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5: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时的脚作用于地产生反座力。
这种“反座力”不是脚在地上就能产生;
而是松胯下沉的结果;
也就是实腿的松胯下沉
使脚作用于地面而产生的这种“反座力”;
乘势蹬地移动重心;
周身松沉的越好;
产生的“反座力”越大。
如同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反弹力越大。
这就是弹簧原理!
如果胯走后下弧,产生的则是螺旋劲。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5: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弹劲:即是弹簧力。
在用弹劲时要先蓄后发。
弹劲是先借对方之力或者大地压缩弹簧;
然后猛然撒放,将对方弹出。
这就是太极拳的核心:
借力打力!!!
引进落空合即出!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5: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太极拳的核心:
借力打力!!!
引进落空合即出!
刘奇:
给大地多少力,大地就能反弹多少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就是!
腰上腰下永远是对称用力的;
两脚两腿要时刻扣脚,相膝;
形成腿部缠丝拧缠;
达到两腿如钻,落地生根;
上身要松沉,气沉丹田;
中盘要实腹;
下盘两腿的蹬拧劲和
上盘身体的螺旋松沉劲
合聚于中盘丹田;
腰部腰如车轮丹田发力;
内气鼓荡;
全身劲力发于四梢;
形于手指。
进要柔,退要促!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7: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练习:
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
需要千锤百炼;
将自己的身体锻炼成一个刚柔相济,
高度协调的弹性体;
从而产生强大而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在实际应用中;
不管是外力作用于这一弹性体;
还是以这一弹性体主动作用于外力;
它均能通过弹性变形;
能吸能蓄,收放自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7: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8-1-15 17:48 编辑

太极拳的转腰拧胯;
以腰为轴;
实际是在发劲前;
如同把身体卷成紧紧的发条;
“胸腰折叠”就是这卷发条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1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是武林界的口头禅。
可是太极拳却不一样;
不练筋骨皮,只练精气神。
“练精化气,练气还神;
练神还虚,练虚合道。”
练虚才是太极拳道之最高境界。
练虚不练实,蕴含于拳理之中。
虚实的范围仅次于阴阳;
太极拳讲究虚实转换;
招招式式都是虚实;
一处总有一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可以无限细分,无限扩展。
各人各理解,没完没了。
太极拳起于无极,归于无极;
无拳无架,无形无相,
无争无欲,才是神明;
进入虚无境界,“练神还虚”矣。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行拳走架以虚避实;
让对方落空、出圈、失重、跌摔。
对方越实,失之越重。
因为我虚,对方出手,
失去支撑,自然失控。
如果我实,哪怕周身轻松;
有一脚之处支撑;
就是给对方支点;
对方仍有反击余地。
所以,真正的高手是双轻;
身体空灵,双脚皆虚;
此为无根胜有根。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一贯什么,一贯为“虚”。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对方不就又落空了;
落到万丈深渊的虚空之处了吗?
练到虚无实处;
是高层次的太极功境。
通常认为武者是上身虚,下身实。
高层次太极拳人是上下皆虚;
双脚双轻;
没有双脚一实一虚;
没有五指抓地;
什么三七开,四六开,都是动态中的变化。
就是五五开,虚就是实,实就是虚;
虚得如履薄冰,脚踏浮萍;
陆地游泳,水中行拳;
方有虚空劲,虚灵劲;
能动如脱兔,移形换影。
瞬间有实,实如山岳,崩炸如雷。
这才是令人叫绝的“虚实转换”。
这种“虚至虚灵”的功夫;
岂是现代运动学所能解释的。
什么重力、引力、冲力、肌肉收缩力;
勾股定理,有氧运动……,
都是实的有形解释。
大道隐于形。
真正的太极功夫是精气神的修炼蓄养及其运用;
太极拳练什么?
练的就是这种“虚至虚灵”的真功夫。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真功夫;
“耄耋能御众,快为能何。”的真功夫;
“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真功夫。
无极而起归无极;
太极只是过程;
虚无回到虚无;
“无为无不为。
这才是太极拳的至高境界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18: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运动轨迹45°的规律!
四十五度角,是一个角度概念;实际应用十分广泛。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四十五度角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
在许多领域,四十五度角既是一个标准;
又是一个限度;
例如:飞机起飞时的角度不能超过四十五度;
钢材在重压下,
断裂时的裂口角度呈四十五度;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向外飞出物品的角度都大于四十五度等等。
练拳更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
表示方位时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八卦定位法。
但是单用八卦表示方位时;
只能利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出八个方位;
也就是说:
只能把圆周的三百六十度细分到四十五度
无法把角度进行再细分。
在太极拳的演练和应用上;
四十五度角更是无处不在起着作用。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真所谓:
掤捋挤按四方正;
採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
进退顾盼走五行。
我们在演练和应用太极拳的过程中;
人体是在不断地移动和变换方向的;
人体八卦的概念就说明人体在移动和变换方向时的准确方向和位置。
就是以人体本身作为八卦方位的定位点;
将人体的前、后、左、右和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这八个方位与八卦的八个方位一一对应;
这样在人体移动和变换方位时;
八卦的八个方位也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
随着人体方向的变换而变换;
从而解决了太极拳演练过程中对方向描述上的难题。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对新学员进行辅导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诸如手向哪个方向伸出;
腿向什么方向蹬出;
脚往哪个方向迈步等比较具体的问题;
费了很大的功夫;
好不容易讲明白了,也记住了;
但是一旦因为某种原因;
练拳起势时面对的方向稍一变化;
就又会产生方向混乱的问题。
用四十五度角概念;
来阐述太极拳演练过程中遇到的方向问题;
使太极拳演练过程中的方向问题得到解决;
对太极拳爱好者们的学习和练习会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这是因为四十五度角的概念比较贴近现代生活;
应该是一个通俗易懂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太极拳的拳式演练中
讨论一下四十五度角概念在拳式中的应用。
1
步法上的四十五度角
众所周知,人体向前行进是通过两只脚不断地进行虚实转换过程而实现的;
这在太极拳练法中称为步法;
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
向前直行时虽然两只脚的落点是在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上;
但是,每只脚在由实变虚向前移动时;
总是沿着四十五度角收回;
又沿着四十五度角伸出的。
例如太极拳的“金刚捣碓”中的出左步和上右步就是这样。
同理,人体向后移动时;
也是沿着四十五度角收回;
又沿着四十五度角向后蹬出的;
例如拳式“倒卷肱”中的退步。
我们有时就叫川字步!
在人体变换方向时;
虚脚的外摆角度也是四十五度;
正好满足了人体转向四十五度的要求。
2
手法上的四十五度
太极拳的手法包括拳法和掌法。
先看拳法:拳打45度;
例如拳式“掩手肱捶”中的出拳方向;
以两只脚的连线为一条直线的话;
出拳的方向与这条直线的夹角正好是四十五度。
掌法也是一样;
两掌在胸前、腹前运行时;
是以两掌的顺逆緾转换来完成圆圈运动的;
而两掌由顺緾变为逆緾时;
其位置又是在与两脚连线的四十五度夹角的位置完成的。

3
身法上的四十五度
拳式练习过程中;
在两只脚不进行转动的情况下;
腰部向左、右两边的转动幅度
也是不超过四十五度的。
也就是说,以两只脚连线的垂直线为标准;
鼻、胸、腹的连线;
又叫中线的左右转动幅度;
也是不超过四十五度的。
凡是身体中线转动需要超过四十五度的;
就必须要进行脚部的转动;
否则,身体中线的转动;
决不会超过四十五度。
这里还以拳式中金刚捣碓为例;
在掤、捋、按、挤这个圈中;
右掤、左掤的角度不超过四十五度;
按的位置是在右侧的四十五度角处;
左前挤的角度同样是在左前方四十五度角的方向。
4
进攻中的四十五度
在太极拳中;
有很多进攻的方向都是四十五度的方向;
例如:“金刚捣碓”的前挤、蹬脚;
“揽扎衣”的出掌;
“六封四闭”的下按;
“掩手肱捶”的出拳;
“退步压肘”的出肘;
以及“白鹤亮翅”的肩靠和背靠……等等;
无一不是从四十五度角发出;
之所以这样;
一是可以使起于脚跟的劲;
顺利地到达拳、掌、肘;
二是可以化解因攻击对方而产生的反作用力;
起到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手;
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目的。

5
防护中的四十五度角
“手似两扇门,全靠步赢人”;
而这“手似两扇门”讲的就是防护;
在太极拳中叫做“化”。
在太极拳中两只手不停地
在胸前、腹前划着圆圈;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
保护好自已的胸、腹部。
在太极拳的演练中;
要求两手在运动中“不过不及”。
“不过”,指的是两手向内运动时,不过中线;
这是因为,人体在左右转动时;
中线转动的幅度是四十五度;
若两手向内运动时过了中线,
就要超过四十五度了;
而超过四十五度;
就为对手攻击自己的胸腹部提供了机会。
“不及”,指的是两手在向外运动时
不要超过从两腿连线上垂直线向外的四十五度。
这样,在两手运动保护自已时;
以两腿连线上垂直线为中心;
向左右两边各外开四十五度;
则在身前出现了一个九十度角的防护区;
做好了这个九十度角的保护区;
就会使对手向自己胸腹部的打击无从下手;
起到了有效保护自己的作用。
这就是守中,用中,取中的妙用之原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19: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防护中的四十五度角
“手似两扇门,全靠步赢人”;
而这“手似两扇门”讲的就是防护;
在太极拳中叫做“化”。
在太极拳中两只手不停地
在胸前、腹前划着圆圈;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
保护好自已的胸、腹部。
在太极拳的演练中;
要求两手在运动中“不过不及”。
“不过”,指的是两手向内运动时,不过中线;
这是因为,人体在左右转动时;
中线转动的幅度是四十五度;
若两手向内运动时过了中线,
就要超过四十五度了;
而超过四十五度;
就为对手攻击自己的胸腹部提供了机会。
“不及”,指的是两手在向外运动时
不要超过从两腿连线上垂直线向外的四十五度。
这样,在两手运动保护自已时;
以两腿连线上垂直线为中心;
向左右两边各外开四十五度;
则在身前出现了一个九十度角的防护区;
做好了这个九十度角的保护区;
就会使对手向自己胸腹部的打击无从下手;
起到了有效保护自己的作用。
这就是守中,用中,取中的妙用之原理!
李功科:
@杨锦富 师父,如果身体面对的方向和左脚的脚尖方向一致的话,那拳打四十五就应该是出拳的方向和两个脚的连线是垂直的,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我:
出拳的方向和两个脚的连线不是垂直的;是45°前进,后面是135度;后脚尖也是前进45度;
李功科:
当然,在技击过程中,没有人会处在你的四十五度上,只要是在四十五度以内就可以,超出四十五度的话,就很难做到合肩夹肘
我:
上下随就是手和脚是一致的方向。
李功科:
但是这又和鸡形步的要求,前脚内扣有出入
我:
两个脚当然需要内扣一点咯;膝盖相住就有麻花劲咯。
我: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是不丁不八;不弓不马啊!
陈浩:

李功科:
众多示范都是两脚平行站立,然后对着四十五度出拳
我:
那是误区咯;没有麻花劲啊!
我:
上盘的肘定位;下盘的膝定位;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要素;有几人能明白昵?
李功科:
对啊,但是最近在体悟 前后对拉和沉肩坠肘时,发觉只要不超过四十五度,都可以有松活弹抖的劲,超过四十五度就很难
陆梅:

我:
防护中的四十五度角
“手似两扇门,全靠步赢人”;
而这“手似两扇门”讲的就是防护;
在太极拳中叫做“化”。
我:
@功科 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0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腊月就是年;
新年寄语:
少和让你生气的人在一起,因为那人不会带给你快乐;
少和心眼多的人在一起,因为你的善良玩不过他;
少和不懂珍惜你的人在一起,因为那人不值;
少和敷衍你的人在一起,因为你从他身上得不到真心;
少和谎话连篇的人在一起,因为你老活在他的欺骗中。
想让自己活的快乐点,就请远离这种人。
不懂感恩的人比狼还可怕!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