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拳中应该具备的功法
“肩窝吐气”:
气者,劲也。
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
站桩,行拳都要这样。
“腾”: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
从不练向下的劲;
松了自然有沉劲。
“蓄”:炼收;
含着劲练拳;
所以炼功架是不发劲的。
发着力行拳,看着挺猛;
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
“含着劲炼拳,兜着劲打人”才对。
“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
对应“肩井”的是“涌泉”;
“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
身势借着这股势头钻出。
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站桩时,小肚子很慢很沉着地张出;
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
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
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这个方法,可以壮阳;
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
行拳时,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
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
好像是第三个拳头;
多出了一个肚子;
不局限在两只手上;
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
站桩先正尾椎;
脊椎就是一条大龙;
它有了劲力,练拳方能有“神变”。
桩功都是动的,不过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来。
桩功是“慢练”。
这些都是入门的巧计;
但练就会有效果。
练拳重在悟拳;
悟拳贵在找感觉。
太极拳的内在感觉
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
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
练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
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
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
有了内在感觉;
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
缺少内在感觉;
练拳如同做操;
费力不讨好。
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
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
人之所以能够站立;
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
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
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
如同脱骨扒鸡;
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
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
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
——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
——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
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
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
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
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
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
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
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
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
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由松入沉”的说法;
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
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
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
“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
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
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
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
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
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
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
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
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
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
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
再随着功夫的加深;
“腰”会逐渐成长:
先是与胯成一体;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
接着脊柱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
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
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
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
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
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
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
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
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
称为“吞身”;
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
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
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
不单是举手投足;
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
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种整体运动观;
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
动手便非太极拳。
初级阶段是练形;
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
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
中级阶段是练气;
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
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
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
身体有开合胀缩感。
高级阶段是练神;
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
顶头悬: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舒直;
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坐于颈椎上。
头顶似有绳悬,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
找到那个可以让头做到脖子这个架子上;
扒掉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在做不到真正的顶头悬之前,
脖子很容易僵硬;
在体会到脖子僵硬的时候放松肌肉,摆正头颅;
利用地球引力,把头放在颈椎这个架子上。
有这么个位置,可以让头颅不偏不倚;
仿佛悬空,轻盈灵活。
如何找到这个位置。
要点:头颅放正,此时眼睛平视;
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脸部:放松眼眉之间,眼皮、嘴。
要求:放松到抬抬眼皮好像都不大容易。
原因: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
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
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
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
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松肩: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
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
两腿站直后弯腰;
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
与地面成九十度角;
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
此时手指会有肿涨的感觉;
用腰带着手臂晃一晃;
体会一下肩的感觉;
缓缓站直身体;
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
胳膊能松开后;
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
所以你会感觉到手臂是有重量的。
有一定时间积累后肩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肩很重要。
首先要知道松的感觉;
如果直立后感觉不到手指的涨热麻;
那就是还没有松透。
检查肩关节。
当你坐着或站着入静,就想象:
这两条手不是我的;
是两件身外物挂在我的肩上;
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
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
一旦想别的,或被打扰,感觉就一下消失。
手指肿胀是因为各关节放松;
气血贯通到手指产生的感觉。
没有麻的感觉;
说明肩关节还没松到位。
没事的时候就想着,挂着。
看现在需要挂的有脸、脖子、手臂、肩膀,只要想起来了;
就检查一下这些是不是在理想的状态。
做法: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
来牵动两臂上移。
要点:肩膀不能上提;
手臂上移的时候;
能感到肩关节的开展。
此时的手臂仿佛有千斤重。
这些都是像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成为习惯。
起式的时候照看自己的全身;
每移动一分,就检查一下脸、脖子、肩膀、胳膊上的肌肉是不是放松了。
所以这个简单的抬手的动作应该在1分钟以上完成。
现在一点也不要加意念;
把自己完全倒空;
不但胳膊,整个身体都是空的。
随着你对身体放松程度的提高;
你也许会听到身体里有一些细微的从没有过的感觉;
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
让他们来去自由,你就静静的听着。
肩关节不舒服,如果胳膊放松的好,肩关节比较疼。
因为,肩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缝隙会因此而拉大;
连结骨与骨的韧带会因此受力;
而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让韧带有被拉扯的机会;
所以会感觉很不舒服。
等练久了,不舒服的感觉,酸痛的感觉会减轻。
平时生活中任凭两条胳膊挂在肩上晃来晃去;
手指有感觉,试着做收放练习;
心想挂上,感觉就出来;
心想不挂,感觉就消失。
有空闲的时间就找找感觉。
这样的练习要经常作,练拳时容易找到感觉。
肩关节好松,肩胛骨不容易松。
但只要肩关节能够由着地球引力松开;
由着肘尖的开展而开展;
不久肩胛骨也会开。
肩胛骨松开后;
两手臂才能相通;
棚劲才能生出。
松腕:脚腕不松,腿部不会真松。
松脚腕,如同脚腕处的皮肉虽连,但筋已断开。
即使地面不平,
身体中正也不会因地势原因受影响。
与松手腕相同。
松胯:
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
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
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
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
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
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
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
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
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
就在腿落的一刹那;
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放松时抬腿,站得很稳,地不平也一样;
腿自由落地的一刹那,胯关节有响声。
这些都是关节开始松的表现。
一开始响声可能比较频繁,后来就渐渐少了。
还有一个动作帮助松胯。
1、左腿弓步站好。
2、将左腿意念成实腿。右腿虚掉。
3、左腿小腿垂直地面。
4、重心慢慢前移。收右腿。
要求:
1、运动的时候,尤其是收腿的时候;
注意尾闾托丹田。
尾闾托丹田,就是尾椎骨的尖端微微向前向上托。
比较容易感受的是:
屁股下面有椅子,在落座一瞬间的尾椎骨。
一定要有坐在板凳上的感觉!
2、收腿的时候,左腿10分力,右腿0分。
仿佛从泥沼里拔右腿一样。体会右腿胯关节。
高低架都可以,高架易松好找;
低架对腿的要求比较高。
拖地收回。好像从烂泥塘中艰难的拔腿。
松开全身,全靠左腿拖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