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太极拳中的捋与采!
“捋”和“采”是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之一;
是一种练习的方法。
通过这种手法的练习;
目的是要悟出太极拳劲力的体现;
同时也要悟出劲力体现的法则。
“捋”和“采”的动作
都可以称得上是手上的功夫。
既然是手上的功夫;
就是要明白手型;
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手型;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捋”和“采”劲力;
才能体现出手上功夫所在;
所以手型和手上功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缺一不可。
手指需要自然舒展;
掌心内含;
虎口自然棚圆;
手的外形包含了两个弧形:
其一,从掌指尖到掌根形成一掌心内含的弧形掌;
手掌不是简单的平面展开;
其二,虎口自然棚圆;
大拇指、食指又形成第二个弧形。
在“捋”和“采”的动作过程中;
这两个弧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捋劲”:
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要把握住以下两点。
首先是“重心自维持”;
强调的是自身。
捋的动作效果好坏;
首先是身法要控制好;
需要立身中正。
如果俯身突臀,身体歪斜;
就不可能把对方牵动;
动作显得软塌无力。
如果挺胸展腹,身体呆板;
根本就没有捋劲的体现。
只有胯松下来,重心沉下来;
虚灵顶颈,沉肩垂肘;
具备了这种理念进行练习
才会有正确的动作外形;
才是“引导使之前”。
其次,:
“引导”又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动作练习方式。
太极拳捋的动作是虎口向上;
掌心相对,手指向前;
这种动作外形,
就非常符合日常生活中双方对拉;
对拽的习惯动作。
双手同时而动;
以腰胯的动;
带动双手回捋。
右手为捋劲;
其劲力要意贯右掌及右臂内侧;
左手为向下;
向后的合力捋;
要以左肘向左后侧45度方向为准。
要立身、松肩、含胸、
沉腰胯,虚实分明;
劲力刚柔相济;
瞬间可以把握住对方。
二是如何引导?
引进落空?
没有腰胯的动;
一味的拉拽;
只能是引火烧身。
如果在控制对方的时候;
能够通过腰胯的运动;
达到“顺其来势”的目的;
那就是“力尽自然空”的引进落空效果。
有了正确的动作练习;
也明了了腰胯运动的作用;
力点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劲力”;
就显得突出了。
太极拳套路中“采”的动作出现的非常多;
它既可以是以主力手法方式出现;
又可以起到辅助手法的作用。
“采”的动作可以这样理解:
以手抓对方手腕或肘部、肩部等关节;
控制对方,往下沉带、沉采。
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要想达到理想的“采”的效果;
首先强调的还是手型。
虎口自然棚圆;
大拇指、食指形成的第二个弧形”。
就这一弧形;
恰恰是太极拳动作中“采”的动作的体现和劲力所在。
要想达到“采”的目的;
首先要做到正确的“采”的动作外形;
才能明确地体现出“采”的动作含义和动作效果。
虎口自然棚圆;
大拇指、食指形成第二个弧形,虎口侧向前。
就像一把弧形的卡尺;
时时刻刻做瞬间的把握。
这种把握不是一味蛮力地拉拽;
而是“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充分体现“采在十指”的功效。
在练习过程中做“采”的动作时;
要保持立身中正,虚灵顶颈;
腰胯松沉,含胸拔背;
沉肩垂肘,气沉丹田;
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之念。
太极拳套路中的掤要体现出“掤在两臂”的劲力特点;
但决不是硬顶;
要保持柔韧性和弹性;
要做到尾闾中正;
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虚腋、双臂撑圆;
动作要饱满;
保持动作的灵活性。
以腰为主宰,劲发于腿脚;
使全身的弹簧力瞬间集中于掤手之臂。
右手“下采”的动作劲力方向;
同时包含了向下、向后、向外的劲力成分;
这三个方向的合力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劲力要“整”。
这就是下采的周身一家;
下采动作就是以向下的力量为主。
采的动作定式时,
手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由于动作外形的不同及其劲力方向的侧重;
不同的动作就产生各种变化莫测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