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8: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伤;
如何成病,先从脚下开始说起。
翘脚尖,拧来掰去;
时间久了脚踝骨就出毛病。
太极拳有翘脚尖的套路和动作;
不是不让大家翘脚尖;
而是要知道为什么翘脚尖。
大部分的翘脚尖动作都是“踏腿”;
也就是预备随时蹬踏的姿势。
太极拳的腿法大部分都是“暗腿”;
表意、不做实,但是随时可用。
只要是明面上的腿法;
都属于“逃腿”。
失去了“蹬踏”的意念;
也就失去了实际的劲力;
脚和脚腕松趴趴的;
再加上动作运转;
久而久之不伤才怪。

接下来再说膝盖;
除了弓步腿,马步腿以外;
很多人都是把虚腿伸的直直的,这就是伤。
膝盖是放松了;
但是您别忘了您还要运转的;
一松一紧、一拧一裹,
您的膝盖受得了吗?
实腿膝盖要对准脚尖;
虚腿膝盖也要对脚尖;
膝盖歪歪扭扭做动作这是通病了;
但是虚腿要防对方踏膝这是重中之重。
膝盖要有掤力(系谓之弓背);
太极拳身体各处都要有掤力;
即身备“五张弓”是也!
膝盖松松垮垮,
伸直了给对方踩;
这就等于是在自残。

再接下来是胯。
膝盖过脚尖就是病!
这种毛病来源与胯。
胯不沉,挺着胯直接走膝盖
不但给膝盖巨大的负担;
而且对上身躯干也没有好处;
前胸后背全都是僵的。
这样的拳说好听点像是腰上有病;

说腰。腰和胯是分不开的;
你胯不沉下来,说了腰也是白说。
男的爱挺胯、女的爱翘臀,
这都是臭毛病。
挺胯欠挨打。

说完腰说背。
想把后背松出来,
必须学会前胸的贴附劲。
前胸有了贴附劲,
后背才能松开。
也就是身体的向前张力;
有了进攻意识你就会有向前的张力。
有了张力再练贴附力就好练了。
腰背向前用力倾斜5度;
不要过大;
不用力自然站立时腰背是直的;
但是你要是站桩或是练拳;
不用力倾斜感觉是直背;
但其实是仰着的。
要做到劲灌脊背就必须放松脊背的负担。

说肩膀。寒肩、耸肩都是病。
夹肩、抠肩更是病!
沉肩坠肘,不是让你把腋窝夹起来;
肘开了肩自然就会沉;
而且腋窝也不会夹起来。
肘要圆撑;
但是肘尖不能向外,要向下对胸门口。
这都是练出来的,要不怎么能叫功夫呢?

手。手腕、手掌、手指,都有要领的。
手腕不要塌,要贯通内外。
掌要圆掤,不能僵硬。
手指要自然舒展;
虎口棚圆;
在不能自然运化之前,要练手功。
四指并拢向后翘起;
大指内扣,虎口圆撑。
时间久了自然出功夫。
太极拳是软功夫,
但是也没叫你手无缚鸡之力啊?
尤其虎口不棚圆的,真是大有人在。

头。头要正直,虚灵顶颈;
舌抵下腭,鼻子呼吸,细入丹田。
以上说的这些:
只要是错一点,就是病。
久而久之就成伤!

每逢弓步式,在前之腿,小腿宜垂直;
腿尖向前方:
脚尖宜往里扣转约45度;
重心落在前脚的是七成;
落在后脚的是三成。”

以上明确的说明了两只脚的关系和要求。
应该做到“弓腿必有后撑之意”(此亦阴阳之理)!
现在如果膝关节没有任何问题;
说明这个理论是符合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的;
练者当细心领会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0: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守阴!
阴是阳的动力。
阴主内,阳主外。
阴是纲,阳是目。
纲举目张。
阴是蓄,阳是发;
所以需要含胸拔背!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7-11-28 10:59
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守阴!
阴是阳的动力。
阴主内,阳主外。

人体有四个要穴是属阴。涌泉、会阴、下丹田、命门,四大长寿名穴。
必须把心意放在它们那里。

涌泉穴位于足底;
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
屈趾时凹陷处便是;
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
乃肾经的首穴。  
同时:
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
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
二穴是“井”“水”上下呼应!
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
有水则能生气;
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
使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
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下丹田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
肚脐正中下1.5寸。
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
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阴阳之会,呼吸之门;
水火交会之乡;
是会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
此处也被称为“气海”。
意守丹田;
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
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
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会阴穴是两阴之中间。
人的元气集散地;
激素荷尔蒙的生产的场所。
敛神归根就在此处。
人体元气收于外肾,藏于内肾。
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
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它是生命的根本;
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
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
它决定人体的生命强弱、
生死存亡,精气盛衰。


命门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
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的区域。
所谓“命门”,即人体生命之门的意思;
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
是人体生化的来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与运输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命门是藏真火;
是阳气的原料库。
强肾固本,温肾壮阳;
强腰膝、固肾气,延缓衰老;
疏通督脉,加强与任脉的联系;
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
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
耳聪目明,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
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
腰膝酸软,行走艰难;
性功能低下,未老先衰。
只要天天练太极拳。
增精益髓,补肾壮阳;
强筋壮骨;
这样就能够强壮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6: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练意不练力。
所以无论站桩或练架;
都是以“意”指挥运动。
肢体自己不能主动。
是在“意”指挥的被动。
太极没有手;
两脚空空走。
当你做到松了;静了;
日积月累;
身体里会产生一种感觉:
松沉下去,到脚底;
又从脚底升腾上来;
直到百会穴;
如同流水;
如同气流;
随着你的“意”向而流转。
这种感觉就是“内气”。

“气”是什么?是能量!
身体里面由“意”激发
和诱导下产生的能量。
行拳盘架是把“能量”
蓄势收集;
点对点的释放出去;
对方会顷刻跌出。

聚放
“聚”就是把内气聚集起来;
“放”就是把内气释放出去。
如何积聚呢?
就是“紧中松”。

“紧中松”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要练一辈子的功夫。
你真正懂得了;
你的太极功夫就长进了;
愈松得透彻,你的太极功夫愈好。
否则外形动作如何好看漂亮;
或学会多少套架子;
实际上只是学会了一个空架子。
犹如一个十分精美的汽车模型;
外形十分逼真;
但它里面是没有机器的。
从太极拳来说:
这“机器”就是内气。

许多时候,自以为自己身体已十分放松了;
稍一遇外界刺激马上就僵了;
这是因为实际上没松透的缘故。
要练好“松”;
首先要解决对松得认识问题。
“松”是紧中松!
全身松就是每一块肌肉都要放松。
骨神肉降筋鞣;
其目的就是为了聚集内气。
太极拳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拳种。
练到一定程度;
太极拳发人;
不是靠肌肉的力量。
是松垮后的大地的反弹;
把内气一瞬间发放出去;
它的威力是很大的。
这种内气其实是一种能量。
这种能量的获得首先靠身体的放松。

太极拳的守“中”,
就是行拳时的中正。
人的尾闾至大椎是一根轴;
轴不能歪斜。
就像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
塔身必须中正;
固定不动;
吊臂才能灵活吊货物。
设想塔身歪斜、晃动能吊东西么?
练拳时身子就是塔身;
只有中正;
手臂才能灵活有劲;
否则不推就自倒了。
又如一棵粗壮的杨柳;
在狂风暴雨中,枝条摇摆飞舞;
但它的主干因其根深扎泥土中而纹丝不动;
枝干和柳条怎么舞动;
都不会被吹倒。
枝杆和柳条与主干力量是顺畅的;
也不会被折断。
但有枯枝和节疤的地方;
因与主干传力不顺畅;
就很容易被折断。
练拳也是如此;
如下盘中正;
并与两臂劲力相通;
就不会被推倒。
如果身体某部分僵硬;
如同柳树的枯枝和节疤;
下盘的劲力就传递不过去;
在接手时,
这部分就成了被对方制服的部位。

“丹田”是人体重心之地;
是指肚脐及其背后命门以下一寸的区域。
只要松了,丹田之气自然有了。
道法顺其自然;
如果刻意追求,适得其反;
自然而然产生的丹田之气才是真气。
注意空胸实腹!
通过松沉把丹田之气都落到脚底;
经过松垮让大地的反弹升腾上来;
经过各关节传递到手上;
然后点对点发放出去。
练拳应该注重脚底;
而不要关注腹部丹田。
做到全身松开,上松下沉;
把劲沉到脚底;
会自然产生一种往上升腾感觉。
愈沉脚底升腾的感觉愈强;
劲力就愈大。

站桩是学练身体放松和积累内气的重要手段。
摆好架势后,全身放松;
意气沉入脚底。
任其上下升腾,每天20分钟左右。
站后非常舒适,轻松。
平时等汽车、排队购物,任意一站;
自然放松;
别人看不出是在练功。
所以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站桩。
对内气的培植很有帮助。
当你内气产生后;
这就靠意念的引导。
“意”是指思维活动。
在练架中;
内气听从意念指挥;
要它到哪里就到哪里;
这就是内气流转。
在接手时顺着对方接触点运动方向;
引向自身虚处;
同时自身脚底的劲力(内气)返回对方身上;
对方即会浮起。
自身的接触点不能有力;
不能用肢体动作;
而靠内气的催动;
而且实脚要能提得起来;
这些都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完成。
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
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和运动最大的不同特点;
就是有明确的哲学指导思想;
天地之间,万物都存在着一个阴一个阳互相转化的关系。
大至天与地;
大地沉浊阴暗为阴;
天空明亮轻浮为阳。
小至人的一个小指头;
都存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太极拳的架子和接手;
无处不存在一阴一阳相互转换和变化关系。
所谓开合、虚实、动静、
收放等等都是太极阴阳不同表现形态。
由于太极流派不同,
强调的侧重不同。
如孙式太极强调开合;
陈式强调收放,其实质都是阴阳变化。
但是这些都是属于太极拳的范畴;
所以我认为太极拳就是太极拳;
不应该有门派之分!
只要真正掌握阴阳即虚实变化规律;
在实践中会体悟到适合自己的功法;
才是行之有效的。
各家门派前人的经验和理论;
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功夫是上不了身的。
所以我说太极拳是:
自然拳,文化拳,哲学拳也!
太极拳让你学会一种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方式。
过了五十岁;
就会发现学练太极的人与不练太极的人;
就是不一样了。
同代人在一起,坚持练太极与不练者;
体质和精神面貌有着明显的区别;
实践证明坚持太极拳修炼
确实能让人精神充沛。
太极拳会给生命注入巨大的活力。
太极拳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当你学会了基本功以及一个套路;
从健身方面来说是有益的;
然而从学术角度来看;
还只能说你在宝藏的门口。
只有真正进入宝藏之门;
才会发现里面有这么丰富、巨大的宝贝。
然而这些宝贝又非轻而易得;
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和探求。

太极拳这丰富的宝藏正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4: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本质是以神情和情势的需求为主;
不以快慢而分别。
无论是养生追求还是拳技追求
要达到的不外乎,形正,`意达,神就。
他们是一脉相通,连理为枝的。
理解这一点太极拳就无需追求越慢越好的速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4: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丰厚的太极拳文化
在知行合一中展示了其真实面貌;
让我们为之陶醉为之倾心。
太极拳不止锻练了我们体格;
也陶冶了我们情操。
是知识积累和丰富;
是生活阅历的完善;
是拳技,拳艺的加强。
不知那天起我们提升了人生格局;
不再得失于一时一事。
心胸的开阖是真正的开阖。
不悲叹,不抱怨;
坦然面对,从容应付。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09: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根留住动则分;

落点螺旋再开合。

玉女穿梭201711300847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全身阳面要拉紧;
而阴面则必须放松;
尤其是“三窝”(两个肩窝和胸窝)
绝对不能发紧;
否则非旦不能强身反而有伤身之虞。
含胸拔背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5: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就是螺旋圆周运动;
这是太极拳的精华
套路练熟以后;
应集中精力掌握其基本运动规律;
提高螺旋圆周运动的质量;
夯实基本功。
螺旋圆周运动是分阴阳的;
而且阴阳互根;
它好像地球自转一周;
就分白天和黑夜;
如果是直线运动就不会有阴阳之分;
更没有阴阳互根。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5: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中螺旋圆周运动的八种基本运动形式。
这八种基本运动形式分两类:
一类是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的螺旋转动;
其中有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
另一类以不同的圆心位置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
由于圆心位置不同;
也有六种不同的运动形式。
(1)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的左右螺旋转动;
脊柱进行左右螺旋转动时;
手和脚也随之进行左右螺旋缠绕;
如双云手,白鹤亮翅;
上下分,左右旋;
在套路及技击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基本形式。
(2)以脊柱为轴心用胸腹开合折叠的方法而进行的螺旋转动;
就是胸腹折叠时内气由前向后、
或由后向前的脊柱螺旋转动的走劲方式;
如雀地龙、起势等。
以上两种形式都是脊柱为轴心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
这种运动的特性就是稳健;
一出手小臂也随之缠绕而形成螺旋面;
若对方来力挨到螺旋面上;
就可将来力捲带进螺旋面的纵深处;
由于螺旋面的继续转动;
来力会沿着螺旋面的切线方向被离心力抛出。
螺旋面既可以“引进”、“引劲”、“吞进”;
还可以“引进落空合即出”。
它好比江河中水的漩涡;
外物挨到漩涡边就被卷进漩涡深部;
外物不想进也不得不进;
漩涡就是轴心式的螺旋圆周运动。
(3) 以手腕为圆心;
手掌及手指长度为半径划弧而成为螺旋面;
这种顺逆缠绕的螺旋圆周运动;
充分发挥手的灵巧性;
当两只手合拢拧转(像拧手巾状);
就能迅速实现擒拿或反擒拿;
如套路中武松脱拷和高探马中的十字手;
技击时能运用指、掌、腕的螺旋圆周运动解决问题;
决不再用肩、肘、腰来配合;
要学会经济用力。
(4) 以肘尖为圆心;
小臂、掌、指为半径;
用手指稍节领劲而进行顺逆缠绕的螺旋圆周运动;
这一形式辅以松肩配合;
可以在技击时引化很多高难度的外力入侵;
并迫使来力不过肘尖从而对己形不成威胁;
这张弓的支撑能力相当大;
如套路中的护心拳,斜行等。
(5)以肩为圆心;
手臂,手指长度为半径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
是套路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如野马分鬃、穿心肘、前后招等。
(6) 以中丹田为圆心;
中丹田至手指的垂直距离为半径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
(中丹田在躯干上部、两乳之间的连线中点);
这种形式当与对手周旋时;
可做抓、拿、化、打、摔等动作;
因中丹田部位稳定;
选它当圆心做螺旋运动;
可灵活多变;
如套路中抱头推山等。
(7)     以下丹田为圆心
下丹田在肚脐下三指处,与命门连线的中点;
圆心至手指(或腿)的垂直距离为半径;
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
这一形式在套路或技击时广泛运用;
因为下丹田是全身重心所在;
也是周身用力的发动机所在处;
也是练功的关键位置;
加上手、脚并用;
可使太极功夫达到极致状态。
手到脚不到,发人不巧妙;
手到腿也到,发人如铲草。
如套路中的懒扎衣、
六封四闭等动作;
就是用这种劲。
手脚齐进横有竖,
纵放屈伸不露形。
(8)     以会阴处为圆心;
与腿脚垂直距离为半径;
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
会阴是腰脊中轴下端的底点;
丹田气松沉延伸到该处;
也是裆劲的支点;
如套路中金刚捣碓的震脚;
左右蹬脚等动作都是以会阴为圆心;
用腿脚进行化打的。
太极拳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
这三个没有的实质就是强调拳架中所有动作;
都应是螺旋圆周运动;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