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多必少 》
钱财多的回家少;
姿色多的穿衣少。
想法多的成事少;
成事多的长命少。
读书多的心眼少;
心眼多的安宁少。
劳累多的收入少;
权力多的廉政少。
情人多的睡眠少;
朋友多的困难少。
段子多的郁闷少;
笑声多的疾病少。
旅游多的储蓄少;
储蓄多的快乐少。
去公园多的去医院少;
到群里来得多的烦恼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4: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令哲:
要像师父那样打出太极的韵味,
郑兴华:
@杨锦富师父 ,每周日当面接受师父指导,收获很大。前一周体会了师傅讲站桩时的相膝,顿时感觉下盘稳多了,今天又体会到合劲的重要,比如野马分鬃,之前二手在腹前先要蓄势合住,然后松放定式时,左手要在左膝上而不是膝前,右手要沉肩坠肘向外螺旋,且也不能过膝,目视右手前方。按此方法做了后,感觉浑身有劲,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非常感谢师父!
冯淑芳: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只有每天悟练,天天进取才能有收获 ,距离远也要尽能力学习。
师父辛苦
我:
@小方 冯晓芳你好!这句话很好!(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只有每天悟练,天天进取才能有收获 ,距离远也要尽能力学习。)谢谢你!
冯淑芳:
该谢谢师父的辅导
冯淑芳:
不论怎样的缠丝螺旋,都是在阴阳转换,虚实应用中进行。师父的拳,练的是内至外的整合 ,合的过程中要掌握松沉劲。理解一点!
@宇 环宇星在师父的教导下,这周我有以下几点体悟:
一是,处处麻花劲,这在前后手,站桩和行拳过程中都有体现;
二是,两胯的偏沉,这个是在做起势中的鞭手时体悟到的;
三是,肘定胸门口,这点还没有做到位;
四是,行拳时讲究蓄势,要想做到这点须得动作到位,沉得住,棚得住。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处世;
让是心,退是情。
让一分,四面灵通;
不要把自己栓死在小利上;
退一回,一当两便;
不要把自己殉死在脸面上。
懂得谦让的人;
若水,看似无形,
却时时占据着有利地形。
要知道盛气凌人不算能人;
凌强欺弱更不是才能;
待人谦让,
才是人生的至纯。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4: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中取胜,可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不断加大自己的力量;

较技之时,我的力量总比对方大;

自己当然就是胜利者。

这是常法,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

另一种不是常法;

即不断减少自己的力量;

使自己变得松柔;

使对方有力无处用;

这不是简单的逃跑;

而是用引进落空的方法;

使对方找不到可以进攻的靶子;

消除了对立面。

凡用拳、脚,如果没有较硬的对象;

就丧失了施展功夫的条件,无用了。

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

大约就是外家拳和内家太极拳的根本差别。

外家拳与内家太极拳练习的方法;

追求的目的,可能达到的境界;

都很不相同,本是泾渭分明的。

学文不易,学内家拳尤难;

其中的道理,很不容易弄清楚。

有人一听说太极拳要主张松柔、柔化;

就不以为然,以为松柔了,

就没有技击的作用了;这是误解。

我们说以柔克刚。引进落空;

主要是指化劲时的诱敌深入;

这是太极拳技击的一半。

还有一半,是舍去了硬力;

真正松柔之後;

通过沉气、沉劲;

松胯让大地的反弹

产生强大的回发劲;

在我独知人的听劲条件下;

能随时找准、控制对方的重心;

给于歼灭性打击。

如果不愿丢力,没有真正松柔;

就不会有沉劲;

就没有弹簧的压紧;

发劲就不会惊人;

太极拳误在一个拳字上。

太极拳的练习很容易进入误区;

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

甚至变成体操;

不仅劳而无功;

更不要说赶上或超过前人!

拳,在常人心目中:

就是练就一些手法、腿脚;

可以打斗的一种技术。

其取胜的条件;

是速度快与气力大。

千百年来,气力大的人,一直被歌颂著;

如水浒传上有倒拔杨柳的鲁智深;

史记上有力拔山兮的楚霸王。

这些都是赞扬的外家拳。

如果说外家拳追求气力大;

太极拳却先要学会气力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轻,就是气力小。

这个小就是能把身体合得住!

在一般人心目中:

总是相信气力大才是拳。

气力小算什么拳呢?

所以,不少学太极拳的人;

就还是主张要练些气力;

才会有用,才能保险。

还说什么要想四两拨千斤,

必须练就千斤力。

这两句话,前後矛盾;

後一句就否定了前一句。

既然四两就能拨千斤;

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去练成千斤力之後再来拨;

这不是大大地浪费吗?

既承认四两就能拨千斤;

练就千斤力来做被拨的对象吗?

有这个必要吗?

不是多此一举吗?

骨子里还是没有忘记要气力大才是拳啊!

对太极拳要追求气力小;

对四两可以拨千斤;

很多虽在学太极拳的人;

实际上还是不相信的。

这是因为这些人是在做太极操,

根本就没有进入太极拳的门!

太极拳能做到引进落空;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正是以柔克刚;

以轻制重的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表现。

根本不是要练就千斤力才能做到的事。

要人不知我,就更非气力极轻极小不可;

练就千斤力,只能成为被人知的对象和挨打的靶子。

所以,我说太极拳误在一个拳字上。

太极拳绝非练力斗力,硬推硬打;

争顶牛冠军的事;

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或体操的形态是一种谬误。

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全面提高人的质量;

包括体质的健全、思想水平、

审美意识等精神境界的提高;

可以说人生该具备的种种优良品德;

都可以从中获得;

功夫有了成就能自我完善;

修身养性了;

人的塑造就成功了。

太极拳是一门为人处世几乎无所不包的大学问;

高妙的技击功夫;

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份而已。

仅仅称之为拳;

不仅容易与他家拳法相混、相等;

使人误入岐途;

也是小看了太极拳的功能。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3: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之道,达于道者;
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
一个简单的动作
就能轻松地把一个人生难题化为简洁的极致;
让来参与太极的人超脱世俗;
进入洁心净身的境界。
练拳没有特别神秘之处;
让人在合适的环境里;
让身体修练到一定程度;
加上思想的境地;
符合自然的规律。
在激昂的时候使人想到平静;
在低谷的时候使人想到奋进;
没有别的秘密。”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
犹如这一套拳;
无声舒展,淡然收尾;
沉稳,清境,
待到收势那一刻;
是生命的滋味;
亦是拳的原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5: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玩太极的滋味:
太极之松紧中求;
松即紧来紧即松;
此紧并非肌肉紧;
压紧弹簧蓄足能;
骨升肉降筋能揉;
外面三合框架紧;
里面三合神意紧;
紧极一松即是发;
练出骨架弹簧箭。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5: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
韧带必须要抻开;
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
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
基本功练好了;
动作可以做到位了;
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
盘架子不要一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
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
如“八门手法”;
八门手法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每一式就是一趟拳;
反复练习。
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
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
还要学习拳理;
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
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
沉肩坠肘。
什么是“顶头悬”?
怎么才能放松?
这些都要弄明白。
要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
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
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
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
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
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
路子必须要选对;
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
而且还要下苦功夫;
不但练功夫时刻苦;
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
还要有一定的悟性;
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6: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松腰开跨:
松腰松胯是跟尾闾联系在一起。
要松腰就得松胯;
胯不松,命门也不好往后突;
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
但它又不是直的。
有的人小尾巴还翘着。
要是翘着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
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
动一动尾闾;
注意大椎要领着;
尾闾中正神贯顶;
如果神不贯顶;
经常注意尾阊,
精气聚到海底;
没有往上提就容易跑。
要注意松尾闾;
垂尾闾跟提肛;
提顶结合起来。
看动物鹤休息时
头拧过去拿嘴跟尾巴连上;
鹿小尾巴根会转;
龟尾巴不长,尾巴根也能动弹。
它往前冲时,尾巴一动弹(不是用爪子划水);
身体箭一般出去了,
爆发力非常强。
说明尾闾一动弹;
全身的气发动很厉害。
这就是咱们练功的根本。
从里面用尾闾调动全身气;
用意念调气;
借尾间动使全身气脉动弹。
主宰于腰是个整体概念;
意识也主宰,腰也主宰,尾闾也主宰;
尾闾轻轻一动弹,腰为主宰;
尾闾与骶骨相交处有穴位叫腰俞;
腰俞不放在腰上;
是在尾闾上。
因为腰部的气血是从这儿转输的;
尾闾稍稍会动弹一点点感觉就不一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6: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行拳时拳架的力度应该是:
后比前大,内比外大,下比上大;
根据习武的层次不一;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太极拳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拳种;
这恐怕是大家不争的共识。
如何能做到这样,其中必有奥妙;
这里面一定有技巧。
多少年来为找到这个巧;
又有多少人在流汗、苦思。
虽然相关著作、书籍汗牛充栋;
所谓名家、大师层出不穷。
但在现实中大家可以看到认可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在社会发展、技术先进的同时;
太极拳的探索步子反而在倒退着。
究其原因,复杂,复杂呀!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6: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巧在体内,在裆下一点;
如果重心在上半身;
遇到强力,接受撑顶现象会时有发生。
重心在裆下,加上坚膝;
上盘坠肘手上会有无强力的感觉;
这样行拳需要上肢、身体、腰、胯,均为畅通的通道。
因为只有这样;
脚部的发力才能最大的传导到手上。
这就是: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这种劲力就是下比上大。
如果上肢有了力,胸背紧张;
那手上的力只能是局部的、僵死的了。
好像一绷一紧有些沉重感;
如遇大力来袭;
必会一撑如棍,浑身顶死。
对方力小,你能胜;
对手力大,就不好说了。
太极技巧何言?
发力是动态的;
启动到作用是瞬间完成的;
绝不是灌满静止的,像一根棍。
劲力应由一点吐发出去;
绝不象一根棍一样横推出去。
练拳需要先明理;少走弯路多少年。
正所谓:
不练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是千真万确的道理一样。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