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0 16: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太极拳的套路,不可求多;

尽量把一势学标准了再学下一势;

主要还是练身法,身法定型了;

学别的招式易如反掌;

若贪多务全;

一个月学一套,回头还得重新纠正;

但学拳容易改拳难,

养成错误定型改起来可就难了。

学练太极拳只能是先有方后练圆。

开始时追求不了圆顺;

要把手脚肩胯肘膝等位置放对;

比如一个圆形手法;

先定好四角的位置;

把这四个角的位置放对了;

再定好八个角的位置;

把这八个角的位置放对了;

然后稍一圆顺,动作就到位了。

肩胯肘膝也都要如此练;

脚是一下子就要定到位。

如此做去,很快就能上手;

若一开始就圆顺,手脚往往不能准确到位;

练久了就练油了,终难入门。


 楼主| 发表于 2018-2-20 19: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先要松练,全身放松;

一点拙力也不要用,这是去僵求柔。

但是千万记住:松不是懈!

身法要领需要按照这样去做;

首先要虚领顶颈;

就是顶头悬。

头要领起,要虚虚领起;

如同一根细线把头发吊起来;

头要有虚灵之感。

如同挂衣服的挂钩一样的位置。

下颌微收,但不可低头;

藏喉即可,即所谓的“喉头永不抛”之意。

头上领起劲了,手上也要领起;

就是稍节领劲;

要注意的就是手指梢也是要虚虚领起。

上面领起劲了,下面就要沉下去了;

气沉丹田是不错,但还不够;

要气沉脚底才行。

练久了觉得丹田有物,脚底轻灵;

所以才说要气沉丹田。

但初练时一定要气沉脚底才能最终达到这种效果。

说气沉脚底也不是很准确;

“在气则滞”,应该是意沉,想到就是。

从俗说是气沉。

在顶颈领起的基础上全身放松了;

自然就会感觉到劲沉到脚底了;

松而不懈是结果;

不是过程,过程就是顶颈领起,气沉脚底。

顶底做好了,就该讲肩胯了;

肘膝胸腰顺带着就有了。

沉肩坠肘是紧的练法;

初练要松着练,要松肩垂肘。

开始练就是一个松;

手往高处走

肩也不要耸、肘也不要架;

在肩松的基础上肘尖找地之意。

肩要想松胸就不能挺了,胸一挺肩肯定紧;

所以胸就要微含蓄;

先把胸自然挺起,然后两肩微微向前向里一抱;

肩也松了,胸也含了。

胯要向里缩、向下落;

胯下落就是要臀向下坐;


尾闾微微向下向前翻。


膝盖对准大脚趾和二脚趾;


人的脚主要用力集中在大脚趾和二脚趾;


而且这个方向脚的长度也是最长的;


所以向这个方向用力是最稳的;


所以我教拳时说是相膝!


如果是膝盖对准小脚趾,则小脚趾力又弱,


脚的长度又短,相对来说自然就不稳了。


这样做出来的外观就是:


臀既不凸、又不缩,胯根是虚含的;


腰既不后凸也不过分前凹;


微微带一点向里凹的自然曲线,一点而已。


腰要是完全直的也是有问题;


违反了人的自然间架,弹性就弱了。


这些做对了,裆自然就开圆了;

只要腰胯自然中正了,裆才能开圆了。

松练到位了,就该紧练了。

紧练不是让你全身肌肉绷紧了练;


这就是紧中松;

是在放松基础上的拉伸。

顶劲仍是虚虚领起,下颌微收;

劲沉到脚底下。

会感觉到上下拉伸的特别厉害;

胸和松时一样,肩肘胯膝和松练时要点稍微不一样。

现在要沉肩坠肘了,肩要下压、外开;

手、肘在任何位置肩都要有下压外开的意思;

肘要里裹对胸门口、下坠;

手在任何位置肘都要有里裹下坠的意思。

同时要略坐腕;

腕部弯曲时要有坐的意思。

这些要领做对了;

就会有股沉涨的感觉直达手指梢;

肘尖、肩颈连接部也会有沉涨的感觉;

这就是气到了,其实就是筋肉的拉伸;

不过这种拉伸确实对锻炼经络有好处。

胯紧练时要坐胯;

坐胯就是在缩胯、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

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然要保持着缩、落;

胯不能挺出去。

膝盖呢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一点就行;

不要顶太多了。

脚在出脚时要脚尖回勾;

小腿肚微有些紧,这是在放松状态下的一种拉伸;

并不要用大力。

这些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弯、胯根都会有沉涨的感觉。

腰臀和松练时基本一样;

现在要注意束肋;

小腹不象开始松练时松圆了;

小腹微微向里一收,肋骨微微上提;

这就是配合全身的伸拔;

同时要注意微微提肛;

这就是自然的抻筋拔骨练法;

只要一动,就是揉筋;

根本不需要再搞什么筋骨训练了。

紧练阶段到什么时候算完成呢?

要能做到合以后;

合简单来说就是外三合;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但这还不够,要全身一合无不合;

怎样才算合了呢?

静态的合不算合;

要动起来能合才是真合;

动起来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才行;

全身各部位都要停在他该停的位置才对。

该停的位置在哪里?

要具体对待,如果力向左右使,躯干要垂直地面;

如果是前推,那么躯干要微微前倾;

后腿和脊背基本上是斜直线的趋势;

理由很简单;

骨节要对,骨节不对则力散。

沉肩坠肘也是为了对骨节。

手前推时以胳膊略带弯曲为度;

两臂左右分开时,两臂和胸合起来是一个圆滑的弧形;

像一弯新月。

蹲的最低时大腿也不要和地面平行;

大小腿之间的夹角不得小于90度;

小于90度就容易被压扁;

同时运动强度反而会降低;

低是一种动态、一个过程、一带而过的;

只是某一阶段的练法。

关于合也只能说这么多了,

语言在这里确实显得很无力。

能合住之后再松练;

这时是沉肩还是松肩,是坠肘还是垂肘;

都不重要了,自然就能合适,合乎中庸。

此时的松就是真正的松了。

经过紧练之后,这时再松就有种沉着厚重的意味了;

不至于漂浮软塌。

沉着中有轻灵,轻灵中有沉着;

才是真正练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1: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以沉劲为主;

我们身上有很多关节;

这本是为了便于活动才天赋的。

常人都能正确地运用它们;

但只有武术家才将它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拳种之多,成百上千;

实质上也不过是练习这些关节的不同的运动方法而已。

关节以灵活为贵;

越是灵活,对我们的作用越大。

奇怪的是,对手上的关节可以充分的“自由”活动;

唯恐它们不够灵活,想尽一切办法去训练,

增加它们的灵活性;

而对脚上的关节,

却人为地加以限制;

唯恐它们能“自由”活动!

在太极拳著作中,都主张一趟拳架,


只能在一个高度下练完,不可忽高忽低。

这就使得脚上六个大关节;

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

以致于不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

这样练法,容易增长腿脚的硬力;

但一定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

发劲时只会后脚向前蹬,是做作出来的;

因而动作速度不够快,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练的;

而且还以某些著作,作为这样练的理论根据。

真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病。

说穿了,这就正是很多人练了很多年

还不会发劲或者发劲的效果很不好的原因。

主张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人,大约是认为:


只有如此,重心才不至上浮,

有利于气沉丹田,根基稳定;

或者还认为,这是学功夫的人;

在得到功夫以前;

应该先吃的苦,是培养耐力,等等。

须知气沉丹田,是自然的,

不是死死压住;

而根基的稳定,是灵活的稳定;

是全身松了,重心自然下沉的稳定;

不是死死压住的稳定;

如果以压求沉、求稳,

就只能使下肢丧失弹性。

这样的思想方法未免主观;

认识理解也失之肤浅。

关节以灵活为用。

脚上之所以要生几个关节;

正是为了要给我们带来灵活方便;

不知是多少万年进化的成果;

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值得骄傲的地方。

哪有故意限制它们的灵活性;

只准压死作横向运动而不准上下有弹性活动的道理?

无奈很多人都不爱动脑筋;

习惯于人云亦云,还认为这是“祖传秘方”。

如果真是祖传,也应认识到祖先和我们一样;

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重要的倒是我们现在应该给后辈尽量少留下一些错误的“祖传秘方”。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6: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拳谱是大家公认的练拳的准绳。

是前辈名家经验的总结。

我们学不好拳,原因之一:

就是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拳谱上的理论;

或者误解了某些理论。

至于一趟拳要在一个高度下练完;

不可忽高忽低,这一条规则,拳谱上找不到根据。

如果真是重要,早写进拳谱去了。

太极拳是“圆象”,是立体的。

从任何—方,都可以走弧形;

运转自由的。

如果只在—个高度下练拳,不可忽高忽低;

则必然把腰胯的运动轨迹,限制在平面内。

这岂不是自己画地为牢么?

这样就既违背了太极拳的圆象,有悖于拳理;

也违背了太极拳以自然为法的原则。

拳谱上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如果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

连上下伸缩的余地都没有;

弹性丧失殆尽,还怎么可能轻灵呢?

人,应该灵活;

拳,更应该灵活。

但都只有靠关节灵活才能实现;

哪有关节不灵活而拳还能灵活的呢!

练拳架有上起下沉。


初练时,起沉的弧度还很大;

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

一趟拳都在不断上起与下沉中练完;

每一式,前半上起(吸气);

后半下沉(呼气)。

而且身体的下沉;

是由内气下沉丹田而引使它自然下沉的。

在下沉时开裆(也称圆裆);

劲沉脚底;

脚与地面接触紧密;

这就是涌泉吸地!

即劲与地相通。

这样练出来的功夫,轻松自然;

发劲时,腿、脚的弹性很强;

既快且猛,干净利落;

威力比前者大得多;

对方也更不易招架;

有“发劲人不知”之妙;

被击者有惊恐万状、如坠悬崖之感。

如果后脚向前蹬,是横力,


是做作出来的;

远离了自然之道。

如果是下沉发劲;

是直力产生的大地弹力;

只要思想上一动念;

即可在下沉中完成了发劲的动作;

快极了,也自然极了。

太极拳以自然为法;

这才是太极拳发劲的真谛。

再以搂膝拗步为例,大多数人都是后脚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

因为按我们的常识和主观想法,

都会认为,只有后脚向前蹬,才会形成弓箭步。

这是横力。

但是,太极拳不是常识,要丢掉“习惯势力”;

学会在自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

下沉是直力了。

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

这就需要下沉中带转动的动作;

这就是逢转必沉!

但是必须注意:逢沉必领!

练拳当以沉劲为主;

这就是不少人长期以来自以为是;

其实似是而非而又执迷不悟的地方。

一人为大不是太;

大下有点才是太;

这一点就是尾闾咯!!!

物极必反;钟摆原理!

太极拳的真谛也!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太极拳的运行规律。

至今还在凭常识和主观练拳的人,该转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0: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有何奥妙?
太极是集武术、易学、阴阳五行、医学、力学、哲学、中庸等
思想于一身的拳法。它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
讲究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
后天反归先天之气的思想;
练太极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被世人称为是最科学最有氧的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1: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拳师教徒一般是不让外人在场的;
只有很有缘份的人才有可能感受到或看到。
不过说起来也不神秘;
老拳师教徒,不外乎就是单招练习;
然后套路招式讲解、捏架等等;
其中关键在于“捏架”。
捏架的学问:
“捏架”是太极拳功法中;
提升练出太极功夫的唯一法门。
太极功法分多层次;
人与人不同,要求也不同;
师父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按照每个人的本性和修为来捏架;
层次不同讲的要领也不同。
因太极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处处充满哲理;
每前进一步就是一个十字路口很是迷人;
有时你感觉很好;
但在师父眼中你已经走偏了;
一般最多几个月就得请师父捏一次架子;
比起自己一个人去悟;
要少走很多弯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是讲毫厘之差就偏离了正道;
也就练不出内功了;
更别说往上提升了;
捏架就是在毫厘之间的学问。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捏架大致分为几个层面:
一是对自身的认知;
二是通过修炼去掉身体上的问题;
三是心灵上的调整,使心灵得到提升。
捏架是对自己身体认知的一个过程。
A:一个习武者没有经过捏架之前;
都是后知后觉;
自身有很多问题也不知道还自我感觉良好。
练几年后经过几次捏架的人;
就会感悟到自身的很多问题。
B:认识到自身问题后;
再通过捏架把这些问题再一点点练没有;
自身问题越少才会进步。
C:调整身心,不断修炼;
厚积薄发,使身、心、灵得到彻底的提升。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1: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捏架对有一定基础的练拳者是很重要的;

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阶段

对它们来说就好比鱼儿离不开水,

人离不开空气一样的重要。

捏架就是拳中灵魂。

那些公园里练拳的老头老太太,

为什么练不出功夫?

就是他们练的拳只是一个空壳;

他们大部分是跟光盘学习的。

有些老师,本身还不知道一二;

连拳最起码的功法也不清楚;

就开始教徒弟了;

这样学的拳当然就没有内涵了;

一个没有内涵的拳长时间传下去就会变成体操;

这样的体操;

就好比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样。

真练的对,练功两年以上的人;

经过多次捏架后;

他们的身体都会比较敏感;

耐力比一般的人要强很多。

从练桩功就可以看出;

经常捏架的人站桩

一次就可以站半个小时以上.

初学者只能站几分钟,

即使是经常运动的人,

也站不了十分钟;

这个差距是很明显的。

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道。

在功夫不断进步时;

身心都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心也变得很平和;

根本不想跟别人斗;

身心及人生价值观都变了。

人生是可以改变的;

但必须要有好的方法。

就是通过太极修身把身体调整好;

使气血顺畅才这么健康。

每一个人如果修炼得法;

都是可以修到自己身上的。

练拳就是为了健身;

如保证不了健康那还练什么!

若一个人通过练功;

一辈子筋骨气血这四个方面没有毛病;

对自己是多么大的财富和福报。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只有修到身上了才是真的。

要想改变自己原来注定的命运;

那就好好的修炼。

古代练拳的人少高手多;

现今练的人多高手少;

原因就是现今之人小聪明太多。

很多人自认为聪明;

没有学几年就把师父忘掉了;

就开始自我发明,开始创拳;

自己瞎练不说还开始教人;

误人误己,害人害己。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1: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分很多层次;
每层有每一层的规矩;
不同的层次,规矩也不尽相同;
总之一句话要守规矩。
只有守规矩才能用规、变规、脱规。
因太极拳层次太多太高;
以至很多人学习不全面。
太极的层次;
拿上学来比喻;
小学是看不懂初中课程的;
初中也是看不懂高中和大学的课程;
一样的道理。
太极拳宗旨就是让我们以武入道;
来悟道、明道、证道、得道;
是用来感悟宇宙和人生之道的法门。
通过以武入道,来改变我们人生;
使我们的身、心、灵得到提升;
以至增智开悟转慧。
入道之法门就是守规矩、用规矩;
拜师;尊师是前提!
通过“修身”来提升。
离开规矩也就没有方圆了。
现今练功的人多如牛毛;
练功出偏差的也大有人在;
“偏差”即走火入魔也。
原因就是不守规矩;
练功需细悟太极十大要领;
才不会出偏差。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5: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需要连绵不断,如何做到连绵不断呢?
尤其动作在往复时如何做到连绵不断呢?
这就是折叠中的内转问题就是“折叠”。
折叠是劲力方向的转化;
而不是一个劲力的完成;
再重新开始下一个新的劲力。
折叠,就是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松胯旋转后再摆脚,这就是折叠。
许多动作都是这样;
如野马分鬃、金鸡独立、云手等等均如此。
上肢有折叠,下肢有折叠;
肩胯有折叠,胸部有折叠;
最重要的折叠在腰间。
所有的动作都是腰动的结果;
所以关键在腰上。
这就是主宰于腰一动无有不动;
先有腰部的折叠;
才有其它的折叠。
做好折叠内转的方法;
就是克服直出直入;
在适当的部位加一个小旋;
而肢体的末梢不是直接带回,
而是适当放长。
这样,我们练起太极拳才有味道;
才有连绵不断之感。
这就符合了太极拳的运动轨迹:
非圆即弧!!!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