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1: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
需要这样一套属于自己的太极。
一种智慧与健康的人生。
人生,其实就应该是一套太极。
满载而归时;
择一处静地,站一刻桩;
演练一套太极拳套路;
细细体味丹田之气在温热的体中
传导、翻滚、渐渐舒展;
最后沉落与脚底!
在收势之后;
逐渐回复到平静真实的过程。
人的生命曲折往复;
犹如这套拳;
由澎湃激昂转入无声舒展;
悄然收尾,沉静,归位!
那身体中犹存的拙味是生命的滋味;
亦是拳的原味。

练拳如人生;
是对太极本身的思考;
也是心灵和行动的静默;
借助练拳的过程去完成人生之修行;
在一套拳中体会人生之大道。
我们在太极修行的这条路上;
其实是一条通往我们人生最深远处的大路。
而在这条路的尽头;
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太极与人生的真谛。

如同太极一阳一阴。
我们的心智;
一个是正面的,如欢喜心、慈悲心;
一个是负面的,如贪婪、傲慢。
这世界也是一白一黑。
天一半,地一半;
男一半,女一半;
善一半,恶一半;
清净一半,浊秽一半。
很可惜,你要求完美;
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
这不是说世界不完美;
也不是命运不公平;
是你的内心出现了缺陷。
学会了包容;
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做人要能仰视,也要能俯视;
一仰一俯之间;
不仅是一个姿势;
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逆境时仰视;
是一种勇气和信心;
顺境时俯视是一种沉静和谦恭;
做人要有成事担当的勇气;
也要有含而不露的静气。
内敛是真正的强大;
简单是真正的深邃;
宽容是真正的涵养。

太极精神在于执着;
也在于研究;
更在于知己知彼。
从苦练到体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生持久修练的过程。
一个人,心太急、太用力;
不仅行不好太极拳;
也很难修好整个人生。
太用力的成功学价值观未必值得推崇;
力都使在一处;
别处就会被弱化;
生命的天平容易失衡。
很多当下觉得不重要的;
回头会发现却是最重要的;
但已经失之交臂。
生活就是平衡的艺术!
能量是一定的;
早早用掉了,
日后就后劲不足了;
年轻时省着点花;
日后就不会太吃力。

迷是接收最好的心境;
是静心和沉稳。
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
心静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
接受良好的信息;
才有良好的心态;
心态决定成败和苦乐;
接受良好的能量,
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心静者不浮躁;
沉稳者不轻浮。
悟是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有毅力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
有能力去发现那些可有可无的事;
有智慧去分辨那些非此即彼的事;
有恒心去完成那些看似无望的事;
有勇气去面对那些已经做错的事;
有信心去坚持那些对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8: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 一收一放,得阴阳!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包含在一收一放之中。
向内而来的都为收。
向外而去的都为放。
有人把这种内收外放误认为开合;
岂不知开虽有外放之意;
但与合共用则应该针对有对应的关或节而言;
合也必须是有对应的配合。
一个关或一个节的动作只能讲收放;
无对应配合就无法讲开合。
这就是对拉拔长;对立统一;
这样才能够理解了太极拳是哲学拳的道理!

要想弄清楚什么是收与放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内外。
我们已经知道关与节的不同;
关和节的内外收放也不相同。
一个关连着前后两个节;

关就是节的中心和两节的内;
不论前节的向关来
还是后节的向关去的节都为内收;
离关而去的前节或后节都为放。
因此,节的收与放是依关而论的;
不论上肢与下肢都是如此。
如小臂的根节向肘来或大臂的梢节向肘去都为收。
这个肘在势上就为阴;
就应该内收下沉:
在劲上就为阳;
就应该收的一节用刚劲。
切忌大小臂同时用力或同时内收。
再如小腿的根节向膝关来或大腿的梢节
向膝关去都为收,膝就应该内收上提为阴势;
所收之节用阳刚之劲。
小臂与手组成的腕;
小腿与脚组成的踝;
胯与大腿的裆;
大臂与胸的肩以及脚掌与脚趾;
手掌与手指均应该如此。
在收的节向关来的时候;
另一节必须离关而去;
这就为放;
这一收一放就是一阴一阳的配合;
就称为合;
太极拳全身都永远是合。
周身无处不太极
就是周身无处不合;
否则便是双重,
或散乱的丢,
或死滞的顶。
练太极拳为合是至关重要的。
在节向关收的时候;

这个关必须向腰这个总关而收;
为什么说腰为一身之总关?
因除了腰之外的任何与关相连的前后节
都是既为根又为梢;
例如小臂既是手的根又是大臂的梢;
大臂既是小臂的根又是胸的梢;
这些既为根又为梢的节
组成的关都有两重性。
臀是下肢的总根;
背为上肢的总根;
它们都不为其他节做梢;
这两个总根组成的关就是腰;
自然就为全身的总关。
就关与关而言。
踝关、腕关为梢;
膝、肘关为根;
膝、肘关为梢;
裆、肩关为根;
裆、肩关为梢,
腰为根;
腰只为根不做梢;
也自然为总关;
就为全身诸关之总内。
其他关向腰而来的都为内收;
离腰而去的都为外放。
下肢关的放是向外向下;
收是向内向上提:
上肢的关的放是向外向上走。
收是向内向下沉;
这也是上下有别的表现。
我们常说的男左女右;
就是因为男阳女阴所以表现不同。
身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他的收放自然有别。

腕关可在腰上也可在腰下。
因此腕的使用;
在腰之上内收时要下沉;
在腰之下内收时则上提。
内位与外位的体现形式
主要是靠相对应的关的对比来完成的;
如左边膝要收。
左肘就必须向身外上走;
把膝衬托为内位;
再配合向腰关上提就完成了膝的收;
肘外开上浮就为离腰而去的放。
如果肘要在膝之内位的下沉完成收的动作;
膝则外开下放完成离腰而去的放的动作。
这膝与肘的一收一放就是一阴一阳的配;
就是太极拳的关合。
上肘与下膝;
左肘与右肘;
肘与前腕;
肘与后肩都应是一阴一阳的合的状态。
这为两合。
前节、中节与后节;
前关、中关与后关三方面的配合为三合。
两合、三合在交手中特别重要;
稍有差错便不能我顺人背或得心应手地应对。

屈与伸则是转关换节的运动方式。

在练习太极拳时每个关都必须弯曲;
否则关的前后两节顶死了便无法转动;
就不能向不同方向各自转。
在弯曲关的同时;
每个节才能不受阻碍地自由伸展。
屈关伸节也是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我们常说的随屈就伸
就是随着关的弯曲使节得以伸展,
就是这个意思。
在同一个关的前后节
互换时不可影响此关内收之势;
在另一关收时此关才可外放。
太极拳的“收与放”、“屈与伸”、“开与合”;
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也可以说是太极拳的全部。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1: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应该讲究意为先;上下随,内外合,六合归一;
特讲究整劲。要求以脚催腰、腰催手;脚到手到;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3: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为什么需要松垮圆裆?

所谓裆部,即会阴部位;

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

太极拳裆的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它是人体结构一个组成部分;

与腿、脊、胯紧密相连;

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不开的。

太极拳所强调腰档劲;

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胯开而裆圆,胯转即裆转。

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

那么,腰裆的旋转也是一致的。

如果裆部转动不灵,

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

力由脊发就会受阻,发力大大减弱。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

裆内自有弹簧力;

灵机一动鸟难飞。

      看看裆的作用

      1.裆起舵手作用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

怎样力由脊发呢?

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颈,沉肩垂肘;

含胸拔背,落胯开裆。

这样才有脊椎骨自然垂直;

脊轴从上到下。

大椎上领,劲领意浓;

中间命门穴后撑;

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提肛上托照应;

形成躯干整体劲;

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

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

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

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裆起稳定重心的作用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

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

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马步;

要求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

这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

内气导人两腿,屈膝,劲贯实足,

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

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

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

巧妙地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

这样就形成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

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裆促进下肢技击功能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

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

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

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

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

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裆能产生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

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

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

它起到活性功能。

技击时,圆转出方;

利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

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

如白蛇吐信。

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

松腰落胯,内气蓄丹;

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

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

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

借大地的反作用力;

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

拧裆,腰脊发力;

全身紧合一体;周身一家。

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

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

合即出!

击到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

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

可以看看典型的拳架掩手弘捶;

必须是完成上面的要素,才能做好的;

      5.裆的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

引化力全凭裆的巧转;

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

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田;

体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裆之上;

接触点棚劲不丢并有吸合功能。

拧腰裆要疾速;

既能稳定自身的重心;

又能蓄力拉弓;

既能改变对方进攻方向;

又能使对方背空。

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裆的转换作用。

裆部的引化,要先于胸手的引化。

久练裆功,就可以具备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能。

       练太极拳要求圆裆;

不能固定地,孤立地理解它;

应辩证地理解它。

       既所谓裆贵圆,又要虚的做法。

太极拳运动要求始终保持裆圆撑;

是中部的棚劲不丢。

所谓圆裆,就是开与合裆的组合形式;

两胯根放松撑开使耻骨平行伸展,裆口圆活在于意。

形先开而意再合。

形的胯膝向两边放开;

而定势时,形不动而意示两膝胯空间对应相合。

这样裆部自然圆撑。

裆开在心意。

动作距离大小,不能决定裆部的开合;

不会开者,腿虽岔为3尺宽,裆照样不开。

关于裆的开合都有形意两种。

裆的虚实是根据进攻的目的而定的。

一般来说;

实腿胯根为实;

虚腿胯根为虚;

腰的变换虚实与裆的虚实变换必须密切配合;

动作协调一致。

腰裆变换要松活;

这样上下肢动作才能灵活而不呆滞;

丹田内气不鼓荡也是与裆活有关的。

       提裆与松裆,也应是辩证的;

动势时要松裆,开裆。

这样有助于腰部的圆转松活;

静势时,应提裆,合裆,长强穴上提;

臀部收敛上托,有助于内气团聚。

不论是前后弓马步;

还是左右弓马步的定式;

膝关节都要项膝;

用意而形不动;

两膝前后、左右互相呼应;

配合档撑开撑圆;

这就是合中寓开;

使得下体沉着有力。

裆产弹簧力;

也是以膝护裆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1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习太极拳的杠杆原理:

日常生活中电动车或自行车把手就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省力装置;
手推车、指甲钳也是省力工具。
杠杆原理是要选择一个支点;
一个用力点,一个阻力点;
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它的计算公式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想方设法增加动力臂长度就越能省力。

推手或技击时利用杠杆原理的技法很多。
例如“小鬼推磨”中先用左膝部封住对方右腿外侧;
同时,右手看住对方左肩下侧;
双手用力偶向左发
劲(上左步向左挒)。
很省劲地就能把对方往左前方旋转着摔倒;
为什么会省劲呢?
因为对方的右腿被封住;
即用左膝给了对方一个阻力;
同时,用(动)力加在对方的肩部。
从膝部到肩部的距离已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个高度了;
动力臂已相当长了;
所以能省力。
同样道理,将手封住对方的肩部;
用脚
对方的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手似两扇门,全靠步赢人!

在套路动作中及技击中用力矩,力偶;
杠杆原理配合螺旋圆周运动的例子非常多;

如拦扎衣、单鞭、闪通背、护心拳、高探马、野马分鬃等等。
护心拳的最后一个动作;
左拳屈臂逆缠外
掤;
右拳立肘顺缠肩催劲向前;
两个拳的运动方向相反;
像双手拧毛巾那样完全是应用了力偶原理;

单鞭第一个动作“顺拿”或“反拿”都是采用了力矩原理;
拦扎衣的最后一动;
在腿部找个支点;
通过肩、肘、手来加长动力臂;
是应用了杠杆原理;
很轻松地就将对方放倒了。
技击时的捋加
採;
就是运用了力偶加螺旋圆周运动。

各种摔法大都采用了杠杆原理因而比较省力;
如闪通背。
除此之外乘对方移步的时候;
力学称为有了动量的时候;
技击术语称为“把劲引出来”;
再在其运动方向给对方身上加个推力;
促使其产生加速度。
这也是“借力放人”的力学佐证之处。
因为推动一个人至少要用稍大于其体重的力才能推他动起来;
如果当其动起来后再加上一个力
(就不必再大于其体重)即能产生较佳效果;
这种方法先辈们早就起了个名词——
顺水推舟、顺手牵羊、借力发人;
也是给“引进落空合即出”一个更加精辟详细的诠释。
用现代科技知识也已充分论证了
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她极俱科学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12: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拳时为什么需要全身备成弓?

行功走架只强调立身中正还不够;
需有“全身备成弓”作根基;
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
将手、腿、身躯都弯曲成弓形;
这样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
也是备战状态,备战状态即是蓄发相系;
随时都可进入战斗状态。
所以全身备成弓也是炼整体劲的必要条件之一;
使身体既能八面支撑而稳重;
又能八面转换而灵活。
弓是指两只手臂为两张弓;
两条腿为两张弓;
身躯为一张大弓;
五弓合一弓,以身弓为主。
仔细琢磨起来全身其实还有无数张弓组成;
如,圆裆也是一张弓;
腋下能窝个拳,不可夹紧也是张弓;
坐腕也是弓;
只要有关节的地方都可备成弓。
使弓弓相扣,互相支持,
劲不丢。
这就是:弓满则圆棚劲足!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15: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7-12-21 16:22 编辑

看看练拳时螺旋缠绕的动力来自哪里?
将对方的来力化解得越干净越好;
发放对手时能越干脆越理想;
让其躲闪不及或借不上力就越漂亮。
引化过程应被动用力;
出击过程要主动用力;
其奥妙就在于科学用力。
有些拳友练拳发力咚咚作响,
实战时却用不上劲;
所以其中就有用力之道。
防御引化过程先让对方的力
加在我身上的任意一处;
把对方的力作为我
起动螺旋圆周运动的主要动力——这就是借力
切莫自己先动起来去迎接来力;
一定要顺从着对方力的方向去做运动;
这样才是不丢不顶;
但是自己应用掤劲支撑并接住来力;
不被对方摧毁我的第一道防线。

这时我的领劲(力)要抵达梢节;
使梢节劲引领着对方劲
进行我的螺旋圆周运动;
这样两力叠加形成合力;
就是引化过程的总动力。
故这时的力是被动用力。
对方如果加大力量或速度;
我则提高螺旋转速应之。
千方百计使对方来力
成为我螺旋面上的一个外力;
进入我设计好的伏击圈内。
让对方遭离心力的作用而被迫离开我身;
使之引进落空后就彻底化解了对方的进攻。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16: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化过程要松腰、松胯、松肩,全靠一个松字。
圆心、轴心也要松;
如果圆心、轴心作为动力源;
若先使劲的话,
就容易产生顶劲,
技术变形不轻灵。
所以螺旋圆周运动的圆心、轴心一定不能用力。
出击过程需先将粘连随劲完全松空、松掉;
使对手瞬间不知我的意图;
此时即刻圆心催动半径;
内气即刻从内而外进行
掤、松弹、松炸、松放等发力动作。
其动力源来自脊骨;
所以这时才能主动用力。
力由脊发。
腰是顺从动作需要而转换方向;
因此脊柱走的是螺旋圆弧劲。
发放前先松空;
目的是不将劲憋在自己身上;
松空了发放的力才能完整;
才能稳、准、狠地打击对方。

以腰部的左(右)外侧至腰脊的距离为半径;
围绕脊柱(轴心)进行圆弧性的松转(左转或右转);
腰部的松转是公转;
腰脊的螺旋转动是自转;
动力源不在腰间;
是公转带动自转;
决不是自转带动公转。

再看中盘;
也是由肩引领胸椎骨转动;
肩是公转;
胸椎转动是自转;
当进行复杂运动时;
得先有虚领顶颈;含胸拔背;
屈膝圆裆等元素支撑;
保障脊柱发挥着主宰作用;
手和脚的运动就好像是四个轮子;
轮子由轴来连接和组合;
轮子依托于轴才能正常运转。
整个中盘就是一根
轴!

手和脚的运动形式必定是自转;
脊柱转动必定是公转;
只要一动就是一圈;
就是一个螺旋圆周运动的立体圆弧。
这就是我通过练拳悟出的一些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5: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自己练习要素:

行拳必须注意其根在脚;
全身重量只许放在一只脚上。
主宰于腰;
手与脚要随腰转动;
除了三头对天,
还需要眼神注视前进方向;
皆须随腰转动;
这就是练太极拳不动手;
形于手指即是手足不能自动;
惟腰为主。

一定注意尾闾中正神贯顶;
领住大椎顶头悬;
如同挂衣服的挂钩一样;
如果不练顶头悬,
就是白练三十年了。
若尾闾不得中正,
神亦不能贯顶。

一处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
如无虚实,即无阴阳。
无阴阳,便非太极。
直膀子直腿既无阴阳;
如两手两腿必分阴阳;
阴阳便是虚实。
两脚亦然。
左手必与右脚相合;
右手必与左脚相合;
因系同一交叉神经之故。
此为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虚实也。
所谓“总此一虚实”者;
即其根在脚;
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
若两脚同时用力;
便是双重。
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
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
太极独有的步伐;
不弓不马,不丁不八是也!!!
切记!切记!

周身节节贯串则气可以通矣。
发劲提放;
依靠节节贯串;
方能达力学杠杆之作用。
不然则枝枝节节;
散漫而不能随心所欲!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太极拳原为十三式长拳;
喻其动荡滔滔不绝也。
动者必有助力;以致推动;
如火车、汽车、电车然等
是运之而后动也。
动之余力回荡;
周而复始,永无间断。
故太极拳虽止为十三式;
而谓为长拳,其意在此。
正犹长江大海之滔滔不绝;
即天地阴阳之动荡;
亦无已期耳。
非谓功架之长短;
倘功架增至万式;
犹区区耳,不足称滔滔不绝也。
此即喻其绵绵不断而已。

“心为令”三字就是意在先;
乃太极拳唯一之要诀。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以推动矣。
然手足决不可自动;
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
手足方得随腰而动。
是之谓太极拳不动手;
且足亦不自动;
故太极拳之动作;
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俱动”。
学者其体验之,自有得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6: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太极拳的气与势!
气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物质;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和能吃,会拉一样是本能决定的;
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点拨而已。
所谓“以气运身”实际是一种慨念;
真正能做到是功到自然成的一种体验;
而不是苗的助拔。
刻意运气,特意行气会产生不利。
气也不是深奥的行为;
不做作,不求全,自然就好。
气是我们身体里的营运物质,
须臾不可缺少。
同时也是营造者;
气势就是其间的产物。
是某种和气有关系的物质在意识上的反应。
是产生与接受的关系。
俱有一定冲击效果的东西;
比如音响效果或视觉效果。

太极拳从讲拳架到劲路再到势头就是其历程;
也是我们习练者由内到外的追求。
追的方法就是练。
从腰腿上练;
从架式上追;
精雕细磨,不断纠错,不断求证;
求中正,求细腻,求意境,求达位。

不少初学者很怕错;
总想一步到位;
找到正确的道路;
殊不知正确道路往往从错误中走出来的;
要容错,纠错才能识错,知错,改错。
有的一开始学拳就要寻求精华,秘笈;
这是很幼稚的想法。
秘芨有吗?有!
练到了,有了一定程度;
那时所谓秘芨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
没有练到;
讲破了天又有何用?
拳的体用方法不是讲就能实现的。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
又有那位找到了不经过练,
就能显而易见长功夫;
养生建体的方法呢?
还有些想不经努力
不经付出得到现成的人
都是需要端正态度。
渡人先渡已,正人先正己。
拳的高度在气势;
人的高度在气度。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