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21: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缠法是以阴阳圈的变化原理,形成万向球的运动势能;

力常在力常不在,不管如何转动,都求畅通无阻,重心支点不变;

在圆球转动时,化解接触时的冲力,引化引打,随意发力。

  缠法是集中枢神经、呼吸、骨骼、肌肉等运动的综合运动;

演套路以示美观,习缠法以显其能。

缠法行拳于无形、其内在核心就是:

轨迹转换变化的应用,是指步形的规迹,

步形有曲有直、有长有短、有左有右、有上有下,

的步形规迹能使身体重心的垂线于地球吸引力的中心线重合;

屈伸纵放,自如稳定,身体方向转换保持平衡。

能化千均之力为无力,能变无力为千均之力。

这就是圆的运动轨迹;切线与抛物线的法则。

由于人们平时对力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线于面的认识上;

无转圆之意识,所以力不能力、力不能化。

缠法的规迹是圆;

缠法的能量大多数可以用牛顿力学的公式计算出来。

缠法将太极拳的招招势势引入广阔的立体空间;

使它变化多样,无穷无尽。

圆的规迹是有无数个点组成,每个点都在不停地运动。

弓满则圆棚劲足!

太极拳手法繁多、结构严密、连接性强。

缠法将拳的每招每势、融合在构成圆的每个点上;

再不停地转换,将每个手法的机巧、机理,演化形成切点;

阴阳分际、向心向离、屈伸开合、互化互连、蓄储矢能,达到极值、快速释出。

就像体育运动的投掷、抛甩、射击;

卫星的发射运行,道理是一样的。

太极拳讲究命门是扳机,轨迹走螺旋,落点瞬间分;

三圆者:正圆、平圆、立圆。

缠法的走向非圆即弧,太极拳的根本;

弧是圆的一个部分;

只有立体圆才能改变对方发力的方向;

化解对方的力道,使对方对你使力、化力、出招的方向迷茫无法判断。

三圆是基本功的练习;

虽简单枯燥,但却是必需的基本过程。

通过三圆的练习,一是训练听力感觉;

存在决定意识;

听劲并非是用耳听,而是通过手、腕、肘、背的立体接触;

产生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连的意识。

摸清对方的力道、走向。

二是练习增强腰腿的功夫、力发于腰,行于背,通于四肢。

缠、绕、按、捋、采不只是指上肢;

下肢也有缠、按、捋、采;

腰腿主要练习进退、开合、转换的协调平衡;

这都是为以后的缠法应用打基础。

在练习的过程中,习练者要注意周身放松自然、心平气和,气脉顺畅。

划圆时要舒展求圆、力道自然匀衡,不坚挺、不断劲、不造作。

在划圆的过程中,慢慢储存功能。

要有循天地之法,顺四时之变的意念。

最终达到能把拳中的每个招势,融和在你所划的圆的规迹上;

行拳时招势自然使出。

这也是练习太极
拳的最高境界。

练习方法:

正面旋转叫正圆;

平胸旋转叫平圆;

上下侧转叫立圆。

左右轮换、循环往复、恒之以久。

九缠者:

一、单挒手缠

二、左右摆缠

三、双手里外缠

四、双手磨推缠

五、双手引推缠

六、双手阴阳缠

七、双手螺旋缠

八、折叠缠

九、大缠手

三圆是基本功法的练习;

缠法是击技应用的练习。

缠法是将太极拳的各个招势;

通过折叠缠绕,螺旋转换,接触感觉;

开合引进,以退为进,化打合一;

使对方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力不能力、化不能化;

意迷心怵、根基动摇;

自己再在无影无形中出招所使,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应。

八种缠法,即:上拎、顺挒、右采、左拽、直推、下按、左右弓臂缠。

缠法融太极拳的每个招势于其中;

又不停缠转形成立体圆;

储蓄能量,转化功能,极直切点,瞬间爆发,势不可挡;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这就是道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诠释。

一、 单挒手缠

练习方法:

外转缠、里转绕、向外旋转是缠,向里旋转是绕。

心无杂念,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上下相随、协调一致,里外相合。

像立圆、平圆一样转动。

忌顶忌丢,切记顶着死、转着活、丢者空、粘者连。

单挒手缠主要练习在散打格斗中与对方接手的快、准、灵、巧。

——要看对方动作快,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

准—探测对方信息性、确定自己出招准、手在接触中找感觉,于感觉中化力发力。

灵—战术灵活、战法灵活、不死顶、不松劲、劲断意连、似展未展。

巧——阵法机势巧、引出转化巧、发力用力巧。

二、左右摆缠

练习方法:

  单挒手缠是一只手缠法,左右摆缠为双手缠法;

有挒有摆、相互转换,双挒手左右摆缠是训练手臂横劲的力道与摆挒的转换;

训练高腾、低按、右挒、左捋四个方向、四个手法的变轨应用;

练习圆变直,圆和横的过渡连接;

起到关门、开门、拴彼制彼的自然形成。

左缠缠、右缠缠、顺藤摸瓜将彼拴。

左摆摆、右摆摆、开引关封任敌来。

三、双挒手里外缠

练习方法:

双手里外缠,要求站立无形步,身心放松、呼吸自然;

里划圆叫里逢圆,外划圆叫外逢圆,也叫里外缠手。

双手里外缠随意柔和、不顶不丢,注重在身体接触中找感觉。

体现公转自转原理。

就像地球、太阳、月亮一样、大转动中又有小转动。

练习的就是里外逢圆;

求进求化,辅佐自己的身体,节节贯穿,稍中根,互为其根;

上中下都能游刃有余,进入退出,变化自如。

里逢圆、外逢圆,兄弟两手将彼拦。

倘若彼来快如风,回手两臂关死门。

彼若瞬息稍迟疑,开门出招逼敌急。

开合有关节开合,胸背开合,腿脚开合。

合是不让对方找到进入的机会,力道不能转化,无法出招进攻;

开是引进落空,再找到对方空隙找准重心,动摇根力,随其进势、退势发劲;

如太极拳势中的退步压肘压肘为开门之用退步为关门之用。

四、双手磨推缠

练习方法:

双手磨推缠于平圆侧圆练习近似,但侧重有所不同;

两人面对面站立为无形步,互搭左右手;

里外手腕套手腕,小臂与大臂成45°角微立缠绕。

双手平立磨推缠犹如古时磨豆腐的手摇石磨;

主要练习转圆中的横劲;

掌握发力的切点、力道。

以便在散打中容易出手插入。

如太极拳套路中的上步七星架势;

注意上步时要含胸,推时背要靠,捋时胸要移,按时肩要沉。

平圆磨推缠变立圆磨推缠;

立圆磨推缠变平圆磨推缠;

在两圆交换变化中,掌握力道、变换、收藏、背靠、沉移的动法。

五、双手引推缠

练习方法:

古人摇轱辘绞水的原理。

两臂在转圆过程中,引、腾、捋、采、按、推的力道;

掌握发力的时机、切点;

引是化推的前提,引是有意引敌深入;

引劲实际是引化劲;

无引则不能化;

无化则不能推;

只有将对方来劲纳入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使对方千钧之力化为乌有;

自己再在引劲落空的基础上;

同时发动,即引即化、即化即推、取到成效;

如太极拳套路中懒扎衣的应用;

关键就是掌握引扑的时机,用力的大小。

六、双手阴阳缠

练习方法:

身体自然放松,两手成45°角两手侧立互搭手腕;

手心都向里,右手向前旋转,左手向后旋转;

形成一手向相、一手向背的顺逆两个圆圈;

旋转过程中,以腰胯为轴心协调回转;

双手阴阳缠主要是训练大脑的开发、灵敏,调控及思维的应变能力;

具有开发智力,使愚者变智、智者开眼的效应。

其中包含:合、按、缠几个动作的习练及三节贯串的协调配合;

如在倒倦弘等肘的用法;

以及快的见招拆招、见力化力、随心所欲的奇能。

七、双手螺旋缠

练习方法

两人站立无形步,双方小臂微曲掤起,两手互搭:

甲左手从乙右掖下螺旋插入,右手顺带乙左臂,再螺旋上翻从乙左掖下插入;

左手插入时,腰向右微转,右手插入时,腰向左微转。

腰腿随手插入的时机协调配合,左右轮换,往复不断;

螺旋转不缠臂,但要相连不能丢。

力在同一个平面沿弧线改变方向是动作的转;

力在立体空间沿螺旋弧线改变方向则是动作的旋。

双手螺旋缠时,公转自转相随,产生转动惯力;

不断变化的各方面的离心力、向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平衡;

由于它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能保持稳定。

双手螺旋缠,自转中有公转、公转中兀显自转;

就像青蛇戏水一样,上下左右,波浪起伏;

转动中,手臂在柔韧中透露钢性,力从腰背发出通向四肢;

同时公转自转一体生成;

身体中心随手臂的转动不停转变;

使彼摸不清来路,找不到着力点,在彼无机可乘;

无法进入时,为自己发力使招抢得先机。

螺旋转不緾臂;

公转小圈的同时两臂自转大圈;

地球、太阳、月亮的运行轨迹,是公转中有自转;

双手螺旋缠的规迹是大圈中有小圈;

双手螺旋缠以腰脊为轴;

身体各部位的运动也是公转和自转同步交叉的运动;

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

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

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

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是公转;

自转相对于公转时运转幅度大;

公转相对自转时运动幅度较小;

腰腿和上肢的关系也是一样。

拳中三节,就是公转自转,节节贯串。

在对抗中,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触到对方的力;

就不可能改变对方的方向;

没有公转自转就失掉中心;

自己先失去平衡,这是规律。

左螺旋、右螺旋、扳搂扶挒奇连环。

左顺逆、右逆顺、天筹螺旋神功奇。

八、折叠缠

练习方法:

上下折叠,进退转换,形成8字轨迹;

循环往复,左右练习。

折叠缠主要起大煞车,快变轨的作用。

折叠可化可攻,它在运行过程中;

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变化隐密灵活。

练习缠绕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运动;

当身体扭转达到一定幅度时,会被自锁自封;

这就是太极的

折叠缠就是将螺旋与折叠转身交织在一起;

手掌随身体缠转而动,以其传导之劲;

变换轨道,自然转换招势。

腰向左转时,依次带动胯,左腿逆时针转至左脚;

此时左脚改变着力支点,让身体经左侧过渡旋回;

腰向右转时,道理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重心都是沿8字轨迹移动;

即为太极阴阳图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则螺旋;

寓其理于其中。

通过转换,引之使其长延,力尽自然空,重心必动摇;

趁势一种刚猝迅猛的螺旋惊弹力;

瞬间爆发,彼自落败。

  九、大缠手

大缠手是缠手之母,是其所有缠法的综合。


大缠手讲究步法灵活;

变换自如,缠、捋、推、按、肘、挒、采、靠自然结合;

运用如流水,柔中有刚强;

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有孔必窜入;

急流如漩涡,浪卷若螺纹;

落叶坠其上,倏尔便沉沦。

大缠手练就缠绕内力,意识反应,知彼知已功夫。

大缠手练习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力、彼沉我松;

接触感觉,于感觉中引进化力、落空、发力。

太极拳套路是练习自己眼
身法步的协调、平衡。

缠法是练习化解对方进攻、破坏对方平衡的方式。

在对方身体失衡,重心不稳的同时,瞬息爆发;

套路中的任一招势都能随机而出,运用自如。

乱环套

乱环套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乱者,象也,无规无矩,随心随意。

环者,圆也,形、轨迹。

乱环套道理之中,意料之外。

万法到头皆无法,有形终结归无形。

悉心参悟妙玄机,心如大海放眼量。

太极拳经过上千年的延续锤炼;

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的实际运用;

兵法阵机的机巧布局;

招势系统的连接完整;

是应自然而成。

形意的功、八卦的走、太极的柔手。

太极拳内涵丰富,手法繁多,参互错综,穿插布置,变化万千;

每势身法都嵌镶在圆的轨迹上;

通过螺旋缠绕,折叠转换;

在转动中达到“乱”的应用。

乱环套就是把踢、打、拿、跌以科学的方式连环在一起;

浑圆立体,不拘形式,不按固定程序;

心中有缠绕,意中有缠绕;

功力与意识相结合;

心静如水,神圆似空;

在接触中感觉,于感觉中化力、发力;

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演架子以柔内外,练缠绕以神化其技。

大道无形,实战没有固定模式,矛盾是在不断转化。

矛盾有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内因外因共起作用,但在转化过程中总有主次之分。

乱环套是矛盾的组合体;

乱环套以矛盾制造矛盾;

乱环套以矛盾化解矛盾。

所谓刚柔,快慢、开合、沉浮、阴阳、呼吸等;

都是辩论的理念。所以我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学者只有勤学苦练,悉心深悟,熟悉于心、娴悉于手;

才能很好地把握主动,时间、守持,缠绕哲理,转换关系之要领;

才能认识到缠手是如何把太极拳的每招每势;

演示的淋漓尽致,珠联璧合、表里互为、恰到好处,彰显其独到之神妙。

太极拳的精髓深奥莫测,练法多而复合,纯属自然;

其中有力学,机械学,生理学原理与之息息相关;

就像现代战争,雷达、预警、火炮、导弹、信息等电子技术网一样;

要相互配合,各显其妙缺一不可。

学太极拳难,用语言表达完整更难;

有好多力道、功法只能是以心传心、以神传神;

只能是意会,揣摸,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晰;

希望每位太极拳爱好者探讨,交流;

提高发展,宏扬光大。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15: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海大一 陈鸿潘 @陈忠泽 @丁金星 @田焕春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刘奇 @英英 @顾旭 @程卫 @明珍 杨老师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Prxiangshan乔卉 说来惭愧,一直没能悟到金刚捣碓式在转换过程中的身形功法的节窍;
今天在杨老师的反复示范及一哥和功科的帮助下,总算有了很大体会。
谢谢杨老师!谢谢建明王强一哥功科!
杨锦富@Prxiangshan乔卉 你好!有感想就是好。你会的套路很多,就是基本功接触的少。
你的悟性也好,只要静下心来,会进步很快的。
@功科 今天继续体悟上下分,左右旋,前后撑,中定整体不用力,静则合,动则分,分则螺旋。
@郑建明 基本功还是要练。前后手,五花手,白蛇吐信。
@Prxiangshan乔卉 @杨锦富 杨老师好!我记得了!
@郑建明 有空我会多做基本功练习……前后手,五花手,白蛇吐信!
陈忠泽:
杨师傅,今日和家人到外地,明天练拳来不了,见谅。
李功科:
杨锦富师父的太极拳;注重基本功、桩功、定势反复纠正,缠丝功详细讲解示范;
太极拳套路每个动作都拆招讲解、认真教学;
并且通过推手及师父喂劲等方法检验功架;
不需要音乐,拳中自有天籁音;
社会上的太极操,各类太极拳套路,太极剑等器械套路;
最多加上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项目;
每天练也是一个套路接一个套路,跟着音乐节奏练,每个套路有固定的音乐辅助。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7-4-4 0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拳架基本功是周身放松。
怎么放?怎样松?是关键所在。
看下面的五种特征:
一是肉粘,就像揉和的面团,有弹性,能放能收不散架;
二是筋柔,大筋与筋膜像橡皮筋,能长能短不断筋;
三是骨活,所有关节要灵活自如,能高能低不阻挡;
四是脉软,主脉与毛细血管要柔软,能弯能直极畅通;
五是皮透,全身皮夫像气球一样,全身透空。
这五体练好了,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放松了。
放松别松错位置。
千万不能用膝松代替胯松;
用软肋松代替裆腰松。
腰胯是十二正经人和奇经八脉的交汇处;
是吸收能量与消耗能量的集散中心。
应该是先练好放松功再练套路。
练套路仅仅是作为练松功的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17-4-4 10: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腰胯劲的用力方法。带脉旋转!
胯是硬件,左右旋转,为有形物质。
主带脉与横向外气的联系。功能是动力。
腰是软件,为纵向中心,上下折叠;
主任督与前后外气的联系。功能是调节。
胯是以形体推动,腰是意气推动。
形成有形、有意;
有硬、有软;
有刚、有柔的整体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17-4-4 1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胯劲与腰劲不可混淆。
胯主横劲;
腰主竖劲。
两劲同时作用,才是整劲。
横劲竖劲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单独发劲都是虚假的劲;
不利技击,不利健身。
两劲的融合,产生整劲。
这要有一个前提是一一松透。
松是射掉本劲、掘劲;
形成太极松弹劲。
好像将一根生铁,千锤百炼成钢鞭子一样;
那就是太极劲;鞭劲!
轻松一抖,对方就受不了。
稍加一力,就会发出鞭炮齐鸣的效果。
这不是一两年的功夫。
必须长期坚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才有成效。
 楼主| 发表于 2017-4-4 10: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法即四正手和四隅手;
是太极拳的根本大法。
四正手:掤捋挤按。
四隅手:采挒肘靠。
太极拳主要是用意气走经络穴位,达到健身的目的。
经络穴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只有练太极拳,自己才能感觉得到;
心到哪,意即感觉到哪,畅通到哪。
太极拳者有走纵向螺旋,主练四正手;
同时行经任脉与督脉;
带动意气行走十二正经。以养生为主。
有者主横向螺旋。主练四隔手。
意气走的是奇经八脉。以技击为主。
两种拳架合一;
即能养生也能技击。
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09: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Prxiangshan乔卉 杨老师好!刚看了老师写的带脉旋转八法解读,反复读了几遍理解有点吃力!
现阶段做到怎么放松是我要练习的,争取早点丢掉僵拙之劲。至于老师说的肉粘,筋柔,骨活,脉软,皮透可是说练习的不同阶段啊?
我现在只要有空就随时随地寻找放松状态。上周方隐约感知膝松与胯松的不同,对于怎样为软肋松,怎样是裆腰松还要向老师请教!老师辛苦了!
@功科 @杨锦富 师父,对能够自学成才的人我们应该除了对其竖起大拇指说佩服之外,还要退避三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毕竟还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别人对他的感觉他不知道哇!而且人家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没有自我感觉优秀,如果他自我感1觉优秀,那就那啥了……,这段话像是绕口令。
@杨锦富 师父,我的想法是,不能总是在套路和招式上下力气,主要还是跟着师父说的基本功上下苦工,每天的基本热身动作一定要到位。我是在这几周您给我喂招,才感觉到的,同样的招式在您手中就是太极拳,在我身上就是太极操,真的是相差太远,极远!
@杨锦富 师父,您以前就说过,练到才会真正知道。没有身知,所谓的心知也只是假心知。例如您说的空肩,现在我略有体会,回过头再想想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09: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太极拳教师要求
“五不传”:
人品不端者不传;
人无恒心者不传;
不知珍重者不传;
心险好斗者不传;
轻浮外露者不传。
"十三不教" 
不忠不孝者不教,不仁不义者不教。鼠窃狗偷者不教,寻花问柳者不教。
恃强凌弱者不教,酗酒聚赌者不教。顾一盼二者不教,无意深究者不教。
欺师灭祖者不教,无情无义者不教。贪财狡诈者不教,行凶斗狠者不教。
打家劫舍者不教。
刘大宝:
最近两天在六封四闭最后一个动作中找到了一点像杨老师橡皮筋一样的感觉,胯一松,手是自然回来的。
刘大宝:
谢谢杨老师啦!
程卫:
今天早上练拳时,对昨天说的带脉旋转这个问题请教了杨老师;
老师说也是这种丹田气足了,有气叠鼓荡的感觉之后,自然的运动起来的过程~自己目前还未练到;
还要好好练习,打好基础,水滴石穿~谢谢杨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3: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用意不用力;
意想脚来弹得高;
立身中正柔活好;
丹田鼓荡气血闹;
上下左右骨筋绕;
八法在身处处淘;
养生健身找带脉;
经脉通透自逍遥。
 楼主| 发表于 2017-4-6 09: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卫:
要好好练习,打好基础,水滴石穿~谢谢杨老师。
我:
练拳用意不用力;
意想脚来弹得高;
立身中正柔活好;
丹田鼓荡气血闹;
上下左右骨筋绕;
八法在身处处淘;
养生健身找带脉;
经脉通透自逍遥。
我:
@功科 你好!告诉你@程卫 今天找到感觉了。
真正明白了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松透了,劲就整了。一点力气都没有用。
我:
@功科 关键还是肩松,空肩。
李功科:
恭喜他
刘胜春:
师傅早上好。
郑建明: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郑建明:
恭喜@程卫 
程卫:
谢谢杨老师耐心指导和师兄们的鼓励;
其实也就是一个动作的感悟!
在起式中,有一个双手回收的动作(双手和胸部差不多高,回收的末尾再旋转);
我的感觉就好像站在滑板车上拉绳子;
根有了就可以和滑板车容为一体,双手拉绳,自己整体向前推进;
也就是手回收的同时有身体整体向前的感觉,很自然。
自己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有太多的不懂的地方需要多加练习,望老师师兄师姐们多多指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