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4: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一、上下关系

      上下关系主要体现轻沉兼备的拳理;

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

欲上先下!根劲催!

有上有下,有升有沉;

   升中有沉,沉中有升。

从整体上把握;

只要有上升的部位,

必然有下沉的部位;

绝对不许升皆升,沉皆沉;

一切都是为了稳定重心,维护平衡。

例如“金刚捣坠”式:手螺旋上升,而胸腰螺旋下沉;

同一支手臂,手腕上升、而手指、大臂、肘关节则下沉。

“金鸡独立”式:右手上托,右膝上提,而左手下按;

左腿再屈,重心再下沉。

如此等等;

都是升中有沉,沉中有升;

轻沉兼备。

行拳的整个过程中;

时刻都要注意:

上有虚领顶颈;

下有气沉丹田和五趾根扣地。

即便是非常细微的动作;

也要坚持轻沉兼备;

如许多坐腕动作中;

也是要求有轻有沉;

有上有下;

从内气、内劲看;

也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

对拉拔长,上下对称;

升沉统一。

从技击上看:

则要求上下相随;

上惊下取,上引下击;

甚至是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

但支撑躯体的一条腿仍要坐膝下沉;

以稳定重心。

行拳切忌有上无下(飘);

有下无上(失去领劲)等病。

时刻注意做到上盘轻灵;

下盘沉稳;

四肢轻灵,腰下沉等等规律的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4: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4:07
浅析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一、上下关系
      上下关系主要体现轻沉兼备的拳理;

   二、内外关系

      内外关系是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

关键是内动带外动;

即内不动,外不动;

腰不动,手不发;

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

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

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

这就是阴阳应外互济、互用。

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与动作相济;

内呼吸(丹田)与外呼吸(肺部)相济;

做到内气、内劲与外形动作相协调,顺遂;

内气的周天开合与肢体的动作开合要一致;

切忌内动外不动或外动内不动。

内外关系就是一个意与形的关系。

太极拳要求形神兼备;

要求意、气、力、精、气、神高度统一。

这就是六合归一!

从更高的境界要求;

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炼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

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

行拳时还要注意眼神所向;

注重意念力的培养;

使精、气、神完美统一。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4: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7-11-17 09:33 编辑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4:17
二、内外关系
      内外关系是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
关键是内动带外动;

   三、左右关系

      练拳过程中要使自己身体象一台秤;

随时保持左右平衡。

其方法就是凡是右手臂发下沉采劲时;

则重心必须偏左;

左手臂发下沉采劲时;

则重心必偏右。

左手往前发劲,右时要后称;

右手向前发劲,左时必然后称;

如“掩手肱捶”。

双手同时向右侧时;
摸缸坐胯至极点;
松垮往左;
左手肘坠坐腕留根;
右手往右前落点螺旋发劲;
看“如封似闭”左臀必须下沉;
双手同时向左发劲时,右臀必然下沉。
看看我的云手;
总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
以随时维持自身平衡。
切忌一头沉,跟头棍;

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摇摆。

在左右关系中;

还有一个左右与中间关系问题。

即不论向左向右运劲、发劲;

都要保证不失中;

保持中盘中正安舒,

维护“大本营”的稳定。

象下棋一样,老帅不能轻易离位;

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只在中线;

就是为了不失中。

再次,发劲时还有左右一体之要求;

即右拳向右前发劲,

左拳(肘)必然向左后称劲;

这时开胸合背,

左称之劲通过脊背传导至右拳;

使左右在螺旋中发劲整体如一。

我的“掩手肱捶”如此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5: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4:54
三、左右关系
      练拳过程中要使自己身体象一台秤;
随时保持左右平衡。

四、前后关系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逢前必后。

后退之中必有前进;

如“倒卷肱”;

做到退中有进,前后兼顾;

一般后退之步要以脚顿地发劲;

劲传导至前手;

又是一个前后一体;

即后撤顿步所发之劲力(反弹力)

与前手发劲既对称又合一。

同时,后撤之脚还可以套击、扣套敌人之前腿。

这样,一退一进,边退边进;

下退上击,后退之中有前击;

又是一个“前后相济”。

又如“左冲、右冲”势;

有前有后,八面支撑;

以保持重心稳定,自身平衡。

因此,行拳切忌前俯后仰;

切忌弯腰、挺胸、蹶臀、跪膝(膝盖超出脚尖)。

练拳还讲求“耳听背后”;

也是为了打前防后,前后兼顾。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5: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5:11
四、前后关系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逢前必后。

五、先后关系

      也称“往复关系”。

往复必有折叠;

折叠者即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欲前先后,欲后先前;

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欲收先放,欲发先蓄;

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

技击中的“声东击西”;

先化后发,先引后击;

引进落空合即出等等要领;

都是这种往复折叠劲的运用。

所以,太极拳架中许多动作的组合;

都是忽左忽右,

一上一下,一引一进;

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

尤其发劲之后;

必须有一个“接劲”;

接劲实质上就是这种欲左先右的折叠劲。

例如“懒扎衣”结束之后;

接“如封似闭”;

右手一定先向右掤一下之后再向里收。

如“前螳”接“斜行”;

也是右手先向外掤一下再走下弧里收(捋)

其技击含义就是“欲要先给”;

先给对方一点掤劲;

从而加大对方向外的反弹劲;

以便更有利于“引进落空”。

“兵不厌诈”就是这种先后关系在拳法上的体现。

后发先至”我认为其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我不主动进攻别人;

我处于应击者的地位;

但一旦对方出手,与我交手;

我即神速击之;

二是我不先发劲,让对方先发劲;

我对来力先引化之;

化其实,探其虚;

即先沾连粘随;

从不丢不顶中听信息;

然后快速击其要害;

破其根节而取胜。

故“后发先至”还含有“后发先胜”之意。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5: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5:36
五、先后关系
      也称“往复关系”。
往复必有折叠;

     六、虚实关系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

二是它的重心总是偏下;

三是它的底都是圆形的;

四是它上虚下实、上轻下沉。

人,却有两只脚;

如何掌握这种“不倒翁”的本领?

重要的方法之一:

就是虚实互换,虚实互根;

并且注意重心下移;

在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

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沉稳;

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

也是随遇平衡。

那么全身在复杂的运动中;

各个部位,特别是四肢;

如何和谐地相互配合;

来达到这种平衡?

这里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

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

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

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

整套太极拳在行拳过程中;

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两脚在虚实倒换中以维持身体平衡。

太极拳两脚虚实比例一般是四六开;

也有三七、二八开的动作。

发劲时,发劲之足为实,另一足为虚;

此时与重心虚实是两码事。

也就是静态与动态不一样;

上肢发劲与下肢配合;

左手向前下,或向下发劲,

左脚必然为虚。

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发劲;

则左脚也可以是实。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5: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5:46
六、虚实关系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

七、开合关系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

①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

②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白鹤亮翅”定势双臂展开而两足相合、

足合而膝档开,两臂开而两手相合。

而且先是两手虎口相合;

最后又变作两手掌根相合。

又如懒扎衣是上合下开;

总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③掌握处处都有一个开合;

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

就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

有一只拳中的,掌中的开合;虚实;

如大小鱼际合,拇指与小指合等等;

④要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

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

从而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推手时谁能合谁能赢。

他不仅要求手与手合,

手与脚合,肘与膝合等等;

而且要求有时左肘与右膝合;

右肘与左膝合等等;

要求把周身的劲合到一个着力点上;

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

开也是为了合;

欲发劲,必先求劲合。

引进落空合即出;

就是强调一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6: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5:58
七、开合关系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
①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

八、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

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

刚柔相济的劲力,是整体性的;

螺旋式的、轻沉兼备的一种弹性劲。

不论劲大、劲小;

不论动作快慢,;

不论是蓄、是发;

其劲力都是刚柔相济;

而五阴五阳是妙手。

太极拳的“掤”劲即是这种刚柔相济劲的总概括。

掤字,有向外支撑,膨胀之意;

如气球、轮胎、弹簧、钟表发条等等;

都是这种掤劲的形象化。

又例如农民赶牲口的鞭子;

鞭杆是柔的、鞭梢是柔的;

但是发抽打劲力时;

则是非常有力的非刚非柔、又刚又柔的弹性劲。

艺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

只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6: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6:06
八、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
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

    九、顺逆关系

      太极拳以顺逆缠丝为其精华。

非顺即逆;

处处皆讲螺旋式的缠丝劲;

不论是开合、虚实;

刚柔快慢变化;

都要走缠丝劲。

顺与逆的变化:

根据着力点的变化而变换。

也就是落点螺旋!

因此双手、双臂、双腿;

都是一顺一逆;

或双顺双逆的折叠变化;

其变化的依据往往是

根据对手力点的变更而变化。

例如倒卷肱,退步压肘时;

撤退之步里扣,两膝里合;

就有一个短暂的双逆过程。

从技击上看,这时双腿里合;

正是用膝击或足套对方腿的时机。

太极拳接手中的沾连粘随,化打结合;

都是靠顺逆交替变换;

不断变更着力点;

以达到化实击虚之目的。

为了在顺逆变化时避免飘浮之病;

还必须注意在手的顺逆变换时要坐腕;

以腕为轴。

同时,要注意沉时、松肩。

注意不论梢节、根节;

顺逆变化都要走腰劲。

这就是太极拳的主宰于腰!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6: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16 16:17
九、顺逆关系
      太极拳以顺逆缠丝为其精华。
非顺即逆;

十、快慢关系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

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

行拳速度要快慢相间;

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

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

而且一个拳势;

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

例如云手:

下半圈慢(蓄势或引化);

上半圈快(发劲);

这样行拳既不累,不平板;

又易引起兴趣;

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

从技击上看;

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

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

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

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

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

习拳时慢,发劲时快;

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

习拳时必须慢;

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

练单式则必须快;

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

练功时慢,表演时快。

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

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

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

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

快而不失沉着;

慢而不可间断。

      我想,行拳时能处理好这十个关系;

其拳的功力和神韵就可观了。

在应敌实战之中,还要运用阴阳相济的原理;

千方百计破坏敌人的平衡。

运用螺旋缠丝法:

设法以我之阳击敌之阴;

以我之阴化敌之阳。

并且要千方百计使敌阳之更阳,阴之更阴;

如推手中之打空、打回、打直等等战术;

使他阴阳不能互济;

使他阴阳离决,从而失去平衡。

只要他失去了平衡;

如何击打和发放,就都好办了。

运用到技击之中;

就是千方百计使我本身阴阳互济;

而使敌人阴阳离决。

这就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