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1: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12/27 21:15:13
方缘太极 2017/12/27 21:15:13
肩螺旋旋转时就得直点胳膊呀?

方缘太极 2017/12/27 21:16:25
我觉得不是绝对的
9:18:46
南京的杨锦富 2017/12/28 9:18:46
你好!你觉得不是绝对的,这就是你练拳多少年没有正确的结果的原因。

9:22:45
南京的杨锦富 2017/12/28 9:22:45
因为你只看其表;没有悟到其内的原因;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主动伸直和被动直态,不是一个概念呀!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主动伸直和被动直态,不是一个概念呀!
李令哲:
肩螺旋转时也是沉肩坠肘,一身背五弓,肘为弓把,怎么是直胳膊直腿啊,师父说,腰胯转为公转,背肘手为自转,以公带自,这是阴阳原理啊,
马莉平:
师父早上好!各位拳友早上好!
冯淑芳:
哈哈,
李令哲:
师父好,师兄师姐好,
冯淑芳:
看见的表面现象,就评论还是欠妥当的,所以做好自己就可以啦
李令哲:
浑身棚圆周身一家,大圆带小圆,下动带弧圈,本身就是棚圆一球体,
冯淑芳:
能够在整体的话中,有几句能助师父讲学,我很高兴。谢谢师父和令哲老师
李令哲:
冯师姐客气
冯淑芳:
你的理论是第一的,
我:
@小方 冯晓芳@李令哲 你们交流的很好!只有交流了,才能明白更多;否则是永远闷在自己的肚子里,永远的糊里糊涂;一知半解;这样会误人子弟的呀!谢谢你们!
李令哲:
这是我身知的体现,
冯淑芳:
捂练三阶段,身知没有也是徒劳,拳不在姿势的美,而在于内功会不会,放不掉佐劲僵劲,你的内功就欠缺。姿体没有螺旋的直才是直,每个关节在行拳中都在阴阳旋转,就像师父的拳照,看是直;实际上是肩松沉螺旋旋转下的直,是行拳时正常的劲力发放。
冯淑芳:
我愿意和师父讨论,有时候故意发难,是为了更明白一点。谢谢您
冯淑芳:
每个在师父身边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因为你们都比我练得好,
冯淑芳:
说了点体会;说多啦
环宇星:
最近在师父的教导下,我感觉到太极越学越难,难在细节动作难到位,而问题在于基本功还不够。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5: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7-12-28 15:33 编辑

看看练拳身法的核心是什么?
身法的核心是什么?是速度。
你光出拳快出腿快只能在有限的小圈子里运动;
遇见一个有身法的就要挨打了。
身法的要素很多;
最关键的是步子;
就是胯腿腰上筋骨膜的功夫。
练到了是明劲功夫;
进一步就要精雕细琢了;
要着重于内炼出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6: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需要身手合一。
这句话主要是指练,是求整的话。
用起来,身子得能追上手,是初步懂用了。
等身子超过手,就可以做到从容进退游刃有余。
行拳光是追求胳臂快腿快还不中,身子还得快。
这个快,一是绝对速度,说有就有;
二是绝对距离:
一出去要多远;
一退要多远;
一横也要多远。
练拳路漫漫其唯求索啊。

练得好的人挺多,但一用起来就章法全无;练传统武术的打起来竟然也像拳击散打摔跤;
我们是被人家洗了脑子了。
也没办法;
现在是练拳的人多;
练功的人少;
手底下没硬活,
自然没办法。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啊。
拳重要,功也重要。
拳教给你法;
功教给你用。
拳杀不了人,
只有功杀人。
形意拳讲究硬打硬进没遮拦;
八极拳讲究勇猛直进无所畏惧。
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
说白了身上功夫得硬。
得往这个方向上去练才是正路;
不然武术真得慢慢就只有散打了。
形意拳和八极拳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者都是化枪为拳;
拳劲的基础是枪劲。
就是“沾身纵力”。
是用身力整体打人;
不是胳臂腿的局部之力;
明白了这个路子才对。
所以太极拳是主宰于腰;
从物理学的角度;
仅靠胳臂腿的力量是不大的;
只能是物体高速运动之中大冲量的对击;
比如生活中常见的
一个人骑摩托迎头撞上过来的汽车,
几丈远就飞出去了。
这也就验证了一点:
拳是以整体身力打人为基础的;
依靠瞬间加速度形成的大冲量;
将人发于丈外。
手脚齐到方为真!
譬如拳的起手一钻,
前手螺旋上打;
身体带着冲量起来;
打击对手喉部以上;
同时前脚趟出,
打击对手膝盖以下;
中间还藏了一个后手,
紧贴在前手肘弯下。
这就是一个整体的冲击。
一般而言,只要功夫够硬;
对手防的了上面防不了下面;
何况还藏着中间的一个杀手;
所以拳是整体进击。

要想实现整体进击,整进整退;
力量必然是整体的力量,
而不是局部的发力。
所以练拳需要主宰于腰;
而不是肢体运动。
拳击发力和人体正常发力相似;
而武术则截然不同,
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
怎么练、怎么打
出来的都和拳击散打一样;
拳是鞭拳,腿是鞭腿,劲是鞭劲。


拳练出来更像是高速冲击的坦克;
当然,里头是有很多细活的;
这个文字无法详细解说。
拳击有点像以前打仗的抛石机,
那个瞬间发力是非常惊人的。
都有自己的道理。
谁比谁行,永远不会有答案的;
关键在练家子自己。
我们弘扬传统武术;
其实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5: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所讲的虚,是阴、是蓄、是静;


绝不是指薄弱空虚的地方;

这就是太极拳原理的完美性;
是丰富厚实的,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



太极功夫讲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运用核心技术—螺旋缠丝劲
去“引进落空”、“借力发人”。
以柔克柔、以刚克刚就不算真正的太极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5: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是知已的功夫;
接手是知彼的功夫。
盘拳就是接手,接手也是盘拳。
通过接手是检验练拳水平的一种实验手段;
接手也是为技击服务的一种训练方法。
练拳纯熟后应该进行接手练习;
通晓了拳架和接手,
方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套路中含有八门技法(、捋、挤、按、采、、肘、靠)的练习;
但它是在设定的条件下而编排的固定着法。
接手由于对象不同;
并且定步、活步的接法也不一样;
它变成了在特定条件下变化着的八法练习;
是在听劲、懂劲中练习灵活的技法。

接手展示的是三分技巧、七分基本功;
功夫展示的是力量和技巧的组合;
力是第一要素。
技巧是要靠精练;
体能要靠实练;
体能加技巧才算有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5: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1.怎样接劲

如果对方的劲很大;
千万不要硬顶或软塌;
贯彻“不丢不顶”的原则与之周旋。
接劲时必须做到松肩沉肘;
稍节领劲划螺旋式的圆弧引化对方的来劲。
松肩要求肩部肌肉和韧带一丁点力都不能挂;
肩要松透、松活、松空。
沉肘就是肘尖下沉;
略向内扣对胸门口。
并采取以肘尖为圆心;
稍节领劲小臂转动进行螺旋缠绕。
手指对掌根要形成对拉劲;
这样的螺旋劲才能发挥引领作用;
才能使对方的劲传到肘尖即止;
使它传不到肩部去。
只需要顺着对方劲的方向,
操纵手指朝来劲方向划弧;
手指尖向上划弧;
对方的劲就跟着引向上了;
向后划弧对方的劲也得乖乖地从之朝后。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5: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关键要点有三点:



(1)肘尖一定松沉。

圆心作用要求肘不能轻易摆动,轴心要稳。
对方的劲如果继续加大;
松肩沉肘的意识更要加强;
肩与肘的两个关节腔真正松开;
对方的劲就不会超过肘尖了;
这就是关节腔松开后出现的效果。

(2)稍节领劲划的螺旋圆弧能把对方的劲一分为二;
一部分劲沉到肘尖以下即消失不起作用;
另一部分劲随螺旋圆周运动的螺旋面
作用传不到身上而成了“引进落空”状态。
手指尖领劲划弧要五个手指的劲依次递随跟上;
这种劲一定要把六个方位的劲(上下、左右、前后)走足走完整;
这种劲就是混元劲的基础。
通过精练是可以掌握的。

(3)肩一定要松、松活。
不论当时处境多么艰难、被动;
一定做到肩不使劲。
肩稍一使劲;
不是出现顶牛现象;
就是被对方松弹劲放出去
或者给以后带来麻烦。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5: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1-1 15:35
这里的关键要点有三点:

怎样才算松肩呢?
可通过两人搭手检验;
对方喂劲,你化劲时肩部的肌肉紧不紧;
若对方的劲过不了肘尖;
说明你肘、肩两处的关节腔(骨缝)已经松开了;
如果对方的劲能传到你肩上、身上;
说明你肩还没松开、松透、松活。

平时练拳时
要刻意关注把胳膊练成好像
是挂在身上那样;
没有力点、硬点。
松肩要与沉肘一起练;
并保持腋下空(能窝一拳);
功到自然成。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0: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的身手合一。:
主要是指练; 是求整的话。
用起来,身子得能追上手;
是初步懂用了。 等身子超过手;
就可以做到从容进退游刃有余。
行拳光是追求胳臂快腿快还不中;
身子还得快。
这个快:
一是绝对速度,说有就有;
二是绝对距离,一出去要多远;
一退要多远,一横也要多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