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拳到位时;
才能体悟太极拳的真松!
核心是“筋骨,关节,内脏”;
开始练拳之初;
主要以寻找“阻力”为主;
因为用力习惯;
开始总是不自觉用肌肉发力;
用肌肉做动作;
其实是背道而驰;
无法打开关节;
也就没有办法形成“大筋撑拔”。
“骨架”如弓架;
“大筋”如弓弦;
“开弓才可以放箭”!
骨缝不开,大筋不拉,缺乏动力;
在寻求阻力的过程中;
不可以使肌肉用力;
这就是入门的一个难点!
使“大筋”崩弹,则是重点;
一旦突破,如履平地;
只须练数量;
量变到质变;
进步显而易见的。
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发劲;
因为关节无法撑拔;
往往只是限于肌肉在用力;
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筋骨劲”;
甚至会因为硬拉而使得肌肉受伤。
太极拳中讲究“松”;
那种松的目的;
相信是为了更好打开骨节;
而不是为了松而松;
其实质也是为了更好“开弓”。
所以,要形成筋骨崩弹:
一是要肌肉“松”;
二是要有阻力;
三是紧中紧;
也就是拉紧大筋的过程;
离开此三者,筋骨难成!
拳友在练习“筋骨”的过程当中;
要牢牢抓住“紧中紧崩断弦”的劲意;
千万不能讲“松”;
松则无法拉起大筋;
而无法体会“弹”从何来。
同时又要求“肌肉”不能去用力;
那是不是矛盾呢?
其实质是通过肢体的“磨”形成阻力;
借助阻力使关节缝开;
这是一个关键点!
是阻力而不是肌肉力;
明白这其中的区别;
就能够事半功倍。
关节缝开,大筋崩弹;
能够产生细微的“嘭嘭”声;
这时候就要开始寻着声音打;
声音怎么大,怎么玩;
就等于找到了线索;
是提升的路径。
当劲力能够出来了;
就要去感受“大筋”的回弹力;
如同弹弓一样;
找到这感觉;
就能够将单面的发劲变成多方向的劲力;
并且可以做到一势多下;
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灵劲”!
真松就是"肌肉松""关节大筋紧";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构成。
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尺关节;
肱骨小头与桡骨关节凹构成肱桡关节;
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桡 尺近侧关节。
各关节面均覆盖一层关节软骨。
述三个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
关节囊上端分别附着于冠突窝、
桡窝和鹰嘴窝的上缘以及肱骨滑车内侧缘和肱骨小头外侧缘;
下端附着于尺骨滑车切迹关节面的边缘、鹰嘴、冠突的边缘;
以及桡骨环状韧带。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
两侧有韧带加强。
外侧为桡侧副韧带 ;
由肱骨外上髁至桡骨环状韧带;内侧为尺侧副韧带;
自肱 骨内上髁至尺骨冠突和鹰嘴。
此外,尚有桡骨环状韧带包绕桡 骨头的环状关节面;
将桡骨头紧紧束缚于尺骨桡切迹内。
该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
形成一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
容纳桡骨头在环内旋转而不易脱出。
人体分“根、中、梢”三节;
手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胯肩为根节;
一身中又分为三节,腿为根节,胯为中节,头为梢节。
分别对应两种发劲模式;
一种是“身备五弓”;
整体如弹簧的“崩弹劲”;
一种是起于腿蓄于胯,转于背,出于手的“梢节劲”;
无论哪种劲力;
最后都要通过“梢节”所表现出来;
当然,这个“梢节”也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
“梢为前锋,身是帅”;
梢节要硬,更要快;
硬可以通过钢珠包的练习来实现;
“快”可以盘练直接支配“梢节”的小关节来实现!
比如“肘”是直接支配手的;
那么,我们就要单独强化“肘关节”;
通过训练,使其“大筋”能够崩弹;
产生快速打击的能力!
所谓“起、随、追”;
关键在于“梢的起,根的追”上面;
“起”则要依靠梢节自身的崩弹;
劲力来源于“肘、膝”等关节的弹;
“追”则来自于由“胯脊”所主宰的身劲。
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好躯干;
注重“胯、脊”的崩弹;
同时也要注重肢节大筋的弹;
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肌肉用力”和“撑筋拔骨”是对立的两种劲力;
肌肉收缩紧张会导致关节被包裹紧而无法打开缝隙;
自然“大筋”也就无法产生崩弹的劲力。
所谓“阻力”;
简单理解就是“反方向”的力;
比如拉开“弓弦”需要力;
将弹簧压紧需要力;
将皮筋拉紧也需要力……;
这种“力”是产生“劲力”的先决条件;
缺少了这种力;
“筋骨力”就无法实现。
我们很多拳友在练拳时;
就是因为找不到“阻力”;
所以也就无法体会“筋骨劲”的存在;
处理好“筋骨劲”与“阻力”的关系;
练拳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