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6: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如何找到拳意:
1、在盘练拳架时;
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
主要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
有了灵感为第一;
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
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
是在稳静上练功;
如不稳不静;
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
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
那怎么能露出太极挚的功夫。
2、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
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
拳意如何找?
在松软稳静上去找;
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
稳稳的,静静的;
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
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
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

如不相信这句话;
你的拳架肯定不好;
那就练不好拳了。
3、有人练太极拳如同其它门拳一样;
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
这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
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
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
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
那就用意不均匀了;
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
不会发现了;
拳意不上手,灵感就没有;
将来在用的时候,
就不能听劲,
听不了劲;
也就取不了胜。
4、主要的练法:
是以心意运身;
以意贯指;
日积月累,内劲自通;
拳意就能上手。
四肢是外梢;
不可自动;
胯为底盘,务须中正;
以意命令于腰脊;
这就是主宰于腰!
以腰脊领动于四肢;
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则太极拳也!
5、练太极拳;
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
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
不要满身带劲;
满脸的神气;
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
如是满身带劲;
满脸的神气;
这是练外家拳的形态。
练太极拳的人;
看来只是平淡无奇;
如满脸神气,满身劲头;
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
拳意不上手;
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意的来源是什么?
重意不重形;
这是对拳练多年,动作(形)正确;
而在练拳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人而言之。
对于拳龄不长,动作(形)还不够规范;
正在不断纠正;
拳理欠通,拳义贫乏;
特别对初学者来说:
“重意不重形”之词言之过早。
如果要将“重意不重形”
强加予初学者身上的人;
叫初学者去重意;
那么他本人就不会太极拳规范的拳架(形);
不明白形与意的关系;
所以用“重意”之词去吓唬初学者。
太极拳是具有文化内涵;
富有哲理性的拳术。
其中“意与形”的关系。
是一个存在与意识;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重意”二字是抽象的;
"重形"是具体的。
抽象的“意”;
来源于具体的形;
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
有规范端正的太极拳架势(形);
才会有正确、端正的太极拳之“意”。
符合生理运动规律和拳术原理的动作(形);
就是意的基础。
没“形”的基础;
那末“皮已不存,毛何焉之”?
就一套太极拳而言:
你想得到这套拳中的知识;
必须从头至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认识学习;
并要反复揣摩。
只有学会和掌握了每个动作(形);
以及招法要领;
十指的领劲方法;
技击的实用含义
和其总体的结构;
才可初步对这套拳有所认识;
这就是一个实践过程。
这一过程是相当长的;
也是相当艰苦的,费心机的。
只有经过反复实践;
艰苦努力、细心揣摩;
熟悉其动作(形)的基本内在;
对五步八门;
内外三合;
虚实变化;
身型身法;
步型步法;
手法眼法;
对拉拔长等等方面
有了一定的认识;
唯有稳定;
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
然后才能逐步地“重意”。!
练正“形”,是“重意”的前提。
如果不去重视形的规范;
练拳摇头晃脑、前俯后仰;
东歪西斜的话;
他的意就随形而乱;
假想有意,
不是太极拳之意;
只能算别的什么。
太极拳"形"的质量;
决定于意的质量;
形正,意就正。
形乱意必邪。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08: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邂逅太极,是我们的一种福分;
浮华尘世,生命如拳
或阴或阳,或快或慢
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人生若拳;
起伏跌宕;
拳起拳落;
我们每个人都是拳者;
记住该记住的
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接受的
也许,我们无法把握未来
但我们起码可以左右现在
一起一落,是拳势!
一沉一浮,是心境;
太极!
将你从烦扰的世界中拉回来
独处一刻
与自己的内心真正交流
太极还是一项人人皆可掌握的技能
却能真真切切缓解这种失焦和失衡的压力

太极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但是练习太极确实是你管理好自己身体的一个良好开端。
如果你的业余生活喜欢运动;
太极则是你保持心境和核心力量最好的辅助手段;
如果你工作繁忙、压力重重、身心俱疲;
太极可以是你所谓时间;
空间快速缓解身心最好的工具;
如果你从来都认定自己没有运动细胞;
根本不可能通过运动进行健康管理;
太极还能帮你找回从来没有过的自信。
以太极阴阳平衡的理念去为人处世;
看待生活,有得有失;
有进有退,有张有弛。
当然如果你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太极;
从现在这一刻开始;
去了解一下太极;
你的人生会因此而改变;
体味太极的玄妙和意境;
领悟动与静的制衡、
呼与吸的畅达。
如果你已经和太极是老相识;
那从现在这一刻起;
继续坚持与太极为伴;
不离不弃,一招一式
极尽太极的刚柔之美、
神韵之美和协调之美。
你的人生将和太极一样;
连绵不断,鲜有跌宕起伏。 .
邂逅太极,何尝不是我们的一种福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1: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腰,太极腰,没腰太极练不高!
太极无二理。
就是说任何太极拳流派
在原理上都必须要遵循太极的那个理;
否则练拳就没有了准绳依据。
如果将之落到实处亦是如此。
即无论哪门哪派的太极;
离了腰胯的内容;
则练之也是不会受益。
而腰胯又本是一体;
犹如手掌和手臂不能分家是一个道理。
但二者终归还是有所区别。
太极拳素有太极腰的美称;
故练太极首要是不可无腰。
而太极腰在哪里呢?
就在肚脐后正对着的腰椎关节的那个点上。
旧称“三寸嫩芽”是也。
八法五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这个点若能动起来;
再结合尾闾内含变化;
大椎领住;
则脊椎整个这条大龙
才能真正的苏醒复活。
这是用身体玩四肢的一大关键。
腰椎这个点松开了,活分了;
整个的丹田也就开了。
也就有了: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就是因果关系的事。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腰的变化不仅仅能
起到这些关联性的作用;
它还是将上下肢有机串联的关键。
如果说上下好比太极图的阴阳鱼;
那么腰就是阴阳鱼的那条S线。
也就是说:
上下的相随,节节的贯穿;
都是从腰这里通过S形而得以实现的。
而胯则是两腿在步法变化下的
重心移动过程中的练习关键。
即在式子的运动以及变转中;
两腿的虚实变化须在
裆下实现弧形的过渡;
而不能是平走。
如此才有了:
飘飘荡荡浪里钻,
上轻下沉不倒颠。
所说之非沉重之意;
乃向下松沉之谓是也。
即如小船在水中须有向下之作用;
方能借着水的浮力
而向前上方行驶的道理一样。
而欲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非松腰胯那一点而不能得成。
即所谓的松腰落胯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腰,太极腰,没腰太极练不高!
太极无二理。
就是说任何太极拳流派
在原理上都必须要遵循太极的那个理;
否则练拳就没有了准绳依据。
如果将之落到实处亦是如此。
即无论哪门哪派的太极;
离了腰胯的内容;
则练之也是不会受益。
而腰胯又本是一体;
犹如手掌和手臂不能分家是一个道理。
但二者终归还是有所区别。
太极拳素有太极腰的美称;
故练太极首要是不可无腰。
而太极腰在哪里呢?
就在肚脐后正对着的腰椎关节的那个点上。
旧称“三寸嫩芽”是也。
八法五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这个点若能动起来;
再结合尾闾内含变化;
大椎领住;
则脊椎整个这条大龙
才能真正的苏醒复活。
这是用身体玩四肢的一大关键。
腰椎这个点松开了,活分了;
整个的丹田也就开了。
也就有了: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就是因果关系的事。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腰的变化不仅仅能
起到这些关联性的作用;
它还是将上下肢有机串联的关键。
如果说上下好比太极图的阴阳鱼;
那么腰就是阴阳鱼的那条S线。
也就是说:
上下的相随,节节的贯穿;
都是从腰这里通过S形而得以实现的。
而胯则是两腿在步法变化下的
重心移动过程中的练习关键。
即在式子的运动以及变转中;
两腿的虚实变化须在
裆下实现弧形的过渡;
而不能是平走。
如此才有了:
飘飘荡荡浪里钻,
上轻下沉不倒颠。
所说之非沉重之意;
乃向下松沉之谓是也。
即如小船在水中须有向下之作用;
方能借着水的浮力
而向前上方行驶的道理一样。
而欲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非松腰胯那一点而不能得成。
即所谓的松腰落胯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11: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俗话说:
教拳不教步,
教步打师父;
太极不走步,
脚下没功夫;
步不稳则拳乱;
先有好脚,才有好拳;
手进三分,腿进七分。
太极拳总共十三势:
即八大劲法:棚、捋、挤、按、採、挒、肘、靠;
及五种步型:进、退、顾、盼、定。
在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
往往较多的关注身法、手型、
协调性、精气神、套路编排等;
却较少注意步型。
我在教拳的实践中;
越来越感到教好步的重要性。
练好太极拳应该做到:
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立身中正,活似车轮;
其根在脚。
如不能正确走好太极步
是行不好太极拳的。
大多数人行拳迈步和平时走路一样,发飘;
有的行拳时起伏过大;
一窜一窜的;
有的步法混乱、乱扭动、立不稳;
有的步法活动不轻灵;
迈步沉重如打夯;
有的发力时:
上体歪斜猛挥臂
却发不出弹抖劲来等等。
“其根在脚”就是说:
功夫就在脚下!
那么怎样才能走好太极步?
首先解决两个前提:
一是要有中正的身法。
练好身法是基础。
必须保持正确的身型:
尾闾中正、松静安舒;
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二是要沉稳、松柔。
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气血下沉。
太极拳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后再迈另一步。
向后及左右各方向迈步;
都是同样的道理。
走太极步就像做人一样;
一定要踏踏实实,
平平稳稳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太极拳是功夫拳;
功夫就在你的脚下;
练好太极步就得下功夫。
练太极步时,不要着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就是说练拳要从脚练起;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16: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拳架结构的秘籍“窍”:
四平 肩井穴 气血 内功 :
武术里于内功的修炼;
其实有很多身体里的关窍。
关窍不明;
就算悟彻玄机,
也很难登堂入室;
步入虚化之境。
明关窍而不通关窍,
也是一样。
人的身体是个小宇宙;
上中下三部能量的贯穿联络;
是有一定之规的。
只有把这些规矩弄明白了才行。
严格按照规矩练,早晚出来。
说明什么?
那些规矩就是按照核心道理衍化出来的;
或者说规矩就是道理。
其实各门各派都有自己内功的关窍;
也都通过规矩教授给大家;
但这些规矩看似质朴简单;
所以很难引人注意;
多数人就忽略过去;
自然也就很难真地练出什么。
少林的四平马;
八极的两仪桩;
形意的三体式;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站桩;
骨子里其实是一回事。
拳理拳法拆开来分析;
针对自己身体的姿态;
其实就很容易明白内功的关窍在哪里。
如果你再练过少林和八极;
一对比不难发现;
无论内家外家;
总归关窍都是一样的;
因为人的身体构造并没有第二个样子。
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
内家外家最后却是殊途同归;
内外结合可能出功夫还更快。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16: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首先是桩功。
桩功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养助运,如浑圆桩;
第二个层次是运养兼备,如四平马;
两仪桩、三体式。
无论内家外家;
养气为第一要务。
打坐可养气;
浑圆桩可养气;
无极桩可养气。
善养浩然之正气。
但养气之先须明心见性。
这是最快速的道路。
悟道而后则一通百通;
自己就可以当自己的师傅了。
日久天长从练中感悟;
终于有一天感而遂通;
一下子豁然开朗,也就成就了。
既无道骨;
又思欲繁杂;
最终也只是得了个架子。
因此无论道艺;
武艺还是人间其它技艺;
成功与否其实都是一条路子;
就是要专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果仅是求养生或者修道解脱;
养也就足够了;
但如果用在武艺上;
还要有运。
养出来的气虽然是浩然之正气;
但不经运化并不能用于技击;
这就有了养运结合。
内功关窍是运法的关键。
这些关窍;
其实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
外面的准了,里头的才能对。
比如含胸拔背这句话:
我是看了很多人的实践;
感觉都在含字上做文章;
却忽视了这个字。
且任何的规矩;
都要前后联系起来一块看。
如果仅仅是含胸,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一含,就成了佝偻背。
殊不知胸膛、肋骨不开;
气血是走不过去的。
无论哪个门派的功;
都要求头部要虚灵顶劲;
道理在哪里?
那是因为动物的气血
起于脚精华聚于头;
而头部向上一领;
气血就上来了。
大家都可以试试,
你用双手去推墙,使上全身的力气;
此时如果把脑袋也往前一顶;
力量顿时倍增。
头部正直上顶;
脊背也就正直;
一条脊椎骨直直溜溜;
从尾椎到上面就通畅了。
然后就是气血贯通于手;
主要就是肩井穴和曲池穴了。
练功、行拳乃至打人提着肩膀的;
一肩高一肩低的;
都是肩井穴没松开。
你再努力也只是一条胳臂的劲;
且速度很慢。
同样,肘部也不能端着。
这两个穴位松开;
气血可以到手指;
用在技击上身力就可以到手。
大家可以试试
提着肩膀发一掌与松着打的效果区别。
那么气血是怎么从脚底上来的呢?
五指根扣地,尤其是大指根。
脚趾一使劲;
五脏阴阳两经及三焦之气由此向上升发。
先要过膝盖这一关。
三体式对膝盖是怎么要求的?
曲、提、顶,气血就过去了。
然后到了裆部。
提肛合着尾椎向后一顶;
臀部两肉自然紧贴在一起;
这一翻就上去了。
再结合上面所说的;
周身气劲就整了。
看看八极拳的两仪桩是怎么要求的。
一个大约60度角左右的半高马步;
上身正直;
左手握虚拳在心口;
右手握虚拳反过小指向上放在右口边;
眼睛看向右手小指,并把眼神放出去。
十趾抓地。膝盖曲顶。臀肉相交。
头部正直。两手一翻,松肩坠肘。
两背骨贴住,胸肋皆开。
自上而下浑然一体,气血无碍。
那么少林的四平大马呢?
除了双手叉腰、双腿蹲平;
其它与两仪桩没有区别。
双腿蹲平对下肢的功力要求更大;
且压住了两条大筋,直通腰马。
双手叉腰,肩松肘垂;
胸肋开张,静听气血注于丹田。
八极拳两仪桩的功夫蹲出来;
再用小架细细引拔;
则可贯于周身矣。
少林的四平大马后也有一套引拔的功夫。
练功要练对了;
练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练一天有一天的长进;
甚至练一练就觉得身体上有变化。
就像银行存钱,越攒越多。
过个半年,耐力、速度、力量;
协调是不是都整体上去了?
武术是生命科学;
来不得半点虚假。
既不能迷信;
也不能盲从;
要实事求是;
用效果来检验;
用功力来说话。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09: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拳理拳法要知道。
引进落空合即出,就能四两拨千斤。
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
欲要舍已从人,先要得机得势。
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
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
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精神鼓荡。
欲要精神鼓荡,先要提起精神。
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
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精神收敛入骨。
欲要精神收敛入骨;
先要两肘有节有力;
两肩松空气往下沉。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6: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对拉拔长:
我的太极劲“对拉”的点滴体悟。
太极拳的运动不是静止不动的;
是在不断变化、动态的。
所以练拳中肯定会有肢体的
伸缩、前进与后退;
劲力的发放等;
而导致身法有时会有歪斜、弯曲;
而此时要保持立身中正;
就必须做到一气贯通,周身一家。
上下一条线;
支撑八面。
分清虚实,沉肩坠肘,上下相随。
立身中正是贯穿太极拳之始终。
关键点在:
大椎领住,提肛自动收住尾闾了。
这样就能贯穿太极拳之始终。
其实太极拳之所以成为太极拳;
就因为它无论在架式、技击法则;
拳法拳理上处处体现着辩证的矛盾观。
如:动静、虚实、刚柔、开合;
屈伸、顺逆、收放、化打等等;
无一不体现了辩证的矛盾观;
而太极拳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
则构成了太极拳的阴阳与和谐。
那么如何解决矛盾;
时时“立身中正”;
尤其是太极劲力的发放时;
如何还能保持立身中正原则;
这就需要一个“对拉劲”。
就是有前必有后;
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
达到力的平衡;
方可“不偏不倚”;
做到立身中正。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6: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3-30 16:05
浅析太极拳的对拉拔长:
我的太极劲“对拉”的点滴体悟。
太极拳的运动不是静止不动的;

看:掩手肱拳中的对拉劲;
掩手肱拳招式中右拳击出时段前后:
动作1:两裆两膝内扣相住;
双手松腕走上弧向身体中线合;
左手前右拳后;
此时要做到右肘屈,右拳心向上;
左掌立于左侧;
两脚踏平,备好“身弓”;
合、吸、蓄势。
接上势,右脚螺旋顺缠碾地;
在重心前移的同时;
右拳前冲击出,松肩发力。
右拳击出同时旋腰,拧胯、开裆、扣裆
配合开、呼;
这就是劲源于脚;
主宰于腰,达于手指。
与此同步同时;
左掌变半握拳随左肘尖一起向后发力;
这就是有前必有后的“对拉劲”。
解读:如无左肘向后下的对拉之力;
必造成挺胸、前倾使身体歪斜。
这里需注意的是:
打出对拉的整劲还需要:
含胸拔背、虚领顶颈 ;
气蓄丹田、上下相随;
以腰裆劲和开合、呼吸等
与眼、手、身法、步法多方面的配合;
从而“劲贯脊中,力由脊发”;
这样才能练出太极拳立体螺旋缠丝的整劲。

再看:金鸡独立招式中的上下对拉劲:
松左胯,身体螺旋下坐,合、吸;
右手大拇指领劲逆缠;
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屈肘于右耳前;
同时左手下按至左胯外侧;
目视前方。
动作2、接上势;
身体螺旋上升,开、呼;
左腿变独立步略屈膝;
继而右腿松垮、屈膝上顶。
右脚悬于裆内;
同时两手右上左下发力;
劲达掌根……
这时“两手右上左下时的
落点螺旋同时发力”。
也是太极对拉劲的“代表作”之一;
这就是“有上必有下”。
解读:
如只有“右上”无“左下”的发力;
必导致上顶劲失衡而身体倾斜甚至摇动;
而如只有“左下”而无“右上”的话;
势必造成身体下榻的“丢”之弊端。
同理,独立步支撑的左腿与提膝上顶的右腿
也形成一个小的“对拉劲”。
做好这两个对拉劲需要:
大椎领住,尾闾中正;
独立步的左腿缠丝屈膝坐实扎根;
略收小腹,气沉丹田;
合劲沉裆,劲贯足跟。
继而右腿劲起足跟;
逆气上行,合裆提膝上顶,
同时转裆,腰脊发力;
劲达膝盖顶端;
一上一下,上下合一。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需一致;
与此同步同时;
双手右上左下同时发力;
劲由腰间通于背脊,布于两膊;
一上一下劲达两掌根。
这就是“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实际上,太极拳中对拉劲还有许多;
有的对拉劲很直观;
如掩手肱拳、左右蹬一跟等中;
而有的对拉劲则很微妙;
如“金刚捣碓”和“如封四闭”中等;
可说是不胜枚举。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