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太极拳为什么需要松垮圆裆?
所谓裆部,即会阴部位;
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
太极拳裆的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它是人体结构一个组成部分;
与腿、脊、胯紧密相连;
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不开的。
太极拳所强调腰档劲;
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胯开而裆圆,胯转即裆转。
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
那么,腰裆的旋转也是一致的。
如果裆部转动不灵,
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
力由脊发就会受阻,发力大大减弱。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
裆内自有弹簧力;
灵机一动鸟难飞。
看看裆的作用
1.裆起舵手作用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
怎样力由脊发呢?
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颈,沉肩垂肘;
含胸拔背,落胯开裆。
这样才有脊椎骨自然垂直;
脊轴从上到下。
大椎上领,劲领意浓;
中间命门穴后撑;
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提肛上托照应;
形成躯干整体劲;
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
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
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
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裆起稳定重心的作用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
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
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马步;
要求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
这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
内气导人两腿,屈膝,劲贯实足,
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
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
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
巧妙地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
这样就形成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
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裆促进下肢技击功能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
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
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
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
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
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裆能产生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
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
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
它起到活性功能。
技击时,圆转出方;
利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
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
如白蛇吐信。
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
松腰落胯,内气蓄丹;
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
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
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
借大地的反作用力;
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
拧裆,腰脊发力;
全身紧合一体;周身一家。
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
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
合即出!
击到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
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
可以看看典型的拳架掩手弘捶;
必须是完成上面的要素,才能做好的;
5.裆的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
引化力全凭裆的巧转;
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
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田;
体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裆之上;
接触点棚劲不丢并有吸合功能。
拧腰裆要疾速;
既能稳定自身的重心;
又能蓄力拉弓;
既能改变对方进攻方向;
又能使对方背空。
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裆的转换作用。
裆部的引化,要先于胸手的引化。
久练裆功,就可以具备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能。
练太极拳要求圆裆;
不能固定地,孤立地理解它;
应辩证地理解它。
既所谓裆贵圆,又要虚的做法。
太极拳运动要求始终保持裆圆撑;
是中部的棚劲不丢。
所谓圆裆,就是开与合裆的组合形式;
两胯根放松撑开使耻骨平行伸展,裆口圆活在于意。
形先开而意再合。
形的胯膝向两边放开;
而定势时,形不动而意示两膝胯空间对应相合。
这样裆部自然圆撑。
裆开在心意。
动作距离大小,不能决定裆部的开合;
不会开者,腿虽岔为3尺宽,裆照样不开。
关于裆的开合都有形意两种。
裆的虚实是根据进攻的目的而定的。
一般来说;
实腿胯根为实;
虚腿胯根为虚;
腰的变换虚实与裆的虚实变换必须密切配合;
动作协调一致。
腰裆变换要松活;
这样上下肢动作才能灵活而不呆滞;
丹田内气不鼓荡也是与裆活有关的。
提裆与松裆,也应是辩证的;
动势时要松裆,开裆。
这样有助于腰部的圆转松活;
静势时,应提裆,合裆,长强穴上提;
臀部收敛上托,有助于内气团聚。
不论是前后弓马步;
还是左右弓马步的定式;
膝关节都要项膝;
用意而形不动;
两膝前后、左右互相呼应;
配合档撑开撑圆;
这就是合中寓开;
使得下体沉着有力。
裆产弹簧力;
也是以膝护裆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