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看看太极拳的“三劲”。
练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
但暗劲或着说闷劲不能丢。
什么是暗劲闷劲,就是意念劲;
具体指“三劲”;
也就是行拳时在意念支配下;
保持棚劲、根劲、腰劲永远不丢失。
什么是棚劲?
掤劲就是练太极拳时的张力。
太极拳是圆柱体的运动;
圆的边始终是棚住的,丢了一点,圆转的就不灵活了。
所以要求全身棚劲始终不丢。
下盘,有如“行拳骑水牛。”
慢中裆要撑圆,两腿有如夹住牛背,也就是我常说的裆内有合劲。
上盘,意念“空手把锄头。”
既行拳无人似有人,手如握锄干农活,要棚展开。
也可形像地比喻抱着孩子挤车。
就是好比我们抱着自己孩子挤车;
出于母爱父爱,我们的手臂会不由地彭起一种张力;
来保护孩子,生怕别人把自己怀中的孩子挤着。
但是,这种张力又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果张力太大,一是挤了别人也会不干;
二是怀中的孩子也易掉下去。
这种拓又含地保护自己孩子的张力,就是掤劲。
什么是根劲?
根劲就是练太极拳的母劲来源。
还看挤车抱孩子;
要想不让怀中的孩子被人挤着;
除手臂有棚劲保护外,还要身体要站稳;
身稳要求两脚要站稳,脚稳要求暗劲吸地;
而且两脚劲要随人挤动而相互转移。
这正如太极行拳。
练太极拳要求下盘要稳要实,八面支撑;
同时要随招势需要;
脚下的暗劲要虚实转换;
偏沉则灵,双重则滞。
练太极拳要培根,要练根劲。
这好比一棵树,根深发达,才会叶茂;
才能抗住大风的催击。
练太极拳身稳,立身中正,是脚劲吸地的表现;
脚下不乱动,根节则明;
行出的拳才显劲道,柔中寓刚。
这跟大树根深杆壮一样。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就说明太极拳的母劲根源在脚。
行拳时脚应该时刻要舒展吸地;
如渔民赤脚站船头;
脚一定要踏实,但涌泉穴要空。
脚吸地给大地作用力,落地生根;
而大地会给我们反作用力;
便有了行拳发力的本源。
棚劲的劲源就在于根劲的节节贯穿而来。
什么是腰劲?
腰劲是行拳中的腰胯带动力。
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主宰于腰就说明:
腰胯劲连接身体上棚劲和下根劲,起着枢纽的作用。
如何发挥好这个枢纽作用,跟丹田内气带动有关。
练对太极拳,腰腹丹田处就会有一个内气充足的球体;
像人体一个大轴承,丹田内转,内气催行;
助腰胯转动更有劲,运劲如抽丝。
所以练太极拳要突出重点:
一定要抓住棚劲、根劲和腰劲去练。
只有不丢棚劲,拳架才漂亮,防身才能招架。
只有根劲不失,功夫才能日渐上身。
只有用好腰劲,才能发挥枢纽作用;
确保根劲运达末梢,使棚劲不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