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1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八大立架结构:
1.间距对称型;
右左对称,劲力均衡;
不前不后,不左不右;
2.先顺后逆型;
先松后紧,先顺后逆;
先合后开,先蓄后发;
3.主次分明型;
神为旗帜,气为元帅;
手听脚的,身随意领;
4.纵横交错型;
一横一竖,纵横交错;
横为宾辅,竖为栋梁;
5.中线不动型;
中轴不动,三尖对正;
陀螺摇旋,稍节齐发;
6、左右并轨型:
左不右去,右不左来;
一心二用,两不相干;
7.矛盾对立型:
一架双开,一乾一坤;
定轴为中,外碾内塌;
8.碎形混元型:
波浪打头,涡流吊尾;
小石投湖,层层波荡
这才是太极拳的真形。

这些关键诀窍,看看你有几个?
沧海桑田,最怕物是人非。
刀光剑影,难逃江湖寂寞。
一门儿有一门儿的学文;
一行有一行的难处。
谁都是一步一步捱过来的;
练拳的心酸,不堪回首。
得了东西切莫得意;
丢了东西也要泰然处之。
人这辈子到头来就六个字:
尽人事,受天命。
一山还有一山高。
努力过,失去过,追求过,幸福过。
人生最终需要沉淀;
拳道又何尝不是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1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6 10:02
看看太极拳的八大立架结构:
1.间距对称型;
右左对称,劲力均衡;

这些关键诀窍,看看你有几个?
沧海桑田,最怕物是人非。
刀光剑影,难逃江湖寂寞。
一门儿有一门儿的学文;
一行有一行的难处。
谁都是一步一步捱过来的;
练拳的心酸,不堪回首。
得了东西切莫得意;
丢了东西也要泰然处之。
人这辈子到头来就六个字:
尽人事,受天命。
一山还有一山高。
努力过,失去过,追求过,幸福过。
人生最终需要沉淀;
拳道又何尝不是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19: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3 15:28
太极拳在行拳的每一式将完成时:
全身的相互配合要做到意惯大椎;脊椎节节拔起、虚虚对住,尾闾前适;命门 ...

“逢转必沉”是太极拳运动的一条重要规律。
所谓“转”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步伐的转换;
二是虚实的转换。
所谓“沉”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松胯下沉”;
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二是“旋转下沉”;
上肢的方向有所改变。
这两种“下沉”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总是在交互运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09: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拳架怎么练出东西?
有些东西必须得在练习过程中才能体悟明白;
用文字是很难说清楚的。
前手拳起来眼睛要盯着小指头;
为什么盯着小指头呢?神光指引!
前手拳用小指头指引外翻与前脚外翻是一体的;
翻到一块去,就翻出来一种东西,很整的东西。
右手上来盯着食指;
为什么盯着食指?
和盯着小指头一样,都是个指引的作用;
同时还有个挑通经络的作用。
上手劈打与下手回带也是一块的;
因为是一块的才整。
一个拳架:
没有一丝一毫的动作是没用的;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才能琢磨出东西来。
归根齐底最后都要落在身法上;
练出了身才有拳可用;
光有拳也能打人;
但只是局部。
要把劲打整了;
不整没法往下练;
只是没练到的体会不出这个意思;
整才有身,整了身子里头出来胳臂腿。
站桩半个小时;
仅从气血上而言;
比练10趟太极拳效果还好。
太极的就是棉花裹个大铁条;
其实站桩出来的东西也一样;
越站胳臂腿越沉;
拳头攥着不想松开。
那是因为手里头有劲了;
再也不是原来那个轻飘飘的了;
往哪一放稍微加点意思;
就把东西压得咯吱咯吱响;
用指头弹门,够用了。
直接贴上去肩膀靠上去;
就想蹭他一下。
从里往外有股东西窜涌;
想着发泄发泄,试验试验。
身法要求上是一致的;
三顶三抱三扣三圆等等;
是从下到上用筋脉牵起来的骨头架子;
这个架子的中枢在脊椎骨;
最核心的地方是尾椎骨。
练哪个招式都离不开这些个规矩;
等慢慢整了才发现原来练的是这么个东西;
从上到下一条大龙,就是那么回事。
人是竖直发力;
动物是平向发力;
但都得从那条脊梁骨上出来。
练是一点点从根奔梢;
整了就有了。
打是什么?
其实练里头也有;
身法快了就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
只有先练好脚;
才能练好拳!
太极拳运动法则是:
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
步法动,全身才能动;
步不动,其他无从动。
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第一,起落要轻灵。
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
掌握好轻起轻落;
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
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
柔和、敏捷、无声无息;
“软着陆”的特点;
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
思想高度集中。
谨慎小心,轻缓、窥探;
随时可以收回;
迈出的精神。
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
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
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第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
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
准则是“四正四隅”。
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
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
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度者;
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在四个斜方位中;
还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
成夹角约30度者;
二是夹角小于30度者;
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
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
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
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
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
如失于准确;
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第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
低是贴近地面;
高为不超过踝骨。
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
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
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
上步脚跟铲地;
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
也就是说,进步时;
前进脚脚跟先着地,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第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间距的宽窄,
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
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
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
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
虚步10~30厘米;
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
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
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
或左右交叉绕步。
并步时,两脚平行;
间距10~30厘米;
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当。
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
容易被动失势;
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
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
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
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

第六,两脚要虚实分明。
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一处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
太极拳的每个套路;
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
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
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
姿势的开合;
重心的移换;
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
具体做法是:
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
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
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
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
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
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二者交替进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1: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时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
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
手上有圆,脚下有圆;
进是圆,退是圆。
各式各样的弧和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
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
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
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
如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
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度角撤步。
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第八,脚步要稳固。
这是步型的核心;
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
迈步如犁行地;
落地如树生根;
腰如蛇行,步如粘。
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
上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
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
(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
(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
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变;
(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
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
才能将另一脚提起;
(4)支撑脚必须五趾根扣地,全脚踏实。
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九: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一起进行。
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步到、身到、手到、眼到。
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协调。
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
各行其事,上下脱节。
步动身随手方到;
打人动步方得妙。
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
手脚一齐到,金刚也跌倒”。

太极拳的根基在脚;
“先有好脚,才有好拳”。
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
打好步型、步法基础;
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
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6: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好处,多练螺旋走劲可调节人体气血?
正确地习练太极拳;
具有良好的运动保健功能。
在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
肺呼吸(口鼻呼吸);
体呼吸(毛窍呼吸);
丹田呼吸(俗称腹部呼吸、也就是胎息)
这三个呼吸系统;
与自然的;
动静结合的拳势共同导引;
不断地呼吐肺腑之浊气;
吞吸天地之清气;
使人体下丹田处
即会阴穴之上,命门穴前下的小腹内;
有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更好地运化作功;
促使生命的源泉--性腺系统
这一重点部位功能得到提高;
实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这一重要过程;
开通经络气血津液;
达到精、气、神凝聚;
还精补脑,人体内环境平衡协调。
以达到精、神、气三宝相凝聚;
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了。
太极拳是“以易为经,以礼为纬;
存于中者;
人能精神充足;
则心、手、眼俱到;
无论任何运动;
精神自足,绝无疲弊之态。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6: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要练的只剩下俩脚掌”才好?
太极拳不是“苦练”就能练出来的。
站桩长的是腿上的肌肉和力量;
太极拳练的不是肌肉的力量。
它的力哪来的呢?
地面的反作用力是其一。
而反作用力来源于作用力。
人体对地面的作用力有多少;
反作用力也就有多少。
而身体松的越好;
向地面作用的力也就越充足。
而这种松的常态性还是反作用力的劲路上传的必须条件。
这个道理必须要明确才好坚定的执行;
否则你一辈子也练不出来太极拳的内涵。
其实,太极拳练的就是将人体这个导体的导性进行改变。
拿着肌肉力不放;
这样练出来的导体永远不是太极拳所需要的。
先站桩目的是把自己身上协调一致;
然后再说劲就好办了。
懂了这个,才知道盘拳怎么盘。
否则盘拳找不到这个“核心”;
没有用。
站桩是要把自己身上的气调顺了。
呼吸不用管他;
把身上调舒服了;
周身协调一致了就好了。
慢慢地松来松去;
脚底下就有东西了;
然后和“接触点”一合;
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
站来站去,周身的劲都松到脚上去了;
身上越站越空,越站越轻。
松来松去,人就剩俩脚掌在这儿了;
这个力道东西你就得着了。
但是你脚底下这个东西;
要能到你手上去。
你一碰,你脚掌上这个东西就像通电似的接上了;
都是脚底下的东西;
不是局部在瞎撞。
很简单,不复杂。
难就难在改变我们的习;
改变我们的常规练法。
很多教的人也不知道是不说还是不懂。
这是很坑人的事情。
干什么都不能跳级。
站桩的第一步必须是先从理顺开始。
将原来那个身体的杂乱通过调理而变的顺溜。
肌肉的感觉是松开的;
向下的,轻松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盘架子;
脚下的感觉就逐渐能出来了。
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在和人接手的时候自然而然
就具备用脚接手的能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拳走架关键就是“松”。
什么丹田气啊,都不用管他;
你真松开了,气也就下去了。
筋内皮肉、五脏六腑;
大脑皮层都让他放松。
松可不容易,这里学问大了。
你躺在床上就是松吗?
你松得下来吗?
练法既不复杂也不神;
就是吃功夫。
时间就是功夫!
其根在脚;
你脚底下必须有东西;
你脚底下没根;
你要“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你“形”不了啊;
完全就是胳膊劲。
脚底下有根了;
把脚底下的劲运到手指上;
就是太极拳了。
所谓太极不用手;
用手就不是太极拳。
表现在手上,是一个点;
必须把脚底下反应到这里来。

丹田这个地方处于人体的中盘范畴。
脚下属于下盘的范畴。
中医学当中有上病下治;
下病上治的说法。
这实际说的是辩证统一观。
丹田气是一个让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的事。
觉得这很神奇,为了追求它而刻意为之。
这通常会造成腹胀。
这是不对的。
其实,能松到脚下;
会用腰了,丹田自然会有气。
是自然会有。
腹内松净气腾然!
太极劲的形成是神,形,意,气的合成作用。
这个路线需要通过节节贯穿来实现。
因此,要练劲路,要在会松的前提下练劲路。
你要练上身也确实不容易。
练了20年没练出来;
实际上你这20年就没练太极;
南辕北辙了。
你什么时候都“空”了;
你功夫就“满”了。
所谓整劲,是个虚整劲;
他不是一个死桩子。
他用的时候,是我的力加上你的力,俩打一个。
所以,这个力道比我自己的体重大吧。
你来他就等你,你不来,你松我也松。
加上点小玩意小技巧,就“活”了。
站桩练的是静中求动,动中求整;
盘架子练的是动中守静,静中求灵。
站桩是不动的,所以用不上腰;
用不上腰就实现不了对折叠转换的盘练。
盘架子的动没有松到脚下的功夫基础;
周身就松的不纯;
那和平时状态下练拳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所以,站桩有盘架子练不到的东西;
盘架子有站桩练不到的玩意。
太极拳在动手的时候就要俩东西;
第一破坏对方平衡形成背势,我顺人背;
第二叫整对方形成死力,我活人死。
太极拳为什么那么注意先化后发?
第一下从来不主动去发?
就是因为发手打对方的同时,
自己的变化已经没有了。
容易被对方所乘。
关键是能不能做到周身的松活。
只有这样才能第一时间
既让对方摸不到力点而不被人所制;
同时也可以抽手击打其要害。
站桩多长时间?以舒适为准。
你站10分钟,站通了,站舒服了,10分钟就合适;
越站技巧越高,感觉越深。
一般要站好的话,要40分钟到一个钟头。
你要真得着这个东西了;
就无所谓站不站了。
你身上都形成这个习惯了。
所以我们练太极拳,练站桩;
要用到我们生活当中;
这就是: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包括太极拳对我们修养情操的要求;
乐观的精神;
这些都是从放松中获得的。
要把他们融汇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行动坐卧走、吃喝拉撒睡都是这个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9: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就是给自己练拳找根的过程。
如果把拳法的姿势多变比做枝繁叶茂;
那么树木无根而不能存活。
水不能无源,树不能无根。
练拳不能脚下没感觉。
脚下有了,身体基本也就有了。
只是时间的长短,境界的高低罢了。
真到了这个境界;
你连拳都无所谓盘与不盘。
你功夫上了身;
一动就是“这个”。
练上身了,你走着路也就练了。
走路也是练。
等于盘拳,等于站桩;
反过来也一样;
盘架子也等于站桩;
站桩也等于盘架子。
坐飞机上能打拳吗?
你就坐在座位上;
你“默拳”就行了。
你默拳,身上就能出盘拳的感觉。
合了才有这种感知。
它是一种劲路,不练是不会明白的。
注:什么是默拳呢?
从境界层次而言;
不盘拳,坐那里也能达到盘拳的效果;
这属于气练的层次。
气练必须基于体练。
是身体的全部打通之后的自然效果。
行拳是要向着行气去发展的。
开始是体练,气宜敛,神宜舒说的是这个。
而练对了逐渐就能达到气练的程度。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说的又是与之前不同的另一层次效果。
一层不到一层迷;
一层功夫一层理。
太极拳是一层一层往里扎的;
越级不行。
你身体上没有,你就觉得糊涂;
你想的也都是错的。
这东西不是想出来的;
是老师真教,加之自己真练练出来的。
任君聪慧赛颜回;
不遇真师莫妄猜。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