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的四条铁律:

第一,逢转必沉

向左转沉左胯;

向右转沉右胯;

边沉边转边外撑;

要贯穿始终。

第二,逢沉必领

只要是沉;


必有上下的对拉拔长;

上下有了,前后开;

前后有了左右找;

自己的身体始终是个圆球;

走的也是由内而外的撑劲。

所以有沉,就有领;

领起来再找前后和左右。

没有领,找到左右也没用。

第三,逢起必落

两腿在虚实转换中;


一条腿起,另一条腿必落;

不是脚的起落,而是胯的感觉。

怎么找,就是要端平两胯。

比如云手,一条腿起的时候;

领一条腿的胯根要下沉;

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保证身高没有起伏;

身高不起伏,胯才能守住;

不然起落之间容易漂浮。

逢起必落就是在

起落之间找平衡和稳定。

第四,逢定必松沉

指在所有的定势快到位的时候;


要向下松沉;

最明显的就是肩胯。

肩一松,尾闾一收;

就感觉有东西把丹田充实满了。

身体重量松沉下去要到两脚涌泉;

任何动作都是如此。

四个“铁律”,

贯穿在每个动作里面,

这就是起、承、转、合的练法。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5: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应该注意“三松”“四求”“五看”。
三松:
练习太极拳必须用心用意去练;
而不是靠力量。
意是指意会、意识等;
是心理活动。
用意练习的过程中;
应努力做到“三松”。
一是松心。
所谓松心就是心要放松。
练拳时一定要有眼“平视”意识;
使思想集中;
才能排除杂念、心态平静、心情放松。
二是松腰。
所谓松腰是练到腰旋转自如。
主宰于腰;
以意识引导动作;
以腰为轴,四肢为轮;
腰在先,带动四肢。
腰送手腿,腰带手腿。
思想上要控制好小腹收敛动作;
使小腹下垂。
三是松肩。
所谓松肩,就是练到肩部松柔。
肩在移动前先松腰;
再用意识控制肩井穴。
肩要松弛,不要紧张;
双肩松,则全身松。

四求:
求行。
求行是指太极拳一个完整动作质量的要求。
如野马分鬃;
两手的高低位置与分手配合;
两脚的前后左右位置;
手与脚的配合;
先两手胸前合抱;
再出脚成虚;
由虚步经马步到弓步;
同时上下斜分;
上手腕与肩高,掌心斜向上;
下手按至髋关节外侧,掌心向下;
掌指向前,最后是眼神与手脚的配合。
求势。
这个阶段是在以上的基础上;
要求动作以腰为轴;
由躯干带动四肢;
使步法的转换与躯干的旋转;
手法的变化相互配合;
力求连贯、柔韧、缓和、轻灵、均匀。
求意。
“意”有两种含义:
一是太极拳的技击含义;
二是动作的形象取意的意境。
如白鹤亮翅时想象白鹤悠闲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这一要领体现了太极拳的健美特色;
演练中给人以美的愉悦;
可达到优化身心的锻炼效果。
求变。
太极拳可以根据不同方法、不同目的;
只要基本功扎实;
一套变化为几套来练习。

五看:
一看形。
练习太极拳的单个动作要规范;
概念要清楚。
主要是针对太极拳的手形手法;
步形步法、身形身法。
如手形中拳、掌、勾的要求;
手法中捋、挤、按、肘、搂、推、摆等要求。
注意眼、手,身、步的全身配合;
更重要的是配合得自然、顺畅。
二看劲。
太极拳强调柔劲、阴劲、整劲。
它通过气的运行;
从脚到腰再到肩、肘、手;
然后把劲发出来。
有“一静无有不静;
一动无有不动”之说;
讲究的是整体观;
内外合一、天人合一。
看似没劲却处处有劲。
三看神。
太极拳高手的神情;
神态内敛、含蓄,目光柔和;
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
完成一个太极拳的套路容易;
但是很多人没有把内在的东西表达出来,显得空洞。
一个真正的高手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也会显得饱满,很有内涵。
四看难度。
在平稳的套路中有一些起伏、转折和高潮;
出现了诸如“腾空摆莲540。接雀地龙”之类的动作。
五看平衡。
太极拳对平衡的能力要求高;
而且对下肢力量和稳定性的锻炼有很大的好处。
而目前在一些新的套路中;
出现了多个平衡动作连续在一起,难度相当高。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7: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

四个字各有其义,各有其法,各有其用。

粘:留恋缱绻之谓也。

这是用比喻感情的如胶似漆

来形容接手的双方粘在一起达到难舍难分的情形。

实际上,接手运动中双方是对抗性矛盾;

一方总是想着控制对方;

迅速战胜对方;

另一方则要反抗控制;

要变被动为主动;

根本无“儿女之情”可谈。

同舟是暂时的;

却无共济之处。

粘是胶性物质的自然属性;

用在太极功夫中;

是指人为的主动用太极劲粘住对方;

使其无法摆脱;

就如同大力胶粘住木板一样。

沾与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互为条件,互为转化。

沾字较轻灵,主于化引;

粘字较重,主于进攻。

二者的运用情况不同,用法不一。

如对方逼进时:

之向后向外化引;

使之进,对方不得不进;

遇掤时,沾之化引;

提上拔高,使之起;

对方不得不起;

也可沾之左右化引等。

又如对方败走时;

粘逼对方出现虚实而击之。

沾与粘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二者缺一不可。

沾必须以粘为前提;

没有粘便无沾;

同样,粘也必须以沾为条件;

没有沾也就无所谓粘,

粘便失去了意义。

在一定情况下;

沾可以转化为粘;

粘也可以转化为沾。

总之,一个要粘住不使摆脱;

一个要摆脱不使粘住;

实质上就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这才是沾、粘的真实意义。


连:舍己勿离之谓也。

在接手运动中,为了勿离;

舍弃自己不是搏击的目的。

舍少取多;

甚至假舍真取才是舍的本意。

连是连接;

断而复连、不使间断的意思;

要连得天衣无缝。

连应用较为广泛、主动。

沾、粘、连、随;

连字当先,没有连字,

其他三个字均失去了意义。


随:彼走此应之谓也。

给人的感觉好像消极;

无奈,任人摆布,无可奈何的样子。

连与随比;

连较主动,随较被动;

但主动与被动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互为转换的;

太极拳中的随含有变被动为主动之意;

如彼走随而击之;

就是由被动转主动。

要全面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沾、粘、连、随四个字的含义;

既要知道其个性;

又要掌握它们的共性和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的条件。

在拳架的实践中四个字不但不能分离;

无法分得一清二楚;

而且要共同发挥作用。

这四个字不仅要练到手上、臂上;

还要练遍全身;

处处都能沾、粘、连、随;

顺势借力!

这样才能真正不丢不顶;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技艺才能有望成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太极拳;
光学不练拳难通;
光练不学意难通。
学的是眼,手,身法,步;
练的是精气神。
只有学练结合;
才能又精又通!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2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中应该具备的功法

“肩窝吐气”:

气者,劲也。

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

站桩,行拳都要这样。

“腾”: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

从不练向下的劲;

松了自然有沉劲。

“蓄”:炼收;

含着劲练拳;

所以炼功架是不发劲的。

发着力行拳,看着挺猛;

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

“含着劲炼拳,兜着劲打人”才对。

“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

对应“肩井”的是“涌泉”;

“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

身势借着这股势头钻出。

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站桩时,小肚子很慢很沉着地张出;

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

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

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这个方法,可以壮阳;

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

行拳时,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

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

好像是第三个拳头;

多出了一个肚子;

不局限在两只手上;

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

站桩先正尾椎;

脊椎就是一条大龙;

它有了劲力,练拳方能有“神变”。

桩功都是动的,不过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来。

桩功是“慢练”。

这些都是入门的巧计;

但练就会有效果。

练拳重在悟拳;

悟拳贵在找感觉。

太极拳的内在感觉

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

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

练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

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

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

有了内在感觉;

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

缺少内在感觉;

练拳如同做操;

费力不讨好。

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

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

人之所以能够站立;

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

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

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

如同脱骨扒鸡;

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

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

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

——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

——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

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

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

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

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

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

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

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

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

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由松入沉”的说法;

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

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

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

“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

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

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

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

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

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

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

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

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

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

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

再随着功夫的加深;

“腰”会逐渐成长:

先是与胯成一体;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

接着脊柱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

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

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

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

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

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

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

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

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

称为“吞身”;

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

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

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

不单是举手投足;

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

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种整体运动观;

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

动手便非太极拳。

初级阶段是练形;

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

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

中级阶段是练气;

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

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

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

身体有开合胀缩感。

高级阶段是练神;

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

顶头悬: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舒直;

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坐于颈椎上。

头顶似有绳悬,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

找到那个可以让头做到脖子这个架子上;

扒掉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在做不到真正的顶头悬之前,

脖子很容易僵硬;

在体会到脖子僵硬的时候放松肌肉,摆正头颅;

利用地球引力,把头放在颈椎这个架子上。

有这么个位置,可以让头颅不偏不倚;

仿佛悬空,轻盈灵活。

如何找到这个位置。

要点:头颅放正,此时眼睛平视;

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脸部:放松眼眉之间,眼皮、嘴。

要求:放松到抬抬眼皮好像都不大容易。

原因: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

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

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

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

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松肩: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

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

两腿站直后弯腰;

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

与地面成九十度角;

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

此时手指会有肿涨的感觉;

用腰带着手臂晃一晃;

体会一下肩的感觉;

缓缓站直身体;

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

胳膊能松开后;

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

所以你会感觉到手臂是有重量的。

有一定时间积累后肩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肩很重要。

首先要知道松的感觉;

如果直立后感觉不到手指的涨热麻;

那就是还没有松透。

检查肩关节。

当你坐着或站着入静,就想象:

这两条手不是我的;

是两件身外物挂在我的肩上;

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

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

一旦想别的,或被打扰,感觉就一下消失。

手指肿胀是因为各关节放松;

气血贯通到手指产生的感觉。

没有麻的感觉;

说明肩关节还没松到位。

没事的时候就想着,挂着。

看现在需要挂的有脸、脖子、手臂、肩膀,只要想起来了;

就检查一下这些是不是在理想的状态。

做法: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

来牵动两臂上移。

要点:肩膀不能上提;

手臂上移的时候;

能感到肩关节的开展。

此时的手臂仿佛有千斤重。

这些都是像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成为习惯。

起式的时候照看自己的全身;

每移动一分,就检查一下脸、脖子、肩膀、胳膊上的肌肉是不是放松了。

所以这个简单的抬手的动作应该在1分钟以上完成。

现在一点也不要加意念;

把自己完全倒空;

不但胳膊,整个身体都是空的。

随着你对身体放松程度的提高;

你也许会听到身体里有一些细微的从没有过的感觉;

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

让他们来去自由,你就静静的听着。

肩关节不舒服,如果胳膊放松的好,肩关节比较疼。

因为,肩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缝隙会因此而拉大;

连结骨与骨的韧带会因此受力;

而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让韧带有被拉扯的机会;

所以会感觉很不舒服。

等练久了,不舒服的感觉,酸痛的感觉会减轻。

平时生活中任凭两条胳膊挂在肩上晃来晃去;

手指有感觉,试着做收放练习;

心想挂上,感觉就出来;

心想不挂,感觉就消失。

有空闲的时间就找找感觉。

这样的练习要经常作,练拳时容易找到感觉。

肩关节好松,肩胛骨不容易松。

但只要肩关节能够由着地球引力松开;

由着肘尖的开展而开展;

不久肩胛骨也会开。

肩胛骨松开后;

两手臂才能相通;

棚劲才能生出。

松腕:脚腕不松,腿部不会真松。

松脚腕,如同脚腕处的皮肉虽连,但筋已断开。

即使地面不平,

身体中正也不会因地势原因受影响。

与松手腕相同。

松胯:

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

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

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

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

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

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

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

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

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

就在腿落的一刹那;

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放松时抬腿,站得很稳,地不平也一样;

腿自由落地的一刹那,胯关节有响声。

这些都是关节开始松的表现。

一开始响声可能比较频繁,后来就渐渐少了。

还有一个动作帮助松胯。

1、左腿弓步站好。

2、将左腿意念成实腿。右腿虚掉。

3、左腿小腿垂直地面。

4、重心慢慢前移。收右腿。

要求:

1、运动的时候,尤其是收腿的时候;

注意尾闾托丹田。

尾闾托丹田,就是尾椎骨的尖端微微向前向上托。

比较容易感受的是:

屁股下面有椅子,在落座一瞬间的尾椎骨。

一定要有坐在板凳上的感觉!

2、收腿的时候,左腿10分力,右腿0分。

仿佛从泥沼里拔右腿一样。体会右腿胯关节。

高低架都可以,高架易松好找;

低架对腿的要求比较高。

拖地收回。好像从烂泥塘中艰难的拔腿。

松开全身,全靠左腿拖带。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20: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
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
人之所以能够站立;
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
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
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
如同脱骨扒鸡;
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
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
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
——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
——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
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
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
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
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
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
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
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
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
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由松入沉”的说法;
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
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
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
“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
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
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
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
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
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
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
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
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
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
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
再随着功夫的加深;
“腰”会逐渐成长:
先是与胯成一体;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
接着脊柱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
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
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
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
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
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
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
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
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
称为“吞身”;
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
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
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
不单是举手投足;
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
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种整体运动观;
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
动手便非太极拳。
初级阶段是练形;
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
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
中级阶段是练气;
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
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
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
身体有开合胀缩感。
高级阶段是练神;
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
顶头悬: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舒直;
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坐于颈椎上。
头顶似有绳悬,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
找到那个可以让头做到脖子这个架子上;
扒掉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在做不到真正的顶头悬之前,
脖子很容易僵硬;
在体会到脖子僵硬的时候放松肌肉,摆正头颅;
利用地球引力,把头放在颈椎这个架子上。
有这么个位置,可以让头颅不偏不倚;
仿佛悬空,轻盈灵活。
如何找到这个位置。
要点:头颅放正,此时眼睛平视;
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脸部:放松眼眉之间,眼皮、嘴。
要求:放松到抬抬眼皮好像都不大容易。
原因:练拳时最容易紧张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要脚下生根。

太极拳爱好者;

要想入得太极大门;

从脚下练起是太极拳入门功夫的必由之路;

也是捷径。   

初学太极拳主要是培根;

就好像树一样,根深才能叶茂;

一棵大树失去了根,就会枯死。

练太极拳脚下乱动,是根节不明;

上边拳打的对也不对。

因为太极拳的力是从根节发起;

太极拳用的是全身整体力。

要做到下盘稳固、脚底有根;

行拳时脚应该时刻注意要五趾根扣地;

涌泉穴要空;

保持重心稳定。

练拳时,脚一定要踏实;

十趾根扣住地面;

只有这样才能脚下生根。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体会的是;

如一辆载重的车子,只用手推是推不动的;

必须脚下使力;

通过脚、腰、手的整体力才能将车子推动。

    一、如何做到脚下生根

    1.了解人体力学,弄懂培根的重要性

    人体的力都是成对的;

只有脚落地的作用力,借大地的反弹力(反作用力);

才是人体的力源。

所以行拳必须固根,落地生根。

    2.弄懂太极拳运劲的路线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就说明劲力之源在脚;

运劲的枢纽在腰。

太极拳运劲的起点、路线;

施力点、支撑点、着力点(落点)的路线是:

脚松沉,地的反作用力运行至腰;

松胯、折叠、旋转;

通过腹部和胸背的配合;

运送到上肢发力点上;

或通过髋关节和股骨;

运送到下肢发力点上。

    (1)在脚

    是说脚首先要踩地落实,才可以生劲,脚下开始起动。

    (2)发于腿

    即是劲力主于腿部,因为腿部的肌肉在全身是最发达的。

    (3)主宰于腰

    是说腰部为周身的枢纽,是劲力的虚实转换,劲力变化的枢纽。

练拳时,要养成一种习惯,即不论大小动作,都以腰部带动(又日丹田带动)。

    (4)形于手指

     劲力最后传到并表现于手部。

   而绝大部分练拳者都是从手上、身上开始练习;

从人的常理上来说大家都很容易接受。

但是,这样练习却很难快速踏入太极拳的大门。

总之,我们学练太极拳;

应多加强下盘劲道的锻炼。



练拳注意以下事项:

    行拳吸气时意念在两脚;

松沉到脚;

行拳时一定要将全身的重量通过两脚传人地下;

膝关节不负重;

这样膝盖疼的问题就解决了。

脚下阴阳变,身上力量现;

两脚的虚实变化;

实脚要实足,虚脚要虚净;

以实现脚下虚实变化的渐变全过程。   

    平时盘架时刻注意培根、正根、固根的锻炼;

从而达到根深蒂固;

太极拳从脚下练起是一项大工程;

能够达到从脚下练起也就算开始进入了太极大门。

太极拳的脚下功夫就像大树往地下深深扎根的过程;

日久天长,太极拳的脚下功夫自然上身;

桩功很坚固,撼之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发劲练习:

1、发劲前,周身放松;

重点放松裆、胯关节,使腰圆转灵活。

两胯与两膝要撑开撑圆;

虚虚相合,而后裆部突然拧扣;

发劲一瞬间,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

几乎同时,骤然一紧;

劲冲出贯于四梢;

像急刹车一样,紧急制动;

产生松弹、冷脆的惯性弹抖力;

发力后要立即放松,恢复自然。

否则,就影响上下体转动的灵活性;

出现僵硬、顶胯、身体前倾等现象。

    2、发劲时要起于脚,行于腿

,主宰于腰;

通过肩肘,催于手;

太极拳发劲规律是松胯屈膝;

使周身劲松沉到脚底后;

然后借地面给脚的反弹力;

通过脚腰传导至手。

如果劲不起于脚就好像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脚的落地反弹;

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

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

    3、发劲后要落点明确;

落点劲就是将周身之力于一点发出。

如只是周身抖弹而劲无落点;

没有穿透力;

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仍无济于事。

因此发劲一定要注意角度;

角度不对,落点就不准,

威力就会减半。

    4、对称性发劲是太极拳发劲的要求;

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

上下、左右、前后的力量总是大小相等;

相互对称;

发劲时既快又稳;

并且可以连续爆发。

掌握了太极拳的发劲的对称性;

有助于提高整体发劲的质量。

不然会顾此失彼;

出现因发力落空而失重;

影响自身平衡。

    5、在太极拳发劲中要巧妙采用:

“哼、哈”的发声来协助各种发劲。

呼吸中的发声能使人体的肌肉

得到快速的收缩与舒张;

促使肌肉具有较高弹性;

还能使肌体得到放长;

可以使人体内的意气得到调动;

达到以气催力;

以声助威的效果。

如能按照上述要求;

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

就会练出迅猛无比的太极拳爆发劲。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6: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相侠:
师父就是师父!这两个字不是瞎叫的!
:
拳架就怕比较
我:
你不喜欢在群里交流吗?不喜欢帮助拳友吗?
我:
你还是想练好太极拳的吧!
:
问题是我还帮不了拳友
我:
可以交流啊!有一说一吗?
:
会看点不会表达
:
都是似懂非懂
:
说不好会出笑话的,
我:
学习需要不耻下问啊!
:
我敢在师父这里说
:
开始在师父这里也不敢说明我有进步了吧
:
祝师父开心
我:
南京的很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
春节期间很多人都不来练拳;我有点失望了。
我:
更不要说来看我了
:
人都是这样的,不知道惜福
我:
拳品如人品;人品不好的人;拳架能练好吗?
李相侠:
远处渴望不及,近处有福不珍惜
李相侠:
就师父这个坚持无人比拟,所以才能练就如此境界的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就是一本书:
封面是父母给的;
内容是自己写的;
厚度可能不完全由本人决定;
但精彩程度却是自己创造的。
至于有️多少人阅读;
就看我们能影响多少人、
尊重多少人、
成就多少人。
人生不会亏待我们;
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会锻就成熟而坚强的自己。
唯有累过方知闲;
唯有️苦过方知甜;
唯有做过方知果。
这个人生大道理是必修课;
练拳更是应该如此!
也许给你带来一生的脾益!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