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9: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是个非常精密的结构;
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世界。
如果把我们人体的奥妙比做空中的无线信号;
而你不使用接收器就想去接收;
那么你永远都是痴心妄想,望号兴叹!

守中是前提,用中,指中,取中;
缺一不可,否则都不是武术。
比如你在墙上蹦来蹦去一样;
是身体和墙的接触,所以力都在身体;
力从地上起;
通过身体传达到墙;
所以手臂上是没有力的;
只有不用力的拳才有可能叫太极拳。
力从地起来,通过对方身体的传导到我身上;
再从我身上落到地下;
这是一个回路;
循环往复之间已经将彼此之劲道接通;
不丢不顶;
二人筋骨形成完美支撑;
节节贯穿,彼此的神意接通,水乳交融。
守中,用中,指中,取中。
手是两扇门,破门而入;
脚踏中门,武术就这点事。
在走化对方的时候不能太快否则就是丢;
不可太慢否则就是顶;
不丢不顶才能提现螺旋劲的奥妙;
才可以做出弹簧劲的效果,才是沾黏连随。
在防守中走化;
在走化中进攻;
支撑就是最重要的棚劲;
棚劲一有,其它劲也就自然有了;
棚劲没有,啥也不会有。
练拳不练功,没有功法等于零;
没有功力等于零。
棚劲不足的话,肘部就撑不开;
撑不开的话自己的中土就小,人就危险;
太极拳练对了的话;
身体健康会有很大改变;
中气十足,精神百倍;
筋强骨壮,延年益寿。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8: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松:
松的是肌肉; 
撑的是骨节; 
拔的是大筋.
太极拳以“松“入拳;
发劲的状态是“棉里藏针”;
归根到底,劲从何来?
还是由“筋骨崩弹”而来。
“松”的是肌肉;
撑的是骨节;
拔的是大筋;
发的是惊颤劲。
练拳时要像衣杆上挂着的衣服;
迎风飘扬,但架子还在;
其要领无非是身体骨节的“撑拔”不能丢;
如同蓄势待发的“弓”;
如崩紧的弦;
丝毫的触动均可崩发;
这样的拳;
才更加接近人体的本能;
将潜力开发出来。
练拳要达到“天地为之一宽”的境界;
不是技巧能够给予的;
要从开发人体根本的结构做起;
具备虎豹的迅猛敏捷;
才能真正算功夫上身了;
才能为别人所不能为!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9: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到位时,才能体悟太极拳的真松!
人体的运动构架由骨骼、关节、肌肉组成;
肌肉以“松紧变化”为主;
产生“爆发力”;
这在体育运动当中比较多见。
而练习太极拳拳:
第一步却是“撑筋拔骨”;
是“紧中紧,崩断弦”的节奏;
太极拳盘练由“硬式”开始;
随着撑开骨节;
拔起大筋数量的累积;
由量变到质变;
关节活动范围增加;
关节间连接的“大筋”拔长;
关节开始表现出不曾有的“松活”。
筋长一寸,力大无穷;
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在运动时可以表现出来
“猫”一般的“松沉、轻灵”;
可以做到“静如处子,动如山崩”。
究其实质:
“松”是在“紧”的基础上盘练出来的;
关节大筋的崩弹取决于关节撑开的程度;
此时的“松与紧”就能够同时存在;
“肌肉”是松的;
但“关节大筋”却是崩紧的;
这样的“松”,才是真的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到位时;

才能体悟太极拳的真松!

核心是“筋骨,关节,内脏”;

开始练拳之初;

主要以寻找“阻力”为主;

因为用力习惯;

开始总是不自觉用肌肉发力;

用肌肉做动作;

其实是背道而驰;

无法打开关节;

也就没有办法形成“大筋撑拔”。

“骨架”如弓架;

“大筋”如弓弦;

“开弓才可以放箭”!

骨缝不开,大筋不拉,缺乏动力;

在寻求阻力的过程中;

不可以使肌肉用力;

这就是入门的一个难点!

使“大筋”崩弹,则是重点;

一旦突破,如履平地;

只须练数量;

量变到质变;

进步显而易见的。

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发劲;

因为关节无法撑拔;

往往只是限于肌肉在用力;

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筋骨劲”;

甚至会因为硬拉而使得肌肉受伤。

太极拳中讲究“松”;

那种松的目的;

相信是为了更好打开骨节;

而不是为了松而松;

其实质也是为了更好“开弓”。

所以,要形成筋骨崩弹:

一是要肌肉“松”;

二是要有阻力;

三是紧中紧;

也就是拉紧大筋的过程;

离开此三者,筋骨难成!

拳友在练习“筋骨”的过程当中;

要牢牢抓住“紧中紧崩断弦”的劲意;

千万不能讲“松”;

松则无法拉起大筋;

而无法体会“弹”从何来。

同时又要求“肌肉”不能去用力;

那是不是矛盾呢?

其实质是通过肢体的“磨”形成阻力;

借助阻力使关节缝开;

这是一个关键点!

是阻力而不是肌肉力;

明白这其中的区别;

就能够事半功倍。

关节缝开,大筋崩弹;

能够产生细微的“嘭嘭”声;

这时候就要开始寻着声音打;

声音怎么大,怎么玩;

就等于找到了线索;

是提升的路径。

当劲力能够出来了;

就要去感受“大筋”的回弹力;

如同弹弓一样;

找到这感觉;

就能够将单面的发劲变成多方向的劲力;

并且可以做到一势多下;

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灵劲”!



真松就是"肌肉松""关节大筋紧";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构成。

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尺关节;

肱骨小头与桡骨关节凹构成肱桡关节;

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桡 尺近侧关节。

各关节面均覆盖一层关节软骨。

述三个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

关节囊上端分别附着于冠突窝、

桡窝和鹰嘴窝的上缘以及肱骨滑车内侧缘和肱骨小头外侧缘;

下端附着于尺骨滑车切迹关节面的边缘、鹰嘴、冠突的边缘;

以及桡骨环状韧带。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

两侧有韧带加强。

外侧为桡侧副韧带 ;

由肱骨外上髁至桡骨环状韧带;内侧为尺侧副韧带;

自肱 骨内上髁至尺骨冠突和鹰嘴。

此外,尚有桡骨环状韧带包绕桡 骨头的环状关节面;

将桡骨头紧紧束缚于尺骨桡切迹内。

该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

形成一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

容纳桡骨头在环内旋转而不易脱出。

人体分“根、中、梢”三节;

手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胯肩为根节;

一身中又分为三节,腿为根节,胯为中节,头为梢节。

分别对应两种发劲模式;

一种是“身备五弓”;

整体如弹簧的“崩弹劲”;

一种是起于腿蓄于胯,转于背,出于手的“梢节劲”;

无论哪种劲力;

最后都要通过“梢节”所表现出来;

当然,这个“梢节”也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

“梢为前锋,身是帅”;

梢节要硬,更要快;

硬可以通过钢珠包的练习来实现;

“快”可以盘练直接支配“梢节”的小关节来实现!

比如“肘”是直接支配手的;

那么,我们就要单独强化“肘关节”;

通过训练,使其“大筋”能够崩弹;

产生快速打击的能力!

所谓“起、随、追”;

关键在于“梢的起,根的追”上面;

“起”则要依靠梢节自身的崩弹;

劲力来源于“肘、膝”等关节的弹;

“追”则来自于由“胯脊”所主宰的身劲。

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好躯干;

注重“胯、脊”的崩弹;

同时也要注重肢节大筋的弹;

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肌肉用力”和“撑筋拔骨”是对立的两种劲力;

肌肉收缩紧张会导致关节被包裹紧而无法打开缝隙;

自然“大筋”也就无法产生崩弹的劲力。

所谓“阻力”;

简单理解就是“反方向”的力;

比如拉开“弓弦”需要力;

将弹簧压紧需要力;

将皮筋拉紧也需要力……;

这种“力”是产生“劲力”的先决条件;

缺少了这种力;

“筋骨力”就无法实现。

我们很多拳友在练拳时;

就是因为找不到“阻力”;

所以也就无法体会“筋骨劲”的存在;

处理好“筋骨劲”与“阻力”的关系;

练拳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10: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
行的是一种心境;
品的是一种韵味;
练的是一种文化。
她净化了身心;
剔去了烦恼疲惫;
留下的是轻松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1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
深沉悠远,心静如水;
练过方知苦涩中略含甘甜;
深沉中尤记清醒;
气定神闲,物我两忘?
太极拳如人生;
刚柔相济,清澈刚烈;
看似清澈温柔;
又不乏烈性;
只有练者静静品味;
冷暖自知。
拳如人生路需要慢慢走;
不要忽略道旁的风景;
要学会欣赏,学会品味。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14: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太极拳的体悟;
练拳贵在专一;
专一则精熟;
精熟而意味日出;
心得无穷。
练功夫疏不得;
能得一刻便练一刻。
练拳须用定力;
定则静,静则生;
不但静中能静;
且在动中亦能静。
练拳必求心静;
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
运动先求松静;
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
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
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
习武之道无他;
求其专心而已。
学拳性要顽钝;
不可取巧;
取巧则粗心浮气;
只见俏皮,难得精髓矣。
时时揣摩审察;
此处神到则气到;
气到则力坚。
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灵活。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16: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功不练拳;
用劲不用力;
劲就好比一个网兜,
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
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
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劲;
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
一用力便陷于局部。
百会会阴一线穿;
若能此两处不偏倚;
也就是立身中正!
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
练拳术不在形式;
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这就是拳势!
神气圆满,形式虽方;
而亦能活动无滞。
神气不足;
就是形式虽圆;
动作亦不能灵通也。
这就是断劲!
意在蓄神耳。
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
练时眼不可散乱;
将视一极点处;
将神气定住;
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
虎口棚圆;
随呼吸张弛;
但不可外露于形。
这样练习日久;
既得柔,又得刚;
虚实兼备!
若一味用力,
则日久只得拙力;
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
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
单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
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
谓之练势;
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
谓之练气;
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
谓之练理;
或酌式想象而练之,
谓之练机。
不练势则势不稳。
不练气则气不接;
不练机则机不灵;
不练理则理不通。
俱有次序;
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
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
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练拳需要先明理就是此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12: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为什么需要虚领顶颈:
虚领顶颈;气沉丹田"是太极拳最关键的要素;
是上下相承的一个整体。
用体态姿势来褒贬人的外貌时:
多把"头歪脖扭",
"低头猫腰"‘,
"缩肩弓背"、"藏头缩尾"等词做贬义!
而把"机灵"、"精神"。
"气宇轩昂"等词做褒义。
被夸好的人都应该是"挺胸拔背"。
"头直顶圆"、"两眼圆睁"给人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
这种人只能是健壮的运动员或武术运动员的外貌。
太极拳的要求有点差异;
不是挺胸收腹、两肩向后,
头项挺直、眼睛圆睁,
把一派"尚武精神"显露于外;
而是向上的"虚领"大椎穴;
使之朝上方垂直于苍穹;
此处好像被系悬起来一样;
如同玉树挂宝衣一样;
用意轻轻顶起一个气球;
因此又叫"顶头悬"。
顶悬头正,纲举则目张;
如同衣服架的挂钩一样;
四肢百骸才能灵活地运动;
各经百脉才能通畅运行。

我经过多年练拳的体悟:
认为盘练太极拳做到“虚领顶颈”有三个好处。
首先,做到“虚领顶颈”有利于动作的规范。
太极拳的身法要领是“立身中正”;
中正才能安舒;
怎么才能做到 “中正安舒”“立身中正“呢?
最主要的就是头要领起来。
头是一身的主帅;
做很多动作都是头领起来才能完成的;
武术中的一些翻转动作,
就是需要用头带领的。
太极拳强调”虚领顶颈”;
就是要求头虚虚地领起来;
这样就能有利于动作的规范;
有利于“立身中正”。
如果行拳时摇头晃脑,
那么就很难做到立身中正。
所以“虚领顶颈”是规范地练习太极拳的必须。
做到“虚领顶颈”;
就能够把人的精神提起来;
表现出人的精神、气质和武术的韵味。
“虚领顶颈”更有利于阴阳平衡;
对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12: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14 12:05
修炼太极拳为什么需要虚领顶颈:
虚领顶颈;气沉丹田"是太极拳最关键的要素;
是上下相承的一个整体。

练拳外形上的“虚领顶颈”和内在的阴阳平衡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许多人不太了解的。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重视“气沉丹田”;
都讲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但大都不重视“虚领顶颈“。
其实,“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相反相成的。
如果只重视“气沉丹田”;
没有向上的“虚领顶颈”;
那么阴阳就不能平衡。
沉和领是相反的。
是对立的统一;
太极拳充满了哲理;
太极拳是智慧之拳,是哲理之拳。

太极拳包含了哲学、力学、中医学、兵学和美学!
在这五个方面;
哲学是统领。
哲学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运用到太极拳中:
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一只手向前挤,
另一只手要辅助;
还有捋的动作;
这些都是“相辅相成”。
然而太极拳更多的是“相反相成”;
比如:野马分鬃,一手捌,一手採;
这就是相反相成;
还有很多动作都是有对拉拔长的动作意识。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也是一种相反相成。
只有做到既“气沉丹田”又“虚领顶颈”,
才能达到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养生健身的关键。
因为“虚领顶颈”是阳气上升;
“气沉丹田”是阴气下降。
或者反之阴升阳降;
阴阳平衡,生命才能旺盛。
因为阴阳平衡是和谐运动。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