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2: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好太极拳的要诀之二:
主宰于腰就是以腰胯带动四肢;
1、手的动作其实只有四个;
一是上提、二是下放;
三是合掌变挤、四是双手打开;
而前提都是要以意导松肩来完成;
如此手与身体才能形成连结;
至於手要往左、往右或往後;
完全要由腰的旋转来主导带动;
两手臂只是被动跟随着;
而脚的运作也是如此;
甚至两手脚的发劲也是由腰胯在主导操控。
2、要完成腰胯带动四肢的盘练;
学习开始就要遵守两大原则:
(1)确遵太极步法—往前,脚跟先点地;
往後或侧移,脚尖先点地;尤须注意要有两个支撑点才能移动重心。
(2)脚动手动,脚停手停--脚不动或腰不转;
手就不能自动;
而脚或腰停止动作时;
手就要自动停止;
否则就是动手。
3、长期腰胯带动四肢的盘练;
应用时自然就不会出现乱动手的情事;
而且所出的劲道就不会是散的;
而是全身整体的弹簧劲;
只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坚持练习;
功夫就能练上身;
届时所谓的摺叠劲;
螺旋劲或缠丝劲等等
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不必刻意去练或去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好太极拳的要诀之三:
双脚的虚实务必要分清:
1、初学太极拳套路时;
并无法做到虚实分清;
不过观念要有;
也或许步幅会大些;
不过随着功力的增长;
步幅就会逐渐缩小至与肩同宽;
俾有助双脚的虚实分清;
及步伐移动的快速与灵活。
2、双脚步幅大些在表演或比赛时动作比较大器好看;
进而有助胯骨的拉开;
如果了解虚实分清的重要性---
内气较能由虚脚松沉到脚底;
进而在虚脚转变为实脚时;
松沉到虚脚脚底的气就会由涌泉穴发挥变能作用;
将其转变为劲往上长;
这也就是虚实分清;
在太极拳占有关键地位之原因。
3、除了双脚虚实分清可以将气转变为劲之外;
另外骨髓的密度和筋络的松柔度
也是影响变能速率的两大要素;
因此,均衡的饮食、正常的作息;
适度的运动等养生要求也是息息相关;
亦即除了掌握正确的练拳法则之外;
平时恪遵养生之道和持之以恒的练习
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练好太极拳的要诀总结:
行拳要使内气尽量往下松沉!
习练太极拳的秘诀其实就是
如何使气能往下松沉;
凡违反这项原则的,都要改掉:
1、松肩:不论是行拳或日常生活工作中;
都尽量不使突肩,内气才不致被提起。
2、手臂上举尽量不过肩;
且手肘务必要垂肘。
3、行拳或日常生活工作中;
全身尽量要放松,尤其不出拙力;
手臂上举或提物时,仅出能悬在指定位置的力道即可;
多余的力量尽量以意导松。
4、立身要中正:如果身体倘未能与地面保持垂直;
身体某部位就会僵硬;
进而容易造成气滞之情事。
5、脚分虚实:虚实分得愈确实;
腰胯愈能放松;
而上半身的气也愈能过带脉往脚下松沉;
进而与地气结合;
往下生根、往上长劲。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5: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脚跟劲的根本作用及巧妙运化:
看一个作用力通过一段弹簧的材料时;
弹簧把力转化成振动波进行传递;
从而把原来实力进行柔化。
当我们伸出脚后跟踩在地上;
地面的反弹力同步如同波动传递上来;
从脚下内侧或外侧的经络筋传导上来。
这时由于人体结构的天然作用;
脚筋能把反作用的力转化成劲;
到达尾闾的时候
(尾闾是气机的地方)
劲就转化成一种波;
就是我们常说的气;
气往上走;
此时脊梁骨充满了气机。
这个气机从哪里来?
就是脚后跟一蹬;
通过脚筋一转化,变成劲;
传到丹田及尾闾一转;
变成了气机;
所以说:
脚后跟不可思议;
太极拳离开了脚跟;
离开了照海穴;
太极拳就找不到立锥之处;
因为丹田运化无根无原动力。

再看两只山羊的犄角对峙时;
如果力不平衡;
其中一只山羊就容易倾斜摔倒。
我们把两脚后跟劲
比喻成两只前后的山羊;
两个脚跟如同两只山羊的犄角顶着形成力偶;
产生一个对撞力;
通过脚筋转化成两股劲道传递到尾闾;
再转化为气机上行;
此时就可以挺起脊。
特别是太极拳更离不开脚下生根;
利用脚筋这么一个天然产生的弹簧劲;
到达尾闾、命门、脊背;
产生的力偶;
什么叫力偶?
“两个对称的力在脊背处产生的混和之气机”!
前后脚虚实的转化就是两股气阴阳的转化;
然后气机充斥贯满了我们的大椎和脊梁骨。
我们在大包穴进行开合;
此时大包穴自然就有气机了。
这么一走,自然走了一个大周天。
从照海穴感受脚跟劲上来;
一直到大椎;
大椎一领;
下颌自然一含(藏喉);
胸前两侧上端中府穴气和松放;
自然就产生了虚领顶劲的效果;
双眼发亮神气,眉心开展;
而不是顶起头叫虚领顶劲。
如果头有意顶起来;
容易产生高血压、阳亢,
命门火容易上来不归位;
人心好斗好强了。
所以说:
脚跟劲转化为气机到达大椎穴的时候;
大椎一领下巴颌自然一含;
产生的虚领顶劲会更加空灵。
意领守中大椎穴时;
头脑特别清醒;
自然产生的虚领顶劲;
能够让你的心气更加容易放下来;
平心处气更和。
大椎穴的聚气!!!
自然产生乌龟背。
乌龟之所以长寿;
是乌龟背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我们盘练太极拳;
就是要让自己的脊背产生无限纯阳之气机;
这样才达到养生延寿的效果。
中枢神经、纯阳之气的经络脉、督脉全部在背后交会。
每个人后背的灵敏度是超过正面的灵敏度的;
所以说,我们要有针对性把挺起脊这个功夫练到家;
这就是脊背太极;
是直觉妙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6: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6-22 15:21
太极拳脚跟劲的根本作用及巧妙运化:
看一个作用力通过一段弹簧的材料时;
弹簧把力转化成振动波进行传递 ...

由此可见,脚跟劲太重要了。
两只脚虚实变化
一定要产生一个对拉牵掣;
太极拳特别讲究对拉拔长;
对拉拔长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内气驱使潜转;
让腰跨“公转”同脊背“自转”的意气;
折叠引掣;
螺旋缠丝运化;
驱使造成了全身混元之气;
这叫真正意义上的意气圈。
整个人在意气圈(又称生物磁场)中包围着;
在意气圈中盘架运化;
所以太极拳是一个圆锥体的运动;
这也就是“轮胎”的原理。
给轮胎一个实点;
就会产生无量无边的虚点;
而无量无边的虚点;
就会表现出一个实点;
所以说太极拳
“虚”是体;
“实”是用。
“虚”是太极拳灵魂载体;
因此无条件要把身体形体意识
练空、练松、练合;
柔化、虚化、空化;
使身心充满了无限的气机。
这无限的气机就储存聚会在脊梁骨上。
松沉到丹田;
把丹田之气培养起来;
就是为了充斥脊梁骨;
让你的脊梁骨更加强壮;
强大聚气、藏神灵通;
让你的精神灵明培养起来。
就是这个原理;
一定要练好脚跟劲这个弹簧劲。
想把太极拳练好;
一定要把脚跟劲练活;
把照海穴练活;
松沉的程度以照海穴(强肾降火)来掌控;
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通阴蹻;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如果照海穴过了;
膝关节就会痛;
如果觉得照海穴适中;
膝关节就不会痛。
照海穴是脚下的眼睛;
很灵动有玄机。
松沉到什么程度;
照海穴充满气机;
脚跟劲就会上来。
如脚后跟一蹬;
照海有感觉;
那么劲道就会上来。
然后在脊背产生一个平衡劲道即中定劲。
行拳时,我们的身体是什么在推动?
是腰脊梁骨气机在推动、脊背气机在推动。
脊背的眼睛在哪里?
就在大椎穴
所以说,大椎是方向盘,
腰胯是轮胎,
安心在大椎;
留意在腰间。
在开合盘架时;
松沉是手段技巧;
目的是生发凌空劲反弹力;
此时要把气机合到腰胯上去;
而不是腰放下去;
腰是要由胯足五里合气托住并具悬浮上升之感;
并且掌控保持“水平位”平行态势;
架固定相对“静态”;
如水面上行驶的船;
平稳且又不离如水浪般
脚下虚实暗劲灵动的承托。
慢慢松沉肘尖的少海穴;
让大包穴两肋放下来;
把上丹田的气机和下丹田的气机
交汇关元及气海处。
是上面的下来由下边托住;
一路暗示胯保准水平态;
此处是身法的要处。
两肋放下、含胸拔背;
这样放下去进行开合。
腰别再动了如船在水面上灵动且平稳漂行。
QQ图片20151108175703.jpg
练太极拳,所有的压力都来自中丹田的气机;
即是在心口产生的“自我念想的压力”;
所以要把两肋放下来;
大椎充满气机;
再进行对拉走架;
双手要虚化少动;
只留意坐腕处的阳谷及神门二穴位具气即可;
日久生活中的你会更加如意吉祥平安自如;
因为“压力”释放了。
太极拳每一个架;
每一个虚实开合都是充满了立体的潜转和引掣;
即“轮胎”原理的效应。
始终充满了无处不对拉;
无处不平衡;
无处不虚实;
无处不矛盾;
无处不阴阳;
无处不中和的态势。
有利把自己练成“球人”的灵动和浑圆一体;
这应该就是太极拳古往今来的玄机奥妙之处。
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
定要练好脚跟劲;
要练好太极拳;
定要把脊梁骨气机练好。
强化了脚跟劲(脚下太极);
强化了脊梁骨的力量(脊背太极);
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入门并掌控了太极拳的精髓。
松沉丹田蓄劲不是目的是技巧;
借如弹簧的地面的反弹力令丹田生根;
激活先天气机转化为纯阳之气;
进入脊梁骨;
从而强化脊梁骨产生凌空劲之气机;
令人有悬浮感即[虚灵顶劲]的生发之源头;
否则双重站煞,整个架死沉一气;
日久要修补膝盖骨。
脊梁骨有着中枢神经;
脊梁骨的强化使得人的神明更加强大精灵。
太极拳的尾闾正中;
告诉我们在脊椎上产生中垂线。
要在脊椎上产生垂线;
是通过尾闾正中来实现。
如果没有脚跟劲这个点;
尾闾就无法起作用。
之所以起作用;
是因为在脚下找到“神奇的东西”。
只有在脚跟找到东西;
才能把脊椎竖起来。
这样根据上下矛盾统一的关系;
下往下拉,上往上拉;
整个人张开;
脚跟往下;
大椎往上领;
这样两端暗劲对拉延伸拔长;
脊椎挺起来;
脊梁骨就通透贯气了。
两头拉,就容易达到尾闾正中;
尾闾正中是根本点。
意守观照大椎穴;
立足脚跟挺起脊;
真正太极的灵通在背后。
耳朵要往背后听;
心就更加安定;
耳朵往背后听;
神庭开明;
眉心间显空;
要应声无住;
无所不住;
不要让声音流夺走你心气内境;
但又空谷回音清明空灵;
无挂无碍不留迹象。
足五里内扣内合,容易松胯。
臀及腰部合围向前两侧包过来;
两膝有内向之意;
在意念中内扣但不要有夸张外形;
盘拳走架中:
小腿是直立的。
全身产生对拉劲;
如大包穴与足五里对拉;
大椎穴与尾闾穴对拉;
肚脐眼与大椎穴对拉;
肚脐眼神阙穴收进来大椎穴就拱起来了;
全身无处不对拉。
全身站通了之后;
身体很快地发麻、发涨、发热,神气并具。
在虚实腿转化走劲过程中;
前手是接触点掤住;
意惯后手与脚根;
屈中求直,放松;
要有整体的感觉;
劲要传导到脚后跟;
浑圆一体有整劲。
虚中实,实中虚更灵动。
微信图片_20170420192319.jpg
如单鞭时右脚跟心气定位松沉;
但同时左脚大拇指收缩略内旋内扣;
涌泉穴略拱含虚;
前后虚实腿产生腾挪之意气圈;
否则左脚全虚落空;
松懈违背太极原理。
启承开合中的合即合虚,所谓虚是心气意一体运化。
所以太极拳盘架走化:
始终是脚下太极劲的运化;
和脊背太极劲的交会引掣潜转;
从中不离虚灵中的圆融;
趋向心性中和之道。
不是手胜人,而是步赢人”;
“一步走错,步步歪”;
习武实践证明确是如此。
拳友习练太极拳是吸收前人思想的精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了正确的思想便会觉悟;
觉悟了自然就会生灵感灵通;
取中和之道,相应相照。
太极走架每每动作皆是灵性的舞蹈;
自然俱生直觉智光。
反之,若不具思想;
此拳只是多个散手竞技格斗动作而已;
或者说是活动经络关节的动作;
很简单,但空洞洞的如人去楼空破旧;
老气阴沉不具生机;
或者动作做秀表演弄媚舞姿;
意义也不大。
因此太极拳走架过程中;
思想是灵魂;
是深处的暗劲、是气机。
想不同层面的解读和觉醒;
会体现出不同气势和神态灵机。
总而言之;
如水自净,明心空灵;
无我无相,无争无畏;
盘架推手及站柱静坐;
进一步体验:
松柔、虚净、空灵、清明,圆融。
贵在坚持;日久了;
太极拳智光灵气慢慢地;
自然上身上心大受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抖”是松的结果。
它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
它快速、螺旋、气足、力猛、意远。
一个完整的抖劲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落点的位置。
如只是周身抖而劲无落点,
是没有穿透力;
是无济于事的。
二是腰裆旋转力。
在周身放松的前提下;
迅速地转腰扣裆
才能产生周身一体的抖劲。
三是是否从脚下发出。
如没有脚沉地的反弹力;
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
衍生不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2: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3 15:28
太极拳在行拳的每一式将完成时:
全身的相互配合要做到意惯大椎;脊椎节节拔起、虚虚对住,尾闾前适;命门 ...

浅析太极拳的“逢转必沉”:
盘练太极拳两胯的每一转动,必须先沉;
前进,后退胯均需有向下运动的弧线;
两腿撑蹬感明显;
有如逆水行舟;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是圆;
因此一举一动都需要在轨道上运而后行;
运者想而内随;
为行做准备;
通过圆圈的设定;
将肢体分节,分片,分层;
通过节节分清;
节节传递;
来造成层层叠叠如水波浪涌般的气势。
以理造势,此言不虚!
玄之又玄,为转,为势也。
太极拳圆转者须先沉;
沉者,形成落差也。
落差,是大自然地壳褶皱形成的一种起伏错落;
是水流从河床的纵断面或悬崖处倾泻而下的高低差异。
水有落差,才会有雁荡瀑布。
自然界有小落差就有小风景;
有大落差就有大风景。
落差也是一种气势;
一种力量。
上有高瀑;
下必有深潭。
落差越大;
积蓄的力量也就越雄厚。
沉者,可取其虚;
可助其势。
以势代力;
不为妄语!
用意不用力;
诚不欺人也。
“逢转必沉”是密诀;
需要细密的体悟;
耐心的磨炼;
不要把它当做“密诀”;
而束之高阁。
细心体证,当有感悟。
观察海浪运动;
我们可以发现转沉的道理很自然地存在其中;
水的特性是趋下;
无形而有势;
其势完整一气。
人的缺点是易浮躁。
易散,有形而无势;
师法自然,运用转、沉之理;
是我们盘练太极拳的方向。
在转的理解上;
有圆的运动轨迹;
势是一环套一环连绵不绝;
这是沉在其中的缘由;
太极拳的折叠认识也即此理。
“沉”字在太极拳的运用上是有多种涵义的:
大致可分三类:
一类是似有对象物的(因对象本身亦存多义)。
如骨沉——有如绵裹铁;
有精神专注;
收敛入骨之说;
如肉沉——有肉引,肉随之说;
如气沉——有气沉丹田之说;
如意沉——有行拳稳而守中之说。
一类是无对象而为单纯体验的。
如沉而腾虚的感觉体验;
给人以水捅底突然之间沉落、消失之感。
落差之大,深沉而难及。
一类是须在对待、互动的关系中去认识的;
如轻与沉相承。
人体自身有一种泌别清浊的功能;
浊气下降,自然有股清气上升。
练拳就是要利用和发挥这种功能;
能沉得下,就能升腾起。
一种内涵即一种思路;
开拓思维,拳架将呈现活泼生机。
“逢转必沉”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问题;
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为好。
“转”是描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是立体四方八面环绕
中心螺旋扩大与螺旋缩小;
是通过用“心”
把这种螺旋的“意象”放到身体上去练的。
“转”时须在用意不用力;
无抗意、无拙力的运动
和“中正安舒”的前提下去进行。
“沉”是描述太极拳旋转运动中
升降开合的特点;
练太极拳必须分清
轻、重、浮、沉四字;
须知轻与沉相承;
浮与重相对。
为此思考“沉”不能离开“轻”。
轻与沉相互作用;
只沉不轻,是蹲不是沉;
是局部的动作;
不是整体的动作。
只轻而无沉是顶撑不是轻;
也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的动作。
轻沉是一对阴阳关系。
由中心向四周开张;
开时身体透开;
空间增大,虚生气;
气自然充满有腾然、轻的意味;
合由四周向中心合陇
身体四肢的中心是骨;
所以用收敛入骨来形容气聚;
气聚则实,实则有重量;
重量受地心引力作用而有沉的感觉;
全身放得愈松;
意气愈饱满;
则一轻一沉,弹性充足;
太极拳这种状态和感觉的解读就属于哲学的范畴。
所以说太极拳也是哲学拳!
轻与沉同时作用;
既沉又浮;
沉在气敛时表现得最彻底;
轻在气贯身躯意气均匀时
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一沉一轻,一合一开;
有如呼吸,能呼吸;
则能聚能散,能升能降;
能气贯身躯不稍滞;
用意、用神领起;
悬起全身;
以精神控制身躯开张;
饱满中空身体;
达致既沉又轻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0: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整体发劲方法是以腰为主宰;
由腰到胯、到膝、到足;
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
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
太极拳的姿势要求;
含胸、拔背;
沉肩(松肩)、坠肘;
坐腕、提肛;
虚灵顶颈等等。
其中关键是腰;
需要“主宰于腰”;
发力时,领大椎坐胯;
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
胯一坐则由曲变直;
曲短直长;
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
向上一股;
沿脊柱上行;
催动脊背上拔;
这就是“拔背”。
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
主要是肩、肘、腕;
通过沉肩、坠肘、坐腕;
使力量达于掌指(或掌心)。
其中沉肩坠肘非常之必须;
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肩垂则气力到肘;
肘垂则气力到手。
气贴背是一种太极拳功夫;
练到一定程度;
背后圆散,有融化之感;
这种气感能用意念将其送到需要的地方;
随心所欲。
所以练拳要将背后练出“东西”;
奥妙自生。
“沉肩坠肘”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
肘抬则肩必耸;
肩沉又促使肘坠。
肩的动作应当包括三项内容:
沉、扣、展。
沉肩,是肩向下沉;
使脊背之力通过肩传递到肘;
这就是“肩催肘”。
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
如两肩端起就是“寒肩”
——人们遇寒冷时,两肩耸起的现象;
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
当然发力就不整了。
肩扣,就是两肩向前外展扣;
可使背圆,胸含;
辅助使肩的力量到肘。
所谓“坠肘”,也是垂肘;
坠的方向是既向下同时又向前。
肘垂则气力到手;
但是如果只单纯下坠;
没有向前动作的力量;
就不能使气力到手。
催动胯部向下向前移动就是“腰催胯”。
催动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动膝,膝再催动足;
这就是“胯催膝,膝催足”的传动方法。
含胸拔背的要领是既制约又相辅相成的;
像一台机器上的几个啮合严实的齿轮;
一动俱动,一停俱停;
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沉坠胯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
同时也推动了“提裆”;
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
“撅屁股必然挺胸”。
这几项虽然是互动的齿轮;
但“主动轮”是腰;
其它为“从动轮”。
所以说关键在主宰于腰;
需要“刻刻留意在腰隙”。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4: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练好太极拳,应该做到两求一不求。
练拳求多不求精,
不但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
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求精不求多;
是太极拳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
大道至简,求精贵在求简。
世界上最美的;
就是简约美;
世界上大凡成功的方法;
就是“简单”两个字。
习武练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有循序渐进,方可一步一步由简而精。
1、求简是求精的基础:
简而化之,是练拳的简约之道。
简才能使意念清净专一;
简才能使精神精力集中;
简才能使身心彻底放松;
简对练功;
修心养性有百益而无一害。
大脑的平衡调节;
潜能的开发都需要
通过千万次简约的复制和刷新;
才能增强记忆;
举一反三;
熟而生巧;
习惯成自然。
多而杂,杂而繁;
会引起大脑思维混乱;
增添焦躁烦恼;
注意力难以集中;
影响静练、静修、静养;
以动制静、以静制动;
动静相济,忌的就是烦躁。
要深要精,就得从简开始。
不断简练中,精练一两项后;
再博采众长;
达到一通百通、炉火纯青。
首先要求简不求多。
学得多虽然无可非议;
但多了难以规范、难以精到。
不规范不精到又有何用呢?
修炼的方法莫过于简单。
即使是门派众多、风格不一的太极拳;
说到底仅十三势八法五步而已!
万法归一,简就是一;
简就是成就功夫的基础之基础。
2、求简是求精的必然;
“太极十年不出门”;
说明太极拳功夫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更不是花十年时间去学会
所有的太极拳就能达到的;
而是要通过正确规范的方法和途径;
经过反复的修行修炼;
达到可以“出门”的程度。
其中,简练精练
就是“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诀窍之一。
究其大成者,不是学得多;
而是学得简,然后是学得深,学得精。
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
悟的是母拳之简;
把你最喜欢的一招;
经千万次的锤炼,就是绝招。
可见简练的重要。
只要用心去练;
练上五年十年;
就会慢慢地品味出其中的内涵和奥妙。
练一天,有一天的体会;
练一年有一年的感悟。
经过五年、十年甚至终身的反复锤炼;
才能练出松柔、松化;
松无、虚灵、虚无的一片天地;
才能悟出博大精深的奥秘。
练精了,然后才会绵绵不断,行云流水;
才能达到“形似捕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这时再去练各种器械就能水到渠成;
就能得心应手。
大道通,一通百通;
功夫成,一成百成。
简练能促进精练;
使习练者有更多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
去强化基本功的训练。
比如调身、调心、调息的研习;
步法、眼法、身法等基本功的训练;
阴阳虚实、松柔松空,沉肩松腰;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等细练精练;
其理归一,都是简而化之所得。
反之,忽视简单的基础训练;
只能是无数套路的机械堆积;
无精可说,无功可言。

3、求简是博学之道:
简不是单一的简;
而是博学博知的简;
是与太极之道完美结合的简。
博学博知;
与一味追求套路练得越多越好应当别论。
太极拳是文化拳、哲学拳,自然拳;
太极拳文武同源;
其技击和养身是一体的;
是文太极和武太极的合一。
文——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有《易经》的哲理;
有老子的生命学说;
有三教的修心养性;
有中医道的阴阳辩证施治和脏腑经络学说等等;
都是至简的重要内容和法宝。
博学博知;
是大道至简至精又一层面上的简。
简的是文武同修;
精的是拳道合一。

套路习练的最终目的;
亦是不使功夫衰退的一种保养手段。
文武同修;
才是功夫至深至精的真正追求。
练太极拳追求的是大简;
是一个整体性的大道至简。
这大简不光是一招一式的简;
更是与太极之道合二为一的简。
简修太极之道;
不是在文化的层面上去咬文嚼字;
钻牛角尖;
而是要从传统文化中;
去深刻地体会自然之大道;
去追求道法之自然;
去调理阴阳之平衡;
去感悟开合虚实;
去把握中正安舒;
去实践用意不用力等简约之义。
要用太极文化理念;
太极哲学思想的至简大道;
去指导练拳;
把拳理之大道渗透到一招一式中。
真正理解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之道;
真正理解大到无边;
小到无内的宇宙自然之道;
真正理解宇宙大人身;
人身小宇宙的天人合一之道;
真正懂得太极拳修炼的简约精深之道;
就会事半功倍。
其实这些简单之理;
却包容着文武同源的大道理。
有许多“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博大学问;
都包含在大道至简之中。
求简求精不求多;
理亦在此。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1: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太极拳须知身体的“三盘”。
何谓“三盘”?
所谓三盘即胯、腰、肩。
胯为“下盘”;
腰为“中盘”;
肩为“上盘”。
“三盘”中;
以下盘为根基;
以上盘为用;
以“中盘”为主宰。
主宰于腰就是“中盘”。
太极拳内外兼修;
刚柔相济,周身一家;
练的是阴阳的协调。
而要做到这一点;
腰的作用是不可缺的!
腰如车轴,身如车轮。
肩为上盘:
太极拳肩的要领是沉肩松肩。
在盘拳架时;
上盘始终要松沉;
要虚腋沉肘;
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不虚腋沉肘,
双臂就会贴着躯干;
内气受阻,僵劲难除。
肩的放松;
须与肘相随;
肘的屈坠;
可以加大肩的松沉。
注意胸空腹实;
虚领顶颈。
沉肩松肩与顶颈配合起来;
才能体现出轻灵气势!
否则,“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
沉劲时,顶劲不失。
上下有股对拉拔长的气势;
使得躯干竖直;
出现一种空灵舒适;
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
再就是与胸空腹实相配合;
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
胸空腹实,上虚下实;
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
增强两臂的气感。
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
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肩要松下,不可架起。
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此处一开;
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
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
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4: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

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手随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

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

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脚踩阴阳手划圆。

腰送客走,胯坐帅府。

拳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

拳技以沉着为本。

打人如拥抱,手到步要到,步到身要拥。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拳不在多,唯在熟。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初学三年,天下去得;

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