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本无法,动便是法,法于阴阳,静之则合。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
由动而分出阴阳两仪,所以说动是法源;
是一阴一阳的大法;
大法天地阴阳生万物;
在太极拳运用上,能知阴阳变化的,
在与人动手上就能发挥不可胜数的阴阳变化。
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
太极拳的动手实践用招式来讲解,是大错特错;
招式的变化是外家拳的手法应用变化;
明劲在外,来势高些低些,拳打的长些短些;
只是能见到的一些招数变化;
无论如何变化也无法达到不可胜数的阴阳相济的程度。
只有在明太极之理;
真正练到懂劲后方可达到无穷的阴阳变化;
学以致用,真懂会用太极劲法才能会实战;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不明太极拳之理;
不懂劲法,不会练和做;
只会练套路,练得再好;
也是空练一场而已。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之则分,太极拳是阴阳相济的;
开为分,开中要有合有静。
练时合中要有开、有分。
行拳中,练劲中都要略加带进去,意念不要太重,无过不及。
练拳体悟、体感很重要;
喂学生劲,让学生体悟内里的变化。
太极拳是不偏不倚的中庸拳术;
一动手要不丢不顶,舍己从人;
要无过不及,练时过不行;
过为丢,不及不到位不行;
如不及擎不起人,要知劲之用;
同时有顺随,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在劲路练习中同时体现。
太极拳是粘拳,是掤劲拳,上下左右都须掤;
犹如周身的弹簧劲;
动哪儿周身处处是拳;
这些都是劲的变化;
不是力的变化。
太极拳是不动丝毫之力的拳术;
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
这是一种圆的轨迹配形运动;
同时有上就有下;
对拉拔长的状态;
要周身能轻灵;
要会借地劲,会借地的反弹之劲;
同时脚下如同站在地毯上;
站在厚草地,脚下有弹簧的感觉。
这就要求练者本身松柔到位;
轻灵活泼到位;
空透听劲灵敏;
放射出自身的气势来。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
对付力量大要会借上地劲;
要与地结合,借地上的反弹之劲;
脚下踝关节放松;
与地面犹如海绵状的反弹劲;
八面支撑,有前就有后的胀劲;
与对方接触瞬间截住对方劲,返给对方;
周身如弹簧似的松胀;
使对方力量再大也无计可施;
其力大使不出来。
对付快手快拳要会引进落空;
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
不是力量的抗衡,不使丝毫之力。
练引进落空要一对一的两人对练;
找出让对方落空之劲;
互相喂手,不要求快;
要细心体会感悟,体悟很重要。
劲是一种道;
道是一种神化似的功能;
只能体悟,不能自见;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无论怎么练;
自己舒服对方舒服;
要想学会懂劲;
必须亲自吃到梨子的滋味;
吃到体悟很重要。
练拳贵精而不贵多;
贪多嚼不烂!
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
不顶不丢劲;
借力打人劲;
引进落空劲;
四两拨千斤劲;
一旦掌握就是阴阳、刚柔、虚实的变化;
得阴阳变化的技巧为己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