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8: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真正的意义:

是在于内在的蓄养、聚集、循环等;

有了这些之后才会有能量;

有能量之后才可为我所用;

每个人只要练法对了;

然后再用自己身上的两个东西来换:

一、时间,二、汗水;

就一定能做到。

功夫这一档事,没这两个东西与正确的心法口诀是练不出来的;

有了能量累积,蓄集以后就要学会发劲;

借由发劲将内劲贯注运行于脏腑与筋脉,血管之内;

透过内劲的一缩一放可达到扩张、舒展、按摩;

而肌肉、血管、筋脉、脏腑;

则是越来越有弹性,有韧性;

这是练发劲的好处。

很多人练太极拳劲弹不出来;

自己练不出来就说太极拳要慢慢来;

用意不用力等等做为借口。

用意不用力没有错,那是要身体可与意念结合才对;

不然的话;意念想的是一回事;

身体不听话,只是空想像而已;

其原因很简单,能量不能聚集;

没有能量身体无法执行意念所要的目的;

这是先后顺序不对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要一步一步的练习?

为的就是要身与意合,神安定;

如此才会有能量的聚集;

这个用意不用力这东西无须刻意的练习;

要打人不是用手去打人而是用身体内的能量去打人;

这个练法观念才是对的;

那是一些学艺不精的人误解了方向。

这个能量聚集的第一步是筋脉要通畅;

气要能与力合成为劲那才能为自己所控制;

方能为自己所用;

而不是自己用想象的;

我们所说的筋脉通畅指的是;

要能从筋脉的源头运行到末梢才对;

要先由这个地方练起;

练对的话,越来越精纯;

意念到那里,劲就到那里了。

练对了脚掌稍为点了一下劲马上就到手了;

等到你可以用脚掌感觉到力的时候;

功夫就算是及格了。

这才是真正身与意合;

用意不用力的表现。

而不是用慢慢比要死不活的练招式而已;

太极拳要进入强身的阶段就是要把气与力合起来;

松沉蓄劲,能蓄则要能发;

能发则要身与意合;

如此方能刚柔并济,阴阳调合。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0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太极拳时必须专心致志;
不能一边练拳一边东瞧西望;
更不能胡思乱想。
这样做是为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而不是为了打斗。
开始时应全神贯注于动作;
以后要做到“神敛心静”;
这样才能起到意守导引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0: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练太极拳的人在练拳时动作往往显得散乱;
上、下肢动作不够协调;
因此,在动作较熟练以后就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就是需要上、下相随,保持动作完整性的要求。
如做“云手”拳式时;
当左腿向左跨步,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左腿;
腰部随重心的左移而渐向左转;
两手相应向左一上一下绕环做云手动作;
三者之间速度不快不慢;
不先不后,上下左右相互照应而同时到达左方;
然后再向右也是一样。
这样练之既久就体会到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了。
练太极拳提高协调性,和节奏性;
不是为了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完美;
而是通过运动来提高大脑皮层
某些部位之间的协调性使其机能恢复正常;
从而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达到体疗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0: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的左右金鸡独立:
需要大椎领住 眼睛平视;
脚后跟与脚趾根扣地脚趾领起与脚趾根形成对拉;
大椎与尾闾形成对拉;
尾闾想到往下坐就可以啦!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1: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架势高低,都是松腰落胯;
不在双重的同时,尾闾就是荡秋千;
定式时,尾闾就坐在实脚的脚根;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4: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路上的十大心魔,你遇见了吗?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也是一个克服种种心魔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心魔有十个方面。

该怎样克服这些心魔呢?

下面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过分用意

意念过重容易出偏差。

用意不用力不是反复强调用意;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造成以偏概全。

太极拳的用意是云淡风轻的;

若有若无的;

意念重就滞;

其危害尤甚于用力。

用力只是功夫不高;

用意过分则伤及精神。

2、贪多求全

太极拳流派众多;

每一流派又有很多套路。

初学太极拳容易犯的一种心病

就是看这套路也好;

看那套路也好,割舍不下。

前面的招势还没学好;

就想学后面的;

学了拳术又想尽快学器械。

学拳一要沉住气,二要能舍。

一通百通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特点;

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3、萎靡不振

太极拳中讲含、收的较多;

这是针对人后天的张扬因素过多;

通过练拳要懂得收敛。

收的本质是“守中”;

中气充沛,再鼓荡全身;

达到神全意足。

如果练拳一味地“收”;

不懂得“守”;

仿佛神气一抖擞就违反了太极原则。

实际上恰恰相反;

练习太极拳就是要练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

如果越练越萎靡则是适得其反。

4、追求感觉

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感觉。

这些感觉有的是正常的;

有的不正常。

对于不正常的感觉就要及时纠正;

否则越练越偏。

即使是正常的感觉也是练拳的自然现象;

不能过分去追求;

过分追求感觉就是“着相”。

就会“跟着感觉走”。

太极拳要领是一致的,长久不变的;

而感觉是临时的;

是不断变化的;

追求感觉就会失去原则;

最终走入迷宫。

5、软弱无力

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

但并非软弱无力。

如果练太极拳不敢用力;

出拳伸腿软塌塌;

这样越练越松垮就是懈;

这是没有解决好“柔”和“弱”的关系。

太极求柔但不求弱;

是通过练柔,把弱变成强。

其练习也经历了用力、运劲;

用意、行气等几个过程。

特别是在太极拳初期;

不要怕别人说用力而把拳练软塌了。


6、技击为上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拳种;

自然有很强的技击功效。

如果练太极拳一切从追求技击效果出发;

每一式必究如何技击和怎样应用技击。

如此,心中总有努气;

难以放平,难以放下,难以舍却。

太极拳并非每个动作都有确定的技击应用;

有些动作是练功力、练敏锐、练意气;

是整体上提升身心的活力水平;

这样对健康、对技击都有根本性的帮助。

而过分关注每个招势的技击应用;

则流于表面;

在练拳中也容易一叶障目,因小失大。

7、出手怕错

这是很多初学太极拳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这主要是把太极拳看得太难、太艰涩的缘故。

太极文化很深奥;

但太极拳是一种很“亲民”的拳,学会并不难。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的拳;

学拳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

太极拳几项大的基本要领要掌握;

动作上不要有太多的负担;

只要符合要领,出手就是对的。

步子大小、手臂高低都是细节问题;

可以随时间长久而慢慢打磨;

那是如何练得更好的问题,而非对错。

所以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

大胆、放松的练拳;

这才是太极原则。


8、回避刚猛

很多人由于长期练习太极拳;

学习了很多太极拳理法;

柔、慢的观念深入骨髓;

于是把刚、猛视为洪水猛兽。

其实太极拳并不避讳刚猛;

特别在技击上。

柔、慢只是练习的方法;

而不是终极目的。

所有拳种,在技击的最终环节上;

刚猛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

以慢打快,是要比快更快才行;

以柔克刚,是比刚更刚。

通过练习太极拳身形应该更加敏捷;

反应应该更加快速。

9、故弄玄虚

太极拳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

在技击、养生上具有突出效果。

但太极拳是一门科学;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有“理”可析。

有的人练拳中毫无根据地随意演绎;

故弄玄虚;

将他人也将自己引入岐途。

太极拳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但不可能包治百病。

太极拳有独特的技击能力;

但也不是包打天下。

只有客观地认识太极拳;

才能科学地练太极拳。

10、急功近利

太极拳是“慢”拳;

练起来慢悠悠的;

它的作用、效果也是逐步积累、显现的。

它不是吃西药、打点滴;

很快就有效果。

这种快速的效果;

同时对生命机体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太极拳对生命质量的改善是长期的;

它的作用过程也是长期的。

练太极拳要有耐心、恒心;

不能追求快速成功;

而应追求长远成功。

练习太极拳只有克服了这十大心魔!

才能获得正确的心法;

沿着正确的大方向不断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3: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裆!

圆裆的目的是为了让下盘符合力学的拱弧结构。

中国多拱型桥是先贤造桥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

传说造桥前先做一个扇面的木架,

然后从底部的两端呈半弧状排列垒石头,

到中间合拢阶段的最后一块石头是在圆弧拱的顶点;

也就是相当于人体的裆部;

底部的两端就好比人的两足。

好的造桥师,垒石时不用灰浆;

合拢最后的石头放上之后;

拿开木架,大桥纹丝不动;

原理就是能把力量传递到两端导入地下。

所以中间的石头的大小就直接影响到圆弧结构的合理与否。

石头太大,就好像故意地开裆撑裆;

大桥没有应力:

石头小了,就是尖裆和荡裆;

架子就会散掉。

裆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

骨盆底肌部(经络学认为任督二脉都是从会阴穴开始)。

裆贵圆、贵虚,不虚一定不圆。

圆裆的方法是:

将两胯撑开,略成拱形;

双膝稍弯屈,两膝有微向外棚的意思。

两腿如果像人字形站立;

双膝不微屈,就会尖裆;

也一定会双重。

“人字裆”是尖裆;

使裆部不松不沉,既僵且浮;

会引起全身沉劲不足。

“人字裆”的两足距离再宽;

而裆不能下塌,两条腿如同“木架”;

从前后方向稍微一碰就会倒下。

要想使裆虚;

只要在两胯撑开后将会阴穴虚虚上提;

这就是提肛!

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之意;

裆就自然虚了;

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但用意也不可太深(即不留痕迹);

要意在若有若无之间。

胯骨节周围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足;

才能增加双腿的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

这样下盘抗压力和负荷力就远较尖裆为大;

两脚踏地也显得稳健有力;

这对在盘架时的化、发、伸、缩关系极大;

回旋余地会更充分;

化得更净,发得更脆而有力。

只有在屈膝圆裆后;

方能劲起脚跟;

节节贯串,上升至腰脊;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圆裆前腰胯必须向下松沉;

裆劲产生了,两膝关节会更有力;

涌泉吸地也更平实踏地;

使桩步更加稳固,小腹更加充实;

身体重心也更为下降而稳定。

当腰向下松沉时,两胯撑开;

裆步就圆了。

“膝开裆圆”;

裆劲自然会从尾骨上升。

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能低于膝盖;

要是开胯太过、太低就成为“荡裆”,是错误的。

荡裆使裆部拉力松弛,从而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

伸缩力减弱,降低了运动量;

裆劲就不能收敛上升;

两脚外侧也成虚浮,虚实变换也就不灵;

退而后进的速度就减慢了。

圆裆与膝的关系紧密相连;

无论是弓步还是虚步;

其后足尖的最恰当夹角为45度;

而且膝尖必须于足尖一致。

如果足尖向内撇就会“夹裆”;

向外撇便会尖臀,都会使裆不圆。

前足的足尖大约10度左右。

我们通常用马步来体会拱弧的原理;

但是太极拳是多步伐动态的拳;

有时是一条腿为主的虚步;

这时拱弧(裆步)也要有虚虚圆撑的意念。

太极拳并非仅强调裆的虚圆;

而且强调无处不圆。

人非球状,只能处处尽量成圆弧;

不可强成弧线处,也要有意也。

无数的弧线成半球;

无数圆圈成球体;

拳势静如半球,动如滚珠;

运动轨迹非圆即弧!

所以太极拳的线路轨迹

是圆滑的点、线、面、体的弧型运动。

因此说,裆不圆,则腿无劲,桩就不稳。

太极拳弓步规范姿势,必须做到“裆下有桥”。

按照力学原理建起来的桥;

有其科学的形状,能承受千钧;

两腿建造起来的“圆裆弓桥;

有牢固的桥桩,稳固、结实。

圆裆与身法的中正是密不可分的;

身法中正了;

全身气血循环畅通;

阴平阳秘,气血平合;

身体自然会健康;

这就是

神仙留下健身方;

圆裆松胯最为良。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8: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中45°规律:
1、手掌:

太极拳中的瓦垄掌的要求有两点:

中指伸直;大小拇指相合。

在传统的练法中:不管是手背朝上,还是手心朝上;

中指伸直领起手腕;

可以将劲力运用到手指肚上;

手腕就是直的;

手掌总是斜的45°;

才符合人本身的生理规律。

在手掌的旋转中;

不会牵扯到肘部的下垂;

牵扯到的肌肉运动也非常少;

是最放松最自然的一种状态。

   从技击方面来说,手部被拿住时;

自己向内、向外两个方向的回旋几率越大;

推掌时劲力在掌根,一定是阴阳掌;

金刚捣碓的上步时左手的掤劲也是阴阳掌;

2、肘:

   “松肩沉肘”、“松肩坠肘”就是两肘向外斜撑45°;

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

站桩中,特别是在行拳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这种两肘下垂的状态;

否则出现架肘时就造成了肩紧的情况。

如白鹤亮翅:右臂的掤。

这也是传统与表演的区别。

3、脚:

   “弓步”时后脚的脚尖外摆不超过45°;

前脚尖还要微微内扣;

即是“不丁不八”。

   在步法上的体现:

向前上步或向后倒步都是向身体的斜向前方或斜后方45°上步或倒步;

只有这样开出去的步法;

才能保证两脚的横向间距与两肩基本同宽;

是保持重心最稳定、避免夹裆;

转换最灵活的步法。

步法转换时;

只要将重心坐牢在实腿上;

然后实腿胯微微外旋;

开步和倒步的45°是自然而为;

不是故意的做法。

4、胯:

          45°规律在两胯旋转上体现最多;

也是最主要和关键的要点。

    不管是虚实步、弓步、平步;

两胯的旋转下沉;

坐腿掖胯都是45°的规律。

两胯左右旋转的角度最大是45°;

大于小于45°时为过和不到位;

转换就不够灵活。

   例如:弓步连续上步,胸向斜前45°;

①然后移重心到前腿;

②再旋转实腿胯45°下沉坐实,胸向正好向前了;

③自然收回后脚;

④微微旋转实腿胯(小于45°)出步;

⑤再微微旋转(小于45°)裆走后下弧;

移动重心到前脚(开步和移动重心的两次旋转总计基本上也是45°)。

如此左右腿往复……;

但两次重心在实腿上的转换还是90°



    例如:平步转换,由重心在右侧,胸向朝前开始:

分三步:①先是实腿胯旋转下沉45°,胸向为朝右前方;

②然后移重心到中间,胸向不变;

③旋转虚腿胯45°,虚腿由虚变实;

同时实腿由实变虚,胸前朝前。

如此左右腿往复……

实腿旋转45°欢送重心;

虚腿旋转45°迎接重心;

   两胯在不停的旋转;

避免了断劲;

达到“行云流水一般同”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14: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在“三竖四平”中求中正!

练习太极拳的拳架应该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什么是“平准”?

应该就是理论界的“天平学说”!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

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中;

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

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

“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

即主宰于腰,肩是根要松活,脚要活。

古代人见到的最灵活的东西是车轮;

所以用“活似车轮”来比喻身体的灵活。

太极拳的三个圈——肘圈、腰圈、膝圈;

人体就像个机器一样;

各个关节都要灵活;

而最主要的是这三个圈的运转灵活。

“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

它是身体灵活的基础;

“活似车轮”是从灵活性来说的;

是立如平准的目的。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是身法要求;

还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

只有做到立身中正;

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

就是要做到“三竖四平”。

“三竖”主要以中竖为主;

就是大椎穴到会阴穴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

这条线一定要要垂直;

大椎和尾闾需要对拉拔长。

两个“侧竖”是两肩的肩井穴

和两脚的涌泉穴要垂直相对。

由于太极拳是动态的;

所以这两条“侧竖”

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肩井和涌泉穴都相合;

只能是基本相合。

这就是太极拳的外三合理论——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

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这个外三合。

所谓的“合”,是配合协调的意思。


“四平”是指眼要平;

即练太极拳时,眼要平视,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肩要平,即两个肩头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

胯要平,即两个髋关节要平。

有些拳式,比如“金鸡独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现象。

最后还要心要平;

就是心静的意思;

不能浮躁,不要紧张。

练习太极拳时;

做到上述“三竖四平”;

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

除此之外,还要动作适中;

无过不及——这也是“中”的一个含义。

除了中正外,行拳还要安舒;

就是从容不迫,不紧张;

还要做到“八面支撑”——

就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练拳时身体胸前的任脉和后背的督脉一定要相对;

不能出现扭脖子、扭胯等动作。

这样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15: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中的沉和重:

双重是病,双沉不是病

“重”与“沉”字面意思是很相近的;

都是指重量大,

口语与书面语中也经常通用。

而在太极拳的学习中;

二者万万不可等同。

在大极拳的拳理中;

什么叫“沉”?

什么叫“重”?

特别是什么叫“双重”?

做到阴阳相济就不会“双重”;

做不到阴阳相济,就会“双重”。

“双重”就是两手同时用力;

不分虚实;

或者两腿平均用力,不分虚实。

这些都是双重的情况。

有实无虚就是“双重”。

练习太极拳;

如果犯了双重填实的错误;

就不会轻灵、虚灵;

也不能腾挪变化;

所以“双重”是病。

在太极拳中;

以虚灵为主要特点;

若不会虚灵变化;

就违背了太极规律。

而“双沉”则是沉着、沉静、沉坠的意思;

既有实又有虚。

是有侧重的;

夹杂着变化之意在其中。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以跷跷板的例子来作比:

胖子和瘦子各坐一端;

瘦的起来了,胖的下去了;

这就是最简单的偏沉。

在练拳中不要双手、双腿同时平均用力。

比如单鞭:

好像两个手同时推出;

但是,其中有主辅之分;

并不是两手平均用力。

练习拳架套路;

要做到手脚的虚实之分;

身体的虚实之分;

意念上的虚实之分;

要做到松肩沉肘、胯;

微膝坐胯;

把下肢的力量沉到脚心涌泉穴。

涌泉无力神无主。

这样就能做到“上轻下实中间灵”。

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在转换。

做到这种身法要求;

就是“双沉”!

“双重”“双沉”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辨练习出来的。

在练习中不断揣摩,方可领悟。

太极拳就是这样,无限逼近于1;

“0.999999..“”我们永远做不到1;

所以在太极之道上我们只有永远虔诚追寻探索;

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者

便违背了太极之道。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