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12: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14 12:23
练拳外形上的“虚领顶颈”和内在的阴阳平衡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许多人不太了解的。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 ...

练拳做到“虚领顶颈”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
为什么呢?
因为“虚领顶颈”锻炼了人的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
练习太极拳能够涵养人的精气神;
其中的关键就是”虚领顶颈”这个要领。
练习太极拳注重眼神;
要眼领手随。
而做到眼领手随;
就要求”虚领顶颈”;
把精神提起来。
太极拳的“神宜内敛,气沉丹田”。
这个要求能提高腹脑的机能。
人不仅有大脑,还有腹脑;
古话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人的学问是藏在肚子里的。
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太极拳通过”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练习;
能加强内脏各个器官的功能;
对人的大脑有保健作用;
人有腹脑。
中医讲:神聚则生,神散则亡。
“虚领顶颈”有利于神意的锻炼。
所以,太极拳能够养生;
除了锻炼肢体、有氧运动;
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人的精气神。
而锻炼精气神的关键是“虚领顶颈”
一一精神领起来了;
人就精足神聚;
自然能长寿。
如果练拳时低头猫腰,
或者摇头晃脑,
则精神萎靡,神意涣散;
那就不利于培养人的精气神。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1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
如果也注意大椎领起。
这样你就能时时刻刻做到“虚领顶颈”提起精神;
太极拳的练习要领也就引入到了日常的生活当中。
练太极拳时,
如果意惯大椎也为了不至于动作过度;
也是太极拳柔和的运动,无过不及;
太极拳生活化一一
平时的行止坐卧,
以及在和人聊天时;
都注意“大椎领起”;
自然就微收下颌,
神就贯顶,气就下沉。
这样就能时时刻刻练习太极拳。
用心意练拳就是把太极拳的要领运用到生活中;
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比如,“虚领顶颈””立身中正”等要求;
在行止坐卧的日常生活中,
都要注意到。
当然个别的时候,
身体也是有斜的姿势的。
但这是斜中正一一
不管身体如何歪斜;
百会穴和长强穴都在一条直线上。
这叫“中正之偏”。
拳式中的击地锤等,
都是这种“中正之偏”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还是要领住大椎;
练拳时贯穿始终。
做到了“虚领顶颈”;
就能做到形正劲整,气血通畅。
气血贯通百病消;
身心健康有保障。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19: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追求“由脚而腿而腰”!
太极拳的动态不使劲放松;
肢体既要活动;
部分又要不用力。
为什么?
人体能够发生动量传递是能源学所确定的;
如果一个人不会静态放松;
要学会发动量传递几乎是不可能的。
动量传递存在于运动中;
是太极拳则就是追求几乎完全地使用动量传递;
从而使到手臂既发生涯动又不用力;
这样“不用力”而发生的动作对于太极拳才是准确的。
“不用力”是太极拳入门的一道很难过的但又必须首先要过的门坎。
而要过“不用力”这道门坎;
就必需要过控制“如练一气”的发生和“由脚而腿而腰”传递的门坎。
学习太极拳,首先必须要学习“不用力”;
而学习“不用力”,则必须先要战胜主动
与学习“由脚而腿而腰”之“如练一气”的发生和传递。
必须明白“由脚而腿而腰”的学习锻炼
是十分不容易的。
人体发生动量传递的必要条件是身体各相干环节的“相向运动”;
也就是各环节互相的副作用;
刚柔相济;
如脚松沉向下蹬撑;
必然涌现脚向上的力而逐节作用到胯;
胯的下沉与这股力反作用又使得这股力往上传;
脊柱节节的下沉后撑
又使得这股力节节发生彼此反作用而持续往上传;
由于头的不下沉;
头颈肌肉的下沉;
肩的下沉与这股力又发生反作用;
这股力就传递到手臂了;
而脚向下松沉蹬撑其实是以脊柱与肩的沉;
头的不沉、全身的放松;
地球引力引起的自重从而全身的内力
下沉蓄存于腹部为动力的。
这一过程中身材内部各环节在神经反应的作用下
都发生着和谐的互为反相的好像在原位的运动;
就这样,全身放松引起的向下的内力
与重力同时发生了向上传递的力;
这股力在全身“相向运动”的作用下;
就像海浪,后浪推前浪;
一浪接一浪地传递到手了。
这种力的传递锻炼开始阶段身体外形有明显的变化;
随着功夫的提高;
会达到形状很难察看到变化的水平。
显然这种力的发生利用与正常用力是很不同的;
是必须要转变人与生俱来积重难返的肢体活动局部用力的无条件反射;
慢慢地树立陌生的新的条件反射。
这就是“用意”包含了这种“由脚而腿而腰”的“相向运动”的
神经反应的锻炼由开始有意识的自发节制;
徐徐形成无意识的不假考虑的潜意识的掌握。
要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确切实是所说的“得来不觉费功夫”的;
也就是要消耗很多时日和精神的。
然而,学习太极拳必须从此而始;
只有这样才是正式开始了太极拳的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1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追求“由脚而腿而腰”!
太极拳的动态不使劲放松;
肢体既要活动;
部分又要不用力。
为什么?
人体能够发生动量传递是能源学所确定的;
如果一个人不会静态放松;
要学会发动量传递几乎是不可能的。
动量传递存在于运动中;
是太极拳则就是追求几乎完全地使用动量传递;
从而使到手臂既发生涯动又不用力;
这样“不用力”而发生的动作对于太极拳才是准确的。
“不用力”是太极拳入门的一道很难过的但又必须首先要过的门坎。
而要过“不用力”这道门坎;
就必需要过控制“如练一气”的发生和“由脚而腿而腰”传递的门坎。
学习太极拳,首先必须要学习“不用力”;
而学习“不用力”,则必须先要战胜主动
与学习“由脚而腿而腰”之“如练一气”的发生和传递。
必须明白“由脚而腿而腰”的学习锻炼
是十分不容易的。
人体发生动量传递的必要条件是身体各相干环节的“相向运动”;
也就是各环节互相的副作用;
刚柔相济;
如脚松沉向下蹬撑;
必然涌现脚向上的力而逐节作用到胯;
胯的下沉与这股力反作用又使得这股力往上传;
脊柱节节的下沉后撑
又使得这股力节节发生彼此反作用而持续往上传;
由于头的不下沉;
头颈肌肉的下沉;
肩的下沉与这股力又发生反作用;
这股力就传递到手臂了;
而脚向下松沉蹬撑其实是以脊柱与肩的沉;
头的不沉、全身的放松;
地球引力引起的自重从而全身的内力
下沉蓄存于腹部为动力的。
这一过程中身材内部各环节在神经反应的作用下
都发生着和谐的互为反相的好像在原位的运动;
就这样,全身放松引起的向下的内力
与重力同时发生了向上传递的力;
这股力在全身“相向运动”的作用下;
就像海浪,后浪推前浪;
一浪接一浪地传递到手了。
这种力的传递锻炼开始阶段身体外形有明显的变化;
随着功夫的提高;
会达到形状很难察看到变化的水平。
显然这种力的发生利用与正常用力是很不同的;
是必须要转变人与生俱来积重难返的肢体活动局部用力的无条件反射;
慢慢地树立陌生的新的条件反射。
这就是“用意”包含了这种“由脚而腿而腰”的“相向运动”的
神经反应的锻炼由开始有意识的自发节制;
徐徐形成无意识的不假考虑的潜意识的掌握。
要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确切实是所说的“得来不觉费功夫”的;
也就是要消耗很多时日和精神的。
然而,学习太极拳必须从此而始;
只有这样才是正式开始了太极拳的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1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要做到“七微含”
一:下颚微内含
这个内含不是下颚主动向后收回,
而是大椎领住,带动下颚向后收;
如此促成太极拳十要之虚领顶颈。
下颚微内含后;
不仅神态庄严大气;
而且起到保护喉头的关键作用。
二:肩窝微内含
肩窝处在主躯干与上肢肩关节的连接处;
肩窝微内含自然形成含胸拔背的要求;
促使上身得以放松,而不是起强劲。
三:肘窝微内含
肘窝微内含后;
引发出沉肩坠肘要领的体现;
使得上肢前节有力;
促进了整劲的形成。
四:掌心微内含
掌心微内含不仅体现出太极拳含而不发、大气饱满的特点;
从养生角度看同时做到了便于气血周流到四稍;
真气不外泄,内气吞吐自如的状态。
五:胯根微内含
胯根一般也称之为腹股沟;
在行拳过程中胯根微内含做好了;
会使身体上下肢气血流通下盘稳固;
松腰胯也就会水到渠成做好。
做到了胯根微内含可以起到保护膝关节的作用。
六:膝窝微内含
膝窝与膝盖是身体阴阳对称的两方面:
膝窝微内含后促使小腿更好地得到放松,下肢富有弹性。
比如在做弓步时后方腿切记不可蹬直;
尤其在做单腿支撑直立和旋转时,
切记不可蹬直膝关节。
七:脚心微内含
由于脚时刻承载着全身的运行工作;
所以脚心微内含能否做好;
对全身整劲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实腿时脚心微内含;
可以起到吸盘的作用;
同时脚背拱起承载身体重量。
虚腿脚心微内含,
可以使下肢彻底放松,
气血周流而不息。
以上七个位置;
在太极拳里就是被形象地描述为的七星:
即头、肩、肘、手、胯、膝、脚。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充分说明这七个部位的重要性;
要时刻关照。
这七个部位做到了微内含;
就会使我们身体的放松进入一个崭新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09: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和善良是装不了的;
哪怕装的了一时也装不了一世。
发自内心对任何一个人都尊重的人;
自然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世界上无价的东西不多;
真诚和善良却一定是。 
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如何回报你;
你付出的善良里,藏着你未来的路。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14: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的核心要点。
站桩先正尾椎
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
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
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
脑袋自然会后仰;
两手自然会高抬;
然后下巴向前一钩;
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
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
脊椎就是一条大龙;
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站桩勿求速效;
站桩要“拿劲”;
什么是“拿劲”呢?
“你抱过人没有?”
这个“抱”字,不是两条胳膊使劲;
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
这是对站桩“拿劲”的比喻;
拿住这个劲,一站就能滋养人。
站桩要有生机;
即站桩要时常浑身抖一抖。
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
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
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
其实比武发力;
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15: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应该做到的四逢:
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逢定必合!
“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和“逢定必松沉”。
“逢转必沉”是重点;
一、逢转必沉
我们首先搞清楚什么是转?
转也就是转换;
这个转换应该是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步伐的转换;
另一个方面是重心的转换。
“沉”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松胯下沉。
我们站着不动怎么能沉呢?
把“胯一松”身体就会沉。
“松胯下沉”的目的;
就是你“腿脚落地”能使上劲;
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练习太极拳时所有的力源
都来自于“腿脚落地”;
没有腿脚落地你就没有裆劲!
松胯下沉以后:
有时胸向不发生变化;
有的时候胸向发生变化;
实腿的胯一松一沉;
“松”是“因”;
“沉”是“果”!
“一松”身体就会往下沉;
这一沉我的胸向没有发生变化;
这个重心的移动就叫“裆走锅底”或叫“胯走下弧”。
另外一种是这个胯一松;
身体往下沉;
在沉的同时会发生身体胸向的偏转;
这就是我说的带脉旋转;
这个松胯下沉走的是“胯走后下弧”。
松胯下沉后如果你的胸向不变;
叫“胯走下弧”;
如果你的胸向发生了变化;
叫“胯走后下弧”或者说叫“裆走后下弧”。
这就是带脉旋转。
松胯下沉后胸向发生改变和不改变之间的区别:
胸向不发生变化;
在你的实腿上只是一个地面的反弹力;
有了这个反弹力你的腿落地就能使上劲;
你的胯一松一沉就相当于给了地面一个力;
地面就会给你一个反弹力;
我们借着这个“反弹力”;
腿蹬地就能使上劲了。
松胯下沉的同时你的胸向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发生了偏转、旋转;
在脚上会产生什么东西?
如果你的胸向发生变化;
在你的脚掌上就多了一个东西;
身体上身在旋转时;
如果说我腿脚不固定的话;
它是随着我上身的旋转;
下面脚掌也跟着转动;
很自然的一起动。
如果我们把腿和脚给它固定住;
身体上身的旋转就会在你的脚掌上产生一个“搓地”的劲。
这个“搓地”的劲和身体下沉地面给你的反弹力;
两个东西叠加在一起;
使你的腿脚蹬地会更有劲。
“裆走下弧”是;
只要实腿的胯一松一沉;
腿脚落地就有力源了。
太极拳应该提倡的是螺旋缠丝;
不管是前后的弓箭步还是左右的平步;
讲究的是旋转;
所以采用“裆走后下弧”比较多;
就是所谓的“睡∞字”。
我们所说的为什么要“逢转必沉”;
道理就在这里:
就是我们的腿蹬地能够使上劲;
这是我们“逢转必沉”最核心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练太极拳力源在于腿脚落地;
这就是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
都是为了腿脚落地能够使上劲!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逢转必沉”的原理。
旋转下沉在你的脚掌上会产生两个力量:
一个是脚掌搓地的劲,这是由旋转造成的;
一个是下沉之后地面给你一个反弹力;
如果你的膝盖没有棚住;
这两个力量都没了。
这就是我说的膝盖需要相住原因!
原因是你的脚掌内侧悬空了。
所以我们练习两胯旋转虚实的时候;
下盘一定要相膝才能棚住膝盖;
不棚住膝盖你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这个东西。
膝盖只要一动地面的反弹力也好;
脚掌搓地的劲也好;
都荡然无存了!
所以下盘相膝是我们练习两胯旋转虚实的关键。
棚住膝盖可以防止膝盖损伤!
膝盖棚住好了之后;
你怎么练都伤不到膝盖;
你可以永远摆脱膝盖疼
对练习太极拳所产生的困扰;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
你要彻底解决膝盖疼的问题;
就要学会旋转两胯。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15: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18 15:55
修炼太极拳应该做到的四逢:
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逢定必合!
“逢转必沉”、“逢沉必领”、“ ...


二、逢沉必领:
“逢沉必领”,这个“沉”指的是
我们整个身体往下沉。
“领”指什么呢?
指“大椎”。
身体往下沉的时候意惯大椎往上领;
也就是说身体往下沉的时候;
你的大椎不能跟着一块往下沉。
大椎领其实是大椎没有动;
是身体往下沉显得你的大椎往上领了。
这个最典型的就是撇身锤有一个动作;
大家看“撇身锤”把两手分开之后;
两手先往上再在胸前交叉相合;
这个手打开之后你的右胯一松一沉;
意惯大椎,手腕一刁;
然后左胯再一松一沉;
意惯大椎,手腕再一刁;
两手就起来了;
这就是叫“逢沉必领”。
身体往下沉,大椎往上领。
三、逢起必落:
“逢起必落”,其实就是“逢上必下”;
有两句话:一个是“逢上必下”;
另一个是“逢前必后”;
其实讲的都是指如何保持你底盘的稳定。
我们看一个“逢前必后”的例子:
“如封似闭”最后一个动作就是双掌螺旋前推;
双掌落点螺旋前推的时候
如果我们身体没有变化;
你这个推就是一个胳膊上的劲。
假设你的前面有一个人;
一推你的重心就会向后倒。
但是如果你要“逢前必后”的话;
这个推既有力量;
你的重心底盘还会非常的稳定。
双手落点螺旋向前推的时候;
“必后”是指什么?
是指腰、臀向后,尾闾后坐既往后又往下;
这就是“逢前必后”。“逢上必下”。
如金钢捣碓在“提膝举掌”的时候;
落是落哪呢?
就是尾闾往下落;
其实实现的方法就是一个旋转下沉;
实腿一旋一沉;
重心坐在实腿;
这样你再提、再举身体都不会有起伏。
我们练拳的时候;
看单腿支撑的金鸡独立;
首先是实腿有一个旋转下沉;
把重心坐到你的实腿上再往上起;
这就是“逢上必下”;
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逢起必落”。
“金钢捣碓”的起式;
双手往上掤身体尾闾落;
这就是“逢起必落”;
这样可以保持你底盘的稳定。
“逢前必后”与“逢上必下”;
它既是一个对拉劲;
又可以保持你底盘的稳定。

四、逢定必松沉
“逢定必松沉”也就是“逢定必合”;
这个“合”就是合裆;
裆一合身体必松沉。
像懒扎衣、单鞭这种定式;
最后定式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松沉;
而这种“逢定必松沉”又是和下面一个拳式的连接。
看一下懒扎衣重心由左向右移;
打开之后右胯合住了;
重心旋到位了;
然后左胯一松一落,
就是一个松沉。
看搂膝坳步:
重心由前往后移;
前腿一个旋转下沉;
移重心到中间;
旋转右胯把重心坐死;
收脚、坐腕、下沉;
接着这个下沉把上三步连接起来;
右胯一转、往下一捋、上三步。
所以“逢定必松沉”;
这个松沉是在定式的时候所必须的。
又是两个拳式之间的一个连接;
我们要想在练拳的过程当中劲不断、连贯圆活;
“逢定必松沉”是非常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6: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练好太极拳的四个条件:
1、  感应能力、视觉能力、触觉能力
2、  技法能力:顾中有打,打就是顾,一招三势(三劲)
3、  体能发挥,鼓荡丹田气,振动四梢功;
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处不弹簧。
4、  灵动性:如蛟龙、似熙凤、如卷旗、似点灯;
如幽灵鬼怪,似狡兔游龙。
二、光说不练假把式;
光练不说傻把式;
又说又练真把式。
三、气如九曲珠,无所不至;
气遍全身为要旨,不得要旨不能说有所得。
这个要旨就是调息功夫,妙在一呼一吸之间。
四、发力时气沉丹田,力聚命门;力由脊发;
谓之三心功夫:脚心、手心、腰心;
脚心之力贯于腰心;
腰心之力贯于膀背;
膀背之力贯于手心。
五、手法
出手互楞手,回手如干勾;
出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毛;
出手如迅雷。
六、行拳时无断续出,无凸凹处,无病态处;
一套一套不为拳;
打三挟两不为拳;
拳拳呼应方为拳;
进退往复,上下折迭。
七、关于步法:
迈步如猫行,落地如生根;
八面转换,八面支撑。
八、关于盘法:
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
离开己身不是道;
执着己身事更糟;
先单盘,后双盘;
然后随心所欲盘;
任意串插,任意转换。
九、与敌交手,舍己从人;
顺乎自然,顺从于对方;
后发制人;
对方是客观存在的,先打你是自然的。
十、关于练法:
功夫久积而后成;
气于直养而无害;
要形松意惯;
无意当中求真意;
无力当中求有力;
形似龙形,性如虎性;
一枝动百枝摇;
一动浑身无有不动。
十一、练好拳的五个表现
形如狸猫捕鼠;
神如灵蛇惊变;
意如猛虎搜山;
气如横旋回流;
力如闷雷崩空。
十二、与对手交手时:
神不可外溢;
意不可漏形;
形不可破体;
力不可出尖。
十三、练形不如练心;
体练不如心练。
非笔墨难以形容;
非亲传口授不能相授。
数十年纯功不入门墙,
皆门外汉;
十四、关于发劲:
裹钻之劲,穿透力;
力聚一点,抛掷劲、发放力。
十五、发劲如放箭;
蓄势如抽丝;
圆活之中不失其棱角;
变化之中不失其自然。
突然之中不失其流畅;
拳打三节不见形;
若见其形不如人;
打得是冷弹脆快;
攻得是急中又急;
刻不容缓,进者退,顾者用;
逗引埋伏,粘连急进;
动无定势,势无定形;
使敌人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如同电击。
最高境界:
遇刚则缠绕;
遇柔则筋抖。
身法、手法、步法、眼法、要高度协调统一;
敌看我扑朔迷离;
我看敌灵猫捕鼠。
十六、体会拳劲
行如水中走;
意为逆力行。
人为编造皆为假;
唯有本能方为真。
鱼劲(整体力):
一理、二气、三节、
四梢、五行、六合;
七理、八劲、九宫、十相。
一理:打拳不知其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二气:将气势、力气用在一呼一吸之间。
五行:金为铁锤下砸之意;
火为爆发劲,快劲;
水为柔和劲,无孔不入。
木为肝取断意。
土为大地的反弹力。
十七,金刚捣坠:
上打咽喉,下打阴;
左右两肋并中心;
下打两胯和两膝;
攻内打弱,脑后一掌见真魂。
十八、所谓棚劲:
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
开合一定间;
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
十九、松即是紧,紧即是松;
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虚即是实;
实虚虚实得中平;
空而灵,虚而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