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如何找到拳意:
1、在盘练拳架时;
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
主要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
有了灵感为第一;
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
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
是在稳静上练功;
如不稳不静;
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
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
那怎么能露出太极挚的功夫。
2、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
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
拳意如何找?
在松软稳静上去找;
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
稳稳的,静静的;
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
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
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
如不相信这句话;
你的拳架肯定不好;
那就练不好拳了。
3、有人练太极拳如同其它门拳一样;
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
这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
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
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
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
那就用意不均匀了;
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
不会发现了;
拳意不上手,灵感就没有;
将来在用的时候,
就不能听劲,
听不了劲;
也就取不了胜。
4、主要的练法:
是以心意运身;
以意贯指;
日积月累,内劲自通;
拳意就能上手。
四肢是外梢;
不可自动;
胯为底盘,务须中正;
以意命令于腰脊;
这就是主宰于腰!
以腰脊领动于四肢;
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则太极拳也!
5、练太极拳;
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
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
不要满身带劲;
满脸的神气;
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
如是满身带劲;
满脸的神气;
这是练外家拳的形态。
练太极拳的人;
看来只是平淡无奇;
如满脸神气,满身劲头;
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
拳意不上手;
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意的来源是什么?
重意不重形;
这是对拳练多年,动作(形)正确;
而在练拳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人而言之。
对于拳龄不长,动作(形)还不够规范;
正在不断纠正;
拳理欠通,拳义贫乏;
特别对初学者来说:
“重意不重形”之词言之过早。
如果要将“重意不重形”
强加予初学者身上的人;
叫初学者去重意;
那么他本人就不会太极拳规范的拳架(形);
不明白形与意的关系;
所以用“重意”之词去吓唬初学者。
太极拳是具有文化内涵;
富有哲理性的拳术。
其中“意与形”的关系。
是一个存在与意识;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重意”二字是抽象的;
"重形"是具体的。
抽象的“意”;
来源于具体的形;
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
有规范端正的太极拳架势(形);
才会有正确、端正的太极拳之“意”。
符合生理运动规律和拳术原理的动作(形);
就是意的基础。
没“形”的基础;
那末“皮已不存,毛何焉之”?
就一套太极拳而言:
你想得到这套拳中的知识;
必须从头至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认识学习;
并要反复揣摩。
只有学会和掌握了每个动作(形);
以及招法要领;
十指的领劲方法;
技击的实用含义
和其总体的结构;
才可初步对这套拳有所认识;
这就是一个实践过程。
这一过程是相当长的;
也是相当艰苦的,费心机的。
只有经过反复实践;
艰苦努力、细心揣摩;
熟悉其动作(形)的基本内在;
对五步八门;
内外三合;
虚实变化;
身型身法;
步型步法;
手法眼法;
对拉拔长等等方面
有了一定的认识;
唯有稳定;
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
然后才能逐步地“重意”。!
练正“形”,是“重意”的前提。
如果不去重视形的规范;
练拳摇头晃脑、前俯后仰;
东歪西斜的话;
他的意就随形而乱;
假想有意,
不是太极拳之意;
只能算别的什么。
太极拳"形"的质量;
决定于意的质量;
形正,意就正。
形乱意必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