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16: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的站桩盘架中;
要找到七个窍并将之松开和把握。
行拳中如果能使七个窍松开并能把握它;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七个窍分别是: -
(1)主窍:上丹田
在两眼之间的下面一点。
此窍是初练者即不能练也不能想的地方。
它是统领其它六窍的主窍;
只有经过多年的修练;
有了很好的基础之后;
只要一想着它;
就能做到形体舒松,意念适定。
(2)中窍:中丹田
在胸部檀中穴上约一寸五分处。
是形的中心。
此窍的松开对于心脏疾病和精神萎靡不振;
有很好的辅助理疗作用。
练此窍是以两中指意对
两中指之间;
不论什么动作,
都好象有一根线相联着;
沉肩坠肘(肘放到膝盖上);
提腕(使肩上流下的气血顺到指根);
塌指根(把到指根的气血顺到指尖);
虎口圆(大指和四个手指间在意念上形成一个没有棱角的弧度);
使得整个手心产生一种绷劲;
使得劳宫穴自然而然的打开来;
两臂相合成为弓形;
两中指意对成为弓玄;
虚掖,保持头正,颈直;
鼻对脐(鼻准对肚脐);
中窍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 -
(3)下丹田:
在脐下约一寸五分处(小腹内部)是气的中心。
对于气血两亏,身体虚弱者;
应该先意守丹田;
以静为主来培养真元之气;
等到气足血旺才能打开此窍;
此窍开对理疗肠胃功能紊乱;
消化不良,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就犹如田地种粮食一样,
种出的粮食只给它归仓,
而不加以利用,
日常时久再好的粮食;
也会变质,腐烂。
种好的粮食应该拿出来发挥它的作用;
这样种了用,用了种;
就会使粮食越种越好;
同样也会使粮食越用越好;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和逐步的进化。
而且它也是练气化劲的基础;
练此窍是在练中窍形体要求的基础上;
掖胯敛臀---两脚大指根内侧与肩外侧同宽;
两脚尖微内扣,膝盖微曲;
以不超过大脚指为度;
臀部以不露出脚后跟为度。
尾履下垂,曲膝微挺;
做到了上述形体之后;
再用意一想丹田;
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来。 -
   (4)阴窍:会阴
约在裆部两阴之间。
是练功下盘的中心。
是人体气血上下相联,及平衡的关键;
此窍开对高血压;
男性的前例腺炎;
下肢酸冷,关节炎有很好的理疗作用。
练此窍,是在练上述两窍形体要求的基础上开档相膝;
使挡部产生一种绷劲;
使档部的绷劲到了一定的力度;
过轻不行,过重也不行;
在绷劲恰到好处的时侯此窍才能打开。
开此窍,会对人的键康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但在修练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修炼者应该耐心习之。   
(5)尾闾窍:
又名命门关;
他又不在尾闾处又不是命门穴;
它是在与下丹田前后平行相对的腰椎间。
太极拳称之为腰际。
是练太极拳劲的中心。
此窍开对腰酸背痛;
腰肌劳损有很好的理疗作用;
练此窍,是以丹田为基础;
在丹田开的基础上;
保持上述练窍的形体要求;
丹田提气;
丹田气自能走尾闾关而通达四梢;
使整体内外产生外包内撑之感;
从而产生刚柔相济的劲;
它是练气化劲的窍。   
(6)夹脊窍:
它的位置在两肩胛之间;
与中丹田前后平行相对的脊椎骨之间。
是人体与空间相联的中心,俗称势。
此窍的打开;
对于人体内部气血过旺所引起的内火;
以及营养过剩所引起的血脂过高;
及一切实热之病;
人体前后左右气血不平衡所引起的形体木纳,歪斜;
都有很好的理疗帮助作用。
练此窍的方法是;
在练前面几个窍的形体基础上;
外包内撑再加一点整体力度;
两手之间带有一点相反方向的整体拧劲;
再意想着窍;
自会有一种人与空间相连,
相平衡,相通的感觉。 -
(7)玉枕窍:
在后脑枕骨的中间;
它与上丹田前后平行相对;
是神的中心。
此窍开有醒脑提神的作用;
对于心烦意乱,心神不定;
以及脑部疾病有着很大的理疗帮助作用。
练此窍以静为主;
是练气化劲;
练劲化势;
练势化神;
练神还虚的关键所在;
是练修身养性功从有为之功;
走向无为之功的转折点;
通俗一点讲就是从主动走向被动;
从有形走向无形;
从有常走向无常;
练上了此窍;
练功才能算入门了。
练此窍要在练上前面几个窍的基础上,才能练习,
它的形体要求是; -   
(1)含神内视;
上下眼敛放松;
眼神不要外露,面部肌肉;
上下牙床舌根放松, -
(2)收颌藏喉至鼻准对肚脐;
使头后部凹陷进去的玉枕关有限的突出来, -
  她的意念要求是; -     
(1)要知道神的母体是意;
脱离了意去找神那是空的;
练到老都是一场空。   
(2)要收心定意;
使杂乱的心绪归顺;
使无章的意念归静。   
(3)意静到了极致之后;
此时意会自然而然的归于主窍。     
(4)意归于主窍之后;
收颌藏喉只要略一加一点劲;
使得头顶轻轻一点;
意便能从主窍而达到神窍;
使神窍自然而然的打开。      
检验这七窍的位置:
只要练功者意静下来;
用手心对着窍;
有一种不能离去的感应;
这就是窍的位置。      
在练功中不能单练一个窍;
要六个窍同时平衡的一起练;
以用意调形顺气为主;
这样才能不使意和气;
同时停留在某一个位置。
造成偏差或不舒服感。
又能锻炼意不偏不倚,照顾周全。
又能使气,气遍周身不少滞。
初练者应该在明师的指点下练习;
切记不能一个人看了书之后;
盲目的闭门修练。
也不能故意的意守某一个窍;
或者脱离了形体用意空练;
如果这样练容易产生偏差;
或至少是练一辈子无用功。
也不能操之过急;
只能循轨导矩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
才能功到自然成。-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17: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到底是种怎样的运动?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
太极拳动作比较全面;
上下相随,周身“一动无有不动”;
全身各大肌群和关节都能参与运动;
长期习练可以使关节灵活,肌肉结实有力。

太极拳是一种“平衡运动”
太极拳动作舒展流畅、连绵不断;
而且特别强调虚实转换;
经常习练太极拳;
有助于提高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太极拳可以改善或提高人体活动的平衡性;
减少老年人跌倒现象的发生。

太极拳是一种“休闲运动”
练太极拳时要求静、慢、匀、
柔、松、稳、合、连、圆、轻等;
意识集中、全神贯注;
全身放松,动中求静;
心静用意、养气凝神;
给大脑以休息;
动作上轻灵柔和;
情绪上安定乐观;
性命双修,陶冶情操;
外练骨骼、关节、肌肉;
内练五脏六腑;
是理想的“松弛运动”。

太极拳是一种“调心运动”
练太极拳时;
要求全神贯注;
用意不用力;
用意识引导动作;
意识与动作融为一体;
要领会和体现出动作形象所包含的神韵。
因此,练太极拳可以训练注意力;
使精神从急躁、浮躁、
散乱之中解脱出来;
转变为耐心、凝聚、凝神、专心;
对于防治现代文明病具有积极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调息运动” 。
太极拳又称内家拳;
集养生学、中医学、
健身气功学、仿生学于一体;
运用吐纳术和导引术;
以意运气、以气运身、气力合一;
使“调身、调息、调心”的有机相融;
实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标。

太极拳是一种“健腰运动” 。
太极拳的全身运动以腰为轴;
躯干转动带动全身联转。
有助于锻炼命门;
畅通督脉,充实肾气。
肾气旺盛,命门火足;
则人精力充沛;
面有光泽,两眼有神。

太极拳是一种“温和运动”。
太极拳动作温柔、缓慢;
相当于每小时步行6公里的运动强度;
特别适宜于中老年人锻炼。

太极拳是一种“有氧运动”。
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
非竞争、可控性强;
持续时间长;
运动过程中不致缺氧;
不损伤人体脏器;
适宜减肥,并且方便易行;
安全可行,容易坚持。

太极拳是一种“不受限的养生运动”
它不受年龄、性别、体质;
场地、时间、器材以及其他物质条件等限制。

基于太极拳的这些特点与优势;
在众多的健身运动中堪称为上佳的全民健身运动。

太极拳也是一种“搏击运动”。
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静以待动,后发先至;
这些都是太极拳的核心技击特点;
也表明太极拳是一种高阶武术。

太极是一种“哲学运动”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拳一招一式皆不出阴阳哲理。
我们在感受人体的阴阳对立统一时;
收获的不仅是拳;
更是奥妙无穷的太极哲学。
修练太极:
在外是变化气质;
在内是修身立命。
如此性命双修,世所罕见!
其实,太极拳就是一种全民健身养生运功;
相信你亲自感受一下;
马上就会被它散发的魅力所折服;
坚持习练,就一定会受益良多。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4: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对立对拉的统一;

就是圆边的张力的体现。

太极拳是一个圆柱状态的运动规律。

太极拳有一力降十会;

一巧破千斤的技巧;

矛盾的统一就是和谐!

矛盾是个自然之理。

天地之间:

无一不存在矛盾;

无一不是矛盾。

矛盾不可怕;

它是改革与改良的理由;

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生长中的树木;

根系是向下的,枝叶是向上的。

根繁叶茂;

根扎得越多越深;

树长得越快越好。

往下吸收的营养越多;

往上的树叶才能有更好的光合作用;

促进树木健康发展。

人跟树一样;

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

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下。

拳跟人一样;

越是向往高深的太极理论和技击技术;

越要把知识根基扎牢;

把武术的基本功基础打实。

看似矛盾的事物其实最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况。

现实中阴阳颠倒、阴阳互换是个生活常识。

有高音有低音才能形成音乐;

否则就是噪声;

会打破圆融。

统一矛盾,才能看开一切事物;

为人、工作、处事才能融会贯通。

太极拳中也有很多矛盾的说法和做法。

比如一寸长一寸强;

一寸短一寸巧:

比如,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

比如,微观问题宏观看;

宏观问题微观找;

又如要求又柔又刚。

与矛盾是个自然之理一样;

太极拳运动也要遵循自然之理。

这就是刚柔相济!

有向上的动作就要求有向下的动作;

有向前的要求就有向后的要求。

手臂向上做动作时;

要有脱背心的感觉。

手向上举但脚要向下压!

一脚向前走路要求另一侧胯向后掖一点。

松就是紧,紧就是松;

松紧紧松勿过正:

虚就是实,实就是虚。

虚实实虚得中平;

达到“先天一气”的“一”的状态。

这些都是哲学的范畴;

所以说太极拳也是哲学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4: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动作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指形式;是个生活态。

太极拳要求手指领劲;

其实手指敲键盘的动作就是手指领劲;

调皮小子掏鸟窝也是手指领劲的过程。

复杂指内涵;

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深厚的理论意义。

太极拳动作形式简单但内容不能缺失;

内涵丰富但动作不能复杂。

要做到复杂动作简单化;

简单动作能复杂。

太极动作要使门外人和新手一目了然;

看到美观大方也能使内行和老手感到内涵丰富、魅力无穷。

当太极拳手能“举手投足之间随意自然地发人丈外”;

当太极拳动作能完全与生活的动作结合起来。

当太极拳人能把太极的原理

自然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时;

太极拳才算基本练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16: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对拉”的体悟感觉;
太极拳形体的要求各异。
但是行拳运动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在不断变化、动态的。
所以练拳中肯定会有肢体的伸缩;
前进与后退、劲力的发放等;
而导致身法有时会有歪斜、弯曲;
而此时要保持立身中正;
需要虚领顶颈,气沉丹田;
上下一条线;脚底阴阳变
沉肩坠肘,上下相随;才能支撑八面。
关键就是:立身中正,且贯穿太极拳之始终。
其实太极拳之所以成为太极拳;
就因为它无论在架式、技击法则;
拳法拳理上处处体现着辩证的矛盾观。
如:动静、虚实、刚柔、开合;
屈伸、顺逆、收放、化打等等;
无一不体现了辩证的矛盾观;
而太极拳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
则构成了太极拳的阴阳与和谐。
尤其是太极劲力的发放时;
如何还能保持立身中正原则;
这就需要一个“对拉劲”。
就是“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
达到力的平衡;
方可“不偏不倚”;
做到立身中正。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17: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掩手肱拳中的对拉劲:
动作1:两裆两膝相住;
双手松腕走上弧向身体中线合;
左手前右拳后;
此时要做到右肘屈,右拳心向上;
左掌立于左侧;
两脚走顺缠;
备好“身弓”;
合、吸、蓄势。
动作2:接上势,坐胯右脚顺缠碾地;
在重心前移的同时;
右拳前冲击出,抖肩发力。
右拳击出同时旋腰,拧胯;
配合开、呼;
这就是劲源于脚,主宰于腰,达于手指。
与此同步同时;
左掌变半握拳随左肘尖一起向后发力;
即“对拉劲”;
也是有前必有后的运动规律。
解读:如无左肘向后的对拉之力;
必造成挺胸、前倾使身体歪斜。
对拉的整劲还需要:含胸塌腰、虚领顶颈;
气蓄丹田、上下相随以腰裆劲
以及开合、呼吸等
与眼、手、身法、步法多方面的配合;
从而“劲贯脊中,力由脊发”;
这样才能练出太极拳立体螺旋缠丝的整劲。
举例2:金鸡独立招式中的对拉劲:
看“左金鸡独立”。
动作1、松左胯,身体螺旋坐胯;
合、吸,右手大拇指领劲逆缠;
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屈肘于右耳前;
同时左手下按至左胯外侧,目视前方。
动作2、接上势,身体螺旋上升;
开、呼,左腿变独立步略微膝;
继而右腿松垮、屈膝上顶。
右脚悬于裆内;
同时两手右上左下发力;
劲达掌根……
这“两手右上左下的同时发力”;
也是太极对拉劲的“代表作”之一;
就是有上必有下的运动规律。
解读:如只有“右上”无“左下”的发力;
必导致上顶劲失衡而身体倾斜甚至摇动;
而如只有“左下”而无“右上”的话;
势必造成身体下榻的“丢”之弊端。
同理,独立步支撑的左腿与提膝上顶的右腿也形成一个小的“对拉劲”。
做好这两个对拉劲需:
大椎领起,尾闾中正;
独立步的左腿缠丝屈膝坐实扎根;
略收小腹,气沉丹田,合劲沉裆,劲贯足跟。
继而右腿劲起足跟,逆气上行;
合裆提膝上顶,同时转裆;
腰脊发力,劲达膝盖顶端;
一上一下,上下合一。
与此同步同时;
双手右上左下同时发力;
劲由腰间通于背脊,布于两膊;
一上一下劲达两掌根。
这就是源动腰脊,劲贯四梢的运动规律。
太极拳中对拉劲还有许多;
有的对拉劲很直观;
如掩手肱拳、左右蹬一跟等中;
而有的对拉劲则很微妙;
如“金刚捣碓”和“六封四闭”中等;
可说是不胜枚举。
比如单鞭的左右对拉就是有左必有右的运动规律等等。
拳友如有兴趣,不妨在练拳行功中细细揣摩。
一定会有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8-3-14 15: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重在找规律:
1、凡是前进的动作;
脚跟先落地;
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
凡是后退的动作;
脚掌先落地;
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
2,凡是旋转的动作;
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
3,凡是收掌的动作;
手掌应微微含蓄;
担又不要软化、飘浮;
凡是手掌前推的动作;
除注意沉肩垂肘外,
同时手腕要微向下榻,但不可弯得太死。
4,凡是小臂外旋时;
注意小指一侧微微用力;
好似向外拧劲;
小臂内旋时;
注意母指一侧微微用力;
好似向里裹劲。
5,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
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
以帮助气的下沉。
6,凡是起的、开的、曲的、蓄的动作;
配合呼吸时,都是吸气;
凡是落的、合的、伸的、发的动作;
配合呼吸时,都是呼气。
7,每一动作,先用意识引导内部运动;
外形随之而动。
8,每一动作:
都要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神到、形到;
寄意,气,劲、神、形五合一的整体运动。
9,一定要体现出刚柔相济的变化和连绵不断的完整。
10,拳势呼吸:
就是在定势是把气呼室外;
接下来自然转入吸气;
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
11,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要求。
每一动作都须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要把松,静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
12,太极拳是练内功的;
要有铁杠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的思想;
必须天天演练;
苦心琢磨;
才能达到更大的养生保健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3-14 15: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实用的谚语送给你;
这些话一定要悟一悟:
练到身上才是拳!
1、手随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
2、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
3、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4、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5、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
6、光学不练功难精;
光练不学意难通。
7、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8、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9、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10、脚踩阴阳手划圆。
11、练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12、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13、独练时无敌似有敌;
应对时有敌似无敌。
14、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
15、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16、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17、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
18、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19、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20、太极本自然,人意莫强求。
21、远拳,近肘,贴身靠。
22、初学三年,天下去得;
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23、腰送客走,胯坐帅府。
24、拳可慢,不可滞。
25、拳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
26、拳技以沉着为本。
27、打人如拥抱;
手到步要到;
步到身要拥。
28、拳不在多,唯在熟在精。
29、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30、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楼主| 发表于 2018-3-15 11: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肩与胯合!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
练拳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
而“外三合”中的“肩与胯合”尤为重要;
但是许多人练了很多年
也不知道这“肩与胯合”的含义;
在练拳的时候应该如何操作?
而仅仅只停留在“上下照应”这个字面上。
首先习练者要明白;
太极拳要求的是一种轴性灵活;
不像外家拳超越身体限度大幅度伸缩;
故不需专门柔韧训练;
通过长期松沉盘架;
自然会得到轴性灵活。
我们把人体的两个肩(肩井穴)
和两个胯(环跳穴)抽象成四个点;
把这四个点顺序连接起来;
便构成了一个长方形;
这个平面会因我们在转身时发生扭曲。
我们要做的是;
尽量减少这个平面的扭曲程度。
和别的内家拳不同(例如八卦掌);
太极拳要求“腰胯一体”;
即“言腰必言胯,转腰必转胯”;
其次,我们的肩和胯
在力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照应
骨骼和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肩与胯的状态总是趋于一致”;
而这种照应在后天的劳动中被淡化了。
通过太极拳的修练;
会逐渐恢复这种天然的照应;
使之步调一致;
一致又体现出协调;
不论是运化还是发力;
都会产生极大的效果;
从而产生特有的“太极劲”。
这也可以解释太极拳的“发力”;
长方形通过下边的两个角获得两个相反的力道;
同样,上边的两个角也需要一个较小的引劲儿;
上下两股劲儿反弹后促使整个长方形产生抖动;
而不会使身体出方圆线,这就是发力。
当然,这种肩胯相合也存在特例;
即“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
这种斜向的合所表现的力道是出了方圆线的;
被称为“四隅劲”;
但这种情况都是比较短暂的;
绝大多数的时候为正向的合;
表现出的为“四正劲”。
在保证两肩和两胯向下松沉的情况下;
除了表现四隅劲的时候;
要尽量减少“平面”的扭曲程度。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下“尽量”二字的两层含义:
第一,平面的小范围扭曲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否则便真成了“胸腰铁板一块”了;
灵活并不在于位移的大小;
在最小的位移之内产生最大的变化
——这才是真正的灵活;
第二,不要把“尽量”二字理解为“强求”;
实际上它反而会给你一种顺遂感;
也许初期不太明显;
时间长了你就会感觉到其中的奥妙;
如学乒乓球时;
老师会否定你自由握拍的方法;
而教你一种标准的握拍方法;
初期你一定不太适应;
待习练到一定程度时;
你就会发现这种握拍的方法
对你今后的提升将有着多大的帮助!
做到了两肩、两胯的放松和照应;
转换自然迅速;
上下自然相随;
这正是“上下相随人难侵”;
你的太极功夫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5 13: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架的核心——“旋转虚实”!
所谓“松胯”是指胯根的放松和内收;
“下沉”是指胯根放松后,
身体上身的整体下沉;
是松胯后产生的自然结果。
“旋转下沉”是松胯造成身体上身
在下沉的同时又发生了“偏转”;
无论是实腿还是虚腿;
那一侧的胯只要一松;
就会向那一侧“偏沉”;
这是人体生理规律。
“松胯下沉”与“旋转下沉”的区别:
就是上身在下沉时;
方向是否发生了改变。
松胯时“旋转下沉”的角度是可以控制的;
这也是带脉旋转之必须的结果。
练习太极拳要从大圈到中圈;
由中圈到小圈;
其实这种“圈”
就是指松胯时
旋转下沉角度的大小;
旋转的角度大,
双手划出来的弧线或圆就是大圈;
旋转角度小划出来的就是小圈。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