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6 13: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劲是太极的唯一门槛;
练拳需要根节催。
太极之难唯懂劲;
一但懂劲;持之以恒;
越练越深;
可以一条路走下去不怕错;
但不悟者恐终生一无所有。
太极懂劲非日久不可;
天天练,天天想才能知道;
不用心怎么能懂劲。
用根劲一掤就有;
心不急跳,气不喘;
就是小腿会有点胀。
根劲是盘练太极懂劲的唯一门槛!
日练日得;
可知借大地之力;
一松、一沉;
盘练拳架懂劲之后;
可以感觉到自己真实的身体;
把运动潜力全部发挥出来;
而且心情轻松,头脑清醒;
感官灵敏;
太极发力是向下用意;
靠地的反弹力到手上;
是向下松沉蹬地面;
不是直接向前。
人的身体就是一个骨头架子做的大弹簧。
太极的起势两臂向上
棚开对手的双手;
整个身子往下猛的一沉;
两臂用意不用力;
借着身势下坐和根劲的反弹;
邦的一声把人震飞出去。
根劲是太极的唯一门槛;
似非而是,很难为人理解。
根劲其实就是骨力;
力由于骨,劲出于筋!
劲起于脚、节节贯通;
手上的一拳其实是从骨架上传来的腿上的力。
根劲是太极的唯一门槛
随便摆个架势,能不能出根劲;
内行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就是:
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各种姿势下的劲路;
体现在拳姿的立身中正
就是用上了骨力所至。
不懂根劲根本理解不了套路的含义。
太极懂劲就是在明师的引导下
学会用腰腿的骨头
一节节上来承任何方向的力。
只要用力对了;
师父就感觉到了;
师父一声“好”;
你就会从此记下这种感觉;
慢慢加重,越练越骨壮筋强;
从此“脱胎换骨”。
内功的每一招都是摆好骨头架子;
虚灵顶颈,沉肩坠肘;
含胸拔背,松胯圆裆;
就是摆骨头架子的关键。
内功的每一招;
动作小,但有骨力。
根劲是太极的唯一门槛
关键看是不是用了根劲;
只要是得了根劲了;
其它的拳式无非是几种简单运动的组合排列;
前后左右旋转收放;
由一式得根劲后,则入门。
太极拳入门:
最重要的是姿势正确;
主要是把骨架摆对;
就能用上腰力。
很快入门;
可以多看看机器人;
机器人的骨骼是摆对了的;
从中会悟出更多的东西的;
机器人的转动;
正是内家的运动形态。
内力就是骨力也就是整劲;
发力就是用骨架的合理结构打人;
全身都对才行。
正确的拳架是全部功夫的基础:
1、立身中正。
2、脚下不要虚浮。
3、接骨抖榫。
根劲是太极的唯一门槛;
讲究骨架定位接骨抖榫;
用意不用力;
起承转合;
八面支撑力;
式子摆好,架子一调;
自然而然具备几个方向的张力;
外力压到习者的胳膊上;
能感觉到这个力量自然传到脚底;
差之毫厘,力量立刻就散了;
把来力通过间架的传递卸掉;
而自身并不用力。
骨骼是用来定位的;
关节是用来转换劲力的。
力出于骨,劲发于筋弹;
人的每块骨骼和关节有其最佳的承力角度;
在这个角度上力量可以大到无法想象。
功夫都是在正确的功架里出来的;
正确的功架是一切功夫的基础。
根劲是太极的唯一门槛
每个关节都属于正确的角度;
不能偏斜!
例如盖房子:
梁柱正当了;
自然就可以承受压力。
桩法目的是为了求一个好的发力结构。
太极拳架架势设计;
决定了在运动时
可借助的身体冲击力远远不足;
为了发出足够的打击力;
必然得从内求;
直指内功锻炼的根本。
具体的入门方法:
全靠个人领会;
全在这个“根”字上;
人身的力全从脚上来;
脚一定要站实了身上才能做动作;
如果能意气下沉;
像袋面粉一样堆在那,
谁都拿你没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5-16 19: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虚态和实态:
太极拳的核心是阴阳变化;
对象是劲。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劲有阴与阳和虚与实两种状态。
懂劲就是劲的阴阳虚实的变化上身。
虚实分而阴阳定;
动静为而阴阳变"。  
人的一条小臂近似于一段椭圆柱体;
沿其纵向可分为四条即两侧与正背。
这四个部分的劲都可取阴(虚)或阳(实)二种状态。
因此一条小臂共有2的4次方
即16种可能的状态的组合;
整条小臂的劲就在这16种可能的状态中变化。
人的一条手臂的劲共有2的8次方即196种可能的状态。
大腿、小腿亦如此;
身躯亦如此。
因此人的四肢与躯干的阴阳虚实的变化的组合
有2的36次方等于68719476736即有687亿多种可能的状态。
如果再算上头颅,颈脖;
双脚掌脚背;
双手掌手背;
十个手指;
其阴阳虚实的组合数目更是大得惊人。
人无论何时都是有劲的;
都是随时可用劲的。
不论他是走着、站着、躺着、坐着。
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劲几乎都是阴阳(虚实)不分的。
拳击练的是这种劲;
外家拳开始练的也是这种劲。
内家拳是追求劲的阴阳虚实的变换的。
太极拳与其他家拳不同的地方是
太极拳一开始就是要练出劲的虚态!!!
太极拳拳法的基本要领就是松;
松不是没有劲,不用劲;
而是要出虚劲。
虚劲的强弱与松开的程度是正相关的。
但是这个虚劲又是不能抛开实劲来练的。
这就是紧中松!!!
阴无阳不生;
阳无阴不成。
因此太极拳所谓的松是一种导引或诱导;
为的是把虚劲经由
太极拳的拳架套路引导开发出来。
如果脚用力蹬地,
浑身抖动的所谓发劲
是违背太极拳的基本拳理拳法的。
所谓听劲:
只有虚劲上身了才能听出对方的劲。
我的劲比对方的虚我就能听出对方的劲;
反之对方的劲比我虚我就听不出对方的劲。
在接手过程中自己的手和臂
与对方接触的那一面的劲必须是虚的。
如:只要让小臂环绕自己的中轴线旋转;
使得腕与肘之间的劲成螺旋状;
则至少有一爻必定由实转虚;
这时劲的阴阳虚实的区别就开始上身了。
同时,由于螺旋劲的螺距;
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可大可小
即可张伸可收缩的螺旋劲,也是弹簧劲。
小臂在螺旋时必定通过腕带动掌旋转;
必定通过肘带动大臂旋转。
螺旋劲或弹簧劲是在三维空间里运行的。
如果小臂是沿直线运动,
或只是在一张二维平面转动这种劲;
就是没有虚实变化的所谓拙劲僵劲。
子弹只有在枪膛里做螺旋运动才能打中目标。
劲好比是在枪膛里螺旋振动的气浪;
而力好比是旋转出膛的子弹。
力总是实的阳刚的。
柔为长劲;
刚为瞬间。
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
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
这就是太极拳既有用来化敌之力的
虚的绵绵不断的长劲;
也有用来击敌性命的瞬时爆发势如炸雷的刚劲。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15: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人不必言尽;
留三分余地与人;
留些口德与己。

责人不必苛尽;
留三分余地与人;
留些肚量与己。

才能不必傲尽;
留三分余地与人;
留些内涵与己。

锋芒不必露尽;
留三分余地与人;
留些深敛与己。

有功不必邀尽;
留三分余地与人;
留些谦让与己。

得理不必抢尽;
留三分余地与人;
留些宽和与己。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大事都小了;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爱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胸襟;
有舍有得看智慧;
是成是败看坚持。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15: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点与面的关系:
在数学上有点,线,面的逻辑关系;
两点一线;三点一面。
一面又形成一个稳定的点。
点小,面大;
盘拳走架接人来势宜接点。
接点则彼力不易尽倾,
我则受力少;
接面则相反。
这就是实际应用中避实就虚的思想规律。
接点不接面;
打点不打面;
这两句话是太极拳的重要技击法则。
点也能变的很大;
面也可以很小;
但点再大,受力也小;
面再小,受力也大。
意识要接面:
则不论面再小,
也会因为相接处没有阴阳虚实变化,
阻力加大而不易接甚至接不了;
意识是接点:
则不论点多大;
都会因其圆转的特性,
可虚可实的本质而易接易走易变动。
因为点面的双重特性:
大者可小;小者可大;
可以理解为:
点是立体的圆;
面是平直的板。
圆则能变;
板则惟呆而已;
所以接点即为其能转。
意想接点:
则点之意自然放射在外;
自己身上轻松;
自能举动轻灵;
意想是面:
则精神劲意皆在自身本地;
非大力不能接、不能动。
点虚在身时则成圆;
点实外放时则如线,
又如箭,可无限远去;
去愈远则点愈小,
愈小则接触处愈无阻力;
神意愈静,己身自在空松;
运动必无迹象则人不能知。
人既不能知我;
则我随意向哪里都能“走的开”。
圆转化力;
如同耍帝驼一样;
这就是要接点的道理。
而面本身即具张扬的意思;
只要一接即涨;
涨则愈须用力承受;
愈用力则愈显张大。
己身累累负重;
非有逾来力数倍的力量、不易抵抗;
即便勉力能够撑架;
已尽失太极拳意;
此之所以为不能接面的原理。

点面又能互易:
用力接点,则点即成面;
无意接到面,则面即化为点。
所以接点也要不用力的虚接!
具体操作:
若遇彼进;
在我则不管与彼任何一处相接;
决不可意想接触部位!
当意念心意如一条线;
由自身正中射出;
追逐自己的视线透彼身后远去;
而我身手亦随之微向前移。
此举会使对方觉得一种
难以抵抗的劲力自我身中、无形发出。
此劲即为我行功正确而产生的功劲;
虽然强大,却非拙强(僵)蛮力;
纵遇抵抗,也决不会受阻。
这是因为我意不在此地:
虽有抵触之形,实无抵抗之力;
看似有障碍,实能自在行;
所以能长驱直入不受阻挡。
接与打实为一体。
接是前半部分种植的因;
打是后半部分形成的果;
只要接对了点;
不用心想,自然会有打。
反之,如果接错了面,
就是被别人打了。
然而接点不是想接点,
就一定能接到点;
不想接面就一定接不到面;
这取决于自身放松的修养程度。
松空的境界直接决定身心的协调程度;
协调好了,才能渐趋于心手相应;
及再至于不见不闻
有感自应的神明之境。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5: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的几点真心话!
1:不练无根之拳。
练拳先站桩,站桩练到位。
练桩是练拳感,拳势;
拳性,是打根基。
懂得了拳性;
练的拳就是你的,
否则永远是别人的。
2:不练盲拳。
练拳先明理。
练拳过程中,不断的悟练。
这样才能拳行千遍,拳理自现。
3:不混淆主次。
先体后用;
先练养,再图用。
古往今来拳家;
会用者多,会养者稀。
太极拳为性命之学;
能延年益寿为大功夫!
其他均为次要功夫。
4:不疲劳练拳。
不在疲劳状态下练拳,
也不使自己练拳过于疲劳。
刻苦练拳,对于其他拳种可能适用,
但对于太极拳则十分有害。
把握练拳之度;
为拳之“中和”原则。
太极拳是中庸之道;
守中用中,取中;
过而不及!
5:不夜郎自大。
练拳能长功夫;
练技击必须反复对打、操手。
不要单纯跟自己较劲,
幻想练几天拳就能够大大提升战斗力。
要清醒认识到,就是练几年,
没有实战积累,还是不行。
放下心来,放下身段;
才能踏实练拳。
6:不随便说人家的是花架子。
你怎么确定你练的不是花架子呢?
你是能打?你跟谁打过?
你是能养生?你身体状态如何?
健康活到九十岁再说。
要明白,所有架子都是“花”的。
深刻明白了这个道理;
你就能练好拳架。
7:练拳时永远不要憋气。
呼吸顺畅,意态舒展。
生气时容易憋气;
所以不要在生气时练拳。
8:不要急于多学动作或者套路。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没见过会很多套路就能成为高手的,
倒是有不少大家只会一套拳的。
太极拳只有两势,
一势为“阴”;
一势为“阳”。
9:不要随便拜庸师。
假明白的“大师”很多;
口头上的“名家”也很多。
拜错一个师父;
耽误一辈子;
绝非危言耸听。
提高自身“拳养”;
增加鉴别能力。
多看,多听,多悟。
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
太极首先练的就是心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5: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5-21 15:49
盘练太极拳的几点真心话!
1:不练无根之拳。
练拳先站桩,站桩练到位。

学好太极拳必须要有明师指导;
对大多数人而言,自学成才是不容易的。
还需以下原则:
信——就是要相信太极拳好。
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涉及哲学、武学、医学、力学、美学等诸多方面。
习练太极拳不仅养身、防身;
而且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学会谦和、包容。
要理解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把它作为练拳的行动指南。
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如理如法;
一心归门里的学习;
就一定能学好。
解——信之后就要解。
学习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起初不可能透彻的理解;
但要明白太极拳到底应该怎么练?
怎样切入?
否则就会差之亳厘,谬之千里。
行——行就是实践;
就是盘架子;
这一过程就是在明师指导下;
长期不懈地进行太极拳习练。
实践出真知;
通过长期实践;
习练者对拳理拳法又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证——实践到一定阶段;
就达到了“证”。
这时不仅是思想上有所悟;
在身体上也有所悟;
这就是真正的受用。
比如由亚健康状态转变为健康;
这是身体健康上得到的证实;
由过去的身手僵硬转变为松柔弹性,
这是劲力方面得到的证实:
由过去对人处事不圆融到现在与人和睦相处;
这是心性改变得到的实证;
习练到更高阶段;
由量变到质变;
达到行、动、坐、卧皆太极;
这就证明你的太极功夫融合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了。
这就是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1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8-5-24 16:24 编辑

浅析太极拳的猫步!

猫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

猫步走好了,领会了精神;

再练习拳架事半功倍。

猫步的走法:

1、全身松静。

身不松则心不静;

心不静就不易察觉自己。

2、全身重量移于左腿;

准备出右步。移动的过程要慢;

体会身体右侧渐虚左侧渐实。

3、提右腿。

体会右侧大腿、小腿肌肉放松;

膝盖有上提之意,右胯松开。

仿佛膝盖有绳向上牵引。

体会左侧实脚肌肉放松;

关节放松,虽是实脚;

却是不用一点力;

全身重量落于左脚;

调整尾闾;

可感觉左脚心虚空;

重量可卸掉;

左脚仍可有轻灵感。

4、左腿微弯,

腰胯松开舒展开;

尾闾向前向上微托,将右腿送出。

5、落步。

右腿要松开;

右脚几乎平行于地面;

在脚将触未触地前;

脚尖轻挑,脚跟轻落地;

随后全脚掌踏实。

落步瞬间腹部容易紧张;

一般是因为腿劲不足。

此时重心由左腿随落步而向右侧略移;

以前进后退都不觉得滞重为宜。

6、重心向右腿移动。

右腿完全松开;

松到象别人的腿一样

重心的移动全靠后腿推动。

尾闾微向上向前托。

移动至小腿垂直于地面或小腿与脚背成钝角。

有支撑八面之感。

7、收步。右腿为实腿;

收左腿,左腿膝盖似有绳牵。

松后胯,左腿轻盈收回。

对于初学太极拳者;

走猫步为主,拳架为辅。

猫步走好了;

再练拳架事半功倍。

走猫步的阶段

1、刚开始练习先不用注意很多,

只要步子能迈大就可以。

初练,对自己的身体很模糊;

尽量松着迈大步可以放松肌腱

(不主张压腿,如果喜欢压腿,那在走完猫步或练完拳后压);

在迈步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腿部肌肉;

慢慢能听到自己腿部肌肉哪里是哪里,并练习放松。

2、几个月后,对自己的腿有了些认识后;

可以迈小步来体会胯;

及迈步过程中放松胯。

具体操作:

1、迈步半个脚长及一个脚长即可;

迈出腿落步时状如稍息;

完全虚无,重心在支撑腿;

而后听着自己的胯和腿部肌肉的细微变化;

将重心慢慢移至迈出腿。

如果劲为十分;

落步时前腿为0;

后腿为10;

重心迁移,后腿送几分,前腿接几分。

前腿一直保持松的状态;

即使前腿成弓步。

重心向下一沉即可将前虚变成前实,收后腿。

此时后腿如同废掉一样虚设;

拖带着收回来体会后胯放松。

前腿尽量松开,即使是实腿。

2、多长时间走一步?

一分钟左右或更长;

仔细体会每块肌肉、关节的细微变化;

刚开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等对自己很熟悉了;

自然时间用的就少了。

你会发现:迈小步原来比几个月来练的大步还要累上n倍。

步子小容易放松,因松而沉。

3、能体会到胯及腿上的肌肉细微变化后;

可以再迈大步。

此时要保持胯的水平;

脊柱的不偏不倚;

及体会尾闾在迈步收步时的作用。

尾闾托丹田:

就如屁股下有个随时可以落座的凳子;

而你一直处在将坐未坐之时。

4、练拳也好、走猫步也好;

只有能做到反观内听;

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

不然与做操无异。

怎样能做到反观内听?

脸部松透;

松到抬起眼皮的力气也不愿意用,状如半睡。

真格的眼问鼻、鼻问口、口问心;

但这只是外像;

实际上你的心思不在鼻口;

而是在你自己的骨骼肌肉关节。

走猫步常见问题:

1、提步或落步时单脚支撑时容易站不稳:

上身不松,重心偏高。

松开心腹,自然就站得稳。

2、练习一段时间后;

膝盖开始噼啪作响:

不但走猫步时会响;

有些人平日走路或运动也会响;

但没有痛感,这是正常的。

响声多的人一般膝盖比较紧;

有些人以前蹲不下或蹲下时脚后跟会翘起;

此后腿部的柔韧大都会有不同程度改善。

3、平时不容易出汗,

甚至夏天或跑步都不出汗;

而猫步走不上十几步就会出汗发热:

练猫步时,只注重下盘;

上半身因为被忽视而容易放松;

因松而气学流通阻碍少。

坚持锻炼 2、3个月;

每日十五分钟;

原先身体虚弱的人也会有改善。

4、练太极拳锻炼的腿部肌肉和平日经常使用的肌肉不大相同;

而且平日腿劲跟不上的时候

腿上其他肌肉及上半身会僵硬配合;

因此腿部不容易吃劲。

走猫步要求用的肌肉工作;

不用的肌肉放松;

即使是用的肌肉也要在用时尽量放松。

单腿撑地时,全身的重量落于一腿;

也就是几十上百斤的重量落放于一腿,当然会累。

累说明动作基本到位;

如果不累,不要沾沾自 喜自己的腿劲了得;

很可能是上半身不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2: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晓芳的心得体会:
方缘太极 2018/5/24 11:56:22
师父讲的对,每天心阳光有点,事少计较一点,糊涂一点,有事做多一点,就无旁贷了。我喜欢多交朋友,因为快乐不是孤独的。
12:06:45
方缘太极 2018/5/24 12:06:45
从山西回来,我就投入到练拳教学期,每天4点起床,站桩、做饭、六点出去练拳,七点专职领拳,八点开始教学;九点三十回家。每天如此。近阶段自己拳功又身知很多,每次练完都心情愉悦,通体舒适。感觉气息通透无阻,经脉舒展,骨节伸缩自如。
12:21:14
方缘太极 2018/5/24 12:21:14
每天都有新的感受,我很欣慰,从南京,洋河回来后;我就信心很足,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现在每天练拳都有慕名学习的人来。我已进入八卦掌第五代,形意拳第六代传承籍内。所以太极拳虽然难学,我也会学好。只要是拳;同理同枝,用法练法不同,技击原理相同,只有挨不起的累,没有吃不了的苦,也同样,没有学不会的拳。

方缘太极 2018/5/24 12:22:38
感谢师父每天的指导,谢谢您杨锦富师父!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5: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3 09:06
太极拳的独特之处是用动作带动呼吸;从而引动内气在体内运行;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达到 “腹内松静气腾 ...

太极拳放松的过程;

不是意念有就能做到的;

而是骨架中正;

肌体真正挂衣下沉的实际感觉。

这种感觉也是逐步下沉;

其中包括气血、经脉、

骨骼关节、和所配合的各个穴位。

做到必须沉入涌泉入地;


行拳每一式都沉入足底在末梢反弹。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1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如何松尾闾?
我认为只需四步走:
尾闾中正神贯顶;
气透三关入泥丸。
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
体形歪,尾闾也要正;
直着往下垂。
尾闾歪了,腰就是松不了。
尾闾中正往下垂;
似坐非坐;
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
而你坐在上面。
如同坐在板凳是行拳一样。
松尾闾的需要四步功诀。
第一步是垂尾闾。
站桩,一开始就练垂尾闾。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
泛臀是开后胯的意思;
不是撅屁股,
脚尖往里扣;
膝盖需相住;
胯关节往外翻;
一翻一相,把后面撑开;
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闾。
尾闾往前扣。
第四步,转尾闾。
会扣尾闾了,骨盆不动;
转动尾闾骨。
尾闾如钟锤、如钟摆。
周身的气通过尾闾来发动后;
阳气就上升了。
怎么去调动全身的气呢?
靠尾闾,尾闾轻轻一动;
就把会阴的气提起来。
这是一个关口。
尾闾不会动,
会阴的精气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
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
它自己往上升。这是从内经上讲的。
过尾闾关头顶要有气感;
头顶一痒,尾闾跟锥子扎一样疼。
一痛,真气透过封脊椎管的韧带和结缔组织;
从脊柱管往上走。
尾闾要不会动弹;
不好进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
有些关窍都有内容。
懂得这些道理后;
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加深了。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