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9: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太极拳的主宰于腰!
首先如何理解“腰似车轴”?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
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
但欲付诸实施,似乎未必尽然。
要想在练拳时做到这一点;
用好腰;
就必须对人体上的“腰”有清楚的认识。
腰位于人体中部;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体的转动、俯仰等都以此为中心。
在太极拳中之所以强调用腰;
就是因为它在人体中处于重要部位;
收、放、化、发都受其主宰。
不练好腰部运动;
不发挥其作用;
就练不好太极拳;
即使能将拳理背得滚瓜烂熟;
说得头头是道;
或拳能倒打如流;
也只是纸上谈兵,花拳绣腿。
在太极拳运动中;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主宰于腰呢?
以汽车吊机为例;
它在工作时,
首先须放下四个立柱支撑地面;
中间部位以大型轴承连接;
可带动吊臂可作360度转动;
给人以稳固而又灵活的感觉。
人体类似于车吊;
上身与两手臂相当于车吊的上部和吊臂;
下身(胯和两腿)相当于车吊的车身及支撑柱;
而腰则相当于轴承。
当我们不动步搬移重物时;
就相当于车吊吊移重物;
均以腰(轴承)为轴心;
下体支撑,上体转动。
如果下体也随之转动的话;
就可能会招致闪腰。
假如你在用力时,
下身随上身一起扭转;
你的支撑点该落在何处呢?
两腿的支撑力还会像原来那样强吗?
肯定不会。
因为,下肢的变动必然会改变上身与地面的角度;
从而偏移了人体中心与地面的垂直点;
结果是搬移重物的力被大打折扣。
再如投掷手榴弹。
要想将手榴弹投得远、投得准;
必须得稳住两腿和胯部;
投掷力起于脚跟;
上传至腰、背、肩而达于手;
以腰的转动;
背的拔张将手榴弹投出。
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此话意指下盘要实,用劲要整;
下盘不稳,发劲无根。
练拳要求之一;
两腿外掤内合;
以求开胯圆档。
如果在用劲过程中上下身一起转动;
而忽略了转腰;
两膝就会因扭动而错位;
原先稳固的底盘就会松动;
即使发劲也肯定打不远、打不猛。
尤其是在坐化和捋 (捋人或被捋)、
及大捋中被靠时;
若以转身代替转腰;
根部就会浮起;
就有摇摇欲坠之感;
对手只需顺势稍稍用力;
自己即会跌出。
所以,根基扎实稳固;
以腰为轴心是首要问题;
在练拳中应特别注重。
人体的关键部位--胯。
因为两腿的运动是由胯部带动的;
只要胯部不轻易转动;
两腿自然不会无故扭曲;
五趾根扣地就会抓得更牢。
行拳不用腰,再多秘诀也白要。
掌握腰部运动;
不仅是提高拳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而且对强身健体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腰部两肾之间还有一重穴——命门(即对直于肚脐处的神阙穴);
它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肾健则精津足;
命门火蒸腾则气盛神旺;
大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车以车轴带动车轮;
人以腰部带动肢体。
命意源头在腰隙;
刻刻留心在腰间。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
以身知体悟来辨识步型的功用;
太极拳的步法含有步伐与步型;
步伐是动态的盘练;
要求练出轻灵的功夫;
步型是相对静态的修练;
要求练出沉稳的功夫。
怎样才能吃透步型的技术要求和练法呢?
除了懂得步型的内涵;
技术要求和练法;
还要学会以身知体悟来辨识步型的功用;
体验步型脚下要求为啥这样练;
这样就能吃透步型的东西了。
吃透了步型;
才好促使身上长出沉稳功夫。
一、开立步不宜站成外“八”字脚:
下盘站成开立步的拳式有“预备势”、“起势”;
“十字手”、“云手”中的过渡动作等。
开立步的两脚站成外“八”字,
就是两脚尖分别外撇过多像个“八”字的意思。
开立步外形姿势是两足左右开立;
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
或者两足距离比肩略宽。
1、“脚尖皆朝前”是为了姿势漂亮好看吗?
我认为主要是为了在立身中正的状态下站得更稳一点。
怎样体验呢?你试试分别以不同的脚下要求
站两个开立步对比一下:
第一个是外“八”字的开立步;
第二个是“脚尖皆朝前”的开立步;
通过这样的对练体验;
你就会觉得第二个开立步比第一个开立步要站得稳。
2、外“八”字脚的开立步为啥比不上“脚尖皆朝前”的开立步站得那么稳?
主要原因一是外“八”字脚开立步的两腿前胯与脚散开;
不利于腿生力脚生根;
“脚尖皆朝前”开立步的两腿是恰到好处的合胯合脚;
有利于腿生力脚生根;
把松沉之劲合住。
二是外“八”字脚开立步的两腿前胯与脚散开;
不利于扣足扣膝产生圆裆之劲;
不利于把劲合住。
二、弓步的后脚和前脚要站合适
弓步,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基本步型;
在拳架中用得较多的步型之一;
弓步占拳架中步型的将近一半;
足见弓步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后腿脚尖斜向前方约45度;
也有稍大于45度或稍小于45度的;
不必死板地拘泥于脚尖斜向前方45度;
后腿脚尖的朝向角度应该服从于拳势的实际需要;
可以随时以脚跟为轴作适当调整的。
从“扇通臂”练到“翻身撇身捶”;
从“左玉女穿梭”练到“右玉女穿梭”的拳式定势时;
弓步后腿脚尖不是斜向前方约45度;
而是斜向前方少许或十几度;
这样的弊端也是后腿之胯与脚散开;
不利于腿生力脚生根。
弓步桩的后腿脚尖是斜向前方约45度;
有利于后腿合胯合脚;
有利于裹裆挺膝形成腿生力脚生根;
所以站得最稳。
何谓“掀脚”?就是脚外侧或内侧离地。
点不是在脚跟,而是在脚掌;
所以俗称“拧脚掌”。
“丢跟”的原因多是练法问题;
如果不是追求太极拳的体用结合;
而是随意的练练“太极操”;
那么就不必较真哪种练法;
想练哪种就哪种,动作顺遂就行了。
如果是追求太极拳的体用结合;
传统架子的行拳;
脚跟是不可以滑动的;
要定根收脚尖;
倘若脚下之根和力发于脚跟受到明显影响;
动作再顺遂也不是传统太极拳所追求的东西。
把根留住;互为其根;
不“丢跟”的劲整体现了真正的动作顺遂。
太极拳的步型是以垂直方向松沉劲为主;
以斜向支撑力为辅的练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0: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实质是阴阳;
虚实、开合所构成对立统一的变化之体;
其中的奥妙非语言和文字所能企及。
太极拳的练习是有层次之分的;
每一个层次的侧重点不同。
在拳架解析中;
我们有“劲力运转”和“虚实开合”
来强调不同层次练拳者应掌握的重点。
遵循的正是“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路线。
故而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
就应该抓住此阶段的训练重点;
循序渐进地练习;
切不可好高骛远。
练拳就如同盖房子;
拳架练不好;
就如同地基打得不好一样;
房子盖得再漂亮,
也是危险的。
因而切不可自作聪明;
眼高手低;
拳架没有规范好就去追求劲法的变换;
内气没有培养好;
就去追求丹田的虚实开合;
本末倒置,舍近求远。
仔细一检查外在形式皆不到位;
内在空空如也;
更别提劲路的顺畅和劲别的变化了;
也无法体会到太极拳内劲的奥妙;
无法感知太极拳的内在精髓。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1: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拳,学出来是假的,练出来的才是真的!
练拳,要真爱,发自真心的爱;
才能享用甜蜜的舒适与得力。
站桩先把身体整体起来;
与修身相应的东西都会渐渐的出来。
站桩不动里边有学问;
形式不动,里边的松紧;
重心的位置的关联等等都在动。
动与不动是相对而言的!
武术的“武”字;
是一个“戈”和一个止步的“止”:
这个止,是步的头;
是不动的“步”;
不动的步,才叫桩,才是武。
不动才是(会)真动。
站桩的人;
有功夫和没功夫是不一样的;
有功夫者脚步轻灵稳固;
没功夫的想稳也稳不住;
虽然外表挺象。
站桩姿势(架子)要往下;
劲要往上;
对拉拔长这就是挺拔劲。
如果把桩画成一幅画:
在这幅画中,在这静态中;
既有抱劲,又有横劲;
还有上下劲、前后劲;
想到有什么劲就有什么劲。
挺拔的螺旋劲应先有;
如果在这幅画中看不出想到的劲;
说明画的不好或桩没站好。
练拳不能只追求动作用的方法;
必须从桩里用功夫;
桩里有功夫了;
掌握原则了;
其它一些动作一学就会;
如果你没有桩的根基;
作出来没作用。
没作用就连修身养性都谈不上。
站桩是个宝;
站和站,对和错,差好远。
太极拳拳是各种功法及各种素质
与拳术素养的综合运用和体现。
例如猫步的用法:
步走三角,身起螺旋;
以身使手捋挂(接牵、调动)对手的同时变面;
蹬、踩过敌;
意透敌背发力。
发力的劲变依循的是身体的奇正变化;
步法的虚实变化;
尤其是带脉旋转的转变;
稍节领劲,虎口棚圆;
美人手腕子一转;
这身上的劲全变了;
就能够蓄上力;
就能够得劲。
手脖子转和脚上的用力及重心的转移;
身体的松紧;
要发力的方向;
蓄力的角度都要统一。
手腕转带动身体变劲;
变劲也是蓄力和发力、用力;
在此过程中身体在圆满的状态下
即变劲时不失中、不破体;
力点准确、重心活变而稳固;
步要过人才能间架合理。
平时练习身步追人即两三米之内不破体而会变劲;
在思想上、精神上;
意念上先假借;
才能培养无坚不摧、大无畏的气概。
功夫、步法、间架结合;
松紧掌握好;
爆发力点清楚;
掌握松紧;
松紧动作不大能换力;
力点集中清楚;
保持间架;
用步的虚实来移动和变化重心;
触敌以膨胀或紧缩变化。
保持间架;
用身子或肩、胯往下一沉;
或往后一缩;
我就可以攻击了。
提拉顿挫随时蓄发;
左右摇旋往还不断。
一次发力结束
是二次发力的蓄力状态。
换劲不是形式上的闪展腾挪;
而是轻微的前后左右和内里边的变化。
打上人以后的身体位置的变化才是重要的。
发力的松紧度;
打第二下的时候;
就等于第一下结束后的蓄力状态;
接触上以后,不能追对方的局部;
如头、手等;
而要追对方的重心。
保护时不是你手伸越远就能保护好;
有时给对方引进来;
引到你站的最稳的位置上;
对方在破体的位置上打上你;
你在最稳定的位置上来接他;
你就能有变化;
有稳定,有余地。
不必求远,就求自己稳定。
搭手后要有变身的劲;
高矮顿挫,拧摆摇旋等;
皆以桩为基。
桩无功,问不动人,没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2: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人合境由心;
轻松自然盘练身;
灵机一线平常现;
得意沉着柔性真;
高低纵横上下意;
缠绵悱恻中正寻;
虚为灵通变化来;
实用性质体会深;
太极拳情静以修;
非圆即弧圆柔顺。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1: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神韵——拳韵、拳味、拳品!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书法绘画;
戏剧歌曲还是武术;
都讲求其独特的韵味。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脉
更讲求拳韵、拳味、拳品;
也就是拳的神韵。
中国传统太极拳
集哲学、美学、易学、兵学、中医经络学等为一体;
是一种性命兼修;
身心兼练的拳术;
通过练拳来表现
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情操;
才是上乘功夫的标志之一。
练拳的人是一种精神锻炼;
观拳的人是一种精神享受;
然而要达此标准;
还要求习练者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要懂得中国古代哲学中
阴阳互济、阴阳和谐的哲理;
这是一切传统文化神韵的依据。
也是使人思想境界升高的途径。
2:懂得太极拳的崇高战略思想;
具有沉着应敌、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定能胜人;
不卑不亢,神态自然;
具有一种大将临阵不惧;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概。
3:通过练拳:锻炼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品格;
气质,表现一身浩然正气;
表现能屈能伸、能开能合;
能刚能柔、落落大方;
光明磊落的崇高精神境界。
太极拳的气势具有相当大的感染力;
拳架行的有气势;
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潇洒而凝重;
舒展而紧凑;
它可使人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4:行出拳架的节奏旋律;
如果说中国的绘画是由点和线构成的和谐美的意境;
那么太极拳则是由高度和谐的
全身动作所构成的一种造型优美的力的旋律。
太极拳动作所呈现的轻沉兼备;
刚柔相济、开合相寓;
螺旋缠绕、忽隐忽现;
有快有慢、节节贯串;
犹龙似蛇、如云似水;
有低潮、有高潮;
周身柔似无骨;
忽然放开都是手等;
就是这种力的旋律的美妙体现。
正是由于太极拳讲求的
拳韵、拳味、拳品
才得以使太极拳充滿了神奇迷人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6: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8-7-25 16:57 编辑

太极拳的三种独特的练法。
1:逢转必沉;欲转先沉。
就是拳架的实腿转身;
即在用承重腿实现转身。
如弓步时重心落于前腿则前脚碾转;
又如分脚或蹬脚转身时用独立腿碾脚转身;
碾脚转身需身体放松气下沉;
不可向上耸起;
坐实松透,立身中正;
建立起通天彻地的一根力轴;
身体旋轴而转;
求得中定的劲势统领全局;
即以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形态。
太极拳主张虚则灵,灵则变;
实腿转貌似与此相悖,实则不然;
这恰恰是太极拳的高深奥妙之处;
这就是太极阴阳学说的:
阴中寓阳;
阳中寓阴之说。
在太极拳中则表现为:
实中寓虚;
虚中寓实。
虚实变化在于实中虚变。
实中无虚谓之僵;
虚中无实谓之浮;
双腿之间有虚实之分;
单腿之中仍然有虚实之分。
拳架分清虚实是第一要素。
2: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
脚收至支撑腿内侧,
再由此迈出;
水平面是圆弧;
垂直面也是圆弧;
如此脚的运行轨迹则成球面。
所以太极拳的运动轨迹是:
非圆即弧!
进退有序;
脚踏中门而入既沉稳又有力;
便于破坏敌方的重心。
这就是:守中用中取中!
正所谓:
脚踏中门夺他位;
就是神仙也难挡。
这就是内家拳之道也。
3:点起点落,迈步如猫行。
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拉痕迹;
神似猫行;
轻柔矫健悄无声息。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
形意拳上步如犁地;
八卦拳行步如趟泥;
这是三大内家拳的步法特点。
虽然提法不同形各有异;
其本质却是一样的。
都要求含意而行;
不允许空起空落。
猫的步履中含有“粘”劲;
运动起来很有章法;
足起离地轻柔矫捷;
足落着地沉实稳健。
绝无“刨地”或“跳坑”之嫌;
无论快慢始终保持点起点落的特点。
把猫步起落运行的特点人格化
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起如藕断丝连意绵绵;
落如亲吻婴孩情切切。
太极拳汲取了猫步的内涵象形取义而为之。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7: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7-25 16:55
太极拳有三点独特的练法。
1:逢转必沉;欲转先沉。
就是拳架的实腿转身;

盘练太极拳拳中如何实现迈步如猫行呢?
必须保持立身中正的姿势;
通体放松,具备足够的腿部力量;
这是实现步法轻起轻落的前提条件。
迈步强调以腰胯带动腿的运行;
两腿的虚实务必要分清;
虚中轻含意念随心所欲;
实中暗蓄松柔收放自如;
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上步时充分注意:
1、松腰开胯圆裆;
臀下落拉长腰椎促使脊柱上拔实现虚灵顶颈;
支撑腿的膝盖要适当的外展务必与脚尖保持同向;
2、前脚向外碾转时胯一定要充分外展;
相当于打开前进的门户;
与此同时后腿的脚跟离地前脚掌仍黏着地;
不可陡然拔起;
身体重心逐步过渡到承重腿;
3、收后腿的力源于腰胯的提携;
脚收回迈出的运行轨迹很清晰地成球面状;
4、以前脚为引导探索着迈出;
大有“如履薄冰”之感;
脚跟轻轻踏出点住地;
脚尖自然上翘;
势子不停后腿向前蹬力;
前脚由脚跟、脚掌、脚趾依次
着地踩实形成弓步;
务必引导节节贯穿的运劲方式;
前小腿尽量垂直地面不宜前倾;
膝盖微微向后用力不宜向前拱力;
这是养护膝盖和技击的需要。
在迈步过程中身体要
尽可能地保持同一高度;
全部动作都要在连绵不断中匀速运行;
充分体现出轻灵的境界。
太极拳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跳坑腿”和“刨地腿”。
所谓跳坑腿就是抢步;
上步时带着体重向前探跃落地;
刨地腿就是上步时
脚跟距地面较高硬生生地落下;
像用搞头刨地似的夯砸地面。
这是病态腿法。
之所以说是病态;
原因在于落地的一瞬间是失控状态;
违背了迈步如猫行和立身中正的原则。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尾闾是太极拳盘练的关键部位?
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闾联系在一起。要松腰就得松胯;
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
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
但它又不是直的。
有的人小尾巴还翘着。
要是翘着的;
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
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
看它体积很小,都以为小尾巴是废物。
人的尾巴进化没了;
但是那个气机还在。
尾骨一转动;
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
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
一直传到脑子里。
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
咽津、咽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
可以从管壁一下子
传到小肠、丹田里面去了。
而尾闾一动弹;
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
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
转转尾闾;
脊柱里面、脑脊液里面有什么感觉没有?
尾闾不是死的;
平时不动,现在我们就动动尾闾;
它牵着骶椎韧带;
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
还有马尾神经。
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
到最后只—根下来;
它非常敏感;
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
我们学的知识不能白学;
要结合它去体会体内的变化。
尤其是脊柱;
脊柱管里面的脊髓、网膜腔、
脑脊液循环;
还有脑脊液从哪儿渗出来、怎么走,等等;
这些都很重要。
尾闾中正神贯顶;
气透三关入泥丸。
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
体形歪,尾闾也要正;
直着往下垂。
尾闾中正往下垂;
似坐非坐;
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
而你坐在上面。
转尾闾:彼是力催形动;
转动仅正在尾闾。
昔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
尾闾灵动自如;
气机圆活无滞;
已达全身一家、意气合一之境界;
提谷道,谷道往上一提一缩
缩谷道的目的是让尾闾动一动;
如尾闾不动弹;
光缩谷道,阳气往上上天梯不好上;
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
它自己往上升。
真走脊柱里面非动尾闾不行;
不动尾闾气不好进去。
过尾闾关头顶要有气感;
头顶一痒,尾闾跟锥子扎一样疼。
一痛,真气透过封脊椎管的韧带和结缔组织,从脊柱管往上走。
腰、胯、尾闾这三者是一个整体;
这里讲的是形。
太极拳,练八个劲:
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尾闾还要靠气;
意念一动胯骨就转;
胯骨一点不动弹也不容易。
通过肛门收缩,尾闾前后可以动;
转圈就不好动弹了,需要慢慢练。
动一动尾闾,注意大椎要领住。
尾闾中正神贯顶;
如果神不贯顶;
经常注意尾阊;
精气聚到海底;
没有往上提就容易跑。
要注意松尾闾、垂尾闾跟提肛;
提顶结合起来。
龟尾巴不长,尾巴根也能动弹。
它往前冲时,尾巴一动弹;
身体箭一般出去了;
爆发力非常强。
这就是太极拳:主宰于腰的原理!
说明尾闾一动弹,全身的气发动很厉害。
借尾间动使全身气脉动弹。
意识也主宰,腰也主宰,尾闾也主宰;
别分开,是个整的。
你懂得窍门了;
尾闾轻轻一动弹,腰为主宰;
尾闾与骶骨相交处有穴位叫腰俞;
因为腰部的气血是从这儿转输的;
尾闾稍稍会动弹一点点感觉就不一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8: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掌握“松”与“沉”;
是太极拳健身的钥匙  
      中医说“气血相通”;
若一个人气血不通,往往百病缠身。
太极拳的放松状态和“通三节、达四梢”;
“力达指尖”的沉劲使血液的流动
在意、气、力的作用下更加流畅、充分。
太极拳练习也特别讲求通过各个穴位的感觉;
使全身处于一种类似充气的状态。
       而“松”“沉”的运动才能真正做到“气血相通”;
起到通经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
长期的太极拳练习还可以减缓骨质疏松、增强免疫力。
练拳没有达到“松”和“沉”的要求;
健身效果难免要大打折扣。
       2“松’与“沉”是实用技击的必然要求
      太极拳它不以力相搏,讲究以巧破千斤,后发制人。
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松”“沉”;
练就的无处不可发的发劲;
你的“后发制人”必然被那些以命相搏;
先下手为强的搏击拳师打得一败涂地。
      你要想在后发的情况下不吃亏;
除了要掌握太极拳套路以及它的实用技击内涵以外;
最重要的是把套路中的单式在技击中
以特有的要求“发”出来;
这是需要功夫的。
而只有在“放松”“沉”的状态下的练习;
才可能获得这种功夫。
太极拳的发劲具整体性;
主要是因为太极拳更着重放松基础下的“沉”。
  3何为“松”?何为“沉" ?
松是沉的前因;
沉是松的结果。
看看“松”与“沉”的辩证关系。
人生活在地球上;
从一出生起就是生活在地球吸引力的状态之下;
所以人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在承受着自己的体重的负重状态下;
久而久之人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负重状态。
所以通常人的放松;
实际是负重情况下的放松;
也就是用力情况下的放松;
并不是真正的放松。
太极拳的放松;
就是要求你违反你自己常规的意识反应;
习惯思维方式去体会你
自己承担自己体重的负重感觉;
这种感觉首先是对习惯思维的完全悖逆;
所以首先是意识的体验。
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体验;
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或
某一部分作为物质的沉重感;
这样才可能打通周身的关节;
做到周身一家。
这就是太极拳的“松”与“沉”。
太极拳放松与“沉”的练习过程;
实际是对于人与生俱来的负重的
客观存在的体验过程的一种意识的矫正过程;
所以要求“用意不用力”;
这个“不用力”是指不加额外的负重的力。
如何让自己“松”“沉”?
       太极拳的“松”与“沉”
是对于习惯性的负重感觉的纠正;
这种修练当然首先从意念、意识开始。
自己应该很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如果你没有做到“松”和“沉”;
你就绝对发不出可以称为“松、活、弹、抖”的整劲;
这一点绝不是任何蛮力和蛮干可以代替的;
也就达不到“至柔”到“至刚”的转变。
这个道理应该也适用于各式太极拳。
把手臂搭在别人的肩头;
然后想象这支手臂完全不受自己支配;
当对方感觉到有重量时;
你就是处于放松的状态。
还可以让对方随意上下移动,重量不变;
你的放松就是正确的。
然后根据对方感觉你重量的不同;
自己去体会有重量时你的感受;
然后抓住这种感受自己练习抬起手臂。
少则三日,多则一周;
大多数人都能够从这种练习中使自己感觉到手臂放松的“沉”。
至于做到全身放松并在演练套路中做到既松又沉;
“周身一家”;
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明师的正确指点。
当你周身有了“松”和“沉”的感觉;
再想达到内气鼓荡;
气脉相通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一旦练成意、气、力“内三合”;
就能够做到通三节;
达四梢,节节贯串,力达指尖。
到了这个层次;
学拳者行出刚柔相济;
松活弹抖的太极拳套路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而这样的套路练习
才能是作为实用技击训练的基础。
也只有这样的太极拳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最佳效果。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