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7: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看其胯:
是否松开。
这点最难看;
因为没练到的人基本上看不出来;
胯松沉下去的量很小;
几乎不到一毫米的量。
有的人胯一转身体就往前挺了一点;
沉不下去;
这点很容易看。
要是你能亲自摸一下他的腹股沟;
看看其大筋是否是松开的;
有一根筋紧的都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7: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看他转体:
是否肩胯同动;
很多人练拳肩胯动的不一致;
肩比胯动的过大;
这样子肩胯就合不住劲,散了。
人体的脊柱前后可以涌动;
左右类似蛇动;
唯独不能直接扭转;
直接扭转很容易伤到腰间盘;
需要转动;
得靠松胯来配合。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7: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看其肩肘手的劲力:
是否顺达一致;
大多数人练拳;
肘的劲力与手的不一致;
犯夹肘或者抽扯之病;
还有的是横向划动的;
不是节节贯串的劲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7: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再看看其发劲时是否起身;
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
练太极拳的发劲;
不是靠单纯的主动蹬腿发出来的;
是松沉之后大地给的反弹力。
练拳时越松沉;
往下给大地的作用力越大;
大地同时给的反作用力;
通过人体的阴阳变换;
旋腰转胯;
通于肩肘传于梢节。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奇穴”调全身,风寒湿火一扫光!!
一、阳池穴
阳池穴将阳光聚集在一起,从此不再怕冷。
针对疾病:惧冷证。
适宜人群:各年龄段女性。
操作方法:两手交替用中指以轻柔力量慢慢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长期坚持。
俗话“十个女人九个冷”,意思就是说大部分女性都有怕冷的特点:
尤其是中国女性,因为体质比较弱,所以就特别怕冷;
好多女性都有难以言说的痛经;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身体内的供热系统出了问题。
这个系统的闸门坏了,热能就不能散发;
身体当然就冷了,身体自然也承受不了。    
这个穴位就是阳池穴,阳池穴是调节全身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只要刺激这一穴位,便可迅速畅通充血、暖和身体。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手脚发冷时;
用两个手背互相摩擦;
这就刺激到了阳池穴,没多久身体就会暖起来。
那么阳池穴为什么就可以治疗惧冷证呢?
先看看它的名字,“阳池”,阳光的池子;
可不就能囤聚太阳的热量。
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恢复三焦经的功能;
将热能传达到全身,简直就是你身体内一个看不见的小火炉子;
冷的时候打开它的闸门,火苗一会儿就窜上来,全身马上就觉得暖和了。
阳池穴是三焦经上的主要穴位;
三焦经专司上焦、中焦、下焦这三组人身上的发热系统;
其中上焦支配心脏和肺的呼吸功能;
中焦支配消化器官;
下焦支配泌尿器官。       
阳池穴在哪里呢?
它位于人体的手腕部位,
即腕背横纹上,往前对着中指、无名指的指缝;
基本上是腕背正中间的地方;
在这里找到一个痛点就是阳池穴的所在。
刺激阳池穴的时候,
动作要慢慢地,时间要长些,手法要轻柔。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两手齐用;
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
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
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
操作起来非常简便。 
按摩了阳池穴以后,可以再顺便按摩 涌泉穴;
它是肾经里的重要穴位,也是人身体内的一个要穴;
这个涌泉穴可不简单,俗称人体内的长寿大穴;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强筋壮骨。
平时揉一揉,敲打敲打;
别看就几个小小的穴位;
却能为你的身体添加能量,为你的身体升温呢!
二、 液门穴
液门穴为我们打开液体之门,天干物燥不再害怕
针对疾病:干燥症,防燥邪
适宜人群:此证患者、健康人群
功能紊乱引起的。不过中医里认为,燥是无形之邪;
但凡身体阴虚、气虚的人,很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
气候干燥的时候,本来就阴虚的人,内外燥热互为结合;
对体内的津液消耗较重,就会导致体内水火平衡失调;
更没有过多的津液来滋润皮肤、“灌溉”我们的身体;
于是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和口干、眼干的症状了。
干燥症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加重病情;
也就是说阴虚内热的干燥现象会更加严重;
出现头昏目涩、口苦咽干、皮肤干燥、脸色晦暗;
腰膝酸软的症状,男性阳痿、早泄,
女性经量少、闭经都和这个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感觉身体干燥难受的时候;
千万不要以为多喝点水就可以解决了。
干燥症是这么让人烦恼的病,我们可不可以找一个穴位解决它呢?
这个穴位是干燥症的“大敌”;
它一现身,所有的“燥热”就得乖乖退下,这就是液门穴。
液门穴在什么位置?
其实还是在手上,它位于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缝间;
顶着无名指的骨头,因此揉的时候比较痛。
咱们听听它的名字,液门穴;
是不是听起来就“水分十足”啊?
液门,不就是液体之门嘛;
揉按它也就相当于打开了液体之门;
液体就会随着“门口”流出,灌溉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眼睛干涩啊、嘴巴干啊,当然也就统统不会有了。
如果您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按揉手上的液门穴3~5分钟;
马上就会觉得嘴里面和眼睛里有液体出来;
当然也就没有干涩的感觉了;
不用几天的工夫,眼干、口干的症状就会大有好转;
身体状况也会较以前大不一样。
操作方法:每晚睡前按揉液门穴3~5分钟,长期坚持。
三、风府配风池
防治风寒:风府配风池为人体筑起一道坚实的“防风墙”
针对疾病:防风邪、寒邪
适宜人群:健康人群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中指分别按住风府穴和风池穴;
用力按揉100次,至有酸胀微热感即可。
每天重复2~3回,长期坚持。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为什么这么说呢?
风者善行而数变 百病之长也。
也就是说,风邪是导致百病的罪魁祸首。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唯风可到”;
风邪可谓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而后脑又是最薄弱的地方;
风邪很容易从此处侵入人体的内部;
轻则伤风感冒,严重时会导致中风瘫痪。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对头部的保暖。
这除了要求我们出门要戴上帽子和围巾外;
另外还要多按摩风府穴和风池穴。
风府穴可谓是人体最薄弱的受邪之地了。
顺着脖子的正中线往上摸,可以摸到一个“坑”;
风府就躲在这个坑里面。
这个地方平常一定要保护好。
因为风府穴位于督脉;
督脉总督全身的阳气。
如果风邪从这里进入人体,就会使阳气受损;
从而出现头痛、恶寒(即怕冷、畏寒之症)等症状。
这个穴位,我们除了要做好保暖工作;
防止其直接受风寒侵袭外,平常还要多按摩;
以刺激体内的阳气;
这样对防治因风寒而引起的头痛、头重有很好的功效。
风池穴。对于这个穴位,你肯定不会陌生吧?
它与风府穴相平,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方,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处。
风池位于胆经上,此处也不可受风;
否则人就会出现口苦、目眩等不适症状。而按摩此穴,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从而预防感冒。那么如果已经感冒了怎么办呢?按摩此穴也是有效果的,因为这个穴位还有通窍的功效。
若无感冒先兆,按压此穴时酸胀感并不明显。
如果酸胀感较明显,说明你离感冒不远了,此时应得勤加按摩。
其实不仅仅是感冒患者;
这个穴位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效果也是很好的。
比如你平时看书或电脑时感到头颈部不舒服了;
按按此穴就可以快速消除疲劳,让你神清气爽。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平常多按摩这两个穴位,就可以起到抵御风邪侵袭的作用。
对于那些抵抗力弱的老年人来讲;
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按摩这两个穴位,那么感冒、头疼基本上就可以与你绝缘了。
按摩时,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按住两穴,用力按揉100次,至有酸胀微热感即可,每天重复2~3回。
再教你一个抵抗风寒的办法,就那是出门时围条围巾。
你可别小看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它除了让你更美外;
还有着很了不起的养生功效呢!
用围巾围住脖子,再将后面的一头搭在背上;
可以同时护住风府、风池和风门三个穴位;
这就相当于给身体筑起了一道屏障,把风寒挡在体外了。
选择围巾也有讲究,以羊绒围巾为佳;
其舒适度及保暖性都比较好。
风是无孔不入的。晚上睡觉的时候;
头不要朝着窗口,因为就算有窗帘遮挡;
风还是可以透过窗缝进来;
夜晚的风更是伤人于无形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3: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8-2-8 14:44 编辑

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
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
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也叫环形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
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
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
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
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什么是撑劲?
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
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
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
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
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手臂的练法:
用起式讲解,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把鱼竿放出去以后;
在抬鱼竿时,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
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鱼竿。
动作与起式相同,全身放松,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
大概用4-5秒时间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脑只想大臂;
不要管身体,反复的练习。
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5: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这样练太极拳,不如不练!
太极拳训练中存在白练与瞎练的状况。
白练枉费时日,收效甚微;
瞎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故初学者及已学练数年而进益甚微者须警惕白练与瞎练。
事物总是相比较地存在着;
懂得什么是白练与瞎练,便会予以警惕;
从而促进正练并练之有效。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5: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看白练的表现:
先学套路,后学理法。
此现象很普遍。
即先依样画葫芦,葫芦已画熟;
再去学理法,理法明于心,葫芦不可改。
结果葫芦是葫芦;
理法是理法。
意不在先手在先;
不静不松盲目练;
清静拳境不探求;
招式套路急求成。
有练二三年还体验不到清静拳境的味道;
还不知道意对神意气与动作的调遣;
还不知道太极的大乐趣、
大愉悦在哪里。
这种类型的习拳者尽管也经年累月地划弧走圈;
但毕竞只是停留在丰富生活内容的初浅层面上,实属遗憾之举。
故须十分明确。
套路与理法同时学习,互相彰显。
如若不然,再练三五年甚至几十年还是白练。
因为一万次的白练加起来还是等于白练。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5: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瞎练的表现:
一、姿势错误:如立身欠中正。
下颏过于回收,头部俯仰成弊;
腋贴身或腋离虚太过;
两肘翘张,两肩僵紧;
不明确身中垂线;
运腿时膝过脚尖;
手动不能从胸口出入;
盘拳没有十字中心意念。
开合不能经十字中心往返贯串。
身紧体僵或身疲体软等。
二、拳掌错误:
表现在拳掌变化没有半握拳的过渡;
以腕言有折、坐、塌表现。
以手变勾言,勾尖僵硬,手指肚紧捏。
出拳正斜反侧。铿锵用力或横拔或直杵;
没有内劲的培养等。
三、运行错误:
表现在“入门五步”上;
动作含混;
不能体现以腰脊为主宰;
以丹田为核心的拳法。
以掤为例,身型手势下沉,拙力僵硬;
不能表现心意引领;
“掤在手臂”的要则;
没有弹簧外向,水负舟行的感觉。
没有掤内劲的运行或者运行错误。
盘架错误的综合表现是不懂用意之窍
在不执意、不经意,身子要松静与松沉。
有的只求外形、外招;
不求内气、内劲、内术等。
有的瞎练者不顾身体情形、年龄层次;
单一追求形似,发刚猛之力;
求踢腿之高。
追压腿之低等;
更有甚者瞎练的人盲目引进硬气功;
铁砂掌、铁布衫、少林散打的训练方法;
呼吸努气、憋气、损气等;
忘却了“一身舒适万法宗”的太极原则。
瞎练是导致假太极与坏太极的根因。
长期瞎练者练坏膝盖练坏腰;
练坏了脊柱练坏了颈。
有的原有慢性病没有得到控制与治疗.反而加剧。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5: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克服白练与瞎练的办法很多。
主要是提高认识、落实流程、练悟结合三条:
一、坐下来学习与钻研拳理拳法。
关键在于掌握理法、心法。
一项项落实,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注意“拳打半步巧”。
先从半个动作落实;
即吾所言之先练就“拳架基本功”招式。
然后逐一拓展。
二、拜明师、访友,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练悟结合。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练太极,要练与悟结合。
太极拳是学会、悟会的,练会的;
更是学精、悟精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