论;
拳架中不规范,意念仍难以上身。
按规范的操作如下:
松动左右脚:
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
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
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
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
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
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
这就是:偏沉则随!
如此操作,日久则太极意念自然弹出。
脚与地似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太极拳的练习要达到:
“连绵不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似行云流水”的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就要从“感悟”进化到“体悟”阶段。
“运劲如抽丝”是在下肢稳固的基础上;
上肢通过缓慢的动作。
在开合之间,张弛之间,恰如其分的运用;
达到“心态的平和”。
如“单鞭式”等等。
“连绵不断,似行云流水”是一种表现;
是太极拳的表现手法;
可以讲是一种心态的体悟。
“柔和缓慢,舒展大方”是整套太极拳动作的核心。
知道了太极拳的要领;
就进入到“意在揣摩”的阶段。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内外三合的六合归一;
缠丝劲、抽丝劲等等。
讲究抬腿不过膝!
不像现代太极操抬腿那么高,给人以美感。
太极拳注重意念,上下随,,内外合,六合归一,讲究整劲。
要求以脚催腰、腰催手;
脚到手到;手打三分,脚打七分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4: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
设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
因为实践经验证明,
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
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
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
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
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
外圈: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