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6: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4-19 16:20
一、练好太极拳的四个条件:
1、  感应能力、视觉能力、触觉能力
2、  技法能力:顾中有打,打就是顾,一 ...

太极拳套路可不是用来表演的!
太极拳有没有入门是有标准的。
在行拳走架时松静沉稳;
气势浑厚饱满;
全身溶为一体,打出整劲;
开合缠绕招式纯熟;
精神领起,内气鼓荡;
一动一太极。
做到这些才是拳化上身!
还不是高手,只是入门第一步;
后面还有更高的东西要练。
可叹有多少人练了一辈子;
连门都没有进。
不要追求感觉,那是虚幻的;
也不要奢谈懂劲神明。
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练出来的;
也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十三势总劲为“中”;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庸之道。
立身中正是超越所有要领和技法的总纲;
不能曲解,钻牛角尖。
太极拳技击要做到得机得势;
力无虚发;
发力须注意时机:
1,对方露出空档;
2,对方被你控制,已无法变招;
3,对方被你牵动拔跟,已处于失势;
4,自己处于最佳发力位置;
因为太极拳发力求个平衡,
故发力后自己还是保持中正,
不给对方有机可乘。
万一没击中;
只要对方未变招前连击,不要有抽回的动作;
一松就打;
如对方已变招,则粘上去,走化。
注意松沉。
一个开合完成,接松沉;
心气连身体下落到跟。
再接下一个开合;
动作间断开,以意相连。
什么是松?
在内功未练成前是做不到真正的松的;
功有多少,松有多少;
大松者,有强大的内功也;
所谓一有百有。
练得圆活了,自然就松下来了。
这也是推掉僵劲的一种方法。
如何练出功夫?
有不同的方法;
但主要还是从拳架中来;
练出沉劲,整劲;
练功首先把拳化上身;
这需要10年左右时间;
故短时间就有这样那样感觉的都是错觉;
真正经络通了是没有感觉的。
技击无非力度,速度;
太极拳也不例外。
力度就是功力;
速度就是神经反应。
太极拳浩瀚的理论和盘练方法最终是为此服务的;
千万别陷在“松懈”的陷井里出不来。
太极拳套路不是表演!!!
也不是练几个技击动作;
它是领悟太极拳内涵的一个过程;
是一种修炼的方法;
心浮气燥之人如何解得!
套路练习非常重要;
它在运动中内气默默运行;
聚散鼓荡,形成浑厚的太极内功。
通过套路练习;
熟练掌握千变万化的规律;
应用到技击实践中去;
既使绝世高手,
也不会放松套路的研究。
太极拳之奥秘就在套路中。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9: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缠丝劲”:
“缠丝劲”俗称太极拳内功;
讲究“气功、劲功、意功”三者合为一体。
尤其在太极拳的运动中;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缠丝劲”的运用法则;
在其修练的不同层次中;
缠丝劲则有着不同的含义。
先看 “缠丝劲”的类别:
太极拳缠丝法也。
有进退缠、左右缠;
上下缠、里外缠;
大小缠、顺逆缠。
主要还是顺缠和逆缠;
其余五对都是方位性缠法;
都是以顺缠和逆缠相结合而形成的。
掌握了顺逆缠法的练法;
也就找到了练习缠丝功的捷径了。
1:缠丝身形:
“缠丝劲”又被称为“麻花劲”;
取其缠绕象形之意;
说明多股阴阳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
它的运动模式则是
根梢(节)拧转,中节随动。
运动时类似“麻花钻”原理;
钻头工作时,沿其中轴线螺旋下降;
物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步螺旋上升;
身体同时螺旋下沉;
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
这就是身躯与四肢缠丝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练法:手上的“缠丝劲”:
太极拳的手型:
要求五指松直舒展;
掌似瓦楞(抓拿手型);
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
无论顺缠丝或逆缠丝;
都必须要求在缠到位的一瞬间;
劲达松于中指肚;
意加气沉丹田,丹田内转;
气机一旋经劳宫穴缠回腰间与丹田。
2:上下肢的“缠丝劲”:
旋腕转膀,旋腰转脊;
旋踝转膝同步做出立体螺旋缠丝身形来。
3、缠丝入骨:
太极拳对四肢运动总的要求是:
腰为动力,稍节领劲;
手随神往,足从手运。
以达缠丝入骨的洗髓效果。
练法:要求我们练拳要做到“缠丝入骨、缠中再缠。”
每个动作都要在丹田内气的作用下;
做到缠拧到位;
缠到不能再缠拧为止;
要尽量加大缠丝的深度、密度;
每一个动作的顺逆缠丝;
都要缠到骨缝里边去。
4、运劲无慌:
以心运身,以身运手;
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
不外乎顺缠与逆缠;
出劲为顺缠;
入劲为逆缠。
从身法上来讲,大致可分为:
上肢的出入劲:
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
入劲为“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

下肢的的出入劲:
出劲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
以足趾领功(出步时尤为多见)”;
入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
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

腰劲的的出入劲:
出入劲更为重要;
注重两肾气滚动;
催动两腰眼(隙)互相传递;
各领半身转动。
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
同时入劲,反之亦然。

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是:
明其阳而注其阴;
知其前而注其后;
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
5、"缠丝劲"精髓合劲:
谁能合,谁能赢。
全身合好了劲力;
整劲就上身了。
引进落空合即出!
全身缠丝练拳
是获得合劲、整劲最好的方法。
在练拳的过程中:
必须细心体察;
全身处处都是螺旋缠丝劲;
让每一个动作都在螺旋缠丝中慢慢地;
密密地运行劲力;
这样你的拳就会越练越充实;
内劲越练越足;
练拳的兴趣就会越练越浓;
这样练下去;
就会把拳行得既规矩,
又有劲道和气势。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20: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三角劲!
三角劲的发劲能够产生很大的能量。
要了解三角劲首先要了解外家拳与内家拳发劲的分别。
一般外家拳练的是气力与速度;
发劲时是力源至力端的点对点一条直线的攻击;
力量由骨头传送。
举一个例子:
发拳者前弓后箭站在地上;
发力时后脚撑地,这就是力源。
力往拳上送,拳头就是力端。
但一些内家拳发劲时
会产生几个劲源分别以三角形向劲端集中发放;
是体对点的发劲方法!
理论上体对点会打法
会比点对点产生更大的能量。
不同门派的内家拳都有不同的发劲方法;
而且也不是全部用三角形方式发劲;
太极拳的发劲:
气是要沉在丹田;
发劲前的蓄势是要全身肌肤关节,处处张开;
这时的意念不在蓄力;
不在提气,只在透开身体。
发劲是就如空气突然从一个打满了气的球上一个缺口冲出;
所以发劲有「如泉涌出」之说。
在发劲时的一刻;
全身都充满了劲;
好像快要爆炸的炸弹一样;
这样不用气力的蓄劲
反而是令整个身体成为充满能量的纯刚个体。
而外家拳发劲则要将气蓄于胸中,
其意在蓄力与提气。
当力量从力源往力端发时;
走一条直线,
直线两端是最强的地方;
但这种发力方法力不能覆盖身体其它的部位。
只要能够避开了力端;
这种力便会全部落空;

太极拳很着重胯的转动;
因为胯位于人体的中部;
胯一动便带动整个身驱。
如果将胯随便一转便达到要求,
但这样转动便要用力,
便违反了太极拳不用力的原则。
这就是有「松胯」一词而无「转胯」的说法。
练习松胯是有阶段性的;
要随着拳艺的进步;
身体能放松的情度增加
而将难度一点点的提升。
练拳开始将脊椎作为圆心,
向左、右平面地转动。
当中正建立好,身体不会乱动;
盘练便要两胯作高低立体的动。
两胯分为前后两点,加上脊椎;
形状便如骰子的五点。
动时中轴只可转但不能左右移动;
左前胯下沉右后胯便升起来;
右前胯下降左后胯便升起。
胯动时便如在划一个立体的8字。
动时不可用力。
只能用下降的重量升起另外一边胯。
当胯练到松空圆活;
便可将动胯的机制缩小到脊椎旁边的肌肉。
要左胯沉,放松脊椎左面的肌肉;
脊椎便会微微螺旋往左下转而将右胯升起;
左右皆如是。
练到这阶段;
尾闾才可随意升降;
两胯变成尾闾的仆人;
受尾闾的指挥。
尾闾控制着两胯;
两胯连接着整个身驱;
尾闾一动,全身皆动;
到此地步才有一动无有不动之趣。

人如欲有所得,必先要付出;
没有不劳而获的。
练一般武术;
很多努力的学生都能接近或者超过老师的水平;
但是大部份学太极拳的;
水平往往跟他们老师相差很远。
做学生的也察觉;
无论自己怎样努力;
自己总是追不上老师的进步速度。
这样有很多因素:
除了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悟性、
学问水平外学生们就是舍不得。
太极拳主张不用力;
它的理论与练习方法都与我们日常生活背道而驰。
太极拳只要求在使用时下不用力,
并不要求在日常其它生活也不用力;
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学会
将用力的习惯放弃,重新学起;
才能建立一个新面貌。
很多人在投师学太极拳之前已有很好武术根底;
虽然在老师处体会到太极拳不用力的威力;
但就是舍不得以前学的用力技巧;
学了多年也不见有大进步。
这就是「舍不得」的障碍。

在太极拳身法上如能做到八面平均支撑;
身体自然饱满,形成一个圆势。
圆势是练太极拳基本要求;
身法不能混圆;
意气在身体中不能无微不至;
内力不能畅顺流动;
亦不能借用他人之力来还彼之身。
以哲学思维去看:
当一个圆球四周建立起来中心便自然成立;
相反地有中心便有四周。
从任何的角度去看圆球;
只会见到上下中、左右中、前后中;
全部都是含三为一;
不能分割的个体。
这含三为一正是太极理论的核心!
太极就是不停变换的阴阳中;
整套拳的变化与使用都离不开这道理;
否则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行拳走架时以中心发动为主
以除去手上用拙力的习惯。
为了这个中守得好;
需要身法十要知:
虚灵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胯相膝…等等。
这是辅助拳友学会建立支撑八面的身法;
当身体八面都平均张开;
中便能自行建立。
这中心与四周相济的关系我们常称之为「守中」。
「守中」并不代表「中定」。
守中是中心建立起来后;
维持着中心与四周的平衡关系。
可是人的脊椎不是一条直杆;
由颈椎到尾闾间有不同幅度的起伏;
如果不能将脊椎由上至下形成一条垂直线;
中心必会偏倚,中便不能稳定;
「中定」亦不能成立。
太极拳的「阴阳相济」其实就是杠杆原理的运用。
试看各种利用杠杆的器械如天平;
起重机械等其中心支点必须垂直;
如有偏倚,轻则令准确度有偏差;
重则会危害机械的平衡;
做成倒塌的危机。
这是太极拳运动模式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
如有偏差,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发挥。
太极拳身法十要除了提供支撑的功能;
做得正确亦可令拳友的脊椎垂直;
例如虚领顶颈可将颈椎与胸椎拉直;
拔背与裹裆则可将命门往外张开
使腰椎与胸椎成一直线。
很多拳友最常见的就是头往前俯。
头只要略偏前或后便会破坏了
虚领顶颈与气沉丹田的相济关系;
头偏前会令双肩发僵;
尾闾向后移、偏后则形成挺胸;
气往上升、命门发僵。
如果头部能中正,胸椎放松;
重量注入尾闾;
便会觉得颈椎同时往头顶上升;
这上升下沉之势会令整个身体透开;
意气就可灌满全身。
「中定」可影响整个太极拳能量系统的运作;
一有全有,一无全无。
不中正的头部除了对太极拳有坏影响;
对健康亦有不良副作用。
我们颈椎旁边有大动脉血管;
另外在颈椎中间更有椎动脉。
椎动脉穿入脑部;
在颈椎节第一节近枕骨有一小段迂回曲折处;
只要颈椎偏斜这迂回的动脉便会受压变得更曲折;
令脑后半部供血不足。
年青时,血管弹性好,血管壁沉积物少,
不见得有大问题。
但现今大部份人须长时间伏案工作
或每日多个小时对着计算机荧光屏;
多年下来的劳损颈椎或多或少都有点毛病。
当年纪越长,血管变得不健康时;
椎动脉受到不必要的压力时;
输送到后脑的血液便会明显减少。
初期人会感到身体容易疲乏;
不能长时间阅读,
长期这可能是老人痴呆的成因。
拳友做不好虚领顶颈主因是生活上养成了头颈不正的坏习惯;
长期的不于正位使人产生了错觉以为头颈处于正位上。
明师应该给拳友正确提示:
让坏习惯慢慢改过来;
不但可以令其拳艺提升;
更可防止老年疾病的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18: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武术的核心;

不明白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

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

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

只有形式上的不同;

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

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

在练法上:

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

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

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

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

也是最关键的勤加练习。

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


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

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

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

中盘和下盘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

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

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

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

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

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

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

有很多拳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

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

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

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

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

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

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

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

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证实。

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

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

在现实中,这种情形不胜枚举。

如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

所谓明劲:

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

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穿的状态之后;

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

常会给人一种其锋锐可当之的感觉。

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

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

所谓暗劲:

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

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

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

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

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

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

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


现在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

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

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

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

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

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

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

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没有切身体会之前;

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老师说的话。

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

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


过去当武术老师的一般都很严厉。

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

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

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

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

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

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

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

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

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

过去凡属武术名家前辈在学艺途中

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

一是童子功;

二是都有明师指点。

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

等功夫上身之后拳理也就自然明白了。

现在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

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

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

而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教学上

对于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

大都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

这就必将造成拳架形体盘练这一重要环节在难度上的加大。


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我们可以看出:

大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

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

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

软组织中有组织液。

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

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

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

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

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

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

它本身是有弹性的。

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

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

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

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

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

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

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

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

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

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

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

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

而现在练武术的拳友从腰到尾闾

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

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

手足相顾,内外如一。

所发之力才能均整;

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

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

速度,耐力还有技巧;

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

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

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

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

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

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

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

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在拳谱中有龙蹲虎坐;

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

这不仅仅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

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

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

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

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

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

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

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

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

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

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

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

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

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

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

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

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

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

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

而使其化为乌有。

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

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

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

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

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

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

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

不管对方有多用力;

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

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

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

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况下,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

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

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

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

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

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

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

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

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

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发的力给破坏了。

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棚劲。

而棚劲的产生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

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

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

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

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

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

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

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

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

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到了这个程度;

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8: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三种基本虚实!
一、脚的虚实----脚的虚实划分;
就是一只脚是实的负担重些。
按照力学原理;
身体重量的重心若位于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地方;
就可以使两脚均有着落;
称为半轻半重;
如果重心位置超出了三分之一的范围;
则那只虚脚就会因过虚而产生浮摆的现象;
成了偏轻偏重的病象。
在运动或者发劲时;
动作要做到曲蓄有余。
即使在发劲后;
四肢亦仍不应十分伸直。
因为一经伸直;
在变换虚实时;
就要先将直变弯;
然后才能倒换伸缩。
而如果是手足处于曲蓄有余的姿势下;
则触之就可以旋转自如;
不必分心于倒换之中;
这是使动作能自动化的基础。
太极拳对于双脚的虚实要求;
无论在何时何地,
都须有此一虚一实的倒换;
尤其须要逐步收小比例;
使虚实的转变加快。
如果双脚虚实换的不快;
就不能适应手的变化;
使上下不能相随;
就要分成两歧;
破坏了动作要周身一家的要求。

二、手的虚实---凡是劲运到手上掤时;
此手为虚。
运到手下沉时,则此手为实。
太极拳两手的动作;
和两腿动作一样,也要分虚实;
即使双手双按时;
如如封似闭这一拳式;
亦是按四六比例来划分的。
不过手的虚实比例比腿稍有不同;
功夫精进后,
它的比例除个别拳式外;
都在三七至四六之间,
比例是大的。
这是为了做到沉着松静,专主一方;
是以一方为主;
另一方为宾而设定的。
尤其重要的是,
不但肢体要换得灵;
而且意气更要换的灵;
使意气不滞于一手;
特别是右手。

三、手与足的虚实---划分虚实时费功夫的;
要算是一手一足上下的虚实划分。
而保健和技击上最有作用的;
也是这种手与足上下的虚实划分。
这是使步法做到连随的核心。
其要求和做法是:
如右手下沉为实;
则右足必虚;
等到右手转到上掤为虚时;
则右足就随上面的手转为实;
这样做,称为“上下相随的分虚实”。
这就是掤履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侵。
练拳时要充分检查每一个动作
是否达到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要求。
以练一趟拳架来说;
内中姿势是多种多样的;
变换姿势又是那样的频繁;
要做到上下相随;
当然得费一番功夫;
才能掌握的熟练。
这种变换,
除了迈步时随足来变换虚实外;
大多数皆是足随手来变换虚实。
能做到一手一足上下虚实;
则重心位置可以不出两腿间
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
使左右腿均有着落;
故内劲可以得到中正;
内劲中正了,才能支持八面。
这种虚实归纳到地面上足部落点来说;
就是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
只有具备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虚实;
步法才能轻灵不滞;
进退自如;
才可以连随于人而不致发生丢顶的并象。
接手时,只要注意与对方接触的一只手;
则其他一手,两足均可由此养成上下相随的习惯;
而不必再予分心;
能得到自动配合的效果;
也是动中求静而得静的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9: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定势的“稳”与动态的“稳”!
在沉稳中求进;
在行进中求稳。
太极拳是高雅艺术;
是富含民族文化哲理和东方人特有智慧的体育运动形式。
太极拳儒雅高尚的演绎方式;
表现的内在含意深邃而又丰富;
其中,“沉稳”即为重要的内容与风格之一。
太极拳的“沉稳”是指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
应表现出安舒文静、坦然自若的神情;
能在稳当自然的动态中显示和蔼饱满的气韵;
给人以肃然、亲和、
踏实而又可靠的感觉。
这种太极拳所特有的沉稳;
表现在定势和动势两种形态当中。
      定势的“稳”
如果把定势的沉稳简单地理解成
就是相对的“静止不动”是不够全面和不够准确的。
因为太极拳定势时的“沉稳”
本身就有着很高很严格的要求;
表现在每势每式,
上下肢的摆放位置、
躯干前后的含展、
各个关节之间的连接角度、
重心虚实的分配;
气息意念的归位等等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这些要求:
对某个具体动作来讲可能是个异化的;
而就整个太极拳套路动作来讲;
又是有共性的规律可循的。
概括而言就是:
肢体要八面支撑;
神情要安舒内敛;
意气要各有所归;
身体的不同部位要虚实分清等等……
同时所有这些要求都要通过
习练者恰如其分的把控和
适时适度地运动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说这些要求还是很高、很难做到的;
还得需要我们不断地多看;
多想、多悟、多练;
多在反复练习的实践中渐次领悟慢慢掌握。

      动态的“稳”
动态的“稳”简明道来:
就是在太极拳动作的运作过程中;
不论何时何式;
也不论双腿单脚,架高式低;
都要始终把控住自身的重心;
要能在稳态中行拳。
可见动态的稳要求更高;
也更难把控、更难表现。
凡是练拳时出现诸如僵硬、晃动、
摇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能很好的稳控住重心;
不能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把控动态的准确表现才导致的。
太极拳是动态的运动;
太极拳的运动是要求在沉稳中进行的。
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在练习太极拳时;
一旦动作起来;
那么体内体外、上上下下;
四肢百骸都要能够动作起来。
太极拳的动是有严格的层次要求的;
哪里先动、哪儿后动都有时间和秩序的讲究;
同时还有动作幅度与大小的区别。
动者绝不是上也动,下也动;
左也动,右也动;
前也动,后也动;
好像各方面一齐动,
就算是一动无有不动了;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运动方法:
应是先要将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放松;
使周身内外做到一致了;
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着
腰身脊梁即中枢脊柱缓缓行动;
使意念气血的运行带动四肢胳膊腿脚运动;
作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
要丝毫的不自动;
不零乱动,不局部动;
不多动,不妄动,不冒失动,或不动;
凡是无原则的快慢不匀的动,
都要及时加以纠正。
太极拳所特指的“稳”是要在行拳的过程中来表现的。
太极拳十个要”中的“动中求静”的“静”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静”和“稳”的含义相通的。
练拳时,要稳静安舒,心神泰然。
返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
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
否则随表面看似在练太极拳;
实则非太极拳之功夫也。
一切都要在稳静的基础上动作;
切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
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
在稳态中习练太极拳;
不仅有助于我们调控重心;
消除无用功,提高灵敏的感知能力;
直至练得“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而且有助于放松肌体;
合理松弛,练得一身柔软;
百折无骨,气血运行畅通无阻;
有助于脚下的松沉稳固;
培养腰腿部坚韧又富有弹性的力量;
有助于锻炼小腹丹田的蓄放;
培养出小腹丹田的鼓荡与折叠收放的能力。
实践中练习沉稳需注意
      1. “脚下求点不求面”。
      2. “松腰沉胯降重心”。
定势时要格外注意使腰背处的肌肉放松;
使髋关节处能够下沉,
并尽量使重心降于足下;
动形时要稳住重心,
移动身形时要呈平弧、下弧状运行;
移动过程中务必放松腰部的肌肉;
需要时能适时做出胯部开合的动作来。
3. “身形求挂不求吊”。
所谓“挂”,指往下的意思;
好像有往下拽的感觉。
“吊”是往上拉起的意思,有向上提拉的含义。
吊挂时的呼吸状态是“吊吸挂吐”。
“求挂不求吊”要求在吸气时尽量做到“轻、松、缓”;
让气贴着背慢慢进入;
有能将手上的物件提得起粘的住的感觉;
要努力克服因胸式呼吸产生的气急气促的弊病。
吐气时,则努力使全身皮肉随之放松;
气息下沉,气入丹田、意念脚跟;
多用心体会吐气时全身放松;
如衣挂架的意境;
以求身上极度灵敏;
衣服、皮肤都有分量;
以至蝇羽不落的高度敏感境界。
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首先要能稳住重心;
练习的方法是先在定型时多下工夫;
从一个定型动作过度到另一个定型动作。
尽量减少和消除运动过程中的摇摆、晃动;
逐渐过渡到每一个过度点都是沉稳的。
在运动的过程中稳住重心;
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运动。
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时间段;
每一个瞬间都不能忽视;
更不能放弃对重心的控制。
通俗地讲,就是拳架不能散;
气势不可泄。
把控重心,把控拳势;
不急不躁,渐次而动;
在沉稳中求进;
在行进中求稳;
体现出太极拳从容大方、
雍容大度的神韵。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1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意!
太极拳是用哪只手不想哪只手;
如果你用哪只手想哪只手那叫双重。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双重之病未悟尔”!
哪个地方棚上,就用哪个地方较劲;
这根本不是太极拳!
那是门外汉;
你必须想着相反的方向;
就是根节催。
云手走的是三道圈:
手脚圈;
肘膝圈;
肩胯圈;
三道圈中都有气的中心圈。
手脚圈是这么走的:
右手从下向上;
向右走的时候,
跟左脚的脚后跟相呼应、相照应。
再继续向右弧形走,
依次对应就是脚的外侧、脚的小指;
继续走就是脚的大趾;
上面右手一翻就走右脚的大趾;
小趾、脚外侧、脚后跟。
你只要这么一练,这么一走;
你那手上就不是空的了;
就有东西了。
这是手脚圈,左右都是一样的。

肘膝圈;
右肩找左胯,左肩找右胯。
三道气的中心圈;
就是大圈里边有气圈。
比如野马分鬃:
手找肩,肩找手;
肘开,手开。
其中圈中都有气。
这就是法。
练拳不出功夫就是不得法;
你掌握了这个法以后;
你一下都掌握了;
就豁然贯通了。
这给了你一把钥匙;
你就可以把太极拳的式子都打开。
得一万事毕。
这样既能健身又能防身;
一举两得。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12: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身法!
一、身法;无论行拳和接手以及器械运动;
都必须注意身法的运用;
就是学会使用自己的身体的方式方法。
把身法的诸要点掌握好了;
对于练拳和接手都有很大的帮助。
身法分上、中、下三盘。
上盘包括头、颈;
中盘是躯干即肩到胯;
下盘是由胯到脚。
共有九点要求:
1、松肩:肩为上肢的根节;
从肱骨头到肩胛骨。
肩胛骨这个部位就像是一个盘子;
叫做肩盂(关节盂),
肱骨头与肩盂相吻合形成肩关节;
来回能转动。
太极拳要求松肩;
松肩的目的与作用:
是为了把全身劲力传输到手上去;
并达到对方身上。
因为手是跟对方接触的;
只有放松肩部肌肉;
消除对气血的阻力;
才能把劲力传输过去。
如果不松肩,
僵硬的手上再使一点力;
比如握紧拳头;
那么,你的手臂就会有飘的感觉。
你把肩关节一松;
那你手上的气血马上就过去了。
所以练拳的时候要松肩。
肩一紧张,手就凉;
气血到不了末梢。
所以必须放松肩关节。
松肩的方法即意想肩井穴;
肩关节就松开了。
在技击中:
即便是用肩直接去靠击对方;
也必须松肩;
那样深沉劲才会释放出来。
2、坠肘:也有叫做沉肘的。
沉即下沉,坠也是下坠。
肘关节,就是大臂、小臂曲折后的突出部。
坠肘,就是使肘关节常保持松沉的状态。
坠肘与松肩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
因为肘为上肢的中节,手为稍节。
要使全身劲力达到手上去;
在放松根节(肩)之后;
必须通过中节才能达到稍节。
所以,肘(中节)必须要松沉。
如果肩松了,肘没有松沉,还是僵硬的,
那样气血就会回到肩上去。
因此,肘必须要沉下去。
肩一松,肘一沉;
意、气、力就到手上了。
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
手心一空,气贯指稍。
无论是出拳或发掌;
都必须松肩坠肘才有内劲。
坠肘的目的和作用与松肩同。
习练坠肘的要诀是;
意想曲池穴从肘外下去找少海穴即得。
松肩坠肘应时刻注意养成习惯。
3、涵胸(含胸):
胸部是保护内脏的,并影响下肢。
一涵胸,腿就轻灵。
涵胸还有助于跳跃。
我们练拳是以兽为师;
学习猫窜、狗闪、兔滚、鹰翻、鲤鱼打挺、槐虫蠕动;
以及龙腾虎跃等等的技能特长;
无论是天上飞的;
地上爬的,水里游的;
只要是比人灵巧高妙之技;
都要模仿;
这是武术仿生学。
例如猫窜,当其胯膝足关节卷曲之后;
还必须涵胸;
其目的就是要使身弓有弹性。
涵胸的诀要也是很简单的;
意想锁骨放松即得。
涵胸是含蓄的意思;
也是含苞待放之意;
蓄劲如张弓,
发劲如放箭!
胸一涵,气则下沉于丹田;
达到空胸实腹;
上虚下实的要求。
4、拔背:拔背在技击上也属于身弓。
其位在大椎处,面积约10厘米见方。
拔背的方法就是意想大椎
及其周围约10厘米面积的皮肤与内衣一贴即得。
是故意拔,用意大了也不行;
拔得太过了身体就会摇晃。
拔背与涵胸是相辅相成的;
拔背是为了挽救因涵胸过大
如两肩前合胸收而把脊柱拉向前弯成罗锅腰时才用拔背。
在接手发劲时用拔背,
即所谓“力由脊发”;
就是从大椎这点发出来的。
5、提肛:目的是为了收缩括约肌(肛门处肌肉);
不使中气从肛门处跑掉。
要中气不散,则须“夹起尾巴”来。
意想尾闾一收则得。
6、松腰:腰是管四肢的总机关。
腰为轴,四肢为轮;
以轴贯轮,腰部松转;
催动四肢手脚。
但松腰不可想腰;
一想腰,腰部肌肉反而紧张,松不开;
松腰的诀要是意想收肚脐;
腰部的肌肉就松开了;
腰部肌肉松开;
还有助于溜臀;
二者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
7、抽胯:抽胯是补松腰的不足;
胯是底盘,能掌握步法的大小一致。
如开胯时,则左胯抽一抽,右胯挺一点。
反之亦然。
腰子(内肾)同时也转动。
胯的动作好,则骨盆能托起脊柱来。
换步时要注意抽胯;
以保持身体正直;
既稳定又灵巧。
抽胯与松腰、溜臀都有密切的连带关系;
三者符合要求;
那么“身随步转,步随身换” 也就容易了。
8、顶头悬:上颈是上盘。
人的中枢神经位于大脑;
所谓“以心行气”气是以中枢神经带动的。
头部有五官七窍:
拳术要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观六路就是观左中右,上中下。
用两眼余光向外扫视;
可使人的精神振奋;
状态反射灵活。
我们身体的一切行动都通过大脑来指挥。
头顶好像是个定盘星;
定盘星一丢;
就没有准了。
所以要做到顶头悬,不丢顶。
怎样做到顶头悬?
首先须做到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目向前平远视,
使颈椎七节松开;
意惯大椎穴就够了;
到此就不再注意它了;
若用意过大就不稳了。
以上所讲的几个部位要求;
也就是几项规则;
这几点互相之间都有连带关系。
都做到了,全身上下也就活了;
就可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2: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习太极拳中的脚:
盘练太极拳中;
练好步法的前提是
周身必须有一定的松活劲;
身子初步有些整合;
否则练起来劲沉不到脚上;
动起来站都站不稳,
或者步动腰不动;
腰动腿提不起来;
身动手不能相随;
东倒西歪,上下散架;
这样的步自己一动就想摔倒;
交起手来必定挨打。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相当重要;
离开了步法就无法进行对敌。

步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
上下动衔接的拳式结构
和一个单动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呢?
所以盘练太极拳的人;
基本功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抽出时间;
专门修炼步法。
当然,在套路中也可以;
不过最好是多体会一种步型;
比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
太极拳的步法符合“道法自然”!
练拳人不知道步法的练法;
只是在傻练;
看不懂步法怎么行?
他们只想着自己站的多稳;
怎样使套路好看,优美;
左右画画圏就行。
其实太极拳远非那样简单。
太极拳的拳式结构
是以阴动和阳动的阴阳互动组成的;
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
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
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
太极拳的步法与人类走路一致;
也是符合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
步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招式;
或者是几个步型。
真正意义上的步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功夫之上的。
步法练得好叫“上步不见步”;
步步不断劲;
虚步是腿法;
实脚犹生根。
轻灵自然。
迈步犹如定步一样;
周身相随;
拳脚都能随步法的调动发的出劲;
但是这是很高的境界了;
没有十年的纯功夫;
就是一点体会都不会有的。
太极拳步法要自然和谐轻灵自如;
脚下的步法,上下相随,和谐规范;
虚实变化自如。
脚的虚实变化;
没有显现的形态;
似乎不被人注意。
有的人走路很自然;
但练拳时就见不到自然的步法了;
虚实重心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
步幅开得大,不和谐,不灵活。
有悖于自然规律。
太极拳的所有拳势动作都是被动行功。
太极拳的眼、手、身、步四法四功中;
脚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
太极拳的特性之一是“举动轻灵”;
实脚松到了顶;
虚脚自然上步或后退;

循套路路线行功,自然和谐;
看不到刻板动作。
太极拳行拳有个要求:
胯以上肩以下的躯干部位空松;
需要做到空胸实腹!
只有上下一条线;
才能脚底阴阳变。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5: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重心与距离:
太极拳讲求的是“陀螺稳定、随遇平衡”。
脚下是有虚实变化;
脚下的虚实变化和手上的变化呈X形交叉。
就是左脚实、右脚虚;
同时右手实、左手虚。
同时虚实“互为其根,互相转化”。
因为拳无定式,如同行云流水一样。
从起式到收式都要连绵不断。
所以“重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虚实变化也没有停止的时候。
而同样形式的动作;
动作的每一个瞬间;
身体的每一个部分;
虚实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
这就必须在实际盘练中才去体会了。
而且一旦重心偏于一边;
头脑中的意识是要往相反的方向调整的。
这就是“随遇平衡”。

运动中的稳定靠的是螺旋;
而不是支撑面积大小。
陀螺只有一点支撑;
可是受到外力却不容易到。
它是利用螺旋化解掉外来力量。
所以“不断的螺旋运动”才是稳定的基础。
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最主要的特点。
其次,在实际当中“不倒地”并不能代表输赢。
有一路拳叫做“地躺拳”专门练的就是倒地功夫。
太极拳里“蹬一根”等动作在古法里也是倒地而用的。
我们练的是一个“平衡感”。
就是不论身体处在什么样的姿态;
我们大脑里对方向,势态都保持清醒。
这需要通过长期的太极拳盘练是能够提高的。
所以我提倡“平衡感”的概念;
削弱“平衡”概念。
太极拳的螺旋运动对身体的要求
首先就是“立身中正”。
常见的毛病主要就是“扭”和“晃”。
架肘必怂肩;
耸肩就立身不正。
立身不正带来的毛病除了“扭”和“晃”外;
还有“脚跟拔起”“低头猫腰”等等。

距离是平面的;
而“势”是三维的概念。
如气势磅礴!
势如破竹!
盘练太极拳应该讲究的就是一个势!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