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拳时的脚掌点线面及重心垂线的落脚点:
练拳时脚掌平覆着地即整个脚底面的平均着支撑人的平衡;
在不受外力影响的前提下;
人最放松且重心落在两脚中心点的连接线上。
但是一旦受外力或运动起来;
脚底这个面就无法做到均衡平覆着地;
有时脚掌外缘着力;
有时脚趾抓地……。
尽管你自以为放松了;
其实在利用脚底的宽度和长度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重心线的落脚点实际上
也无法保持在二脚底涌泉的连接线上;
只能成一句理论上的空话。
一旦运动起来脚腕就松不掉;
重心在两脚掌之间游离;
显得笨拙顶牛,很容易犯双重之病。 
机器人的脚掌造得很大;
原因是机器人身体协调性很差;
无法将重心自控在二脚中心点的连接线上;
结论是机器人永远不会打太极拳;
那些所谓平覆着地,
重心落在二涌泉连接线上的人,
实际上也只是自欺欺人;
比机器人活络点;
偶尔算在打太极。
  诚然,重心点落在两脚底涌泉线的连接线上是最平衡的。
问题是在实际运动中如何来感知和操作呢?
除非把脚掌四周割了只留一个涌泉点;
立锥之形;
你想不到涌泉还不行!
然而当你真把脚掌割去之后;
发现剩下的不是涌泉;
而是二脚跟;
实际操作中把支撑点放在脚跟点上;
舍去脚掌,放开脚腕;
放空涌泉是很老实而实在的。
也就是一切动作、运动、交手
都放在二脚跟点上完成;
须弥不离半分;
点越小、腕和涌泉越松,功夫越棒。
点的大小就是尺寸分毫;
关键是呼吸还能自然否;
能有冰释雪化的舒坦和抽丝一样的穿透力。
当你浑身放松了支撑点落在二脚跟点上;
当且仅当只有这二点;
那么重心垂线的落脚点一定落在二悬空的涌泉连接线上;
应验了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的东方智慧。
脚跟点至涌泉点之间的距离叫力矩;
化发应该都在脚底这根线上做文章;
其余只管放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拳时的高中低架:

低架:适合年轻人;

主要让习练者搓、扭、搬、揉肢体各关节韧带;

认识动作要到的应该到的点位。 

起初因为要找点;

动作幅度大;

架子压得较低,方轮出角。

所以叫方架,也叫大功架。

大功架是入门架;

过去上一辈或多或少都练过方架;

功架低沉凶势;

也有的老一辈一生脱不开功架的束缚;

拳艺上不去;

功架停留在肌肉操的层面;

年轻人误以为架子低就吃功夫;

却不知架子低吊不住劲;

就只能算外家拳慢练;

中年人长期练此架,伤筋动骨,伤气损阳。

不认真还好,越认真问题越大;

伤了元阳还不知。  

所以功架练习不要超过一年;

十八岁以上就不要从功架入手。

  中架:以吊劲为主;

抻筋抜骨,撕拉分拆;

如裂帛,如注气。

主要解决一个整字;

如何掌握上下运动的一对矛盾力,浑圆一气。

这个阶段大概要五年;

还要明师明示:

否则一团泥;

或者努力晃摇;

没能完整一气;

形态上松柔;

骨子里吃不起劲。

这个阶段最明证的是身体发生变化;

肩窝变深;

头颈抜长;

背似龟溜圆;

两肋侧有似蝙蝠状的韧肌;

脊椎行拳时深陷;

肩胛骨不见了;

小腿迎面骨有一粗壮大肌……。

这些才是入门的标志;

也是内家拳商标。

如果练了五六年身体没有这些变化,肯定错了。

  高架:只练一轴;

无脚无手;

所有的东西都往上挂;

这就是:玉树挂宝衣!

与人搭手,也往这根轴上挂;

作用此轴即牵动对方。

此时无所谓什么拳架;

无形无象;

好看不好看不再武术的追求范畴;

实惠是最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3: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练到忘我;
除了二脚虚实转换外;
动中静。
还有种,坐、卧、站都可;
用意习拳,身不动;
进入无极。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4: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好重心移动;
你的太极拳就进门了!
重心移动,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关键;由于没掌握重心移动的要领;
很多习练者出现了膝关节肿痛等弊病;
特别是对于初练太极的人来说;
想要一下子各方兼顾动作到位
还是有点困难的。
立身中正,腹部放松、尾闾下沉;
重心落在脚后跟;
这些听的最多的话;
明师总会不厌其烦的一再强调
重心要落在脚后跟;
慢慢的也就能感受到一些
太极脚底扎根的感觉了;
这种意识对于初练者来说
可以说是非常宝贵的。
当然太极拳架的练习能否成形
有诸多要素;
重心转移是其中最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什么时候能把太极拳行功走架时的
虚实转换和重心移动做到位;
你的太极拳也就有可能进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5: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猫行”步应该怎么走?
它和人们平时走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以向前行进为例,我们平时走路是这样的:如先迈左脚,那么重心先放在右脚上,提起左脚,向前迈出,身体的重心会自然地随之向前移动,到左脚落地时,身体的重心已到了左右脚的中间;随着左脚落地,右脚跟提起,右脚掌蹬地,身体的重心继续逐渐往左脚移动;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脚时,提起右脚,向前迈出。
我们平时走路的这种走法;
是在迈出的脚步尚未落地时;
身体的重心就开始向前移动了。也就是说,脚步落地时已经要承担一定的体重,其结果必然是“提脚要蹬,落脚有声”。
太极拳猫步的走法是:
动步时重心定;
定步后重心移。
仍以先迈左脚为例,重心要先全部放在右脚上,随着右膝弯曲,重心下降,左脚先脚跟后脚掌轻轻提起,缓缓向前迈出,在左脚迈出直到落地前的整个过程中,身体的重心要始终保持固定在右脚;左脚跟轻轻着地后,随着左脚慢慢踏平,右脚跟并不提起,而是右腿慢慢前送,左膝慢慢弓出,身体重心逐渐往左脚移动;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脚时,右脚不蹬,先脚跟后脚掌轻轻提起,再向前迈出。这样的重心变换,必然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
可见,太极“猫行”步与人们平时走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
平时走路是随着脚步的迈出,
身体的重心不停顿地同时向前移动;
而太极“猫行”步是脚步的迈出
与身体重心的移动不同步地交替进行。
走猫步的几个要点:
一、全身松静。全身放松很关键,身不松则心不静,心不静就不易察觉自己。
二、全身重量移于左腿,准备出右步。移动的过程要慢,体会身体右侧渐虚左侧渐实。
三、提右腿。体会右侧大腿、小腿肌肉放松,膝盖有上提之意,右胯松开。仿佛膝盖有绳向上牵引。体会左侧实脚肌肉放松,关节放松,虽是实脚,却是不用一点力,全身重量落于左脚,调整尾闾,可感觉左脚心虚空,重量可卸掉,左脚仍可有轻灵感。
四、左腿微弯,腰胯松开舒展开,尾闾向前向上微托,将右腿送出。
五、落步。右腿要松开,右脚几乎平行于地面,在脚将触未触地前,脚尖轻挑,脚跟轻落地,随后全脚掌踏实。落步瞬间腹部容易紧张,一般是因为腿劲不足。此时重心由左腿随落步而向右侧略移,以前进后退都不觉得滞重为宜。
六、重心向右腿移动。右腿完全松开,重心的移动全靠后腿推动。尾闾微向上向前托。移动至小腿垂直于地面或小腿与脚背成钝角。有支撑八面之感。
七、收步。右腿为实腿,收左腿,左腿膝盖似有绳牵。松后胯,左腿轻盈收回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5: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猫步的走法是:

动步时重心定;

定步后重心移。

000雨花台201806101559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09: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来练习太极拳;
让你的眼睛视力越来越好!
太极拳的眼法练习
包括定势和动势两大功法的练习。
定势是自然静止的姿势和固定桩功姿势的功法;
简便易行,针对性强;
经常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视觉神经功能;
培养太极拳的神韵;
对恢复、矫正视力有很好的作用。
定势练习站好后盯住目标保持不动;
好像要将物体看穿一样;
动势练习方法;
是与太极拳动作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是进一步提高实战意识的锻炼手段。
练习方法有:“转视”以腰为轴;
分别向左后方和右后方转体;
眼睛随之看身体后方极限角度的目标;
结合太极拳基本功和套路来练习;
眼睛视线随动作移动;
逐步提高眼神的上下左右协调变化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11: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练太极拳才最健身?
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自然拳;
处处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和谐。
如今练太极拳成了时髦事;
但故事并未发生在体育界,而是商界。
很多企业家走“身体路线”;
比如王石登山、张朝阳练瑜伽等。
如今,不仅马云;
像郭广昌、牛根生等人也都成了太极拳的崇尚者。
太极拳动静结合,阴阳协调;
已流传几百年,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要提高练习太极拳的功效;
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应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
健康状况和喜好来选择。
学的套路宜精不宜杂;
许多拳友在公园晨练时;
24式、40式、42式、48式、56式、83式、85式等套路各打一遍。
按各种套路来说;
24式、40式、42式、48式等套路属现代拳的国标套路;
它们的风格有较大的区别。
但许多拳友把各式风格的太极拳都打成了一种风格;
一个模式,这就变了味;
健身效果也远没有精学精练1~2种套路的好。
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
学练太极拳一定要有恒心;
只有持之以恒,克服困难;
天天坚持才能慢慢受益。
学拳一定要有耐心;
一招一式都要学明白;
身法、手法、步法都要按规矩演练;
不能拼学习进度;
以免影响锻炼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18: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旋脊转腰、旋腕转臂、旋踝转膝才能练成运动走螺旋的
有一种人体运动方式,如:
屈伸、蹲起、腾落、俯仰;
好象是翘翘板在一上一下的;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被广泛应用的;
还有另外一种人体运动方式;
比如:我们双手一正一反;
朝不同的方向去用力拧干湿毛巾;
以及螺丝钉被拧进木板;
冲击钻通过旋转打穿墙壁;
子弹经过来复线螺旋而出等等;
这些就是螺旋原理。
人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和总结终于发现:
杠杆力和螺旋力的组合;
可以产生更大的功效;
并具有超强度的穿透力和破坏力。
当杠杆力和螺旋力的组合;
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时;
华夏先祖发明创造的太极图;
也就是为了便于说明;
诸多类似的各种现象。
图中阴阳并存;
就好比是杠杆;
阴阳鱼则更像是在螺旋的意思。
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太极拳;
就是通过拳术的方式;
在巧妙地表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太极文化;
其中的精华——缠丝劲;
是完全依据太极图的原理在运行;
所以是最科学的人体运动方式。
要想真正认识缠丝劲;
首先,就得了解人体的经络。
经络是中医的说法;
西医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因为,解剖后的人体是找不到经络的。
难道人体真的就没有经络吗?
是不是中医界在故弄玄虚呢?
其实不然,人体确确实实是有经络的。
这个所谓的经络;
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等之间的空隙;
而穴位,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
集中或者不完全集中的交汇地方;
因此,才有小穴、大穴、死穴等要害之分。
要想真正认识缠丝劲;
其次,还要了解人体的气血。
人体的内气;
是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的;
二者合称为“中气”。
先天之气秉受于父母;
是人的根本元气;
后天之气,是指大自然之气和水谷生化之气。
“中气”居人体的丹田部位;
又称为“丹田气”。
中医指出:气催血行。
所以,人体每天二十四个小时的每分每秒;
血液都在身体内周流;
如果气血流动滞缓;
疾病就会丛生。
因此,中医上认为: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缠丝劲在人体内;
是随着经络、血管、筋脉等等的曲线去运行的。
大家可以自己在手臂上;
去查寻一下自身的血管、筋脉;
你会发现它们是忽隐忽现的;
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
这正好说明,人体的血管、筋脉
都是随着筋骨在走曲线;
那么,血液在人体中走的也就是曲线。
所以,经常练习缠丝劲是可以疏通经络;
引导血液周流的;
并能使气血永不滞缓;
人也就不会生病;
身体强健,精力还自然充沛。
缠丝劲的肢体外形表现是:
拇指向内旋转为逆缠;
反之为顺缠;
脚尖外摆是顺缠;
反之为逆缠。
练习时,周身要在松活柔顺而又灵敏协调的状态下;
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
以“丹田”为核心;
用“中气”去催动躯干和四肢进行螺旋缠绕;
从丹田缠至指梢皮毛;
再从指梢皮毛缠绕回归丹田。
其中旋脊转腰、旋腕转臂、旋踝转膝;
必须节节贯穿;
一动即缠、互为传递;
并相合相随、循环往复;
如此,才能练成运动走螺旋的“缠丝劲”。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中单纯的直线;
杠杆或者螺旋就是不完整的“劲”了。

文要懂字,武要懂劲。
缠丝劲只有通过科学地修练;
才会在人体内产生的。
千招易得,一劲难求。
这个劲,也是指太极拳中的那包含了杠杆原理和螺旋原理的缠丝劲。
太极拳的每招每式;
也就是顺缠和逆缠;
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组合。
不明白缠丝劲就练不好太极拳。
其实,自然界也就是由内与外;
左与右、上与下、矛与盾、快与慢等等;
阴阳并存的概念组成的。
我们若细心观察体会的话;
生活中简直就是无处不太极啊!
因此,人们若能够理解掌握了缠丝劲法;
并把它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的话;
那么,在体育上是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的;
在医疗保健上是可以多些康复机率的;
而在物理上对力就有了更多的掌控;
在面对人生时也就能够理智得多;
在认识自然万物时就会更清晰明了啦!
所以说,太极是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人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09: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
不仅仅是练强健的体魄;
更重要练的是人品;
是道德,是修为;
是自我的完善;
是做人的根本。
要练出修养;
练出境界,练出格局;
练出智慧;
练出淡簿名利的品质
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