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3: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人的身体肢体与整体:

人体分:身体、上肢、和下肢、也叫三节。

其中腰背头为一节;

肩肘手为一节;

胯膝足为一节。

一身为三节;

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共分九节。

在意识指挥形体的前提条件下;

每节都可以独立行动;

太极十三势。

可以节节贯穿;

成为一个整体。

三节为一体;

三体为一身;

一身成一势;

以势赢人;

势如破竹。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4: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真言一两句
太极拳松与紧的辩证关系:
我们体会是:“紧中松”是真松!
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
“松中紧”才是真紧!
练的是紧中松;
用的是松中紧。
紧松本是一回事;
是一个物体的阴面与阳面;
是解决问题适时处理角度而已。
太极拳命门与丹田的问题:
初级学习太极拳要“重命门”;
等命门开合运用自如了;
腰领四肢也就差不多了。
再往下练习想上功夫就要“重丹田”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4: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6-4 14:50
太极拳真言一两句
太极拳松与紧的辩证关系:
我们体会是:“紧中松”是真松!

不拿就松了:

就像拿了别人的东西,精神是紧张的。

没有拿别人的东西,有人再喊抓贼;

我心里也是坦然的,这个就是放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8: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中的捋与采!
“捋”和“采”是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之一;
是一种练习的方法。
通过这种手法的练习;
目的是要悟出太极拳劲力的体现;
同时也要悟出劲力体现的法则。
“捋”和“采”的动作
都可以称得上是手上的功夫。
既然是手上的功夫;
就是要明白手型;
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手型;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捋”和“采”劲力;
才能体现出手上功夫所在;
所以手型和手上功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缺一不可。
手指需要自然舒展;
掌心内含;
虎口自然棚圆;
手的外形包含了两个弧形:
其一,从掌指尖到掌根形成一掌心内含的弧形掌;
手掌不是简单的平面展开;
其二,虎口自然棚圆;
大拇指、食指又形成第二个弧形。
在“捋”和“采”的动作过程中;
这两个弧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捋劲”:
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要把握住以下两点。
首先是“重心自维持”;
强调的是自身。
捋的动作效果好坏;
首先是身法要控制好;
需要立身中正。
如果俯身突臀,身体歪斜;
就不可能把对方牵动;
动作显得软塌无力。
如果挺胸展腹,身体呆板;
根本就没有捋劲的体现。
只有胯松下来,重心沉下来;
虚灵顶颈,沉肩垂肘;
具备了这种理念进行练习
才会有正确的动作外形;
才是“引导使之前”。

其次,:
“引导”又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动作练习方式。
太极拳捋的动作是虎口向上;
掌心相对,手指向前;
这种动作外形,
就非常符合日常生活中双方对拉;
对拽的习惯动作。
双手同时而动;
以腰胯的动;
带动双手回捋。
右手为捋劲;
其劲力要意贯右掌及右臂内侧;
左手为向下;
向后的合力捋;
要以左肘向左后侧45度方向为准。
要立身、松肩、含胸、
沉腰胯,虚实分明;
劲力刚柔相济;
瞬间可以把握住对方。

二是如何引导?
引进落空?
没有腰胯的动;
一味的拉拽;
只能是引火烧身。
如果在控制对方的时候;
能够通过腰胯的运动;
达到“顺其来势”的目的;
那就是“力尽自然空”的引进落空效果。
有了正确的动作练习;
也明了了腰胯运动的作用;
力点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劲力”;
就显得突出了。

太极拳套路中“采”的动作出现的非常多;
它既可以是以主力手法方式出现;
又可以起到辅助手法的作用。
“采”的动作可以这样理解:
以手抓对方手腕或肘部、肩部等关节;
控制对方,往下沉带、沉采。
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要想达到理想的“采”的效果;
首先强调的还是手型。
虎口自然棚圆;
大拇指、食指形成的第二个弧形”。
就这一弧形;
恰恰是太极拳动作中“采”的动作的体现和劲力所在。
要想达到“采”的目的;
首先要做到正确的“采”的动作外形;
才能明确地体现出“采”的动作含义和动作效果。
虎口自然棚圆;
大拇指、食指形成第二个弧形,虎口侧向前。
就像一把弧形的卡尺;
时时刻刻做瞬间的把握。
这种把握不是一味蛮力地拉拽;
而是“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充分体现“采在十指”的功效。
在练习过程中做“采”的动作时;
要保持立身中正,虚灵顶颈;
腰胯松沉,含胸拔背;
沉肩垂肘,气沉丹田;
用腰腿劲,并加以意气之念。
太极拳套路中的掤要体现出“掤在两臂”的劲力特点;
但决不是硬顶;
要保持柔韧性和弹性;
要做到尾闾中正;
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虚腋、双臂撑圆;
动作要饱满;
保持动作的灵活性。
以腰为主宰,劲发于腿脚;
使全身的弹簧力瞬间集中于掤手之臂。
右手“下采”的动作劲力方向;
同时包含了向下、向后、向外的劲力成分;
这三个方向的合力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劲力要“整”。
这就是下采的周身一家;
下采动作就是以向下的力量为主。
采的动作定式时,
手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由于动作外形的不同及其劲力方向的侧重;
不同的动作就产生各种变化莫测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腰跨问题:
想练好太极开好胯是必须的;
首先看看开胯和腰档转换:
看胯的位置:
骨盆从正面看大体上是一个上宽下窄的梯形;
从侧面看,骨盆略向前倾;
女性骨盆的倾斜度大于男性。
丹田大抵处于骶骨前面两个髋骨尖相连的位置。
骨盆两侧的中部的髋臼凹进去的地方连接着大腿骨的股骨头。
髋臼像是一个轴碗;
股骨头的前部呈半圆形,嵌在这个轴碗里;
股骨头和髋臼也是由强韧的韧带和筋腱连接在一起。
股骨头的外侧通常是髋部最宽的地方。
股骨和髋骨结合的地方形成髋关带;
从人体正面看就是股沟所在的地方;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胯。
而耻骨联合之处就是我们所说的裆;
因此裆只有一个;
胯则有左右两个。

何谓开胯?
胯的活动范围,幼童大过成人;
因为幼童肢体柔软,气血充盈。
但是现代都市人多坐少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
都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
关节处更是如此。
故成人的胯关节都有“锈蚀”的现象;
年龄越大,锈蚀的越厉害。
但即使是年轻人;
若未经训练;
胯也处于“未打开”的状态。
胯没开的人站正马步;
两腿之间的角度很难开到90度以上;
而且架子一放低,就会上身前倾,撅屁股。
站侧马步时,前胯关节会有一个硬折;
上下身的劲路在此处断开;
对着这个折断之处略施小力,人就向后倒了。
开胯就是增加胯关节向斜上方运动的幅度;
减小这个硬折的角度。
胯打开了的人;
在做正手圈第二步转腰的动作时;
这个硬折差不多完全消失了;
大腿内侧和小腹几乎处于同一个平面;
至少胯弯变圆了。
开胯的作用;
太极拳的力主要是结构力。
这种结构力最重要的来源是
来自于大地的反弹力!
所以太极拳的动作必须能够
把自身的结构调整得和大地连成一体;
而要做到这点;
胯开没开极其重要。
胯不开;
劲儿在胯这儿是断开的;
脚上的劲上不来;
无法传导到手;
身上的劲下不去;
无法传导到脚;
结果是化人化不掉;
发人发不出。
不但劲儿在胯这儿是断开的;
在膝盖处也是断开的;
劲都憋在膝盖;
造成膝盖疼痛;
胯不开膝盖也做不到不动;
硬要它不动;
它就更加受力;
往往疼得更厉害。
不单是膝盖做不到真不动;
胯不开身体其他部位(包括中轴)
也做不到真不动;
原因还是因为力不接地。
力不接地劲就不整;
劲儿不整就难抵御对方的进攻;
也难攻击对方;
也就是说:
拳的有效性离不开开胯。

开胯的方法:
要开胯;
必须把锁住胯的几条大筋(肌腱)拉松。
这不容易做到;
但还是有可能的。
只要求增加某一特定方向的活动范围;
这就是膝盖与丹田或另一侧髋骨尖连线的方向。
胯在这一组关系中处于中节的位置;
根据三节运动的原则;
根梢两节要向相反的方向对拉;
中节则要向根梢连线运动。
看看侧马步:
前膝定住不动;
转腰丹田向后拉;
前胯向前向上顶。
练过基本功的拳友一看就知道;
这其实就是提水。
当然,胯未开时膝盖不可能完全不动;
只能尽量按不动的要求去做。
上面说的是开前胯。
如果要开后胯应该怎么开呢?
其实方法和开前胯完全相同;
不过方向不同而已。
具体是前髋骨尖定住不动;
后膝外撑,后胯向二者的连线运动;
向前向下顶;
可以把开后胯看成是一个反向的提水。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6-8 10:39
浅析太极拳的腰跨问题:
想练好太极开好胯是必须的;
首先看看开胯和腰档转换:

再看看腰裆转换:
所谓腰裆转换;
实际指的是身体的支撑在两胯之间转换。
腰裆转换具有重要的攻防意义;
因此在盘架子时要特别留意;
每个动作都应清楚知道哪条腿是支撑腿;
那条腿是发力腿。
一般而言,前腿是支撑腿;
这里前后是依躯干的朝向和发力的方向而定的;
支撑腿的胯要向上顶起;
尽量接近对方;
其作用有二:
一是有利于对方来力通过后腿泄于地下,稳固自身;
二是在对方力线下楔楔子,以便撬动对方。
因此两胯的位置通常是前高后低。
前胯要向上顶起;
去掉硬折,胯弯变圆。
后胯要打开;
这样才能上下连通。
两个胯始终是一开一合;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2: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两胯偏沉依次走;

偏沉则随;带脉旋转。

练拳时经常说:

需要欲左先右;

欲右先左;

欲前先后;

这些拳理拳法都是

两胯旋转虚实自动走出来的;

并不是手上故意做出来的东西;

像旋踝转膝、旋腰转脊、旋腕转膀这些;

包括“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

而形于手。

很多的拳理拳法

都是两胯旋转虚实外在体现的描述。

还有“节节贯穿”就是走的这个劲;

从脚上到腿上、胯上、到腰;

旋腰转脊最后走到手上;

一节一节的贯穿。

这些东西都是两胯旋转虚实外在的体现

用文字描述它而已。

所以说如果我们掌握了用两胯旋转虚实;

不仅仅是在拳理拳法上有一个质的提高;

你对拳理的理解会更深;

而且你就学会看别人行拳了;

知道别人的拳行得好还是不好;

因为你是内行了。

外行人看的热闹;

内行看的是门道;

你要是没有掌握两胯的旋转你就是外行;

掌握了这个东西就是内行;

就可以看出门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4: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定势的“稳”与动态的“稳”!
太极拳定势的稳与动态的稳;
都要掌握才能练出好拳架!
在沉稳中求进;
在行进中求稳;
太极拳是高雅艺术;
是富含民族文化哲理和东方人
特有智慧的体育运动形式。
太极拳儒雅高尚的演绎方式;
表现的内在含意深邃而又丰富;
其中;“沉稳”即为重要的内容与风格之一。
太极拳的“沉稳”是指
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
应表现出安舒文静;
坦然自若的神情;
能在稳当自然的动态中
显示和蔼饱满的气韵;
给人以肃然、亲和、踏实
而又可靠的感觉。
这种太极拳所特有的沉稳;
表现在定势和动势两种形态当中。

定势的“稳”:
如果把定势的沉稳
简单地理解成就是相对的“静止不动”
是不够全面和不够准确的。
因为太极拳定势时的“沉稳”
本身就有着很高很严格的要求;
表现在每势每式;
上下肢的摆放位置;
躯干前后的含展;
各个关节之间的连接角度;
重心虚实的分配;
气息意念的归位等等
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这些要求;
对某个具体动作来讲可能是个异化的;
而就整个太极拳套路动作来讲;
又是有共性的规律可循的。
概括而言就是:
肢体要八面支撑;
神情要安舒内敛;
意气要各有所归;
身体的不同部位要虚实分清等等……
同时所有这些要求
都要通过习练者恰如其分的
把控和适时适度地运动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说这些要求还是很高、很难做到的;
还得需要我们不断地多看;
多想、多悟、多练;
多在反复练习的实践中渐次领悟慢慢掌握。

动态的“稳”:
什么是动态的“稳”呢?
简明道来,就是在太极拳动作的运作过程中;
不论何时何式;
也不论双腿单脚;
架高式低;
都要始终把控住自身的重心;
要能在稳态中行拳。
可见动态的稳要求更高;
也更难把控、更难表现。
在这里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凡是练拳时出现诸如僵硬、晃动、摇摆等
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能很好的稳控住重心;
不能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
把控动态的准确表现才导致的。
太极拳是动态的运动;
太极拳的运动是要求在沉稳中进行的。
怎样的表现才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稳健的动呢?
太极拳的动;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叫做“一动无有不动”。
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练习太极拳时;
一旦动作起来;
那么体内体外、上上下下;
四肢百骸都要能够动作起来。
所以,把“一动无有不动”
理解成“一动无有不能动”;
“一动无有不会动”
似乎更加明白和贴切。
只不过也不能把“一动无有不动”
简单地理解成“一动俱动;
一动就一起都在那里动”;
或“一停俱停,一停就全部都停下来”。
这样的想法和理解难免偏颇。
因为太极拳的动是有严格的层次要求的;
哪里先动;
哪儿后动都有时间和秩序的讲究;
同时还有动作幅度与大小的区别。
动者绝不是上也动,下也动;
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
好像各方面一齐动;
就算是一动无有不动了;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运动方法:
应是先要将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放松;
使周身内外做到一致了;
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着
腰身脊梁即中枢脊柱缓缓行动;
使意念气血的运行带动四肢胳膊腿脚运动;
作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
要丝毫的不自动;
不零乱动,不局部动;
不多动,不妄动;
不冒失动,或不动;
凡是无原则的快慢不匀的动;
都要及时加以纠正。
太极拳所特指的“稳”是要在行拳的过程中来表现的。
这样的状态还可以用其他的词汇语言来表述吗?
有,这个字就是“静”字。
太极拳十个要”中的“动中求静”的“静”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静”和“稳”的含义相通的。
练拳时,要稳静安舒,心神泰然。
返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
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
否则随表面看似在练太极拳;
实则非太极拳之功夫也。
一切都要在稳静的基础上动作;
切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
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
在稳态中习练太极拳;
不仅有助于我们调控重心;
消除无用功;
提高灵敏的感知能力;
直至练得“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而且有助于放松肌体;
合理松弛,练得一身柔软;
气血运行畅通无阻;
有助于脚下的松沉稳固;
培养腰腿部坚韧又富有弹性的力量;
有助于锻炼小腹丹田的蓄放;
培养出小腹丹田的鼓荡与折叠收放的能力。

盘练太极拳中:练习沉稳需注意;
1. “脚下求点不求面”。
如同耍帝驼一样!
有的拳友在讲到脚下的要求时;
主张放松踝关节;
让整个脚面都松弛地踩在地上;
对于这样的说法,本人并不认同;
踝关节固然要松;
要使整个脚掌有向下踩踏的感觉。
但在脚掌与地面的接触中;
还要能使脚心涵空;
使五个脚趾根和脚后跟成为接触点;
让足心部分能够虚空;
这就叫着“脚下求点不求面”。
太极拳行拳过程中的意念问题就是:
“足心不空、其势难成”;
遇到提脚离地的动作时;
务必要用意念将五趾收拢;
使足心内凹涵空。
否则一旦出现脚踝松懈无意无念的状况时;
势必会导致下盘的松散和裆部的疲软。
各位同仁可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2. 松腰沉胯降重心:
定势时要格外注意使腰背处的肌肉放松;
使髋关节处能够下沉;
并尽量使重心降于足下;
动形时要稳住重心;
移动身形时要呈平弧、下弧状运行;
移动过程中务必放松腰部的肌肉;
需要时能适时做出胯部开合的动作来。
3.身形求挂不求吊:
所谓“挂”,指往下的意思;
好像有往下坠的感觉。
“吊”是往上拉起的意思;
有向上提拉的含义。
吊挂时的呼吸状态是“吊吸挂吐”。
“求挂不求吊”要求在吸气时
尽量做到“轻、松、缓”;
让气贴着背慢慢进入;
有能将手上的物件提得起粘的住的感觉;
要努力克服因胸式呼吸产生的气急气促的弊病。
吐气时,则努力使全身皮肉随之放松;
气息下沉,气入丹田;
意念脚跟;
多用心体会吐气时全身放松;
如衣挂架的意境;
以求身上极度灵敏、衣服、皮肤都有分量;
以至蝇羽不落的高度敏感境界。

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首先要能稳住重心;
练习的方法是先在定型时多下工夫;
从一个定型动作过度到另一个定型动作。
尽量减少和消除运动过程中的摇摆、晃动;
逐渐过渡到每一个过度点都是沉稳的。
在运动的过程中稳住重心;
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运动。
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时间段;
每一个瞬间都不能忽视;
更不能放弃对重心的控制。
通俗地讲,就是拳架不能散;
气势不可泄。
把控重心,把控拳势;
不急不躁,渐次而动;
在沉稳中求进;
在行进中求稳;
体现出太极拳从容大方;
雍容大度的神韵。
 楼主| 发表于 2018-6-13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练拳过程中往往差一点;
也很难把劲力传导过来.
因此一定要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练习。
由于胯是髋关节、骨盆、
腰椎以及肌肉组织的组合体;
是大腿股骨与骨盆、
骨盆与脊柱共同连接而成。
所以;
松胯一是松大腿根和小腹连接之处;
二是松腰椎与骨盆连接处。
大腿根和小腹连接处是否松开;
可以用手摸腹股沟那个位置;
腹股沟处是软的就说明松开了;
如果是硬的,
绷着劲的就没松开;
腰椎与骨盆连接处是否松开
是体会把骨盆摆正,
腰椎就像插进骨盆一样的感觉;
骨盆像“掉下去”一样。
当我们胯真正松开以后;
上体的重量一下子就会直接掉在腿上;
大腿非常的酸胀;
脚底非常沉实;
就像深入地下扎根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8-6-13 1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练习太极拳本来是为了健身;
是为了把身体练得更好;
但是如果练习方法不当;
反而可能会把身体练坏、练伤;
这个方法不当是怎样的一个不当;
今天我简单的给大家作一个梳理;
使大家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尽量去避免这些问题。
一胸部: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横气填胸;
练拳之后感到胸闷;
严重的胸部会感到疼痛;
其原因就是:
第一,我们个别练习太极拳的以年轻人居多;
追求呼吸和动作的配合;
最后练成胸部不是一般的不适;
而是呼也好、吸也好胸部都会产生疼痛;
吃中药调一年半年都调不过来。
这种现象还不是一个两个;
有人比较聪明;
练一练感觉不对马上就停了;
但是有人到了问题非常严重的地步才停下来。
所以我一直在喊练拳时要忘掉呼吸;
谁去追求呼吸和动作的配合;
最后一定会付出代价!
第二就是挺胸练拳。
挺胸练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追求立背中正的;
你的后背如果与地面垂直;
大家想一想你的胸能松下来吗?
你的胸能够含住吗?
在练拳的时候如果胸部不松不含;
马上就能感觉到:
首先是呼吸不畅;
其次是心气往上顶。

二是一部分朋友学会了松胯;
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他又怕身体上身往前倾;
把胸挺起来以弥补松胯造成的身体前倾。
如果要坐在板凳上拳的话,必须松胯;
屁股往下坐,重心坐在两腿上之后;
你的身体上身肯定是微微前倾的;
练太极拳时总是在一种松胯曲膝状态;
如果胸不松不含,呼吸就不顺畅;
心气就会往上顶。

二腰部:
第一撅着屁股练拳。
我们判断撅不撅屁股的标准;
是看腰肌命门这个地方是不是平的、直的;
如果凹进去了就是撅屁股;
如果是平的就不叫“撅屁股”!
我们练拳时大家都知道要“尾闾中正”;
第二用“尾闾前卷”来“托捧丹田”。
托捧丹田,听起来多么动人啊;
其实这种练法是错误的!
尾闾前卷后你的腰肌命门这个地方照样是紧绷的;
第三种就是有的人学会了松胯之后身体前倾;
害怕别人说自己身体上身前倾;
所以用挺胸来进行弥补;
这一挺胸就使后背形成了一个U形的大窝;
造成腰肌命门这个地方还是紧绷的松不下来。
三膝盖:
练拳膝盖出问题的最多:
我给它归纳一下无非是两种情况:
第一是膝盖的拧转。
这种现象多;
如果我们身法和重心比较高的话;
这种拧转和膝走8字对膝盖的伤害不是很大;
如果你的步伐大重心低再这样拧转的话;
练坏膝盖是非常容易的;
有人说练太极拳的容易伤膝盖;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这种拧转违背了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规律;
所以我们说这种拧转是错误的。
包括一些真大师和假大师都有这种现象;
在太极拳这个圈子里;
甚至有人把这种膝走8字当秘诀来传;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们说它是错误的不仅仅是指它是伤膝的;
这种拧转伤膝盖只是一个副产品;
这样拧转膝盖底盘就飘了;
裆劲没了;
腿脚蹬地也用不上力了!
只要你膝盖一拧往外一翻;
脚内侧就悬空了;
脚内侧一空下盘就没有东西了。
膝盖一定要固定好;
身体往右转一定要把右膝盖固定好;
身体往左转一定要把左膝盖固定住;
只要把膝盖固定好了练太极拳是不会伤膝的;
绝对不会再受膝盖疼的困扰。
第二是位置不对。
什么叫位置不对呢?
我们也可以说是膝盖没有自然吻合;
如果我们的膝盖不处在一种自然吻合的状态;
它也是受力的。
这种位置不对无非是表现在前后和左右;
现在大家都知道膝盖超过了脚尖膝盖会受力;
但是膝盖往后的位置在哪儿呢,很少有人琢磨过。
膝盖过脚尖肯定是受力的;
膝盖故意后撤也会受力;
要从自己的脚上去找感觉!
将你的身体重心压在涌泉穴上;
感觉脚是自然踏实在地上;
既不是脚后跟吃力多;
也不是前脚掌吃力多;
前后均匀受力膝盖前后的位置就是对的!
这一条经验非常重要!!!
大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和体悟。
再看膝盖左右的位置;
有一些拳友站桩把膝盖站疼了;
有可能是这两个原因:
一是膝盖故意往后撤,
重心压在脚后跟上,前脚掌发飘;
还有一种情况是膝盖故意外撑,
膝盖总是在一种拧劲别劲的状态;
时间长了照样疼;
大家一试就可以知道!
膝盖外摆外撑脚内侧就会悬空;
这就叫离地喝风;
那么我们社会上练拳的为什么将膝盖外摆外撑呢?
目的当然是为了圆裆;
这就是我们社会上很多人不懂拳;
整天在那里胡说八道的恶果。
圆裆就是合裆;
合裆合的是哪儿?
合的是前裆;
大腿根这个位置;
前裆合是为了后裆开;
前裆只要一合就会形成内撑外裹;
内撑是将后裆撑开;
外裹是大腿的肌肉带动膝盖自然的由外向里裹;
这才是真正的合裆圆裆。
练拳膝盖如果是外摆的;
整个重心就压在了膝盖上;
这是最伤膝盖的!
膝盖外侧一定不能超过脚掌中线;
只要把住这一点膝盖就不容易出毛病!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