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要在“松”“掤”上下足功夫!
“松”和“掤 ”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也是练好太极拳的有效途径;
这是多年练拳的深刻体会。
“松”和“掤 ”的盘练不但是初学者;
而且是在太极功夫上有了一定造诣者
都要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方法;
只有在“松”“掤 ”上下足功夫;
才能在提高太极拳水平上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松”字:
松沉、松静圆活、松活弹抖等等;
都立足一个“松”字;
练拳不放松,等于白费功;
怎么理解“松”字的含义?
又怎么能做到放松呢?
放松:不仅要求躯体放松;
而且精神上也要放松。
使身心内外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状态;
精神、肌体、筋骨、脏器全部放松;
全身处于一种处处松开;
节节松开;
像婴儿一样;
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
处于不着力的状态。
松就要松的纯粹;
松的干净;
不留丝毫拙力
在筋骨肌肉之间束缚着;
松净了;
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
松要松的完整;
松的均匀;
松的一致;
全身放松了;
重心自然 下沉的稳定;
松要松透;
从内脏器官到皮肤表层;
松透了,行功盘拳;
内脏则随气血的流动而升降滚动;
外皮则感觉空气有阻力;
产生出“行拳似游泳”的美妙感觉。
松开就是身肢放长;
伸筋拔骨、肌腱拉长;
筋肉离骨、骨节开张;
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
盘练太极拳为什么强调放松?
放松的目的是什么?
这要从健身与技击两方面去理解。
从健身角度讲:
一是放松有利于改善神经中枢功能。
意念放松,中枢神经系统不紧张;
呼吸平缓,思维清晰,精神愉快。
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
加强大脑皮层活动能力;
避免过度兴奋;
提高兴奋与抑制的平衡稳定性;
从而调节机体各系统机能。
练拳时某些区域适当兴奋;
其他区域受抑制;
大脑可得到休息;
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
改善神经中枢功能;
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医疗保健康复作用。
如高血压、心脏病;
神经衰弱等慢性病人
精神多处于病理紧张状态;
有意识放松是消除这些病态紧张的很好方法。
练拳的许多人;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
类似病状都有明显的改善。
二 是有利于气血运行。
练拳时全身筋骨、关节、肌肉全部放松;
全身舒松自然、不紧不滞;
气血自然畅行无阻。
处处舒松;
则毛细血管开放增多;
血脉循环通畅;
对关节、肌腱等血管分布较少的地方;
尤其意义突出。
静脉血回流主要靠肌肉张弛
及关节屈伸产生有节律的挤压作用;
太极拳多走弧线;
肢体螺旋形拧转进退;
更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肌肉的放松又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
促进血压下降。
气血通,病不生;
气血滞,疾病至。
可见放松练拳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三 是有利于消除疲劳,更新体力。
放松练拳减少能量消耗;
快速恢复神经肌肉器官的兴奋性。
放松练拳的人;
身上毫无疲倦感。
现今社会竞争性强,工作生活紧张;
人们练拳多是挤时间;
本来已经很疲倦了;
放松练一阵拳反而消除了疲劳;
恢复 了体力;
比静止休息更加有效。
从技击角度讲。
一是放松练拳有助于“去僵求柔”。
太极功夫讲柔顺;
以柔克刚,积柔成刚。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习惯性的养成了一种“僵”力;
以僵力练太极;
则太极功夫很难练成。
初练拳者总感到动作僵直;
直来直去,气上浮;
身子沉不下去;
出拳力发不透;
虽着力模仿;
也打不出行云流水的感觉来;
究其原因,僵力作祟也。
松下来,慢练;
认真体会,反复练习;
哪里感到别扭;
必定有紧的地方;
找出来加以纠正;
时间长了,动作舒松了;
越是舒松自然;
练拳效果越好。
松练得过程就是去僵求柔的过程;
经过长时间积累才能柔顺圆活;
才能积柔成刚。
二 是放松练拳有助于劲力放长。
练拳时放松;
身肢放长,抻筋拔骨;
骨节开张,关节扭度增大;
久之,则筋韧肌肉拉长;
关节旷量增大;
扭腰转跨灵活;
螺旋缠丝幅度加大;
立如车隼腰如轴。
久练太极拳的人手臂伸出要比常人长一些;
肩盂会出现一个深大的陷凹。
与人交手时劲力要比别人长一些;
双方较劲到一定幅度时就显出
“一寸长一寸强”的功效了。
当对方劲已到头;
你再加大扭转幅度或肢体伸长;
别说一寸,就是一分;
也会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三 是放松练拳有助于增长内力。
练拳时旋腰转脊;
旋膀转腕;
筋肉曲张伸缩由于是在放松状态下;
血流畅通,气血充盈;
不损不耗;
久之,则全身血管;
筋腱肌肉弹性增加;
逐渐提高肌力;
加大劲力;
所谓弹性力;
再加上放松行拳时;
中正安舒,意念集中;
中枢神经系统指挥灵敏无滞;
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力发一点;
劲道自然大增;
所谓整力;
力等于重量加速度。
放松行拳发力时是松着发出去的;
松着发力要比紧着发力速度快的多;
因为节减了由于紧张肌肉群
相互牵拉所内耗的那部分力。
弹力、整力、速度合在一起;
发力必然会大大增加。
初学拳的人要求不发力或少发力;
是未学松而发力;
发力必紧;
是拙力,僵力。
四 是放松练拳有利于松沉;
稳定重心。
放松全身各部位、各环节的重量
都下沉地面;
增大身体重量对地面的作用力;
重心则稳。
越是松的透;
下沉力越大;
重心越稳;
行出拳来则舒松流畅;
心定神安。
功夫好的人手臂不仅灵活;
而且很沉重。
臂膀像是装了水银的袋子;
又沉又活;
主要是放松关节、肌肉练出来的。
托熟睡者的手臂觉得沉甸甸的;
是因睡者无意识牵动自然松沉的缘故。
练拳时除领劲的一点外全要松下来。
如双臂前棚;
臂外侧领劲稍紧;
臂内侧肌肉都要放松;
肉似离骨的耷拉着。
如此长期练习自然生出松沉劲来。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松”在拳中如此重要,如何才能松下来?
首先要静。
练拳时要排除各种杂念;
旁若无人,心静则神安;
神安则体松;
其次是中正。
身体中正,不倚不斜;
主动肌与被动肌相对平衡;
全身则容易放松;
三是慢练。
初学拳者一定要慢练;
慢才有足够的时间用意识调控肌肉着力状态;
使身体真正放松下来;
四是身走螺旋。
缠丝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太极拳要求所有动作走弧走圆;
螺旋缠绕;
最忌动作直来直去;
直则僵、则断、则不顺;
动则走弧走圆;
身体才能松静圆活。
五是放开放长。
意念要放长;
肢体要放长。
放长就可以拳行得舒展;
气血通畅,体舒身松。
松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但松不是懈;
懈是一种意懒体散的状态;
太极拳所讲的松是在意识高度集中;
肢体在对拉支撑中形神俱备的有意识的松。
理解并做好“松”字:
对练拳行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