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锦涛 :今天写的日记分享一下,望师父和师兄师姐们批评指正。
谈谈学太极拳心得,太极是中华传统武术,饱含中华文化基因:阴阳,虚实,沉浮,八法五步,五行八卦,将中国传统辩证圆融的智慧与身体筋骨关节等结合,达到强身健体,追求天人合一妙不可言境界。取象比类是中国形象思维的特征,与道德经法天、法地、法道的描述相似,太极拳也重视拿生活中具体事物类比。站桩功夫要领众多,也是基础,如含胸拔背在练拳中要想象背如弓,蓄千斤之势发箭于末梢。涌泉犹如吸盘一样紧扣地面,这也是为什么落点螺旋后声响如雷,试想我们用手扣击大腿,中心空气震荡产生巨响。大椎领劲犹如衣架挂衣服等等此类不甚梅举。这两天练拳一直在练的一个动作是儒封四闭最后双手弹抖,一个形象的类比是犹如甩鞭子,木棍犹如身体动作很小,鞭绳是胳膊,末梢拇指棚住是鞭子末梢的结,这样甩的时候能响彻天空。之前练习要么全身胳膊都是僵硬紧张,舒展不开,甩不出去,要么全身都松,抖出去的力量全被身体泄掉,自然弹不回来,只有身体紧,手臂松才能像鞭子一样甩出去,这一松一紧也是阴阳之道,虎口棚住是谓松中有紧,紧中有松,胳膊也不是完全松散,也是松中紧,紧中松。两天中我走路都在练习也终能领会其中一二道理,太极拳博大精深,每一细节都要认真勤快练习,相信功到自然成。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16: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中的领劲:
有整体性和局部性两类。
一、整体性领劲
太极拳是一种意拳。
因此,练意为先;
形随其後,气在其中。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
身为躯(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领劲决定於心就是意!
同时也告诫练者;
应注意主次顺序。
练拳无人似有人;
心神为主帅是指挥官;
身肢为士兵;
听命于主帅调遣;
四肢好似功防的武器;
内气是武器的弹药。
心神主帅不领;
其果:军无首领;
士气分散;
逢战必败。
练拳也是如此。
心神不领,拳架散空;
套路混淆;
练遍虽多;
也不增功。
因此,要遵循“心静用意”的原则。
在意识支配下;
思想始终集中在拳架动作上;
排除思绪干扰;
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动作的协调;
提高神经系统意念控制能力;
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的动作变换。
传达命令者在於眼睛;
眼睛是心之苗;
它是先锋官;
眼神应领先於动作;
眼神定目标:
眼到手到;
内气随之而到。
眼神的领劲决不能忽视;
虚领顶颈。
身法中正;
大椎领起。
虚领顶颈是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
头是全身的纲领。
练太极拳最忌低头仰面,
左右歪斜,摇头晃脑。
盘练架架时意惯大椎;
使头自然垂直。
若要身法中正;
必须从头开始。

命门穴领劲!
太极拳的四肢动作;
以腰为纲为轴心。
太极五弓,腰为主弓;
主弓练好在於腰脊命门穴;
前对脐部;
是全身的重心所在;
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
也是人体发力的来源。
静势应注意提肛;
命门穴要向後领劲。
这样腰围自然能松沉;
有助於气沉丹田;
促使腰的旋转幅度;
合乎生理和技击上的要求。
练拳和接手的时候;
时刻注意腰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
注意到尾闾的第三条腿的功能;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肢走架行气原则:
动作外开;
是离心力即逆缠丝旋转;
内气由丹田行至肩;
再到肘;
通达手与指。
动作里合;
是向心力,即顺缠丝旋转;
使气回归于丹田;
由指头到掌;
由掌到肘;
由肘到肩,注入丹田。

下肢动作行气原则:
将丹田劲四分往下运行
经胯分达两腿缠丝转至膝、足;
透达於两足尖;
先小趾,依次至大趾;
呼气发劲。
收合蓄势时;
复由原路线缠退行至腹部。
由趾到足,
至膝回归胯与腹部丹田。
吸气收势。

二、局部领劲:
太极拳的运动攻防在於圆方的辩证。
柔走圆,刚出方。
攻与防;
圆与方都应有领劲。
领劲的确定应符合客观的拳架
和主观进攻的目的。
如:“野马分鬃”势;
承“後招”势;
右掌先顺後逆缠丝动作与云手一样;
先小指领劲;
再中指领劲然後拇指领劲;
下肢出右腿变成右弓步。
左野马分鬃上肢领劲与右势同;
出左腿变成左弓步。

拳击领劲
根据出拳的方式与目的不同;
领劲部位也不同。
前冲拳;
要求小指和无名指蜷屈的第二节处领劲。
因它是弓背的另一端;
如“掩手肱捶”。
向上冲拳要以中指与食指的蜷屈的第二节处领劲。
如:“白猿献果”。
向下冲拳要以中指与食指的蜷屈的第二节处领劲。
如:“击地捶”,“指裆捶”。
里合拳,单勾拳都应以虎口领劲。
如:“双风贯耳”,“全炮捶”。
外崩拳要以拳背领劲。
如“裹变炮”,“青龙出水”。
翻砸拳要以拇指与食指第一关节处领劲。
如:“指裆折手”,“背折背”等。
手腕领劲:
太极拳中,以手腕领劲拳势甚多。
手的技击功能在於腕活。
太极拳表现突出的有。
如:“单鞭”,“搂膝”;
“六封四闭”,“撇身捶”;
“抱头推山”等势。
肘领劲:
远用手,近用肘,贴身打靠。
肘的使用是通过画圆缠丝趁机而击发的。
根据各种肘击发力部位确定领劲。
横平肘击发要以肘尖与尺骨连接处领劲。
如“懒扎衣”;
“护心拳”等。
里克肘;
应以肘尖的里侧部位领劲。
如“白鹤晾翅”“撇身捶”等。
外克肘;
应以肘尖外侧领劲。
如“野马分鬃”;
“前招後招”等。
肩的领劲:
要做好“含胸拔背”姿势;
须得两肩领劲微扣;
撇身拳用意打靠时;
应注意左肩里侧领劲;
打右肩靠应肩背领劲。
“上步七星”;
“金鸡独立”势;
都要用肩头向前领劲冲击起身。
臀部领劲:
俗称用屁股打人。
臀部领劲就是向扣猛撅;
使劲力从臀部发出。
防御时臀部後撅;
可减轻胸腹部对方进攻的压力。
能破对方搂抱的合力。
进攻能侵占对方面积,破其重心。
配合上身能把对方从身後向前抛出。
如:“闪通背”;
“裹变炮”,“野马分鬃”等势。
膝盖领劲:
拳友常犯下肢弓步虚实不清的毛病;
练时应注意膝盖领劲。
若用膝盖提顶进击;
更应该注意膝盖领劲。
如“金鸡独立”;
“白猿献果”;
“抱头推山”;
“左右蹬跟”等势。
脚跟领劲:
太极拳向前,或左右出步;
都要求脚跟铲地而出!
因此要脚跟领劲。
有时要用脚蹬踹对方;
也常以脚跟领劲。
如“左右蹬跟”;
“抱头推山”;
“玉女穿梭”等势。
脚尖领劲:
太极拳动作中;
脚尖领劲定向姿势甚多;
拳架转身需知脚尖领劲;
外撇里扣;
根据拳势进攻防守目的而定。
有的直接用脚尖出劲进攻。
如“白蛇吐信”;
“旋风脚”,“金刚捣坠”等势。
脚心领劲:
拳势有,“高探马”提左脚勾挂时;
“玉女穿梭”右脚前踩;
都应注意用脚心领劲。
脚帮领劲:
如“双摆莲”;
“十字摆莲”等势。

总之,心劲领起意集中;
四肢百骸都听命;
上下内外能相合;
技击内劲自然通。
虚领顶劲身法正;
命门後撑练丹功。
逆缠行气肩肘手;
顺缠气归丹田中。

局部领劲攻防定;
圆转方点为先锋。
领劲定向又定序;
久练内劲能畅通。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0: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自始至终都应该体现了阴阳的转换;
起势就是阴与阳的一次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身体打通任督二脉的一个过程。
手臂上举时,丹田内收;
内气从会阴沿尾闾向上运动;
同时松腰,提裆提肛;
五脏六腑依次往上提;
随着隔肌的上提两肺扩张自然产生涵胸和拔背的感觉;
接着是虚领顶颈;
头顶形成一个气圈。
脊椎以命门为中心
包括节与节之间上下对拉拔长;
与涵胸拔背、虚领顶颈形成一个整劲。
这个动作是最难的;
有的人打了几十年也没体会过这种感觉。
双臂下落时丹田外突;
内气由百会沿前额下行;
身体从头顶往下节节放松;
沉肩坠肘,疏指坐腕;
气沉丹田。
隔肌和五脏六腑依次下落,松裆松肛。
然后松腰松胯松膝松脚;
两腿委膝下坐;
一个起势就是内气从会阴由督脉向上行到百会;
由百会沿仁脉下降到丹田的过程。
手的上抬下落并不是手本身运动起来的;
而是内气催腰;
腰催肩催肘催手来完成;
双手不能用力;
肩肘手都是放松的;
在这种情况下;
双手上抬时会感到大气
对手背有一种很大的压力;
下落时双手心会感到有很大的阻力。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
体现了肩与胯合、
手与脚合、肘与膝合。
这些外三合的元素。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8: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松垮;
学好这些动作就都做到了。
所谓的沉肩、坠肘、松垮
是一个长期修炼养成的行为习惯;
是需要亲身体会而论的;
不是随便给个定义就可以敷衍了事的。
因为每个武者的资质条件是不一样的;
所以每个人在体会上也有细微不同;
这也是引起武术界巨大争议的原因。
虽然个人体会不同;
但是理法都是一样的;
松垮就是松垮;
不会成为顶胯。
沉肩就是沉肩;
不会成为端肩。
坠肘就是坠肘;
不会成为托肘。
所以不同的只是个人的自身感受而已!
那么有没有衡量功法理法的标尺呢?
只有说出亲身感受“沉肩、坠肘、松垮”的方法;
让每个武者都能亲自感受到;
这样要比从别人嘴里听说好得多!
其实传统武术练功就是亲身感受的过程;
然而现在的人都在不断的从言语中;
文字中去寻求“答案”;
而忽略了自身的亲身感受过程。
这就叫做:光说不练!
一看看沉肩:
单手向上举起,与耳平齐。
一个二十分钟,你自然就会体会到什么叫“沉肩”了。
如果你身体感知能力有限;
反应能力比较木讷;
还是体会不到什么叫“沉肩”;
那么这时你把手往上够;
去摘星揽月亮,
然后放掉“往上够”的意念;
上肢放松,
保持自然上举的姿势;
反复多次,
必然就会理解什么叫“沉肩”了。
如果这样都体会理解不了;
那我真的是只能说一句:
“劝君莫习武。”
二看看坠肘:
随便找一本你爱看的书;
双手拿住,或站桩或打坐都随意;
过一个小时,你体会;
观察你的肘尖是不是向下的;
而且书本的重量都是坠向肘尖的。
如果你一小时中真的看书看进去了;
事后发现自己的肘尖外撑;
那么请允许我在这里膜拜您一下,
你就是活神仙。
其实肘尖外撑也可以坠肘;
姿势是不妨碍坠肘的;
所以外形不是评定坠肘的标准;
坠肘只是一种感觉!
但是就坠肘这理法也要花上一定时间来体会的。
三看看松垮:
说实话,初学(行拳)的人是很难做到。
初学者首先是很难放松;
其次是总提着气;
想要体会什么是松垮,坐胯等等;
如果不明道理不遇明师指点;
那可真要看各位的造化和悟性了!
告诉大家一个方法:
满坐在床边,双脚离地。
这个姿势瞬间就能体会到什么叫松垮;
如果多坐一会,并记住这感觉?
然后把它应用到行拳中去!
不过初学者长期的生活习惯;
很难一次做到位;
但随着习拳时间的增加;
逐渐的就放松下来;
骨骼自会调节;
气息也会从胸口下落于丹田。
这时你就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松垮了!
太极拳中有很多理法:
拳友一定要认清楚;
可不要把动作、外形与理法混为一谈。
如果各位同修能有幸把领会到各种理法;
并把它融会贯通到拳法和功法当中去;
甚至是生活中;
我相信一定会进步飞快一日千里!
最后再告诉拳友一个最快学会的
沉肩、坠肘、松垮的方法:
其实只要学这一个动作就够了----那就是站桩!!!
如果站桩的方法对路子;
只需要一些时日的筑基就能习练者
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状态。
站桩时把视、听、吸均归于鼎而合于其内;
把周身散乱之神气顺中用逆收回丹田;
久之,先天炁生,空空静静,我忘物;
与大自然融合为一;
先天一返,本能即出。
站桩可静极而动中
产出肾中真阳;
自动运转周天;
行拳总是要动的;
拳法要动中静;
虽然外形动但里头安安静静;
内心已止,由动极而静;
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
在内家拳里就叫“顺中用逆”;
内外合一。
顺中用逆与逆中行顺结合;
先后天相交;
这样才能完成对身心改造。
能让每个习练者充分体悟到
桩功的松、紧、动的变化;
松求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
紧桩求是六面力和间架结构;
动求的是“全力以赴”状态;
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
功夫讲武缘;
只传有德之人;
感恩修行路上有您结伴同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1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0 13:06
太极拳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技巧;是真正悟练到家的功夫。
理解啦才能练,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做操。 都取决 ...

悟练太极拳有几点是需要记住的;
1,轻灵在足;足的虚实使用是主导。
2,圆活在胯;胯的开合弹旋是行拳关键。
3,力点在腰;腰是力的整合发力枢纽。
4,输劲在脊;脊劲力的推动源。
5,棚在丹田;丹田是八面支撑的发动机。
6,弓劲在命门;命门是五弓劲力核心。
7,中正在尾闾;尾闾是方位指挥官。
8,松在肩;肩松全身自沉。
9,坠在肘;肘坠气入足。
10,胯开合在膝;膝的相、扣决定胯的使用。
11,沉实在松;松几分沉几分正比。
12,轻功在足弹;足底望青天。
逐渐学,慢慢体会,感知;
悟拳要明,练拳要上身。
要持之以恒,只要努力都会有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0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初学太极拳者在入门阶段;
关键要学好规矩。
掌握每一势的来龙去脉;
明确每势在运动中的
虚实、开合、方位、角度、
手足的运行轨迹等等。
行拳时主要掌握头、胸、腰、腹、
背、肩、肘、胯、膝、足的基本运行原理。
在每一势的盘练中;
虚实的变化;
松紧的转换;
运行的轨迹;
时时处处在运动中变化。
任何一个动作的形体的要求都是不尽相同;
随势而变的;
不可拘泥;
否则无法领悟太极拳的实质;
给自己习武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难免误人误己。
如“沉肩坠肘”:
实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要求;
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拘泥执守;
不求变通。
太极拳实质是阴阳转换;
圆形运动。
既然是圆形运动;
就应该有起落、开合、旋转。
如果始终保持着沉肩坠肘这种状态;
不求变化;
必然出现运转不灵、僵滞不化;
又何谈“九曲连珠,节节贯通”呢?
对每势都应该明白:
何时松肩,何时旋肩,何时沉肩;
何时坠肘,何时掩肘,何时开肘;
何时沉腕,何时旋腕,何时松腕;
何时含胸,何时开胸,何时叠胸;
何时拔背,何时圆背,何时松背;
何时塌腰,何时松腰,何时旋腰;
何时开膝,何时旋膝,何时领膝;
何时蹬足,何时碾足,何时沉足等等。
在习拳的动作变化中:
要严格遵守,细心体察。
这是最基本的外形要求;
虽然繁复,习拳者却不可不知。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9: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八法中的八门劲别与掤劲的关系: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
但不是说用意不用劲。
因为,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所构成的。
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
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八门劲的名称虽有不同;
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掤”劲。
其余七个劲;
只不过因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
具体八门劲的内容分析如下:
1、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
2、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捋劲。
3、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称为挤劲。
4、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掤劲,称为按劲。
5、两手交叉向左右;
前后双分的掤劲,称为采劲。
6、将掤劲卷蓄起来;
在短距离内猛然一抖而弹出的劲,称为挒劲。
7、手腕出了方圆圈;
用二道防线肘的掤劲掤出去,称为肘劲。
8、肘出了方圆圈;
用三道防线身躯的掤劲掤出去,称为靠劲。
综上所述,归根结底;
内种主要练的是“掤劲”。
掤劲一定是一种绵软不断的“弹簧劲”!
这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松活弹抖末梢间;
落点螺旋把劲添。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5: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学好太极拳;敬”是第一要旨。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没有“敬”;
就谈不上学习,
谈不上其余一切。
何谓“敬”?
1:敬其道:
就是要热爱太极拳。
既然我们要学习太极拳;
就要热爱太极拳;
对太极拳“心存敬意”。
热爱太极拳首先要认识到: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文化;
要把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国粹”来学习和热爱。
同时,还要了解太极拳于我们身心好处之所在。
只有明晓学习太极拳的好处;
才能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它、信奉它、尊崇它。
如果不能认识到太极拳对自己有什么益处;
对其也就可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甚至会“三心二意”;
以至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天心情好就练一练;
明天心情不好就不练;
断断续续,且练且停;
必会无果而终。

还有的人急功近利;
刚练不久就想见大功效;
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短期成效不明显就打“退堂鼓”;
不练了,这怎么能练成?
太极拳对人身心的好处;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
须持之以恒。
实际上,只要认真练习;
一般两三年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太极拳对身体有好处;
只要有恒心又有毅力。
几年之后,身体状况就会不知不觉的好了。
原来的一些病痛会逐渐消失;
精神面貌也会有很大改变。
总之,练太极拳, “敬”是第一要旨;
只有在敬其道、信其道的基础上;
才可能认认真真练习;
才会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和精髓;
领悟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敬其师:练习太极拳是“内外兼修”;
既是修其身,也是修其心、修其德;
而修德之首便是尊师。
学习太极拳不仅要敬重太极拳;
而且要敬重教授太极拳的老师、前辈;
初学太极拳的人应当这样;
就是以后拳艺进步了;
有了一定成就的人也应如此。

有的人学了几天拳;
依仗自己的“聪明”;
举手投足似乎已经“像模像样”;
就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认为太极拳也“不过如此”尔;
便目中无人,目中无师无尊长。
这种人对太极拳的认识当然是肤浅的;
可以说他还没有“入门”;
对太极拳之精髓还一无所知;
不过是“夜郎自大”。
只有尊其师,才能信其道。
老师多年研究、演练太极拳;
深谙太极拳之要;
自有其过人之处;
足够做学生的学习一辈子。
所以;学习太极拳;
“敬其师”十分重要。
“敬其师”并非要禁止学生“博采众长”。
仍然要允许弟子“人往高处走”。
一个人一辈子并不是只能有一个老师;
正像学生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
大学老师一样;
在某个阶段有自己特定的老师是正常现象;
但无论你走到哪个阶段;
老师永远是老师;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
做老师的也要有宽广的胸怀;
不要限制自己的学生向更高明的人学习。
学子“博采众长”;
往高处走,是弟子心性向上;
追求卓越、追求进步的表现;
应该受到支持和鼓励;
这样才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
才会有“青出于蓝胜于蓝”;
才会有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这正是太极文化的要义和精髓。

敬其友:
“敬其友”即要尊重拳友。
修拳即修德;
德行高尚之人;
必能尊重他人。
太极拳练习者首要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德行;
做到尊重他人。
对初学之拳友要尊重;
不要因为他们初学时手足无措、
僵手僵足、别别扭扭,就瞧不起他们;
斥之“蠢”、 “笨”。
对待初学者,只能帮,不能毁;
应热情耐心,给他讲拳理;
帮他纠动作;
助他释要义。
对待比自己学得好的拳友;
不能“羡慕而生嫉妒”;
鸡蛋里面挑骨头;
千方百计去拈过拿错;
用己之长,比人之短。
应虚心向人家学习。
对自己同门同宗师兄弟尊重不难;
还应该尊重不同拳种和不同师门的道友。
有的人认为自己所学的拳种好;
其他的拳种不行;
于是对其他拳种就评头品足;
甚至诋之、谤之,这是要不得的。
须知,天下拳友是一家;
即使是一母所生;
兄弟姐妹也还有差别;
难道为人父母者也能够有亲疏之分?
因此尊重他人;
就是尊重太极文化;
尊重太极之道;
更何况“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太极拳练习者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3: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0 18:53
太极拳的坠肘首先要松胯;不松胯就不能彻底坠肘;所以,关键在松胯。松胯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用意 ...

盘练太极拳以身带手是薄手厚脊柱。

每一动手都要在脊柱的带动下做波浪运动。

以身带手走架的感觉是:

身躯的伸缩感运动感明显;

肌肉缠绕感明显;

得力感明显,沉重、整。 ​​​​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8: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一生曲折,犹如一套太极拳。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
如何挣脱世俗的羁绊,重新寻找和发现自我;
如何摆脱世事纷扰,体会那久违的安详与宁静。

和太极的相遇、相识与相知;
心境逐渐由浮躁走向平和;
精神逐渐由麻木走向敏锐;
身体逐渐由病态走向康健;
梦想逐渐由暗淡走向光彩。
太极,犹如一位富含哲理和智慧的老人;
他告诉我们生活最终的目的不是为外物所役;
而是挣脱枷锁;
获得觉解和自由;
人类不仅仅是征服自然和建设社会;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我们更应珍视那诗与远方的美好。
虽艰难困苦,终归玉汝于成。

“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种理念对于太极的习练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知”是各种太极的理论;
“行”是指练拳的行为。
“知”和“行”之间是相辅相成;
互为一体的。

因此学习太极拳,要坚持从以下三点做起:
第一,要了解太极拳的知识和理论;
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第二,要坚持练习;
具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意志;
持之以恒,贯彻始终。
第三,要学练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学中练,练中学;
有学有练,互为统一。
然而,此学习并非仅仅是学习书本;
向明师虚心请教;
同侪之间相互交流等亦为学习之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将其狭隘化。
通过学练结合,知行合一;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终将有所成。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一言以蔽之;
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太极。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