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圆裆!
圆裆的目的是为了让下盘符合力学的拱弧结构。
中国多拱型桥是先贤造桥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
传说造桥前先做一个扇面的木架,
然后从底部的两端呈半弧状排列垒石头,
到中间合拢阶段的最后一块石头是在圆弧拱的顶点;
也就是相当于人体的裆部;
底部的两端就好比人的两足。
好的造桥师,垒石时不用灰浆;
合拢最后的石头放上之后;
拿开木架,大桥纹丝不动;
原理就是能把力量传递到两端导入地下。
所以中间的石头的大小就直接影响到圆弧结构的合理与否。
石头太大,就好像故意地开裆撑裆;
大桥没有应力:
石头小了,就是尖裆和荡裆;
架子就会散掉。
裆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
骨盆底肌部(经络学认为任督二脉都是从会阴穴开始)。
裆贵圆、贵虚,不虚一定不圆。
圆裆的方法是:
将两胯撑开,略成拱形;
双膝稍弯屈,两膝有微向外棚的意思。
两腿如果像人字形站立;
双膝不微屈,就会尖裆;
也一定会双重。
“人字裆”是尖裆;
使裆部不松不沉,既僵且浮;
会引起全身沉劲不足。
“人字裆”的两足距离再宽;
而裆不能下塌,两条腿如同“木架”;
从前后方向稍微一碰就会倒下。
要想使裆虚;
只要在两胯撑开后将会阴穴虚虚上提;
这就是提肛!
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之意;
裆就自然虚了;
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但用意也不可太深(即不留痕迹);
要意在若有若无之间。
胯骨节周围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足;
才能增加双腿的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
这样下盘抗压力和负荷力就远较尖裆为大;
两脚踏地也显得稳健有力;
这对在盘架时的化、发、伸、缩关系极大;
回旋余地会更充分;
化得更净,发得更脆而有力。
只有在屈膝圆裆后;
方能劲起脚跟;
节节贯串,上升至腰脊;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圆裆前腰胯必须向下松沉;
裆劲产生了,两膝关节会更有力;
涌泉吸地也更平实踏地;
使桩步更加稳固,小腹更加充实;
身体重心也更为下降而稳定。
当腰向下松沉时,两胯撑开;
裆步就圆了。
“膝开裆圆”;
裆劲自然会从尾骨上升。
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能低于膝盖;
要是开胯太过、太低就成为“荡裆”,是错误的。
荡裆使裆部拉力松弛,从而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
伸缩力减弱,降低了运动量;
裆劲就不能收敛上升;
两脚外侧也成虚浮,虚实变换也就不灵;
退而后进的速度就减慢了。
圆裆与膝的关系紧密相连;
无论是弓步还是虚步;
其后足尖的最恰当夹角为45度;
而且膝尖必须于足尖一致。
如果足尖向内撇就会“夹裆”;
向外撇便会尖臀,都会使裆不圆。
前足的足尖大约10度左右。
我们通常用马步来体会拱弧的原理;
但是太极拳是多步伐动态的拳;
有时是一条腿为主的虚步;
这时拱弧(裆步)也要有虚虚圆撑的意念。
太极拳并非仅强调裆的虚圆;
而且强调无处不圆。
人非球状,只能处处尽量成圆弧;
不可强成弧线处,也要有意也。
无数的弧线成半球;
无数圆圈成球体;
拳势静如半球,动如滚珠;
运动轨迹非圆即弧!
所以太极拳的线路轨迹
是圆滑的点、线、面、体的弧型运动。
因此说,裆不圆,则腿无劲,桩就不稳。
太极拳弓步规范姿势,必须做到“裆下有桥”。
按照力学原理建起来的桥;
有其科学的形状,能承受千钧;
两腿建造起来的“圆裆弓桥;
有牢固的桥桩,稳固、结实。
圆裆与身法的中正是密不可分的;
身法中正了;
全身气血循环畅通;
阴平阳秘,气血平合;
身体自然会健康;
这就是
神仙留下健身方;
圆裆松胯最为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