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9: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池州天健汪涛: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顾旭:
老师好!大家好!
顾旭:
@丁玉英 好,像你学习。
我:
@顾旭 你好!学习还有行动啊?作业昵?
顾旭:
@杨锦富 老师你好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爱太极,可我文化浅,阐述不明白越着急越说不清。在这里听老师讲拳理,拳友们总结讨论,对我这位之前只做操的学员,有了很大的帮祝,正在逐步正确认识太极拳,谢谢老师给了我这个平台,也谢谢拳友们对我的帮助。我现在在练拳时尽量做到命门后曾,行拳如做凳子,以身带手松垮,松肩,百会虚领,身子中正,脚踏实,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和吗,腰与胯和,尽量做到上吸下呼开吸和呼。
顾旭:
@杨锦富 老师@丁玉英 太聪慧了,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9: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旭:
@丁玉英 太聪慧了,喜欢。
我:
@顾旭 好!我现在在练拳时尽量做到命门后曾,行拳如做凳子;
以身带手松垮,松肩,百会虚领,身子中正,脚踏实;
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和吗,腰与胯和,尽量做到上吸下呼开吸和呼。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18: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为什么需要沉肩坠肘?
我在太极拳上盘的运动轨迹 http://user.qzone.qq.com/535488856/blog/1474034673

里对于肘定位的问题已经阐述的较清晰!

但是我们还需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也!

沉肩坠肘就是利用肘向下和向前的力量;将整个后背牵拉成一个整体;这样当别人给你的肘向内的力量,跟他对抗的是你的后背肌群;当他给你肘向外的力量,跟他对抗的也是你后背的肌群;你的整个手臂的肌肉是放松的;如果你去捏我的胳膊,你就会发现胳膊上的肌肉是不用力的;但一样实现了别人搬不动的状态(如果对方力量很大超过身体极限一样可以搬动;沉肩坠肘让整个上半身形成了一个整体;触碰身体的任何一个位置,都相当于是在推整个身体;自然就会比推一个局部的胳膊要沉和重的多;这就是太极拳沉肩坠肘的秘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1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3-10 18:07
修炼太极拳为什么需要沉肩坠肘?我在太极拳上盘的运动轨迹 http://user.qzone.qq.com/535488856/blog/14740 ...

如何练出这种能力呢?

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肩的活动空间;

所以必须要先把松肩练好;

通过松肩修练将整个肩部的关节打开,活动空间增大;

之后才能在利用沉肩坠肘这个要求作出完整的动作;

并且逐步形成习惯;

以后随便一放都是利用后背来带动整个胳膊;

太极的功夫也就练上身了。

没有这种沉肩坠肘的能力;

套路练习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太极的进步也自然缓慢。

真传一句话,核心的东西并不复杂。

拳架状态并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下苦功夫是研究去练习去不断挑战自我。

希望更多的拳友可以早日实现沉肩坠肘;

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去验证太极拳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3: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奇 今早杨老师给我纠正了肘定位的问题;
我在转腰胯时肘不能定位,导致肩上抬,而且肘不向里合,后背上的劲就会散掉。
先坠肘才能沉肩,肘向里合住背弓才能棚住。
好好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4: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者之所以
能够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
从而能够不用力地化解掉别人的攻击也就是实施沾粘连随;
与使得全身传递性的力量畅透地贯通到手臂攻击别人;
肩关节放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
肩关节放松在外形上的反映就是“沉肩坠肘”。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之所以能够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
除了手臂对于其动作不能有主动用力;
而始终像软鞭子似的外;
还必须使得肩对于手臂的动作;
仅仅是提供身躯力量传递至手臂的输送通路;
是不给予主动力量的;
或者说就力量的提供与支撑而言,肩就象是不存在似的。
“不存在似的”也就是“空”的。
因此,练太极拳者之肩关节放松也可以称为“空肩”。
这就是说:如果肩关节放松没有“空肩”的效果;
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
比如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没有“空肩”效果的;
空肩软臂一身松。鞭劲也!
因此,只有具有“空肩”效果的“沉肩坠肘”;
才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
但“空肩”也就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
显然又不等于是“沉肩坠肘”。
因为“沉肩坠肘”主要是反映了练太极拳者肩臂肘之外形状态;
而外形状态不等于就是效果与方法;
“空肩”效果并不仅仅是“沉肩坠肘”的外形状态所能够包括的。
这就是说“空肩”还包含了“沉肩坠肘”之外形所包括不了的内容。
“空肩”在许多练太极拳者的认识中是一个空白;
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
恐怕苦练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是得不到“空肩”效果的;
当然,许多练太极拳者由于没有“空肩”的概念;
自认为做到肩放松了;
其实并没有明白太极拳的肩放松是怎么回事;
这是太极拳失传蜕变为外家拳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许多人感到太极拳有不得其门,
而入之太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4: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体悟如下:
(一)要做到“空肩”,就必须做到所有手的动作都是“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许多练太极拳者与练外家拳者都说其动作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的;
其实许多人所谓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与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是两回事。
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
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
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其根在脚也!
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
有前即有后,有上就有下;就包括了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中身躯是不发生主动力量的;
身躯对于胯就象是载于船上的货箱对于船;
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等运动都是胯载着发生的。
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
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
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
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
这是今天早上和学生解读的!
行驶着之手推车的前部分是后部分所推动的;
火箭的飞行是靠着向运行方向相反方向的喷发力由于反作用的转换与传递推进的;
太极拳之身躯的腹背或左右两侧的关系;
手臂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
身躯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是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所推动的;
手臂向前运动的力量是由于腰脊向后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
手臂的向右运动的力量则是由于腰脊向左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等等。
今天早上解读了懒扎衣是背部所推动的;
图片
手的向前按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后撑所引起的;
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后腿推着向前移,
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后撑的;
云手中身躯往左移,身躯的左侧是右侧所推动的(身躯右侧又是向右撑的);
手由上向左云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右撑所引起的;
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右腿推着向左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右撑的;
由于力量的传递必然会发生衰减;
因此懒扎衣按腰脊向后的力量必然大于手臂向前的力量;
并且越是靠近手臂运动的方向;
就越是放松也就是越“虚”;
这种情况可以用“前虚后实”来表示;
这个“前”是指运动肢体也就是手臂的末梢即手;
“后”是指躯体中的运动中枢就是腰脊。
主宰于腰;上催肩肘手;“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反映了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发生了支点、积蓄与转换的杠杆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6: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而言,肩就象是手臂在体内的延长部分;
手臂就象是直接长在腰脊上的;
或者说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就象是一条弹动的链条中的一个环;
因此,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是没有中转杠杆作用的。
也就是肩对手臂的运动是没有支撑作用的;
这样肩才是可以始终放松的。
很多人练太极拳,手臂的向前运动是整个身躯的同方向推动所引起的;
这样,由于没有反作用力量的发生和传递;
手臂是不可能成为太极拳所说之放松的;
肩在手臂的向前运动中也是不可能不发生同向之支撑作用的,肩就必定是僵硬的;
也就是说“空肩”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中,脚仅仅是对身体的下支撑;
对于手臂的力量是无关的,腰对于手臂的力量也是无关的;
因此,这种情况对于太极拳而言是不能称为“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而有的人虽然也做到了手臂与身躯的运动方向相反;
然而没有做到“主宰于腰”而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
肩对手臂的运动发生反向支撑作用了,肩也必定是僵硬的。
而没有“空肩”之人当肩胸部遭到别人的攻击;
要想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做到“空肩”,不仅要做到“其根在脚”;
也就是将脚撑地产生的反向力量传递至手;
而且要以腰骶部位的腰胯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
这样才是“主宰于腰”。
太极拳的“力由脊发”的“脊”指的只能是整个身躯的最下部位即腰胯部位。
而要做到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力量传递;
手臂与身躯没有肌腱放松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做到“空肩”,必须首先要做到全身肌腱放松;
做到全身肌腱放松;能够“其根在脚”了;
再达到能够“空肩”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腰胯部位。
太极拳的“放松”主要是建立在使用相反力量基础上的动态的放松;
太极拳修炼者应该先做到手臂与身躯力量方向相反的方法练拳;
只有感觉到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了腰胯部;
随着传递性力量的发生使用;
手臂与身躯才会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谓的“放松”;
“空肩”才可能实现。
(二)要做到“空肩”,很多动作之胯与手臂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
并且手臂与肩的运动是由胯(髋关节)之以被动为主的运动所带动的。
手臂往前运动,胯是在腰骶部通过脚的作用下同时暗暗往后运动的。
这是因为很多往前运动的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很可能首当其冲接受到敌人攻击;
而由于胯的体位是往后运动的;
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在接受到敌人攻击力量时;
这一侧的胯不仅不会顶抗;
而且能够借敌人之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地发生“随人而动”的被动的向后弧形运动;
从而带动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也“随人而动”地向后弧形运动;
由于肩胸部位的运动是被胯的运动所带动的;
因而肩胸部位是放松的和不发生顶抗的,敌人的攻击力量就作用不到己方身躯的重心。
而敌人就会感到对方的肩胸部位就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芦;
会“不先不后”、“缓应急随”地随其攻击而动;
不仅这攻击力量不能在对方的肩胸部位落到实处、作用不到对方的身体重心;
而且敌人往往会因为攻击落空而形成背势,甚至站立失控。
比如右手腕相搭的四正推手,双方搭手瞬间;
往往一方左手上滑至另一方的大臂上部或肩胸部位与右手同时前推,
另一方往往会被发出;
而另一方如果达到了“空肩”,身躯就会发生向后弧形转动;
这一方的攻击就必然落空。
这“空肩”效果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另一方右手前伸与对方手腕相搭时;
其右胯是暗暗往后转的;
因此在对方突然攻击时,
另一方的身躯能够借对方攻击的力量随之往后往左弧形移动(即身躯右转),
而且这弧形转动的快慢与幅度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快慢与幅度所决定的,
因为这身躯弧形转动的动力近似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力量所供给的。
这就是说这种“空肩”的化解主要不是自主的主动反应;
身躯弧形转动的化解中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成分。
所以,另一方的这种“空肩”化解能够不假思索地缓应急随、无过不及。
由此可见在这种化解因素中,“空肩”效果的表现在肩胸部位;
操纵枢纽是在腰腿,动力提供是在对方。
胯与手运动方向相反与人类很多日常习惯是相反的。
因此是必须在练拳中有意识地培养、强化直至形成条件反射而成为无意识之“懂劲”反应的。
套路练习中既有很多动作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是相同的;
也有很多动作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
这些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强化。
比如懒扎衣掤抱球的右手往前运动,右胯就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
而左手前掤时,左胯也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
白鹤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主要是体现了化解;
右胯也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
肘底看捶打捶时的左手与左胯的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
云手时的右手往前往左往上运动,右胯则应该同时暗暗往后转,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
左分脚时左脚前踢是往前运动,左胯也是暗暗同时往后运动的等等;
必须明白这种相反运动,不是相互配合;
而是体内力量传递过程中的先后链条与前因后果;
即胯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先、是前因;
手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后,是后果;
这就象一条弹动的鞭子;
胯是在近把手处,手是在近鞭梢处;
鞭子近鞭梢处的弹动是由鞭子近把手处的弹动的延续和所引起的。
如果不是这样,“空肩”也难以形成。
当然,胯之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幅度很小,功夫越高;
外形变化越是难以通过观察发觉。
(三)要做到“空肩”;
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散手实践中;
只要存在着有向哪一侧化解对方攻击的可能;
哪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就应该预先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
化解中这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所形成的圆弧形要保持基本不变;
手臂的动作不能由肩领先和由肩带动而身躯发生倾斜;
要力求避免这一侧的肩后部出现发胀的感觉。
比如右手相搭的单推手,对方攻击之瞬间就要保证右大臂与肩内侧尤其含胸;
这含胸是指由脚上传的力量引起收腹;
再引起锁骨内侧的胸部往内吸,
感觉肱骨上端与胸部的连接被拉开而形成圆弧形;
不能将肩头主动往前裹来形成“含胸”;
这种肩头主动往前裹的动作是没有“空肩”效果的错误的“含胸”;
含胸化解中右大臂与肩内侧所形成的圆弧形要安静地保持基本不变;
也就是在化解至对方落空之前,右大臂肩内侧所形成的角度要保持基本不变;
这是能够不假思索、缓应急随地使得对方“终不得力”;
使得对方攻击的力量作用不到自己身躯的重要条件;
也是使得自己身躯的力量顺畅传递至手臂攻击对方的重要条件。
对于化解对方的攻击,圆弧形转身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也是太极拳尤其擅长的特征性的功夫;
而化解方向一侧的动态含胸则可以使得不假思索、
无过不及地借人之力实现弧形转身尤其顺遂灵活;
动态含胸可以使得胸部动态后移甚至达几公分,
这样的后移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化解机会和余地;
而由于弧形转身与动态含胸,会有躯体后背成向后凸弧形的感觉,
可以达到手臂直接被腰骶部带动;
这样,肩部就可以始终处于休息状态而对手臂的动作不起支配作用;
因此,化解方向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
无疑是“空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含胸反应在练拳中是应该认真培养的;
套路中很多动作都存在着有向一侧化解对方攻击的可能;
这些动作就必须做到这一侧的尤其含胸而大臂与肩内侧形成圆弧形。
比如懒扎衣掤抱球的右手往前运动;
白鹤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
右手后移的倒倦弘;
这些动作右侧主要都是化解;
右大臂与肩内侧就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
单鞭的左手左移、肘底看捶的左手上提、左手后移的倒倦弘,左侧也都属于化解;
左侧就要尤其含胸而左大臂与肩内侧形成圆弧形。
行拳时右拳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攻击,
右大臂与肩内侧也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
云手时的右手往前往左运动是化解;
右大臂与肩内侧也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
左分脚时右手往后分是属于化解;
右大臂与肩内侧也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等等。
太极拳的“空肩”与全身各种要领都有整体关联影响;
比如身躯的中正自然竖直是“空肩”的重要条件;
如果动作中顺肩而肩向动作方向倾斜领先;
这一肩是不可能“空肩”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6: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卉:
陈浩,谢谢你发的图片,不然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我:
@Prxiangshan乔卉 你好!今天你有感想吗?
乔卉:
@杨锦富 杨老师好,我在陈浩图片里发现自己的问题,眼神。记得你有提醒帮功科眼神,现在发现我也有这个问题。
我:
还有吗?谢谢你!
乔卉:
功科这张图,眼神直视前方,头也很正。学习了。
乔卉:
下次练拳就注意纠正身形眼神及注视方向。
我:
这张图上但是感觉还缺了点什么。
我:
实际上今天重点讨论了拳架的根的问题;@Prxiangshan乔卉 你没有注意到吗?
乔卉:
今天在王强帮助下练习了一式。还在学习中。
我:
王强是部分找到了根;拳架的上下随,以及工整性还需要加强。
乔卉:
杨老师反复强调其根在脚,练习时往往会丢掉,理解了,还是练习不够到位。
我:
是这张图的眼神吗?@Prxiangshan乔卉
乔卉:
是的。
乔卉:
眼睛应该直视前方。平视。
我:
其根在脚指的是整个身体的主根;还有互为其根咯!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忠泽 @陈浩 @丁玉英 @李相侠 @刘奇 @郑建明 @程卫 @李功科 @王祖更 @王强 
动态中的主根在哪里?有哪一位能告诉我们;今天讲过的。
王强:
我注意没听到,斗胆,胯
王强:
见谅,是哪里?
我:
 @李功科你好!你也没有听到吗?
刘大宝:
小偷爬墙头
刘大宝:
先找到根再向上爬
刘大宝:
拳架动态中大椎不能丢
王强:
大弓
王强:

刘大宝:
大椎穴领住
刘大宝:
就像小偷爬墙头时的钩子
王强:
动静,都该领啊
刘大宝:
杨老师您给解释解释吧,我不懂了
李相侠:
@杨锦富 师父动态中的主根是不是在胯?
@王强 你好!动态中的主根;
@刘奇 小偷爬墙头;先找到根再向上爬;
拳架动态中大椎不能丢,这里就是动态中的主根。
大椎穴领住,就像小偷爬墙头时的钩子;
如果钩子(大椎穴)一松,人就落下来了咯!
拳架就懈,就丢;就没有对拉了;棚劲就没有了,张力就不存在了;
还能圆起来吗?没有圆还是太极拳吗?
我:
@李相侠 你好!胯需要主宰,但不是根,根留住了,才能用胯去主宰。
李相侠:
@杨锦富 应该还是脚吧?不好意思,还是理解体会的不够啊,
我:
主宰于腰劲达稍,松活弹抖末梢见!但是,必须把根留住!
李相侠:
师父知道我为什么不敢发言了吧,自己体会不到,但却
我:
互为其根;根是相对的。静态时是脚主根,动态时刚好相反。
我:
@李相侠 好!就是需要这样才能进步啊!不然我怎么才能指导你们啊!又看不到现场解读;只有交流才能进步啊!你说对吗?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