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6: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劲”修炼的根本途径  
有了“苦”,、“正”、“勤”、“准”这四项原则的保障;
还要有一个正确的修炼途径,在明师的指导下盘练。
现在练拳通病就是不重视基本功,急功近利,力求速成;
着重多学几趟套路,多会几个招法。
孰不知此举实为舍本求末,得不偿失,后患无穷。
拳各种技法的基础都是在一定的基本功里;
多种劲力也是在拳架工整中求得的;
拳架的基本功是以培养技法、加深功力为目的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7: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练出“整劲”,达到周身一家,完整一气;
都离不开统一的技法要求:催动三节,三催而劲整。
“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都应该互为其根!
从全身整体来说,梢节为手臂,中节为躯干,根节为腿足。
从局部来讲,手臂、躯干和腿足又都各有“三节”。
在手臂上,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在躯干上,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
腿足上,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三节不明,周身是空。
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在局部;
劲力都是以“根节”为起源;
以“中节”为枢纽;
而以“梢节”为发放。
求得是“三节合一,腰为主宰”。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在上肢,要求“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从整体上看是起源于足,中转于腰,发放于手;
从局部上看是由腰间发起,腰催肘,肘催手。
所以它不只是手臂的力量,而是双足蹬地,松垮顺肩;
全身而发的整体之劲;
这样才能保证在手被对方拦截时;
肩、肘仍在向前催;
这就是“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之妙处;
也是“整劲”的具体体现。
在下肢上,则要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技法上的要求腰部向下发沉劲;
催动胯向下挤压,像坐在板凳上一样,大腿与地面几乎垂直;
这样就会催动前之足自然而然如弹簧一样趟出去;
从而发挥出“脚打七分手打三”的威力来。
整劲的修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而是需要我们在每日的盘练过程中;
时时处处注意以拳理拳法为指导,按照规矩练拳;
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才能“整劲”上身;
从而在练拳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11: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浩:
撸起袖子加油练
李功科:
兄弟,头要抬起来
李功科:
胸挺起来
陈浩:
颈椎不好哎,抬头困难
陈浩:
谢谢!功科师兄
李相侠:
@陈浩 真刻苦,这样下去还愁太极功夫不上身
陈浩:

陈浩:
我也是变被动为主动,再不多运动就快变僵尸
陈浩:
手脚不灵活,气血不畅
陈浩:
跟师父这段时间练习后,人人见我都说精神焕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16: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必须要经过
打地基,明白什么是基本功;
整体劲(柔韧性与整体协调性);
明劲(全身弹簧力);
暗劲(丹田吞吐与开合);
化劲(皮肤毛孔呼吸,内外通透)这五个过程。
犹如大厦的一楼、二楼、三楼、四楼。
地基就是拳架的基本功的工整性。
每一个初学者必须在明师的指引下;
从入门到登上第一个台阶开始;
通过一级又一级的台阶;
循序渐进,不断攀登;
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一个高度。
从古到今所有练拳的人无一例外。
放眼天下,古今中外成大事之人的成长历程;
无一不是历尽磨砺;
从血泪奋斗中谱写的史诗;
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
而有些拳友一开始就在化劲上琢磨;
未免有好高骛远之嫌。
因此我们一开始没有必要把目标锁定在遥不可及的地方;
先爬上第一个台阶才是正道!
否则就会永远滞留在山脚下仰望遥远的山顶而迈不开第一步。
大家换个角度去想想:
站在山脚下的人才能够看见山顶;
在攀登的过程中是看不见山顶的;
能够看见的只是一级又一级的台阶;
而哪天真的爬到山顶了;
看见的也是远处的风景,
而不会执迷于看山顶本身;
所以整天在形容山顶什么样子的人;
肯定是站在山脚下滞留还没有起步的人;
眼睛看见山顶跟脚已经踩在山顶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3: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胜春:
师傅早上好。
刘胜春:
祝姐妹们节日快乐。
李相侠:
谢谢男神们的祝福,祝姐妹们节日快乐
王强:
师父好!大家好!女神们节日快乐!
程卫:
杨老师今天早上帮我们讲解其根在脚,如树木生长,上有树梢,下有树根,树根扎的深,才能根深叶茂。
而且我们平时在行拳时,需要注意互为其根,肩为肘根,肘为腕根,大拇指还要领住!
紧中松,保持架构的膨紧,肌肉松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5: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之东西谁弄明白了就是谁的 ;
你要是弄不明白 我硬往你身上塞 你都拿不走。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说明书:
初学太极拳最大的障碍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太极拳好比是爬悬崖,初始阶段是最难的;但是只要爬到崖顶,后面几乎就是一马平川。
又好像是种果树,不可能今天下种,明天就发芽,后天就结果;
必须得几年如一日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
但是树长成之后,你就可以年年享受甜美的果实了。
太极拳从开始训练到基本掌握,需要一个过程。
过去有“傻三年、悟三年、练三年”之说;
即便是有天赋、有明师的高手胚子;
也是“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
三年,是基本可以掌握全部技术;
十年是自己访师寻友,历练提高,
使拳与道合、拳与性合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0: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经过太极拳明师们的提炼;提升了训练程序的效率,可以免去“傻练”的过程;
在明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人三个月就可以掌握一个梗概,具备一定的功力。
但是“悟”和“练”这两个环节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从太极拳友们的问疑中可以看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总想把所有要求一下做到位;
顾此失彼,弄得自己身心疲劳,浑身酸痛。
多是肩还没有松下来,就求命门后贴;
足心函空等要领,造成膝盖痛、腰痛、脚疼。
2、以前看过气功、武术方面的书籍;
总想找丹田、气感、意感,导致胸腹部不适;
有的是憋气、有的是出虚恭、有的是老上厕所。
3、时间上没有突破,质量上没有提高;
还总想着出功夫,出不来就怀疑功法的效果。
须知拳有长短,优劣在人不在拳。
4、感觉不错,盲目冒进,执着于某一局部,停滞不前。
入门阶段的程序应该知道:
松静第一!先把松和静这两个宝贝抓住再说。
形体放松,筋骨自然会锻炼;
心理放松,精神自然会旺盛。
这和吃饱了不饿,睡足了不困是一样的。
体会到了松静,把气、血、神养的比较足了。
再慢慢增加要领;
这就象种树一样,把种子种下;
保证阳光和水,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
树为什么这么粗?因为它站的时间长!
初始阶段,首要体会整体的放松、舒适,精神的愉快;
然后重点是“松肩”!
现在有的太极拳友连手臂的沉坠感都没找到;
就去做丹田裆胯的功夫;
那可是“跳级”了,一定会摔跤的。
先松肩;松肩是开锁的第一关。
大家就不要和自己的肚子、腰较劲了。
尤其不要人为的去控制呼吸;
平时怎么喘气就怎么喘气,别难为自己。
第一点,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
要玩而求之;这是太极拳入门的钥匙。
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
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
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
最起码站到30分钟;
这个阶段筋骨疲劳酸痛是很正常的!
第二点,重心在涌泉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
涌泉有吸地的感觉;
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
练到一定阶段,在老师指导下调整一下;
那个要领你不知道;
如果一直站在脚跟上,时间长了,很容易伤后脑。
第三点,颤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担心。
出完大汗出臭汗;
出完臭汗出细汗;
出完细汗出香汗。
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
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
抖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妙处说不尽;
大家自己在练里体会;
金子撒在地上,谁拣到算谁的。
第四点,“松肩”;如果能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
这是个标准。
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
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
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
然后才能谈到练腰。
有几个意念必须贯穿在锻炼的始终:
一、抓住桩功的根本,舒舒服服的去站;
传统的桩法是在舒畅中温养筋骨;
而不是追求强度的静力性训练。
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
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
别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静态的桩功是如此;
拳架的动态桩功也是这样;
慢练入道;因为慢练是有氧运动;
即使是抻筋拔骨,也只是韧带发酸;
不会出现无氧运动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气血上头的现象。
一旦有这些现象,可能是意念过重;
或者人为的追求强度,导致精神紧张;
进而引起身体疲劳。
这就大大违背了松静桩的本意。
二、脑子不要太累
松静桩就是有什么就体会什么;
没有了就没有了,什么也不管。
脑子怎么静?脑子不静下来,身体又怎么会真正放松?
三、太极拳入门,最重要的是姿势正确。
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调身”上;
把松肩、舒适、气顺等要领做对;
做到可以无意为之,自然而然的程度才好。
站桩就是休息,就是滋养;
绝不是体能锻炼,更不是头脑风暴!
四、太极拳本身是一种技术,但学习的方式属于艺术类。
怎么说呢?这好比学书法,开始写得字歪歪扭扭;
但是谁也不能说这是个错字;
但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这还不行。
注意,“不行”和“错”是两个概念!
错可以改,不行就要继续练!
现在有些太极拳友的问题?
如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
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是方法错。
所以这类问题的答案,就是松松静静的去站。
象练书法一样;
一个不好看写十个,十个不行写百个;
有志气的话就写一万个,你看到时候行不行!
有些问题,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苦恼啊!
等站个把月之后,让问都想不起来了,自然就过去了。
太极拳绝对是个实践的学问。
有些太极拳友的问题尽是理论方面的。
研究问题有三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
这就是知其然应知所以然也1
我们就努力解决前两个;
处理好这两个,功夫就可以上身。
至于“为什么”,就是纯理论,这个先别管。
陷到这里面,就没完没了。
有些东西,即使你不明白;
只要按着明师指导的做到了,马上就有效果;
不用花什么意念啊,寻找什么解释啊。
理论这个东西,是解释结果的;
就像经济学理论,它和赚钱本身是两回事。
太极拳怎么练身体好,就怎么练。
大家可以在功夫上身之后;
再捡起为什么来;
那时才能说是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太极拳。
想把理论全弄明白了再练,就什么都练不出来了。
阅读、理解并实践这些方法就是在获得技术!悟道得道!!!
好像流水线的技术规范和制作说明书。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
国内企业只知道买机器;
不重视相关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标准;
结果钱花了不少,生产出来的还是次品。
希望想练出功夫的拳友,认真的看一看;
耐心的试一试,相信会有帮助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8: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丁玉英 @杨锦富 今天老师讲了太极说明书,虽然今天有点晚了,但我还是说说我的观后感。太极拳是智慧拳,光靠苦练傻练是练不好太极拳的,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所以练拳人的资质很重要,就如老师上面所说,太极之东西谁弄明白了就是谁的 ;你要是弄不明白 我硬往你身上塞 你都拿不走。这段话说明了在明师指导下可以少走弯路,但悟和练要靠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就看自己的悟练了。
太极拳是自然拳,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通过长期练习,只要身体间架姿势正确,精神内守,全身经络自然会慢慢贯通,真正的练好了,是全身没有感觉,周身舒泰,就是休息,就是滋养,就是很舒服的享受了,所谓沉,轻,紧,松,就是意念没去干净,所以站桩也好,练拳也好,松静第一。
拳架是移动的桩,那么就说说桩,身体重心在涌泉上,脚后跟和脚趾跟贴住地,这样久之就有涌泉吸地的感觉。坚持站桩,会有身体颤抖和出汗,身体的颤抖是身体内里发生变化,我的感觉是腰胯臀部大腿有颤抖的感觉,还有全身会出大汗,甚至一些平时感觉不会出汗的地方都会出,比如手腕,手背部出汗,在练拳当中也一样,刚开始会出大汗,但觉得最好的状态是微微出汗,需要努力。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坠肘松肩,松腰落胯等要领,在练习中都是相关联的,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是意气神形运动,要想练好,资质,明师,有恒不可或缺。谢谢老师分享,请老师拳友们指正,促我进步,谢谢大家
@丁玉英 你好!作业完成的很好!精髓都有。有些内容我是故意没有说的。你是真正理解了。
看懂的看懂;
看不懂的看不懂!
@丁玉英 你会成为大师的。
@丁玉英 @杨锦富 呵呵,谢谢老师指点欣赏,老师过奖了,不敢成为大师,只想探索人身之奥秘,希望不白来人世一回,以后还需老师和拳友们多多指点迷津,让我少走弯路
@袁浩文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8: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大宝:
最近练拳的感觉是要向下练,除了大椎领住,其余的向下;
这也是杨老师一直在反复强调的。
有了沉的感觉才觉得踏实,不然老是浮在上面总觉得不实在。
刘大宝:
@丁玉英 丁师姐您是真悟性好,您要是能得到杨老师面授,进步一定飞速。
我这天天跟着杨老师,依然是远远不如您。真心是佩服!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