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细抠拳道守规矩!
一个拳式,几个动作,每个动作之中眼、手、身、法、步、角度、方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及其内劲和要领。
所以,学拳要先明规矩,细心记、细心体悟老师传的拳道(即拳规、拳风、拳貌)。
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法、眼法以及整体配合,都要搞得清清楚;
一点也不含糊,做到大小动作都要到位。
特别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规矩。
(一)手形手法
(1)掌形及其变化(不同掌形,不同用法)。如单鞭的穿掌,力点在指尖;
金鸡独立的托掌,手掌向上,力点在大鱼际;运手的切掌,横切,力点在掌根外侧;
懒扎衣单鞭的定式,掌形下塌外碾,力点在掌根;中盘的右手撩掌,力点在手背;
运手一圈之中,手型有六种变化,穿、塌、拥、捌、沉、切等等。
(2)勾手,何时捏拢,何时拥圆,都有规矩。如单鞭,先是五指指尖捏拢,而定式时,虎口要圆,表达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3)刁拿手形,提腕垂指,虎口要圆。
(4)拳形及其特征(内虚外实)。如掩手肱锤,拳形为拇指梢节扣住中指中节,外紧内松,拳有弹性。
(5)肘的要求。一坠、二拥,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二)步形步法
“根节不明,全身皆空”。行拳先培根。
平行步(不丁不八)。体育原理里有一个人体站立时的“稳定角”;
两脚基本平行,这样下盘稳定,腰转灵活,跟拳理基本吻合。
如“倒卷肱”,退步时两脚走弧线;落脚时,两脚前后要骑在一长线上。
)弓马分清。如弓蹬步的要求是前腿要弓,膝不能超过脚尖,小腿尽量垂直;
后腿蹬,脚跟里侧后下蹬,膝盖内卷,大小腿上撑;
胯松,劲力通过腿、腰而发到梢节。
不同步法要分清。如顿步、蹉步、踮步、跃步、盖步、并步、盘步、插步、绊步。
进退中“进要柔,退要促”。
(三)身法
(1)上身中正。行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方圆。
身子不要跟着手走,不可前后、左右晃,不可撅臀。
如初收,双手上拥,裆沉,命门后撑,立身中正;
掩手肱锤,抖出右拳,左肘后撑,身子要正,不要往前倾。
(2)头要正。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身法中正,胸腰开合才灵活。防止低头、仰头、歪头、耿颈。
(四)眼神
眼以看敌为主,余光左顾右盼。
行拳头不要歪,也不要向注视方向拧脖子,眼神要注视对方。
如六封似闭,挑右肘时,眼要看右前方,行拳无人似有人。
(五)出手落脚方位角度要一清二楚
如三换掌,掌掌打在右前斜角(东南向);
掩手肱锤定式,左肘、右拳发劲的方向为右拳偏右前,左肘偏左后。
有些人行拳“偷工减料”,任意丢劲变形,或添枝加叶。
如掩手肱锤,丢双风贯耳劲,拳掌直接下插;
玉女穿梭,丢穿掌;
六封似闭,双掌不合,肘无力;
转体,不先扣脚、拧胯、倒重心;
雀地龙,双腕未合即跌,未蓄即发;
青龙出水,求快而忽略慢蓄动作,这些都不符合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