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4: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练好太极;
需要遵循这些规矩,一步一步来!
现在以健身目的学太极拳的人;
一般是采用速成学习的方法。
速成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三个“超越”:
基本功站桩超越不练;
基本技术如手法、步法等超越不学;
基本知识超越不提,直接上套路。
上套路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举办短期学习班;
有的买个光盘自己在家练;
有的跟别人身后照葫芦画瓢。
速成学习的最大缺点是学的是杨式太极拳;
打出来的是“胡式”太极拳;
有的只是近似太极动作的广播操。
因为现在使用的教材大都是按广播操的方式编写的;
老师也是按教广播操的方法来教的;
初学者一般不知道打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更不懂得动作的武术含义;
只是机械的模仿。
造成这种状况的责任不在学员;
也不能怪老师;
这是速成学习太极拳的必然结果。
问题是在速成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是继续这么模仿花拳绣腿;
似操似舞地长期打下去;
还是适当地补补课;
增添点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逐步摆脱广播操的影响;
逐步向规范的太极拳方面靠拢?
结论当然应当是后者。
我提出几点看法和意见;
供有志练习太极拳的拳友们参考。
速成以后一方面
要增添一点太极拳理性方面的基本知识;
弄清楚太极拳是什么?
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有哪些?
太极拳拳法的原则又有什么等等?
这对于理解太极拳;
掌握太极拳的一般规律和练好拳都有好处。
另一方面;
在实际练习中还应该掌握和落实好
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意 念:
意念在太极拳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意念在不同阶段要求不同;
初学时以意导动;
使动作随着思想想象;
尽可能把动作做到位;
在动作较为熟练之后;
要意动势随;
思想要转到理解动作的目的意义上;
转到劲力的运用上;
逐步做到神形兼备,内外合一。

呼 吸:
行拳时呼吸要和动作相配合;
反过来,动作节奏要靠呼吸进行调节。
呼吸配合原则为;
提吸落呼,蓄吸发呼;
即起立、抱球、蓄劲等吸气;
下蹲、推掌、发力等呼气。
太极拳的呼吸要求为深、长、细、匀。

太极拳对身型、手法、步型、步法以及眼法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规矩较多;
如能抓住下面几点,行拳会顺当得多。
➤ 身型方面:
心静体松;立身中正;
这是练太极拳的前提条件;
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心静,指思想要集中;
要排除一切杂念;
体松,全身关节要放松;
全身肌肉要放松。
在练拳的全过程中;
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
始终要保持立身中正,
不要一做动作就前俯后仰,七歪八斜。
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

手法的基本要求。
转腰带臂手走弧线。
主宰于腰是关键;
要以腰带臂运动而不要以手带动腰转动;
手的运动轨迹非圆即弧;
定势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

➤ 对步型的要求:
开胯圆裆,重心稳定。
一般要求顺弓步为10厘米;
拗弓步要大于20厘米。
迈步如猫行。
步法为猫步;
太极拳的猫步是弧线上步。
弧形上步,开胯圆裆;
可以避免出现夹裆的毛病。
为什么说太极拳的步法是猫步?
猫的脚上有爪子;
人的脚上有脚趾。
猫的爪子干什么用的。
抓老鼠时爪子伸出抓牢老鼠用的;
而练太极拳时用脚趾碾牢地面;
就像猫抓老鼠一样。
要脚心含空,脚趾根碾地;
以增加下肢的稳定性;
从健身的角度看可以刺激脚底反射区的反射活动;
对与脚趾经络相连的脾、胃、肾等脏器有调和气血的作用。

➤ 眼法的要求:
眼法使用是否得当;
可以看出对动作的理解程度;
反映出练太极拳的水平。

太极拳柔中寓刚,刚从何来?
绵里藏针,针在何处?
如果是用速成法学习太极拳的;
是按广播操的方式接受太极拳的;
一般不了解动作的武术含义;
只会机械地模仿;
如海底针的海;
是指的是武术上的气海,也就是会阴穴。
海底指会阴前的要害部位。
这个动作的目的是打击男子汉的雄风;
进攻男子汉身上最薄弱的部位。
行太极拳要做到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就要对所做动作的释名和目的意义有个大概的了解;
否则动作就不容易做好;
甚至可能做错;
就有可能做成动作轻飘、软绵无刚;
影响太极拳的健身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1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节节贯穿是什么?
节节贯穿在练太极拳中也是很关键的;
因为每一个式子都要求应该是节节贯穿的。
用自然呼吸来配合节节贯穿就行了;
也可以用丹田来配合呼吸和动作来完成的。
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节节贯穿”是长内劲的原理。
好比一个起吊的吊车;
内劲是用骨髓和气血来节节贯穿收缩和伸长的;
越升压,它的强度就越大。
这个“压”来自意和丹田加压;
意和丹田加压;
使内劲通过节节贯穿;
使整个身体外面起了变化;
太极拳也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的运行路线都是由意念统一;
使内劲由二脚到腿到胯到腰;
丹田到脊柱上至百会;
二臂又上至指尖;
所谓“一身备五弓”;
我认为这就是节节贯穿原理在周身的体现。
要想做好节节贯穿;
练拳必须要从松入手练习。
因为有松才能节节贯穿和节节收回的。
所以拳友练拳首先要做到肩,肘,手的放松。
练拳时要注意自己的两肩要有关节摘开之意;
切记不可耸肩;
不管你练那家太极都是如此;
耸肩就僵,僵了就不灵活。
有摘开之意就是松;
松中还要有下沉之意。
沉也不要死沉;
练拳时还要轻灵活泼。
两肘放松就是要有下坠之感;
这就是两肘的放松。
两手的放松就比较复杂了;
练拳时必须要做到舒指;
吐掌,坐腕。
何为舒指,吐掌,坐腕?
就是要按一身背五弓速度要同时来完成的;
就是所说的快慢相间。
再看下盘:
两腿组成部分之间的大关节
有两胯,两膝,和两脚踝。
练太极松两胯是很关健的。
两胯怎么去松呢?
我多年练拳体会给大家浅谈一下:
我的体会是要想松开两胯;
先要把四五腰椎松开;
这个所谓腰椎松开就是有松开之意。
也就是说以四五腰椎为界线;
要有两头抻的劲;
往上就是轻灵之劲;
往下就是松沉之劲;
有了这种劲了就是腰也自然松开了;
两胯也就松开了。
在松的同时胯的前面还要有折叠感;
如功夫高的折叠感就小;
功夫差的就明显。
松胯的目地;
我看就是为了内气往下一直通过你的两个涌泉。
如果不通那就是个支架了;
就没有内在的东西了;
特别是在太极接手中那就更不能应用了;
所以我说松开两胯是很关健的。
两胯和腰的活动是很频繁的;
不管你是练拳,左右转换,前进后退等等;
都在两胯只要两胯松开了
你的内气也就自然沉下去了。
两膝和两脚的松不是很复杂;
两膝自然微曲;
随曲就伸就可以;
两脚要分清虚实;
在练拳时是用意识去做节节贯穿的;
如你的某一点受到外力时;
这时你的两脚的涌泉就地借大地的反弹;
这就是所说的劲起与脚下;
通过节节贯穿直送到受力点就行了。
运动规律是先松腰,再松胯;
再胯带大腿,大腿再带小腿;
小腿再带脚往前迈的;
因为这样的步法是能进能退的;
如迈空了他可轻易地把脚收回;
如脚落了地它能生根。
往回收时也是腰收胯;
胯收大腿,大腿再收小腿;
小腿再收脚的。
因为猫走路是从来没有落空的;
这就是猫行步法。
内劲也是节节贯穿发出去的。
就是两手掌捞宫和两脚掌的涌泉;
通过两个涌泉借大地的反弹;
才能真正的达到节节贯穿的目地;
如不是这样练的话;
我看那只是空架子而己了;
这就是劲发与丹田通过4,5腰椎为界线;
力由脊发;主宰于腰;
往上自然到百会到手稍;
往下到两个涌泉在通过两个涌泉所反上来的劲;
直达到接触而点发放;
我看这就是所为劲起与脚下的
太极的整劲运动!
也是周身一家的整劲或内劲之说!
也就是瞬间由内到外发出混元之力;
意要在自身体外。
这可以说是开;
合的时候就要发生动作转换;
意念内收;
节节回收至丹田;
这也是刹那间之事。
如此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如看看太极拳的斜行拗步节节贯穿;
它是以腰为轴旋腰转膀;
先逆缠再顺缠最后再逆缠的往返动作;
它的最后一缠就是节节贯穿的;
下肢贯穿路线是由脚下到小腿到膝
到大腿到胯到腰也是螺旋上升的;
上肢也是通过旋腰转膀上升的缠丝方法
节节贯穿到前掌的。
但要把劲传到刀刃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太极拳的掌法是刀切掌的;
另一手的劲要在勾手的指尖上;
同时头要有虚领顶劲之意;
脚下要有入地之意。
这也就是太极拳劲起于脚下之说;
我体会这就是太极拳的节节贯穿之劲;
也是太极拳的节节贯穿的特点。
再看就是肌肉的放松;
何为肌肉放松?
肌肉是有松紧之说的:
何为紧?
骨紧,关节松;
骨升肉降!
大家在练拳时肌肉也要有离骨之意;
这样肌肉就放松了。
只要是你从意念上放松了;
通过松沉劲的放松中心稳定就行了。
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
但也没说不让你用劲啊;
所以说支撑自身的劲道还是要用的啊。
只有认真揣摩,才能日久功深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13: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看太极拳劲的折叠:
在太极拳劲别系列里有一款劲叫“折叠劲“。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
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在转换。
首先它是劲的复合;
具有折的能力;
叠的效应。
具有一定的强度;
相应的硬度;
还有曲度,长度和韧度的复合;
往往还以斜度劈卦展现。
这款劲往往从自身对拔
开始通过身手直接击入对方的根部形成结果。
具有势大力沉的特征。
折叠劲需要相应的腰胯劲;
植根劲;
是很吃功夫的。
检验的是沉劲。
无根劲则腰腿软;
无劈卦劲则出不了势;
沉不了力。
所谓泰山压顶就是这方面最好的形容。
怎样用出这个劲?
我认为是腰,腹,背的组合。
身,腿,胯的沉。
肩,肘,腕的实。
精,气,神的势。
对拔,卷曲,松沉的综合。
怎样练好这个劲;
初级层次在架式中练;
中级程度在推揉中练;
高级程度,不练抖扦是难以达到的。
到了这个层次;
实际是个练养结合的过程;
否则非伤不可;
伤已,伤人,伤德。
修练不仅是口头上的摆设;
是个需要实际而非玄虚的东西。
虚空不是漫无目的的。
否则脱离不了花拳绣腿之弊。
太极拳架中比较典型的动作有:
高探马,青龙出水,背折靠;上步七星等等。
折叠劲不是硬劲的体现;
有随的初始;
顺的过程;
千钧力道的终结。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15: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在拳架里找松沉:
松沉、虚实转换;
腰胯带动四肢;
劲道在拳架里重要。
欲要腰胯带动四肢;
先要虚实转换:
欲要虚实转换;
先要松沉到位。
松沉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
松而不沉,不是真松。
你说肩松了;
但肩胛骨沉不下来;
还是假松哦!
肩沉了自然能坠肘;
肩沉了自然能虚领顶劲。
如果松沉功夫没有入门
而去追求什么神意气。
不觉得有点玄吗?
松沉是体现用重量来行拳;
而不是用力量来行拳的太极拳内涵。
有些人练的“搂膝拗步”拳式。
一手往外拨(搂膝),
另一手着意伸出往前推掌;
这是用本身拙力来打拳;
体现的是力量而不是松沉的重量。
沉到哪里呢?
沉到实腿脚底。
为什么沉到实腿脚底呢?
一是落地生根不倒翁;
二是借用地面反坐弹力成为劲道的源泉。
没有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坐弹力
和松弹自如的手臂乃至肢体;
何来八劲之首的拥劲?
拳势的松沉有什么技术要求呢?
就是在立身中正
和心静体松的拳势去做含胸拔背;
松肩坠肘、虚领顶颈;
松腰开胯、气沉丹田;
尾闾下坠、开胯圆裆;
松膝舒踝,脚底吸地。
如果只有松腰开胯、气沉丹田、尾间下坠.开胯圆裆、松膝舒踝;
脚底吸地
而没有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颈;
那是上下不相随;
所练的松沉是没有完全到位。
如果只有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颈;
松腰开胯、尾间下坠、开胯圆裆、松膝舒踝;脚底吸地;
而没有气沉丹田;
那是内外不相合;
所练的松沉也是没有完全到位。
要想把松沉功夫练得扎实;
就得练习站桩功;
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松胸功等等。
太极拳的沉提是:
实脚能较好地松沉;
虚脚自然能轻灵。
手怎样轻灵啊?
把沉藏起来就变轻了。
怎样把沉藏起来呢?
两手的肘往下坠;
两掌的手指往上松;
这样练法就把沉藏起来了。
这样就是沉中有轻;
得机得势就可随时发放。
把沉重藏起来的轻
是隐,探、诱对方也;
雷霆万钧的整劲发放是现;
把藏起来的沉重送给对方。
实脚沉稳了;
虚脚才能较好地虚。
有些人行拳盘架时;
虚脚落地较快较重;
这是”抢步砸脚”;
主要原因就是实脚不够沉稳;
不晓沉提之法;
所以抢步不由自主;
砸脚也不由自主了。
一句话,是松沉的功夫不行;
无奈虚实转换;
力不从心。
身手的虚实也一样;
有了松沉才能较好地进行虚实转换。
这样才能使腰胯带动四肢行拳;
倘若没有松沉;
想实而实不够;
想虚而虚不来;
怎能使腰胯带动四肢行拳?
怎样体现腰胯带动四肢呢?
就是用腰胯的松沉之势
带动拳、掌、脚往左右;
前、上下方向松出去
和往左右、后、上下方向松回来;
是被动性练拳;
受腰胯带领引动的。
这就是“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的内涵之一。
拳、掌、脚脱离腰胯而动的;
是主动性练拳;
不符合太极拳内涵的技术要求。
比如拳式“高探马”的练法是这样的:
1.承上一式单鞭掌;
扣左胯,左脚胯根内收沉下;
身体向左转,带动身后右脚掌;
脚跟离地而起;
还同时带动右勾手变掌往前画弧于胸前。
2、通过松腰、垂臀;
带动身后右脚上前小半步。
3、右脚由虚逐渐变实;
同时左脚由实逐渐变虚。
变为左虚步型。
4、虚领顶劲、松腰开胯、
尾间下坠,身势下沉;
右掌顺势沉肩坠肘;
向前放松伸出去;
左掌亦顺着沉势松肩垂肘;
向后放松收回至左身软肋的旁边。
如果劲道不对;
拳架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不管练什么拳架;
只要没练出劲道;
就可以看为空架子。
根据拳势动作的不同;
又细分为棚、捋、挤、按、采、捌、肘、靠;
粘、沾、化、引、拿、发、接、抖、崩等其他劲;
这就是劲道!
但本质都是松沉劲。
有了“松沉””虚实转换”;
”腰胯带动四肢”“劲道”;
就能自然地追求“匀”和”粘”;
劲断意不断;
意断神相连。
从起势到收势;
拳式有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完整一气;
一举动周身轻灵;
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
内观神意气;
外看筋骨皮,气势、神韵俱佳。
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在盘架时;
上个拳式还没松沉到脚跟;
下个拳式就稀里糊涂地相连了;
以为是流水行云;
连绵不断地盘架。
啥样叫“稀里糊涂”?
指不通晓拳式的体用之法;
不明白太极拳内涵的状态。
如此体操化或舞蹈化的式式相连;
是不符合太极拳行拳运功要求的式式相连。
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坐弹力
是太极拳动作的源动力;
是借助人体的下沉力和上提力;
通过以两脚为根的全身虚实变化;
运化出具有太极内涵的动作。
太极的内动外微动的拳式正处于
化劲、发劲、蓄劲的状态;
是忽隐忽现的连贯变化。
会看出松肩坠肘、含胸拔背;
松腰开胯、气沉丹田的
变化动作和精神贯注;
始终保持一股似水似风似云之势。
看松肩坠肘会使右手的肩胛骨、肘尖下沉一点;
看含胸拔背会使胸膛、腰背稍有圆弧形的变化;
看松腰落胯会使尾闾下坠一点;
看气沉丹田会使带脉微微向外鼓胀;
能明显看出身势下沉和眼神的跟踪(不要太刻意);
定式将尽时有一股似水似风似云之势。
如果人家或自己肢体和眼神没有以上的相应变化;
定式将尽时又没有一股似水似风似云之势;
那么这样的定式就可以
看作是停顿、劲断、僵滞的拳式了。
如果没有“松沉”、“虚实转换”;
腰胯带动四肢;
“劲道”的“匀”和“粘”;
那就是太极操;
或是花拳绣腿了。
没有太极拳内涵的“匀”和“粘”;
有何实际意义?
太极拳练拳;
首在认识;
认识对路,惟练而已。
总而言之;
从“松沉”“虚实转换”;
“腰胯带动四肢”“劲道”这四点来看;
就知道拳架功夫的大概层次和质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08: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拎起大椎竖起脊;
平视双眼看自然;
心正意正阴阳平;
阴阳平合筋自松;
骨升肉降坠肘然;
地球引力反弹力;
筋松体软如水境;
百脉自开不费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09: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中的“沉”:
生活中的沉与太极中的沉有何异同?
怎样感知自己的沉?
怎样感知别人的沉?
背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
和背一个睡着的孩子相比;
前者轻松,后者沉重。
因为前者他是活动的;
后者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
不用力,自身重量带给扛的人很大压力。
太极的沉是松下来后;
自己身体的沉。
气敛入骨;
骨升肉沉;
必须经过明理;
苦练而得。
在练功及日常生活中;
都能够体会到沉。
练习桩功能体会沉。
用太极身法,心静;
意到,气到,沉感。
身体上下对拔;
重心在涌泉;
脚跟及脚内侧有受压感。
这种受压;
不是身体越下蹲越沉;
是身体内部筋松;
骨缝拉开;
肌肉不带力,下沉;
是自身的重力。
沉的前提是松。
如松肩,收胸骨,肩胛骨松开;
两手肘在胸前;
肘尖朝下;
臂不用力;
挂在肩上;
手不用力;
挂在腕上;
自己能感到手臂的沉。
尽自己所能使自己腰胯膝踝放松;
同时脊椎骨上抻;
身体被节节分家。
沉在静态较敏感;
难的是,动态中的保持。
当一个人练出沉劲;
只一搭手,还没用力;
瞬间感到他手臂的压力。
沉,通过自身;
别人能被感受到。
那么,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劲?
练习太极为何要练沉劲?
如何在练拳中贯穿沉劲?
沉劲如同物理上的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与重量成正比。
常理上,一个人越胖,越沉,
越难以被推动。
物理学上对重力的解释是一个竖直的力。
太极高手在被推的时候;
松沉下来,重心下降;
身体前倾,重力因身体前倾而在身体的前方;
接力状态,重心随听劲微调整不移圈外,并没有丢中。
一个人直立站,容易被推;
弓步站,推着就费劲。
普通人站立时的重心高,不稳;
重心下降,则稳当。
冬天人们弯腰曲腿;
在冰上小心翼翼走;
也是为了降低重心,不摔跤。
太极的沉劲:
是让身体松沉下来;
并非外形;
是身体内部重心降低。
是心静体松;
气沉丹田;
上虚下实;
节节松沉;
重心下沉;
增加内劲。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习太极,必须练功力;
沉劲是本;
松是太极灵魂。
练拳时,身体如同在水中;
脚踩在地上;
有阻力的感觉。
如何使得练拳时有阻力感?
我觉得,是松,是沉;
是练拳时筋骨的拉抻;
练拳带有沉劲;
能降低重心;
稳固定式;
使拳式保持正确姿势;
每一个招式便是一种活桩。
反之,练拳不思考;
内在的感觉会荡然无存。
沉劲是遵循太极身法苦练而得;
身体本身的力是拙力,蛮力。
接手中对方没有松沉,
僵滞点易被当支点推出。
试想一下接手中;
你用一只胳膊的力量去推;
和用全身的力量去推;
有何不同?
当然是全身力量大。
怎样调动全身的力量?
身体松沉下来了;
接手中的沉劲;
好比挂在墙上的一个包;
你不论怎样换接触点;
包的重力不变。
倘若把人想象成一个包呢?
接手时的接触点为包的挂点;
人沉下来,重力竖直向下;
你和对方外形上看是用手推;
实际挂在对方的是整体重量。
理论上能明白;
接手中能运用却是另一回事;
很难做到;
须练松,才能沉。
太极讲究心知不如身知。
心不知,身更不知;
故此先要明理。
需不断感悟、体悟;
慢慢修炼。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5: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1、太极拳不仅是拳脚功夫;
还有修炼头脑和心灵的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
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3、牢记八字:中定、整体、不用拙力。
4、行功盘架都必须
“先在心,后在身”的意动形随;
意的修炼和运用为精髓。
5、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意到、气到、劲到。
6、与对手接触时;
我用意收将对方来劲引之脚下。
使对方根浮起(气亦浮起);
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
7、太极拳的“呼吸”指:
蓄、发、开、合、收、放。
“吸”是蓄劲过程;
“呼”是发劲过程。
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
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9、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
守住中定盘拳架;
一收一放变阴阳。
一动整体带旋转;
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
二不用力,用力则断;
三不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
则可望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上下苦功;
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5: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6-19 15:08
1、太极拳不仅是拳脚功夫;
还有修炼头脑和心灵的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

12、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
太极拳的根本即缠法也。
身上不挂力。
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3、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法、步;
内练神、意、气、劲。
内外八个方面高度统一了;
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
接手四稍空,一接点中求。
15、放松是练太极拳功夫的必经之路。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
“意、形、气、力”融为一体。
“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式式作到:
“有上必隅下,有前必隅后,有左必隅右;
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
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18、身体的呼吸要和拳架的阴阳、收放、开合;
蓄发高度统一,才能奏效。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1: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好太极拳的三大要诀:
学习太极拳的要求很多;
不过总结就是
上领、中松和下沉;
只要把握这三个规矩;
相信长期持续下来;
自然就能领略到太极拳的奥妙处所在;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登堂入室;
共享太极拳的神妙之境!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1: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好太极拳的要诀之一:
上领、中松、下沉;
上领:
就是顶头悬领大椎;虚领顶颈;
就是领大椎自然就收下颚;
彷佛头顶被向上轻拉着的状态;
其目的是使基底脑(脑下垂体)保持在最宽舒的状态;
有助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运作;
另外可将脊椎骨轻轻提起;
犹如人体这个布偶被手掌撑起般;
不但有振奋精神的作用;
亦可使身体不致因松肩和下盘松沉的作用而瘫软。

中松:
就是肩膀以下的上半身尽量放松;
亦即练拳时手臂的任何动作均要以意点放松肩;
即使与人接手或生活;
工作中亦不使肩膀突起;
而且尽量不出拙力;
长期下来才能使肩膀完成垂肩变化;
衍生气沉丹田的效用;
进而冲开夹脊关;
以致手臂的上提自然就有夹脊的感觉;
自然就会形成力由地起的整劲效果。

下沉:
就是动与动间(即变换重心时)
都要以意点放尾闾下沉;
长期下来自然就能松腰胯;
此时内气才会逐渐下沉到脚底;
进而与地气结合;
往下长根、往上长劲;
这是整个身体的基柱(犹如吊车的支柱);
下盘愈稳当;
所能发挥的劲力自然就愈强。
习练太极拳是一段不断换力的过程;
上列三者的要求缺一不可;
当然好强好胜的心是绝对不可有的;
除非你不想进入其堂奥;
如果你有心要练好太极拳;
就要学会吃亏,
并随时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否则太极拳的登堂入室是绝对与你无缘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