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8: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优秀,优秀一个人;
女人优秀,优秀一个家庭,
优秀三代人,优秀一个民族。
女人的优秀远比男人的优秀更重要。
生命因母亲而起源,世界因母亲而精彩;
母亲节来临之际,
祝伟大的母亲节日快乐,健康快乐,永保青春美丽!
也祝我们群里每一位优秀伟大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8: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细节决定成败”;
“要从整体上出色,就必须使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例如:武术本质的鲜明性。即每个拳式都有技击含义,一个金刚捣碓就有25个劲。
拳理拳法的哲理性。即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符合太极阴阳哲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8: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练拳者学拳不认真;
练拳不细心,钻拳没耐心,粗枝大叶,偷工减料,丢三落四;
眼、手、身法、步不到位;
许多细节表达不出来,劲点不明;
甚至有些动作违背拳理拳法;
走形变样,忽略了此拳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8: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7-5-14 19:00 编辑

如何在细节上下功夫?
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细抠拳道,守规矩;
二、精通拳理,找规律;
三、钻研拳法,懂劲道。也就是说,使每一个动作都合乎拳理拳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细抠拳道守规矩!
一个拳式,几个动作,每个动作之中眼、手、身、法、步、角度、方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及其内劲和要领。
所以,学拳要先明规矩,细心记、细心体悟老师传的拳道(即拳规、拳风、拳貌)。
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法、眼法以及整体配合,都要搞得清清楚;
一点也不含糊,做到大小动作都要到位。
特别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规矩。
(一)手形手法 
(1)掌形及其变化(不同掌形,不同用法)。如单鞭的穿掌,力点在指尖;
金鸡独立的托掌,手掌向上,力点在大鱼际;运手的切掌,横切,力点在掌根外侧;
懒扎衣单鞭的定式,掌形下塌外碾,力点在掌根;中盘的右手撩掌,力点在手背;
运手一圈之中,手型有六种变化,穿、塌、拥、捌、沉、切等等。
(2)勾手,何时捏拢,何时拥圆,都有规矩。如单鞭,先是五指指尖捏拢,而定式时,虎口要圆,表达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3)刁拿手形,提腕垂指,虎口要圆。
(4)拳形及其特征(内虚外实)。如掩手肱锤,拳形为拇指梢节扣住中指中节,外紧内松,拳有弹性。
(5)肘的要求。一坠、二拥,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二)步形步法
“根节不明,全身皆空”。行拳先培根。
平行步(不丁不八)。体育原理里有一个人体站立时的“稳定角”;
两脚基本平行,这样下盘稳定,腰转灵活,跟拳理基本吻合。
如“倒卷肱”,退步时两脚走弧线;落脚时,两脚前后要骑在一长线上。
)弓马分清。如弓蹬步的要求是前腿要弓,膝不能超过脚尖,小腿尽量垂直;
后腿蹬,脚跟里侧后下蹬,膝盖内卷,大小腿上撑;
胯松,劲力通过腿、腰而发到梢节。
不同步法要分清。如顿步、蹉步、踮步、跃步、盖步、并步、盘步、插步、绊步。
进退中“进要柔,退要促”。
(三)身法
(1)上身中正。行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方圆。
身子不要跟着手走,不可前后、左右晃,不可撅臀。
如初收,双手上拥,裆沉,命门后撑,立身中正;
掩手肱锤,抖出右拳,左肘后撑,身子要正,不要往前倾。
(2)头要正。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身法中正,胸腰开合才灵活。防止低头、仰头、歪头、耿颈。
(四)眼神
眼以看敌为主,余光左顾右盼。
行拳头不要歪,也不要向注视方向拧脖子,眼神要注视对方。
如六封似闭,挑右肘时,眼要看右前方,行拳无人似有人。
(五)出手落脚方位角度要一清二楚
如三换掌,掌掌打在右前斜角(东南向);
掩手肱锤定式,左肘、右拳发劲的方向为右拳偏右前,左肘偏左后。
有些人行拳“偷工减料”,任意丢劲变形,或添枝加叶。
如掩手肱锤,丢双风贯耳劲,拳掌直接下插;
玉女穿梭,丢穿掌;
六封似闭,双掌不合,肘无力;
转体,不先扣脚、拧胯、倒重心;
雀地龙,双腕未合即跌,未蓄即发;
青龙出水,求快而忽略慢蓄动作,这些都不符合规矩。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9: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通拳理找规律!
太极拳,其原理即太极阴阳学说。
把握了太极阴阳哲理的基本论点后,即可以“一通百通”。
所以,要深研此拳,必须下功夫钻研其基本理论(太极阴阳学说)。
基本原理概括言之;
三句话:“太极整体观,阴阳相济论,变化的螺旋形式。”
(一)太极整体观
即讲求整体运作,大小动作,处处都要做到“周身一家”;
“一动无有不动”。
主宰于心,意领形随,丹田鼓动;
上下相随,内外结合,整体运作。
如懒扎衣接六封似闭,手合肘拥,
丹田内转,上挤,下沉,周身一家;
金刚捣坠外形为握拳,内劲为收腹、吸气、提肛、松胯,内外配合;
倒卷肱,双臂双腿的上下开合,
手进脚退的上下配合,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体现周身一家。
学习拳架,首先要细研其周身如何配合;
使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都要谐调一致。
防止“单摆浮搁”,互不相干。
(二)阴阳相济
每个动作,都要想到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
对称平衡、对立统一,即所谓“阴阳相济”。
细分起来,至少包括五种阴阳关系。
(1)阴阳对称(平衡)
所谓“三维平衡”,即上下、左右、前后都要对称、谐调、平衡。
逢上必下。如起势,双腕上提,身子下沉;
金鸡独立,一手上托。一手下按,右膝下提,左胯松沉,有上有下,上下对称。
逢前必后。如初收,双手上拥,身下沉;
六封四闭,双臂前挤,身下沉;
掩手肱锤,右拳前发,左肘后撑,有前有后,前后对称。
(2)阴阳互包(相寓、互孕)
开中有合。如白鹤亮翅,两臂上下斜向开,两手梢节合;
单鞭定式,双臂开,左手塌掌根,指尖略内合,右手钩手,腕拥指合,腿开膝合,裆开脚合,有开有合,开合相寓。
合中有开。如初收,两手合,两肘开;
第一金刚捣坠,两手左掤合住,两肘拥开,即所谓梢节合中节开。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如掩手肱锤,蓄势时,缓慢、吸气;
发力时,松活弹抖,肩、肘、拳三个劲,螺旋前进,处处可打人;
出左腿时轻柔,“迈步如猫行”,右腿则刚沉有力。
太极拳的所谓拥劲之中,就包含松柔与弹性的张力。从中体现刚柔相济。
(3)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即为虚实互换,实为虚的根,虚为实的根。
左右腿,分清虚实,行拳中快速倒换重心。
如金刚捣碓的右为实,左为虚;左为实,右为虚,虚实互换。
又如左蹬脚,右为实,左为虚;右蹬脚,按重心,左为实,右为虚,皆符合阴阳互根的哲理;
这种虚实互换的中定劲,也正是保持人体随遇平衡的措施之一。
(4)阴阳折叠
不懂叠法枉徒劳。阴阳交替,相反相成,欲阴先阳,欲阳先阴。
意寓向上,必先寓下;意寓向左,必先右去;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例如指裆锤,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声东击西,左右往复,八次折叠。
又如前招后招,左、右、前方,一波三折;
双震脚,下按、上托再下按,上下折叠;
金鸡独立,欲上托,先下按,两上两下,反复折叠;
就像大树,树长得越高,根扎得越深,欲上必下;
开之再开,合之再合,欲开先合,开合有序,变化微妙。
(5)阴阳消长(节奏)
即有快有慢,快慢相间。欲快先慢(蓄式);
如青龙出水,合而后发;
行拳中,一般引化、蓄势时缓、柔,发力时快、刚。
(三)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螺旋形式,是太极拳运作的关键特点。
拳者,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手足之运,绝无直来直去。
四肢顺逆缠,胸腰左右转,周身立体走螺旋。
阴阳变化,都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没有直来直去的。
所以,在行拳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太极拳螺旋形式这一特点。
要做到“行拳三个圆”,充实体现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四肢一动顺逆缠,所有动作走弧线;
周身处处皆掤圆,立体升沉呈螺旋。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9: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钻研拳法懂劲道!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
拳之精髓,懂劲为要。
拳法之妙,在于运劲。
懂劲而后,方可阶及神明。”
如何才能达到懂劲呢?
我认为要通过“拆拳讲劲”,弄清几点。
(一)弄清每个动作的力点所在。
例如:金刚捣坠一式中:
就有棚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冲、撩戳、踢、跺等25个劲,一个劲不能少。
每个劲的方位、角度及运作路线,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弄清力点变化。如运手,手运一圈就有6个劲的变化,穿掌、坠肘、坐腕、拥肘、捌掌、切掌;
单鞭接第二金刚捣坠,一动之中就有棚、捋、按、推4个劲的变化。
(三)弄清劲力结构(周身各部位的配合)。如野马分鬃,不同部位,不同劲道。
左手下插、上挑、外捌;右手下采、外捌,右胸开右转,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前膝里扣,形成手捌、胸靠、膝绊的摔法。
(四)外形与内劲完美统一。外形与内劲完美统一,是太极拳架锻炼的重点标志之一。
行拳即练功,不是两张皮。
外形要规矩,内劲要清楚。
如金刚捣坠,外形握拳、提膝、冲拳、拥肘、下采、震脚,气势饱满;
内部收腹、吸气、提肛松胯,然后呼气,鼓荡发力。
一开一合,一收一放,内动外动相结合,体现内外兼练。
懂劲之后,还要练劲。
练劲的途径有:练习拳架(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
单式训练(把拳架套路中若干具备实战价值的动作;
从拳架中拆出来,一招一式地单独进行发力训练);
一、可弄清各种劲力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二、可练习听劲;
三、可找到如何黏、粘、连、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引化发放,借力发力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9: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
大小动作须细心,
细节积累功夫深;
偷工减料功必退,
劲道不明拳失真。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9: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怎样把握太极拳的快与慢?
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灵换的情况下求慢:
初学时为了检查与纠正姿势而不得不慢。
慢要有个限度,也就是说不可慢得似动似停,目定神呆,好像在那里想什么心思。
这种慢,近似站架子的站功,不是行功所需要的。
因此,慢必须在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的前提下求慢,这样才不致产生呆滞和精神涣散的缺点。
须在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情况下求快:
求快同求慢一样,也不是漫无限制地往快上走,同样要有一个限度:
虽快,但动作仍要沉着。沉着的快,是太极拳要求的快。
不沉着就是病相。
同时,还必须在能够表现出劲别情况下求快;
因为表现了劲,就限制了快。
这样的快,是有利无害的快;
它不致浮飘不沉和劲别不分;
不致失去方圆相生的功能。
转关处慢,转方向时加快:
上述三点说明走一趟架子时对快慢应掌握分寸。
对于每一个拳式的快慢原则。
太极拳规律是:
凡在转关折迭处应慢;
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劲向快上运劲;
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
同时,在一趟架子中;
这种快慢相间的变换,还要求达到“匀清”。
这是锻炼入门劲别;
是它由无到有、由有到强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20: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拳规”,这几条必须了解!
不懂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太极拳讲究“留余”;
腿不能蹬直,手也不能伸直。
要留点余地,留余地是为了更好的变化。
即便在发劲的时候也要打出八九分,留上一两分,不能把全身的劲整个往外打。
人有四个生理的自然弯曲,颈椎、胸椎、腰椎和尾闾。
颈椎是向前的,下颚内收,顶劲领起,是为了把颈椎拔伸。
胸椎是向后的,含胸是为了胸椎的拉伸。
腰椎又是向前的,塌腰不是往前顶腰,这样就把腰顶死了,内气不能畅通,上下身形成脱节。
腰、裆、胯是连接人体上下体的枢纽,这一块一定要它通畅、松活,才能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应在松胯的前提下尾闾下垂,尾闾像一个秤砣一样往下坠,往下拉。
与顶劲形成对拉整个身躯像一张弓。
一身备五弓,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身弓。
在松胯下沉的基础上,行拳就像坐在凳子上;
尾闾向下一个垂线,两个膝关节向下一垂线,形成一个不停变化的三角形。
屈膝松胯开裆,开裆要很饱满地向外撑劲。
开裆不是两膝越往外开叫开裆,而是会阴穴开才是开。腿前后都开才是开。
虚脚的扣很重要,要先扣脚尖再外翻,劲才饱满。
太极拳又称为“掤劲拳”。
从起势开始一招一式掤劲都不能丢,动作要饱满;
掤劲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劲,也是贯穿始终的。
太极拳符合儒家道家的哲理,不丢不顶,不卑不亢,不贪不欠。
做人也是这样,拳练好了也是对你人的修炼。
结缘太极要知足,学习太极要知不足,练习太极要不知足。
太极永远无止境,终生不能尽其妙。
练太极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层一层地来,一层功夫一层体会。
一成深一层,层层妙无穷。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