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20: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看看裆胯的练习的误区。
要练好裆胯,首先明白下面四点:
1、“裆劲要开,要虚;
裆胯很容易混淆;
马步开横裆;
弓箭步开直裆。
开裆使下盘稳固。
2、胯的部位。
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
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
但开胯很难。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
盘架要慢练。
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
骨节的催动。
盘得慢是要体会“用骨不用肉”
的骨骼的节节催劲;
4、同样背和脊也容易混淆;
力由脊发:
往往做成背发。
叉劈开后并不意味着就是开胯了;
开胯是传统武术的技巧之密;
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展胯。
开胯,即开活两胯;
修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配合腿法动作而灵活转使。
主要方法有压、搬、摆、转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2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3-23 20:12
浅析看看裆胯的练习的误区。
要练好裆胯,首先明白下面四点:
1、“裆劲要开,要虚;

胯和裆是两码事:
"裆"是两腿根所夹之处;
而"胯"其实是骨盆之位的一块地域。
练过"搂膝拗步"其中的提膝开胯出脚……就是开胯,不是提裆。
裆和胯很容易混淆;
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
找到了感觉;
既圆裆又夹紧,既下沉又上拎。
内家拳就是找感觉的拳;
感觉找对了,就会突飞猛进;
感觉找不到,只能形似。
比如在盘架子中做太极拳单鞭势;
斜形拗步势;
前膛拗步势时;
右(左)膝外展旋转;
以身领手,丹田运转;
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
使胯撑开,上下相随;
外形如城墙之拱门;
达到了“胯撑裆圆” 的要求。
太极拳之“胯”来源:
腰胯的“腰”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肋下中间部分;
而“胯”是指人类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
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
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
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称谓;
其含义也不同。
腰体现在外;
而胯则隐藏于内。
正因为胯的隐蔽性;
前人往往对其不详细说或者说不清。
但是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量的来源就是胯骨。
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
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
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打开;
而是死顶住骨盆;
腰也起不到车轴转动的作用。
“开胯”的要求:
一般有两层意思:
一是机械性开胯。
每天要拉胯、压胯,有正压、侧压等;
再就是拉大马步,两膝盖螺旋外展;
平面旋转,以使大腿根部产生拉力。
这样练习一段时间;
可使胯关节和肌肉拉开变长;
具有一定韧性。
二是内功性开胯。
在机械性开胯基础上,通过意念;
两膝先外展后微微内合,胯根松开;
用意念引导胯骨部位收束、开放、旋转;
整合起来,带动全身骨骼运动。
比如在盘架子中做太极拳单鞭势
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
右(左)膝外展旋转;
以身领手,丹田运转;
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
上下相随,外形如城墙之拱门;
达到了“胯撑裆圆”的要求。
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胯开不是胯岔、胯撇;
要求的是内开而不是两腿外形的撇、岔。
“裆开不在大小:
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
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腿虽岔三尺宽;
不开仍不开;
是在学拳者细心参之。
其实,行拳、盘架要慢练。
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16: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主宰于腰:
就是用腰行拳;
体悟腰带、腰领、腰撑;
修练太极拳从技击意义上讲:
就是在防御策略上;
改变人本能的用一身僵硬之力接敌;
一遇来力就硬就顶的原始反应;
而转变为用松肩、活肩
和转腰、活腰的方法化解来力,作空来力;
在进攻策略上;
改变人固有的肢体(梢节)用力习惯;
而转变为用腰(根节)的移动、转动;
驱动来带动手脚(梢节)
形成全身整劲的用力习惯。
用腰行拳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用腰行拳既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
也是太极拳修炼水平
由初级阶段提高到中高级阶段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
所谓“用腰行拳”是一种通俗说法;
它不是只有腰动,不见身动;
而是在练拳盘架时将意念重点放在腰上;
体悟腰带、腰领、腰撑等作用;
并将腰的这些主宰作用练上身。
练习用腰行拳应该是在
习练者完成了学拳的初级阶段;
具有一定基础后的练习方法。
这个基础包括各式动作基本正确;
手脚腰身配合基本协调;
全身初步放松;
首先是腰胯放松;
脚下分清虚实;
下盘初步稳固。
特别是在身体移动重心
或单腿站立作踢蹬脚动作时;
能松腰松胯;
始终保持立身中正。
如作弓步动作时;
应在前脚跟落地后;
再稳稳地前移身体重心;
消除了腰胯僵硬
边迈步边移动身体重心的抢步现象。
练习用腰行拳的要求:
一是行拳速度一定要慢;
只有慢练才能细细体察腰的各种运动和变化;
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腿部的支撑力。
二是行拳时要把注意力切实放到腰上;
这时你就会体会到原来没有的许多新感受;
时间长了你就会看到自己身上出现的新变化。
三是全身要进一步放松;
用意不用力。
用腰行拳的一个显著效果
就是反过来促使身体更加放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16: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腰行拳的练法要点是腰带、腰领和腰撑。
腰带就是有意识地用腰带动手脚运动。
练拳时如果只有手动而腰不动;
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根本;
只能算太极操!!!
太极拳应该是腰手都动。
那么到底是腰主动带手动,
还是手主动带腰动?
是圆心带动圆周;
还是圆周带动圆心?
如果应该腰这个中心是主动的,
那么道理是什么?
当你分别用这两种不同方法行拳就会发现;
用手主动带腰动:
手臂和肩就会紧。
这种练拳方式形成习惯后在接手时;
一遇来力肩就僵死,化解不了来力。
当腰主动带动时:
手臂和肩是放松的;
长此修练:
才能松肩、活肩、空肩;
才能化解来力,作空来力。
松是舍己;
舍己是为了从人;
从人是沾连粘随;

只有松才能作到沾连粘随。
腰与腿也有类似区别。
当作前弓后坐动作身体移动重心时;
如果意念在腿;
会加大腿脚蹬地时肌肉的紧张程度,
气就不容易沉下去。
意念在腰:
腿脚的关节和肌肉相对放松;
有利于气向下松沉;
向下扎根;
作到两足有力而又不僵紧;
下盘会更加稳固。

腰领就是在腰带手的过程中;
腰总是先动、领动;
而后经脊骨、胳膊传导到手;
手后动、随动;
这就是形于手指!
腰动和手动有个微小的时间差。
每开始一个新动作;
腰总是先动作;
手随后动作;
每完成一个动作;
也总是腰先完成;
手随后完成;
在手动作将完未完之际;
腰又开始下一个动作。
也就是说:
在无极变太极、阴阳互易时;
腰总是动静之机的启动者。
变换在腰。
这种腰先动再递次传导到手的情况
就像甩鞭子:
鞭把先动,
鞭绳受力后荡起传到鞭梢;
鞭梢后动。
这种递次传导
也像海浪一浪接一浪地向前推进;
并释放出一股动能;
从而形成全身整劲;
长此练习就能养成正确的发力习惯。
这种递次传导就是“节节贯穿”。
当技击发力时;
腰领表现为胸腹折叠与打开的腰驱动;
其爆发的弹性动能
会在瞬间传递到手上;
产生威力极大的冲击力;
甚至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我的前招后招就是这么练习。

腰撑就是腰胯以腿脚为支撑;
腰胯放松坐在腿上行拳;
手臂又以腰胯为支撑;
向外向上膨胀、扩张,形成掤劲。
这就是那种“立身中正,八面支撑”的感觉。
这样行拳有一种手臂
直接长在腰上的感觉;
忽略了肩的存在;
有利于松肩、空肩。
长期这样练拳;
就会明显感到身体分为腰以上和胯以下两部分;
上下两部分感觉不同;
作用不同;
其表现是:
上领下沉;
上掤下扎;
上活下稳;
上虚下实。

用腰行拳的练习过程
也就是平常讲的“圈越练越小”;
最后集中到腰上。
腰上的带、领、撑动作幅度也要从大到小;
从有形到无形。
经过用腰行拳的修练;
使腰带、腰领、腰撑等腰的主宰作用练上身;
你才真正开始进入太极拳的懂劲之门;
进入外柔内刚、绵里藏针;
气敛入骨、神舒体静;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阴阳互易、刚柔相济的
太极功夫境界。
此后拳架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身上越练越松;
下盘越练越稳;
腰胯越练越活;
劲路越练越整。
练拳架是练知己功夫;
从知己角度讲;
功夫都在拳里。
拳练到此:
才能真正作到
练一遍长一遍功夫。
我们现在修炼的拳架不就是这样的么!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6: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沉到脚的感觉是什么?
如何练成?
修炼太极拳首先需要理解;
行拳时刚与柔的基本概念:
对人体而言;
刚是指肢体骨架的整体结构;
在遇到外力时的抵抗或打击的变形能力。
柔是指各关节
活动范围的加大及灵活性和肌肉纤维的拉长。
什么才是太极拳的真正刚与柔呢?
行拳走架中的内撑外包是为了产生争力;
产生争力需要对拉膨胀;
全身骨架的对拉膨胀就是太极拳之刚。
关节间螺旋运动产生的骨骼扭力就是太极拳之柔。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6: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3-26 16:00
松沉到脚的感觉是什么?
如何练成?
修炼太极拳首先需要理解;


修炼太极拳为什么要讲刚与柔?
从拳法角度上来讲:
刚是为“武”服务的;
是整体、是基本功;
是进攻与打击的传力工具;
柔是为“术”服务的;
是分家、是变化、是技术使展面;
它们是相辅相承的。
刚从柔中求。
也是柔中求刚。
要得到真正太极拳的“刚”与“柔”;
必须经过又苦又累又枯燥的训练。
行拳走架时棚与胀及缠丝无处不在,;
就是为了练就至刚至柔的功夫;
使骨架的传力达到节节贯穿。
太极拳是内家拳;
以骨架运动为主;
是随骨架运动而带动的自变紧松;
是被动行为。
随着骨架运动的螺旋环绕;
肌肉自然也会会把纤维拉长。
太极拳可以说是所有武术中最苦最累的拳;
是真正的打熬筋骨;
绝非行云流水般那样飘逸。
就拿我自身来讲:
体能上练了完整一套太极拳是非常累的。
在我思维中每一次的意拳都是一次综合的功力锻炼;
刚,是太极拳的必修之路!
有了刚,才会明白柔、练成柔。
有句成语叫“百炼成钢”;
铁性硬多柔少;
经过反复锻打炼成了刚柔相济的百炼钢。
同样和面粉也是这个道理;
和得时间长了才可以拉成面条。
所以柔从刚中来!
炼成了刚,柔自然相伴而来!
同时也说明了一点:
要想得到柔,过程是最累的;
绝非松松散散不用力气能得到的!
如果根据肢体规范要求定了个目标;
苦练了顺逆缠和骨架刚度!
就会发现骨骼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
骨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劲力出来了!
由此可见,逐步突破对增长功力有很大的帮助;
只要经过正确规范的盘练;
每个人都是可以练出来的。
并且产生的变化会让你大吃一惊。
这也会验证了我讲的肢体规矩的拳理是正确的。

明白了刚与柔;
还需要明白在行拳走架中刚与柔的比例怎样比较合理;
至刚至柔,由柔变成刚,由刚转化成柔;
有“二柔八刚跟斗摔;
三柔七刚是好手;
四柔六刚是高手;
五柔五刚成妙手” 的术语。
每一位拳友可以各自体悟之!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6: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有规矩成方圆: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到底怎么练出功呢?
掤捋挤按世间稀;
十个玩人十不知。
可见太极拳学之不易。
因为习练者很难在短期内
准确地找到太极拳瞬间虚实变化的火候。
火候和练拳效率从何而来?
反复的实践告诉我们;
只能从太极拳的“规矩”而来。
只有按部就班地
认真依照太极拳的“规矩”去学去练;
才能掌握太极拳的技法要领;
准确把握火候。
这就要找到一位明师指点。
入门引路须口授;
必须肯下苦功夫;
不遇明师不明理;
不得真传也枉然。
不悟不解其中意;
辛苦白练几十年。

法于阴阳,合于数术;
把握意气,规矩火候等;
是一个修练太极拳者
感兴趣的话题,各家各见;
都有很深奥的内涵。
太极拳是哲拳;
是终身学不完的拳;
感知和探讨太极拳;
是传承中华武术宝贵遗产的最好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6: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依照太极拳的“规矩”去学去练;
才能掌握太极拳的技法要领;
准确把握火候。
这就要找到一位明师指点。
入门引路须口授;
必须肯下苦功夫;
不遇明师不明理;
不得真传也枉然。
不悟不解其中意;
辛苦白练几十年。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5: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一项全身心的运动;
对细节的正确性要求很高;
因此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都应了然于胸;
不然过犹不及;
都对学拳不利。
下面总结的十条:
拳友们不妨参考练习。
(1)劲断意不断,活似车轮;
圆融无间,汗流而气不踹是对的。
(2)上虚下实,外柔内刚是对的。
(3)行拳的“圈”应越划越小;
最后达到一气贯通。
应将大圈和小圈结合。
发劲和蓄劲相结合是对的。
(4)一动无有不动。
(5)应追求将“意、气、劲、力”结合。
(6)盘练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
刚复归柔,积柔成刚。
刚柔相济。
从“松柔”入手。松不是懈!
(7)用先天自然之气;呼吸任自然。
(8)周身关节要处处开张,骨节要松;
周身关节若像铁棍一样,
没有曲折是不对的。
要诀在“松”。
(9)练习时当在“慢”中去求;
用的时候则要“快”;
是“慢练快用”。
(10)行太极拳必须使浊气下降,降于涌泉穴;
由涌泉穴反映上来的清气;
顺后脊梁骨上升,升至百会穴;
这就是虚领顶劲。
虽然说脊骨是自然弧形;
但气是活的,能上升能下降。
好比一棵树,天生是直线是不会动的;
但是树根必须往下降;
使根深叶茂,才能开花结果;
如果使树往上提是不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5: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实用的三十条谚语:
1、手随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
2、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
3、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4、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5、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腰似蛇形腿似钻;
周身运动走螺旋。

6、光学不练功难精,光练不学意难通。
7、按照要领拳练万遍,神理自现。
8、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9、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10、脚踩阴阳手划圆。
上下一条线,脚底阴阳变!
11、行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12、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13、独练时无敌似有敌;
应对时有敌似无敌。
14、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
15、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16、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17、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
18、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19、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20、太极本自然,人意莫强求。
21、远拳,近肘,贴身靠。
22、初学三年,天下去得;
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23、腰送客走,胯坐帅府。
24、拳可慢,不可滞。
25、拳以眼为尊;
眼为心之苗。
26、拳技以沉着为本。
27、打人如拥抱;
手到步要到;
步到身要拥。
28、拳不在多,唯在熟。
29、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30、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练拳是千万不要有: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毛病;
这些话一定要好好琢磨琢磨;
盘练拳架时用心的体悟体悟!!!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