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6: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松与紧的辩证法!
盘练太极拳是有意练松,无意求刚。
把刚讲得客观一点;
就是发劲末端聚点上瞬间的紧就是刚。
松紧修练主要是掌握松紧的
空间和时间的频律及频率变化;
即松紧的频度和幅度。
松紧的时间越短;
松紧的频率越快;
松紧的空间越大;
松紧产生的能量越大;
松紧变化越瞬;
能量释放的效果越佳……
松则全身皆要松透;
紧则要全部紧到极点;
而不能半松半紧;
要松在自己身上;
紧在对方身上;
使力量透达无滞。
平时盘练;
不仅要做到松中有紧;
紧中有松;
似松非松,似紧非紧;
更要瞬松瞬紧;
任意松紧,随意松紧;
还要渐瞬突变。”
太极拳练得越松;
内劲就越整;
劲越整,打击点越小;
点越小,穿透力就越大。
这就是把松紧练至恰到好处的结果;
亦是松击的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拳学之行走坐卧
如果我们将太极拳修练的某些原理;
如用意不用力、虚实相转;
贯穿于日常生活的行站坐卧中;
就既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又增加了修练太极拳的时间与空间;
盘架修练的效果会无形提高。
根据实践体悟;
谈谈这种生活中的太极拳修练。
一、行在尾闾:
尾闾中正神贯顶
是太极拳盘练的窍要。
这一窍要如在日常行走中运用;
则意在尾闾平移。
走有多种形式:
如平走、爬高、走低、急走;
慢走、负重走、提物走等。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都要注意尾闾。
尾闾松胯便松;
行走时必轻松。
尾闾如小木船的舵。
船在江河中行走时舵控制方向;
保证行船平直。
就人体而言:
尾闾保证身体的中正、调节方位。
向前平移时,尾端如同小滚珠;
尾闾移动带动重心移动、扭腰转胯;
且带动下丹田前后滚动内转;
两腿如同生翅;
走路时感觉松活而不疲累。
再有一点须同时关注:
就是走路时眼神在前;
双手一前一后;
手心似拢着小气球;
手向前时手心似接提混元大气向前;
向后时手心似拢捏混元大气向后;
继而手中温热。
有一种八字步走法:
因重心在走动时左右移动;
故尾闾的要求稍复杂一些;
总体看尾闾呈“の”形运转;
幅度较小;
加入意念可带动丹田内转;
旋腕转臂连随而至。
左虚向左实转化;
右实向右杳转化;
虚实互含互化;
实则实到底;
虚则虚到无;
沉劲自然产生。
坚持如此行路;
会走出许多趣味。
二、站在“三顶”
站如松即站姿要端正;
中直、平稳。站有三种形式。
1.双脚自然分开、重量平均站立;
2.偏沉站立:
3.“三体式”站立,即斜向出一只脚。
这三种形式均可站出太极拳味:
方法是“三顶”加“二钻”。
所谓“三顶”:
即头向上顶——百会向上,颈部关节必撑拉;
头脑虚灵;
膝盖前顶——膝关节似顶非顶;
利于下肢松活;
舌尖轻顶下腭——利于润化金津玉液。
所谓“二钻”:
指两脚涌泉穴如从体内钻出一根针钻向地底。
两脚均衡站立时;
则前后有别且相随;
前紧而沉、后松而浮;
转化为前松而浮、后紧而沉。
如偏沉站立;
三体式站立;
则注意身体中垂线的移动;
左重移于左踝内侧;
右重则移于右踩内侧。
三、坐在会阴:
“坐如钟”有端庄、正直、内守之含意。
坐亦有道。一般人坐时是习惯加随意;
坐在软沙发上还要加软坐垫;
殊不知这样坐着往往会掩埋会阴;
不利于经络通畅。
从百会至会阴是身体中脉;
在养生中的作用异常重要。
如会阴遮蔽,则中脉阻滞,害处甚多。
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于一般木凳上就座;
关注会阴空露。
古人制作的条凳不仅仅是为节省木料;
而且利于正确的坐姿。
人生来臀部凸突;
就是为了利于会阴外露;
然而多数人不知此妙。
身体端正,意想会阴上通百会、下连涌泉;
后应命门、中应劳宫;
亦可用意念将这些穴位点形成环形线路圆转运行;
接太阳或月亮的精华之气。
双手自然放于腿侧或膝盖,手指结手印。
手放在腿侧时宜结“跋折罗”手印(大拇指压于中、无名指上,余指伸开);
放于膝盖时一手心向上;
一手心按在膝上;
向上结兰花手印(大拇指压于中指上,另三指伸开)。
四、卧在“四空”
“四空”指手心、脚心、心中、颈椎都空空如也。
睡时,让颈椎空露;
睡形呈“大”字,全身放松;
不用枕头,或用一寸高左右枕头;
让颈椎接触空气。
空露颈椎利于椎管松活与气息流通;
对于预防及治疗颈椎疾病意义很大。
安顿好颈椎后;
手心摊开,脚心松平,然后数息。
呼吸时,手心接天气,脚心接地气;
吸气则吸天地之清气深入骨髓;
呼气则排出体内深层的浊气;
病气于体外;
呼吸进出于人体深层中的每个细微点。
如此行站坐卧,养生效果安在?
体会有几点。
1.利于防止并辅助治疗某些慢性病;
如颈椎病、腰椎痛、失眠、手脚麻木、高血压等。
2.走路不累,久坐不疲,久站不胀,久卧不伤。
3.有益于对太极拳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能充分发挥太极拳身心两修的优势。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拳悟道真言,缘渡几人?
真正的武术,最核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所谓的功夫:
就是将人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而无论是内家和外家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但构筑运动能力的:
无非是筋骨、关节、内脏。
真师父传给徒弟往往就几下;
就这几下足够受益终生。
过去老师父瞧不上你的
就教你练多个武术拳种和一大堆套路;
所以才太多的人
练了一辈子最后还是个糊涂人。

内家拳到底练的是什么呢?
尤其是想出高功夫的人;
不把这个会琢磨得透
很多功夫你也就不明白,
每天我们练什么?
是“撑筋拔骨”么?
是大松大柔么?
1、有太多的人认为:
传统拳用“筋骨撑拔”来训练劲力
一般都不会刻意追求肌肉十分发达;
但却皮沉肉厚,骨骼宽厚,显得强壮。
是以“关节大筋”为主宰;
肌肉作为连接关节的谋介;
由肌肉的伸展收缩变为筋骨的崩弹;
在动作能力上变得更简单、暴力。
2、还有很多人说习内家拳必须要大松大柔。
身体过分求“松”;
肌肉会不会也松?
浑身的“大筋”也松掉?
就如同“琴弦”;
调得太松;
“弦”崩不紧;
就无法“弹”呢?
从武医同修的角度来讲:
首先要剔除一个观念;
就是筋并非只是那几根粗大的脚筋、手筋之类。
正确的观念应该: 筋无处不在!
中医讲究气血,却很少提到筋;
这个东西只在真正武行里秘传及道门秘传;
大家都知道不担有人体十二大经络;
同时也有十二大筋络。
气动血行,有经络的地方就有血管;
有血管的地方就有筋;
且有筋的地方才有经络。
武林自古有这一说:
筋长力大;
筋长一寸寿长十年!
无论是武术技击还是养生,都要练筋。
因为筋养气,气养血,血再养筋。
如果上来就天天“撑筋拔骨”;
不懂养筋养气血?
长此以往下去;
后果只有天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7: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1 17:30
习拳悟道真言,缘渡几人?
真正的武术,最核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所谓的功夫:

请不要只惊叹于内家高手在技击时打出来的爆发力;
比如郭云深一个崩拳发人于丈外;
比如尚云祥一步三丈远;
比如孙禄堂一个龙形飞起就一丈开外;
要琢磨他们是靠什么做出来的;
怎么练出来的得。
如果你说他们靠的筋出来的活劲,而非拙力。
那么想问那筋到底怎么练?
吾想说的筋在养,不在抻!
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
气血足,就会觉得浑身有劲;
这就是道理!
大家可以细心观察一下:
寻常人大部分的筋都处于封闭状态;
尤其是体弱多病的人;
手无缚鸡之力;
那个筋都是软的;
身上象面条一样。
但是只要把筋络打通;
气血充盈了立马就像换个人似的!

筋怎么养、气血又怎么养?
有一句话:功夫在拳外;
向内求大道无边……

什么人的气血最旺盛?
刚出生的婴儿。
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一下子大彻大悟了。
练功夫要的就是悟性!
内家要的打碎阴阳是回到先天;
那个气才是真正的旺盛。
这种情况虽心中空空洞洞;
没用丝毫拙力但内劲自生!
修道也好,练内家拳也罢;
什么最重要?
重要的是那颗心。
抱元守一,守得住才谈后面的事;
有人练很多年不出功夫;
更不知错在哪呢?
内家拳,拳就是功,功就是拳;
关键看怎么练。
怎么入这个道?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起站桩的原理!
站桩站的对;
里头气血涌动;
好像化学反应;
功用就是在那个先天的状态里直接调动气血;
把全身的筋络都打通。
明劲、暗劲、化劲;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易骨、易筋、洗髓。
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
骨体坚如铁石;
而形势气质威严壮似泰山。
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
筋长力大。
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
以轻松其体;
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园活无滞;
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就这么一步步的练下。
内家拳不练外功照样髓满骨硬;
骨头像铁棒子。筋肉涨满;
拳头像皮锤子。
逐渐身体内部生出内膜;
便也能抗击打。
这些便是内家功夫根骨。
桩站的对:
骨密度大了;
骨头沉重硬实;
身体松沉增加;
冲击量变大;
拳头撂人身上就跟那铁棒子杵他一样;
肌肉的密度和筋的韧度都会增加;
有人会感觉手掌胀大;
皮肤像厚了似的;
一攥拳头像拧螺丝都能攥出动静,不愿意撒手。
有人感觉飘飘欲仙;
身体越练越轻盈;
感觉体重都没了;
只有这样才能出来内外一气、与太虚同体。
解读:“硬”的不是骨头;
是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
第二,正因为“硬”;
所以更需要练功夫。
肌肉僵硬会导致脊椎间神經的压迫;
血液循环不良;
淋巴系统变差……
越是僵硬的人越是需要练习!
第三,年龄更不是问题,只想你改变!
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你一直在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做你想做的事;
然后又一直在犹豫中虚度光阴……
想,就行动起来.来,我们一起站桩吧!
内家拳虽然法门独特,但并不难;
千里之行始足下;
先学走来后学跑;
健步如飞尚能做到。
养生的目的是找到内家拳门径;
系统提升肾系统功能;
培养人体自身元气;
帮助身体筑基!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9: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猫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
猫步走好了,领会了精神;
再练习拳架事半功倍。
       猫步的走法
1、全身松静。这很关键,身不松则心不静;
心不静就不易察觉自己。
2、全身重量移于左腿,准备出右步。
移动的过程要慢,体会身体右侧渐虚左侧渐实。
3、提右腿。体会右侧大腿、小腿肌肉放松,膝盖有上提之意,右胯松开。仿佛膝盖有绳向上牵引。体会左侧实脚肌肉放松,关节放松,虽是实脚,却是不用一点力,全身重量落于左脚,调整尾闾, 可感觉左脚心虚空,重量可卸掉,左脚仍可有轻灵感。
4、左腿微弯,腰胯松开舒展开,尾闾向前向上微托,将右腿送出。
5、落步。右腿要松开,右脚几乎平行于地面,在脚将触未触地前,脚尖轻挑,脚跟轻落地,随后全脚掌踏实。落步瞬间腹部容易紧张,一般是因为腿劲不足。此时重心由左腿随落步而 向右侧略移,以前进后退都不觉得滞重为宜。
6、重心向右腿移动。右腿完全松开,松到象别人的腿一样(松大概就应该这样,别人的东西不能动,不能动 就不牵挂,心放下了,没有牵挂了,自然就松开了。这是我自己的方法,欢迎借鉴),重心的移动全靠后腿推动。尾闾微向上向前托。移动至小腿垂直于地面或小腿 与脚背成钝角。有支撑八面之感。
7、收步。右腿为实腿,收左腿,左腿膝盖似有绳牵。松后胯,左腿轻盈收回。
对于初学太极拳者,走猫步为主,拳架为辅。猫步走好了,再练拳架事半功倍。
       走猫步的阶段
       1、刚开始练习先不用注意很多,只要步子能迈大就可以。初练,对自己的身体很模糊,尽量松着迈大步可以放松肌腱(不主张压腿,如果喜欢压腿,那在走完猫步或练完拳后压),在迈步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腿部肌肉,慢慢能听到自己腿部肌肉哪里是哪里,并练习放松。
       2、几个月后,对自己的腿有了些认识后,可以迈小步来体会胯,及迈步过程中放松胯。
       具体操作
       1、迈步半个脚长及一个脚长即可,迈出腿落步时状如稍息,完全虚无,重心在支撑腿,而后听着自己的胯和腿部肌肉的细微变化,将重心慢慢移至迈出 腿。如果劲为十分,落步时前腿为0,后腿为10,重心迁移,后腿送几分,前腿接几分。前腿一直保持松的状态,即使前腿成弓步。
       重心向下一沉即可将前虚变成前实,收后腿。此时后腿如同废掉一样虚设,拖带着收回来体会后胯放松。前腿尽量松开,即使是实腿。
       2、多长时间走一步?一分钟左右或更长,仔 细体会每块肌肉、关节的细微变化,
      你会发现:迈小步原来比几个月来练的大步还要 累上n倍。步子小容易放松,因松而沉。
       3、能体会到胯及腿上的肌肉细微变化后,可以再迈大步。此时要保持胯的水平,脊柱的不偏不倚,及体会尾闾在 迈步收步时的作用。
       尾闾托丹田:就如屁股下有个随时可以落座的凳子,而你一直处在将坐未坐之时。
       4、练拳也好、走猫步也好,只有能做到反观内听,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不然与做操无异。怎样能做到反观内听,我最近体会是:脸部松透,松到抬起眼皮的力气也不愿意用,状如半睡。真格的眼问鼻、鼻问口、口问心,但这只是外像,实际上你的心思不在鼻口,而是在你自己的骨骼肌肉关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9: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1 19:01
猫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
猫步走好了,领会了精神;
再练习拳架事半功倍。

走猫步常见问题
       1、提步或落步时单脚支撑时容易站 不稳:上身不松,重心偏高。松开心腹,自然就站得稳。
       2、练习一段时间后,膝盖开始噼啪作响:不但走猫步时会响,有些人平日走路或运动也会响,但 没有痛感,这是正常的。响声多的人一般膝盖比较紧,有些人以前蹲不下或蹲下时脚后跟会翘起,此后腿部的柔韧大都会有不同程度改善。
       3、平时不容易 出汗,甚至夏天或跑步都不出汗,而猫步走不上十几步就会出汗发热:练猫步时,只注重下盘,上半身因为被忽视而容易放松,因松而气学流通阻碍少。坚持锻炼 2、3个月,每日十五分钟,原先身体虚弱的人也会有改善。
       4、练猫步前,平时也锻炼,可怎么走几步腿就发酸发软?练太极拳锻炼的腿部肌肉根平日经 常使用的肌肉不大相同,而且平日腿劲跟不上的时候腿上其他肌肉及上半身会僵硬配合,因此腿部不容易吃劲。走猫步要求用的肌肉工作,不用的肌肉放松,即使是 用的肌肉也要在用时尽量放松。单腿撑地时,全身的重量落于一腿,也就是几十上百斤的重量落放于一腿,当然会累。累说明动作基本到位,如果不累,不要沾沾自 喜自己的腿劲了得,很可能是上半身不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9: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十八式诀解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
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掤在两臂:掤劲的功能,发挥在两臂的圆撑力量上。这种支撑力,在任何动作中,都需主动使用。
捋在掌中:捋是破掤的手法,左右两捋的知觉力全在两掌,由掌的知觉力,探听对方的轻重虚实,然后可以随着捋式进着。
挤在手背:挤是击出的手法,在捋开对方防御的掤式以后,随以挤手进而攻之;搭手要用手和臂加在对方的空隙点上挤按之,如两手合用可增加击力。
按在腰攻:按是用两手推出之式,发出进击的力量,全以腰部为主力。
采在十指:采是用手抓实,所以十指之力,用力嵌牢。
挒在两肱:挒式是取对方的全臂,用我一手抓住对方之肘,一手抓住其腕,用力向下捋带之手法。两肱即两臂。
肘在屈使:肘是运用肘力发击对方,不论进攻与反击,在用时要屈回小臂,以肘尖顶撞或横击。
靠在肩胸:靠法是要用肩头靠击对方的胸部,或者用膀来靠击对方的腰肋部。
进在云手:云手的手法,在太极拳里占一个进字,就是要向对方进入手法,云手是其一。
退在转肱:在太极拳里,倒转肱走法占一个退字,就是在闪避对方来势和不及还手时使用,是退的方法之一。
顾在三前:顾是照顾和防护的意思,就是和对方接手时先要把自己的眼前、手前、脚前三方面照顾好,以免被对方击中。
盼在七星:盼是注意看望,也可说是警惕的意思。七星是指身体上的七个部分所在,就是肩、肘、膝、胯、手、足,这七个部位,在与对方接手时,不论在静中或动中,都时时刻刻地小心照顾到。
定在有隙:定是找到对方的空子。在和对方交手时不可冒进得到进手的机会,就立刻不停的发手,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中在得横:中是击中。要想把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横就是在和对方交手时,我转身找对方的侧面,对方的侧面在我面前叫做横,对这对方的横,立刻发起进击。
滞在双重:双重是两方的重心相遇,就是力与力争了,这样不能闪转腾挪的灵活变化,故要避免双重。
通在单轻:单轻就是避重就轻的意思,也就是进用单重才可以使对方失掉抵抗的能力。
虚在当收:虚是在和对方交手时,在不得手或得不到机会进攻的时候,应当取防收之势。
实在必冲:实是在和对方交手时,已经得手啦,可以乘虚而入,在这时即立刻冲击,这叫得实。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15: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松:
松的是肌肉; 
撑的是骨节; 
拔的是大筋.
太极拳以“松“入拳;
发劲的状态是“棉里藏针”.
归根到底,劲从何来?
还是由“筋骨崩弹”而来。
“松”的是肌肉,
撑的是骨节,
拔的是大筋,
发的是惊颤劲。
练拳时要像衣杆上挂着的衣服;
迎风飘扬;
但架子还在;
其要领无非是身体骨节的“撑拔”不能丢;
如同蓄势待发的“弓”;
如崩紧的弦;
丝毫的触动均可崩发。
这样的拳;
才更加接近人体的本能;
将潜力开发出来。
练拳要达到“天地为之一宽”的境界;
不是技巧能够给予的;
要从开发人体根本的结构做起;
具备虎豹的迅猛敏捷;
才能真正算功夫上身了;
才能为别人所不能为!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15: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2 15:28
太极拳的松:
松的是肌肉; 
撑的是骨节; 

人体的运动构架由骨骼、关节、肌肉组成;
肌肉以“松紧变化”为主;
产生“爆发力”;
这在体育运动当中比较多见。
而练习太极拳;
第一步却是“撑筋拔骨”;
是“紧中紧,崩断弦”的节奏;
太极拳的盘练开始;
随着撑开骨节;
拔起大筋数量的累积;
由量变到质变;
关节活动范围增加;
关节间连接的“大筋”拔长;
关节开始表现出不曾有的“松活”!
筋长一寸,力大无穷;
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可以表现出来“猫”一般的“松沉、轻灵”;
可以做到“静如处子,动如山崩”。
究其实质:
“松”是在“紧”的基础上盘练出来的;
关节大筋的崩弹取决于关节撑开的程度;
此时的“松与紧”就能够同时存在;
“肌肉”是松的;
但“关节大筋”却是崩紧的;
这样的“松”,才是真的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15: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2 15:29
人体的运动构架由骨骼、关节、肌肉组成;
肌肉以“松紧变化”为主;
产生“爆发力”;

核心是“筋骨,关节,内脏”;
开始练拳之初;
主要以寻找“阻力”为主;
因为用力习惯;
开始总是不自觉用肌肉发力;
用肌肉做动作;
其实是背道而驰;
无法打开关节;
也就没有办法形成“大筋撑拔”。
“骨架”如弓架;
“大筋”如弓弦;
“开弓才可以放箭”;
骨缝不开,大筋不拉,缺乏动力。
在寻求阻力的过程中;
不可以使肌肉用力;
这就是入门的一个难点;
使“大筋”崩弹,则是重点;
一旦突破,如履平地;
只须练数量;
量变到质变;
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发劲;
因为关节无法撑拔;
往往只是限于肌肉在用力;
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筋骨劲”;
甚至会因为硬拉而使得肌肉受伤。
太极拳中讲究“松”;
那种松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打开骨节;
而不是为了松而松;
其实质也是为了更好“开弓”。
所以要形成筋骨崩弹;
一是要肌肉“松”;
二是要有阻力;
三是紧中紧;
也就是拉紧大筋的过程;
离开此三种,筋骨难成!
拳友们在练习“筋骨”的过程当中;
要牢牢抓住“紧中紧崩断弦”的劲意;
千万不能讲“松”;
这就是“骨升肉降”
松则无法拉起大筋;
而无法体会“弹”从何来。
同时又要求“肌肉”不能去用力;
那是不是矛盾呢?
其实质是通过肢体的“磨”形成阻力;
借助阻力使关节缝开;
这是一个关键点!
是阻力而不是肌肉力;
明白这其中的区别;
就能够事半功倍。
关节缝开,大筋崩弹;
能够产生细微的“嘭嘭”声;
这时候就要开始寻着声音打;
声音怎么大,怎么玩;
就等于找到了线索;
是提升的路径。
当劲力能够出来了;
就要去感受“大筋”的回弹力;
找到这感觉;
就能够将单面的发劲变成多方向的劲力;
并且可以做到一势多下;
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灵劲”!
这就是真松!
就是"肌肉松""关节大筋紧"!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构成。
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尺关节;
肱骨小头与桡骨关节凹构成肱桡关节;
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
各关节面均覆盖一层关节软骨。
上述三个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
关节囊上端分别附着于冠突窝、
桡窝和鹰嘴窝的上缘以及肱骨滑车内侧缘和肱骨小头外侧缘;
下端附着于尺骨滑车切迹关节面的边缘、鹰嘴、冠突的边缘;
以及桡骨环状韧 带。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
两侧有韧带加强。外侧为桡侧副韧带;
由肱骨外上髁至桡骨环状韧带;内侧为尺侧副韧带;
自肱骨内上髁至尺骨冠突和鹰嘴。
此外,尚有桡骨环状韧带包绕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
将桡骨头紧紧束缚于尺骨桡切迹内。
该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
形成一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
容纳桡骨头在环内旋转而不易脱出。

人体分“根、中、梢”三节;
手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胯肩为根节;
一身中又分为三节;
腿为根节,胯为中节,头为梢节。
分别对应两种发劲模式;
一种是“身备五弓”;
整体如弹簧的“崩弹劲”;
一种是起于腿蓄于胯;
转于背,出于手的“梢节劲”;
无论哪种劲力;
最后都要通过“梢节”所表现出来;
当然,这个“梢节”也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
“梢为前锋,身是帅”;
梢节要硬,更要快;
硬可以通过钢珠包的练习来实现;
“快”可以盘练直接支配“梢节”的小关节来实现!
比如“肘”是直接支配手的;
那么,我们就要单独强化“肘关节”;
通过盘练;
使其“大筋”能够崩弹;
产生快速打击的能力!
所谓“起、随、追”;
关键在于“梢的起;
根的追”上面;
“起”则要依靠梢节自身的崩弹;
劲力来源于“肘、膝”等关节的弹;
“追”则来自于由“胯脊”所主宰的身劲。
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好躯干;
注重“胯、脊”的崩弹;
同时也要注重肢节大筋的弹;
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
功力深厚。
其练拳时,注重手臂与身体相磨而行;
那么“磨”到底有多重要呢?
当手臂与身体相磨;
产生阻力的同时;
还能够保证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肌肉用力”和“撑筋拔骨”是对立的两种劲力;
肌肉收缩紧张会导致关节被包裹紧而无法打开缝隙;
自然“大筋”也就无法产生崩弹的劲力。
因此传武练习时;
往往通过“外界”的条件来实现;
比如肢体与身体的“磨”就是常用的一种方式。
所谓“阻力”;
简单理解就是“反方向”的力;
比如拉开“弓弦”需要力;
将弹簧压紧需要力;
将皮筋拉紧也需要力……;
这种“力”是产生“劲力”的先决条件;
缺少了这种力;
“筋骨力”就无法实现。
很多拳友在练拳时;
就是因为找不到“阻力”;
所以也就无法体会“筋骨劲”的存在;
处理好“筋骨劲”与“阻力”的关系;
练拳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