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3: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即动静变化;

开者为动,合者为静;

在人则为伸缩卷放;

阴阳二气,阴动阳;

阴息阳生;

在人则为虚实变化;

所谓四象,即前后左右;

意注一向,防守四方;

在人则为进退顾盼;

对应金木水火;

所谓八卦:

即太极八手;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在人则为攻防之法。

阴阳学说指的是身体的虚实变化;

八卦学说指的是手上俯仰翻转;

五行学说指的是脚下进退闪躲。

内之精妙,不可尽言,只能心悟体会。

太极拳吸收引进了阴阳的辩证哲理;

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动静相兼。

静是阴,动是阳;

动从静中生,阳从阴中来。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

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

无论是静中求动;

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

都以动、静二字为根本。

二是对立统一。

太极拳每个动作中的开与合、虚与实;

动与静、柔与刚的变化;

既对立又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使运动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

所以太极拳强调:

“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

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

对称平衡的运动规律。

三是相互转化。

阴和阳是矛盾的双方;

以各自的对立面为条件;

互相影响,阴阳互济;

虚实互助,刚柔相济;

蓄发相变,互相转化。

如盘练太极拳中

欲上先下,欲左先右;

欲前先后,欲开先合;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柔中有刚,刚中含柔;

化中有发,发中有化等等;

都说明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是: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

    太极拳用的是先天八卦图;

即挤东、按西、捋南、掤北;

肘东北、靠东南、采西北、挒西南。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是:

采求乾三连;

挒行坤六段。

捋要离中虚;

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

肘为艮覆碗。

按劲兑上缺;

靠劲巽下断。

“劲源心法要诀”明确如下:

掤劲命门找环跳,

捋劲食指画眉毛;

挤劲夹脊找前脚,

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

挒劲意在登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

靠劲玉枕扛大包。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

相克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助长;

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步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

进步为坎为水,方位正北;

退步为离为火,方位正南;

左顾为震为木,方位正东;

右盼为兑为金,方位正西;

中定五行为土,方位正中央。

拳诀有云:

进时火燃起,处处喷火苗。

退时柔似水,风起漩涡妙。

左顾风摆柳,右盼似鞭稍。

中土不离位,神仙也没招。

无论阴阳学说也好;

还是八卦学说、五行学说也好;

虽然有助于丰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加深对太极拳的技术理论的理解;

但不能故弄玄虚,生搬硬套;

还是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练习、练习、再练习;

唯有如此,才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

切不可本末倒置。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

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

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

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

故弄玄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3: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拳,是武术;

说到底,武术的出发点何在?

达于中和,止于至善;

所谓止戈为武。

拳者,权也;

权衡利弊得失。

太极拳术是利生拳;

养生拳而非杀生拳。

这是个根本的立场与出发点。

贪生好杀的贪婪之徒

所谓之小技小巧绝非

太极拳也。

重心转换在太极拳运行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它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

重心转换从松沉开始。

“松沉”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没有松沉就没有太极拳。

没有松沉,动作就不自然流畅。

松与沉是相辅相成的;

有松就有沉,有沉就有松;

它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谁也离不开谁。

看倒卷肱这个动作:

必须从松沉开始。

松沉要求两跨放松,裆劲撑圆;

因为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

是靠跨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

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

腰也就很难起到车轴的作用。

只有跨放松了,裆撑圆了;

腰的转动也就轻灵圆活了;

腰转动顺畅了;

身体的各个部位自然就会运用自如。

无论手臂在倒卷肱中怎样来回推拉;

腿脚怎样前后挪动;

身体重心的转换都会顺利地得以完成。

重心转换要做到屈膝有度,支撑协调。

重心开始转换后,双腿应做好两点:

一是屈膝有度,就是两条腿应保持一定的弯曲角度;

这是体现在太极拳步法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双腿应似直非直,似曲非曲;

既不能立腿过高,也不能弯曲过大。

鼓过高了失去了太极的韵味;

弯曲过大了影响重心的转移。

二是支撑腿有力;

是说支撑腿在重心转移时要做到支撑有力;

用劲力去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

并驱使上体转动自如。

但支撑腿绝不是百分之百的承受重力;

而应该做到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协调运行;

并保持虚领顶颈态势;

以保证两条腿协调地去完成倒卷肱中的前进和后退动作。

这是在重心转换过程中两条腿的支撑状态。

而两腿在前进后退时;

则又保持另一种状态;

那就是在松腰、松胯、下沉、支撑的基础上;

做好腿部前后移动的动作。

这就要求双腿除了交替做好支撑之外;

也要按“三节律”规律去完成重心转换中腿部运作过程。

“三节律”,即跨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

梢节推动中节,中节推动根节;

根节引领中节,中节引领梢节。

也就是说,运作时要以膝盖为轴;

提脚时,用胯推动膝盖,再用膝盖推动脚;

用脚引领膝盖,再用膝盖引领胯;

这样节节贯穿;

完成一整套的腿部运作过程。

绝不可身体随着腿部的前移后退而左右摇晃或后仰前倾;

以确保身体的稳定和中正。

重心转换以“脚”带腰。

人体有两只脚,舞蹈者的两只脚分别叫做主力脚和动作脚;

太极界叫支撑脚和辅助脚。

因支撑脚在重心转换过程中看起来好像是没太大的动作;

其实却潜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转换。

比如,上步时身体的重心逐步移至脚;

后脚由脚跟至脚尖抬离地面收回;

经支撑脚内侧再向前稍向外落地上步。

退步时,前脚离地收回;

同样经支撑脚内侧向后稍向外落地退步。

要先脚尖后脚跟落地;

这一上一退;

劲力便随着右手的前推移到了支撑脚上;

支撑脚的前脚掌开始五趾抓地;

随着身体的重心转移;

整个脚掌开始由脚后跟逐渐向前脚掌“碾动”的过程;

这个潜在力量的“碾动”;

就决定了支撑脚的稳固。

支撑脚力量“碾动”合理;

支撑腿就能稳固吃力;

腰也就能带动身体的协调旋转。

这一系列的动作,也就全部完成了“以腰带脚”、“以脚带腰”的动作过程;

保证了身体重心的准确转换。

所以说,习练者不要忽视“脚”的运用。

否则,实脚不活,身体就会僵硬;

身体的重心转移就不好。

重心转换主宰于腰。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腰是太极拳节节贯穿的枢纽;

也是中转站;

是人类身体中最大的关节部位。

腰在太极拳运动中起着承上启下;

储存内劲、转动灵活;

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

习练者在用腰时,一定要将其放松,放空。

只有松腰,两足才有力;

只有松腰,下盘才稳固。

也只有腰的拉转;

虚实变化才准确,才分明。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其中的“按在腰攻”就是指

太极拳的劲力要按在腰攻上。

所以,重心转换必须主宰于腰;

正确地用好腰是做好倒卷肱重心转换的根本。

重心转换形于手。

在左右倒卷肱的运行过程中;

手型也极为重要;

手的运行不正确;

会直接影响身体的重心转换。

比如右倒卷肱的第一个动作“撤手”;

当右手撤到自己的右肩前;

你的左手就要开在自己的左大腿外侧,前脚尖着地。

当右手完成一个划弧;

开始在耳旁向前方推出;

这时的手形很重要;

有的人手的方位过偏,过于外摆;

使重心开始向外偏移;

在下一步的推手退步的过程中;

身体就会摇晃。

向前推右手时;

手掌的角度应该在50度和60度之间;

角度过小,身体容易前倾;重心会前移;

角度过大,身体容易后仰,重心会后移;

手掌过于偏左或偏右;

身体的重心都会左右偏移。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5: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气沉丹田:
不管你学的是哪派武功;
站的是哪种形态的桩;
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就是降气---
把常人常常堆积于胸肺口鼻咽喉之间的气息平静下来;
俗语谓为“平息”;
以达到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通过深呼吸而成就的。
深呼吸就是使自已的呼吸范围
由常人的往返于口腔、咽喉、胸脯间
而深入体内深处---丹田;
海底、乃至足下。
丹田是人一身中空处;
身体中间的虚空处;
海底则是丹田之深处;
呼吸若能与丹田海底相呼应;
即是气息通畅的体现;
呼吸深长;
则清气自然上升,
浊气自然下降;
人体之阴阳分焉。
清气者人之神意;
清气上升,其人则心神清爽;
浊气下降,其人则精气稳定;
神升而意扬;
气定则神闲;
深呼吸不是大口呼吸;
亦非做法;
只是练功的思想和要求!
肢体心意都安静下来;
不给体内运行的气息造成障碍;
自然就会达到深细匀长和缓等诸程度。
气能沉下,日久习惯在下;
上体虽然有时用力;
但不会使气;
自不会有气机雍膈胸中;
可避免横气填胸之疾。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5: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7-28 15:29
浅析太极拳的气沉丹田:
不管你学的是哪派武功;
站的是哪种形态的桩;

何谓用力不使气?
气能降下是体内气息畅通的结果;
是后天拙力已能随先天气机运行。
当某处需有力时;
因为体内道路通顺,自然相应;
是力在前气随后;
所谓“以气催力”
自有源源不断之势;
如常人用力;
都是肢体靠局部肌肉紧张而产生力。
用力时不由自主屏蔽了呼吸;
所以用后即觉气机不畅;
这是气在前力在后
即是用力使气!
气在前是人为努力的鼓荡;
力在后是憋气产生的拙力;
不是活的劲。
力和劲本质也没什么区别;
用力易使此力死在一处;
用劲则是随缘应机显现于当场。
这就是常人与练拳者用力的区别。
所以说“气沉丹田”
实是练功换劲的必须!
换不了劲,入不了门;
入不了门即见不到境。
要想干好任何事情;
必要深入其中(深入生活);
就是要在实际理地;
行实地工夫;
称之为:实践出真知!
无境等于没有生活;
无所练,自无所得。
动静均可以求得气沉丹田的功效;
依静功论,任何一个姿势摆好后;
当然这个姿势最好是:
可使自已轻松愉快,毫不费力;
易于入静----若是靠出力才能维持的形态;
会让你觉察不到身体内部
因为身体形体的动与静而产生的变化与反应。
站好后实在也无须思想;
只着点意观察自已的身体在呼吸时的反应;
保持身心的安静;
决不可加意去控制呼吸的音量和减缓胸脯的起伏!
只要保持安静,你只要安静下来;
呼吸的声音自会越来越小;
而气息的微细深长自然也就出现了。
丹田充实的感觉真实的存在了。
----这就是呼吸已可深入到腹部了。
世人多以出现胸脯起伏的呼吸叫做胸式呼吸;
而把丹田充实的呼吸叫做腹式呼吸,大错!
胸脯起伏,说明胸部内在紧张阻碍了气息的下降;
所以呼吸到了胸部即须回头,
故导致胸脯有起伏;
当身心安静后,
胸脯内部障碍减退,
气息自然下降,
而使丹田有充实感,
其实这也是腹部内在紧张,
不能使气息一通到底,
所以才有丹田充实感。
只要继续安静下去,
丹田充实的感觉全消失,
而丹田深处的情形清晰起来;
呼吸也就若有若无;
体内若某处和呼吸相应,
气息实际只到此地!
若是感觉不到身上有和呼吸相应处时;
则呼吸就成了息;
体内也真通畅了。
第一次站桩,只要做到立身中正心神安静;
那么在五分钟左右当可至此境地;
可惜的是:
若不练时气息会再回到喉舌口鼻之间;
没有养成习惯啊!
所以练功要勤!
要生活化,要成为习惯;
有事无事气常在下;
所谓“沉着冷静”;
沉着自然冷静,冷静自然沉着!
心神安静自然体松;
松则身心协调,协调是为一致。
练拳虽是动态;
却是每丝毫之动均有静定;
也可以说动是由一段段的静形成的。
桩是静态:
求的是灵机发动;
拳是动态:
要的是心神安静。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0: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的功能:
站桩需要提肛;
站桩不仅可以增强内劲;
而且可以健脑,可以益智;
可以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能量。
长期坚持,自健身祛病、延年益寿。
站桩不仅是采气聚气;
而且要调整形体;
改变形体的自然弯曲;
使它符合健康人的结构模式。
站桩时脊柱要直;
练功时腰还要往后凸(后撑)。
大腿根那里空一空;
尾闾下垂不能往后翘;
大椎领住,下颏自回收;
想像天地间的灵气直往丹田涌来;
慢慢地,原本十分枯燥的站桩
就变成了身心愉悦和精神享受。
站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
由于间架、意念引起感觉;
又用这些感觉对照间架;
意念的要求去调整;
同时检验意念活动的正确与否;
就在不断思维、感觉、调整中;
气血不养而自养;
肌肉不练而自练;
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和养生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0: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捋的功能:

捋是是太极拳十三势之一;

也是太极拳八种劲法之一。

在太极拳八种劲法中:

捋劲是八劲之灵;

盘练太极拳是必须的元素。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对捋的理解、领会和掌握。

是盘练太极拳一个重点。

甲随乙按时

腰往回坐缩;

以左手腕粘乙肘尖上处;

亦同时双手往回谓之捋。

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其本质上就是

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

在意识引领下;

以较小弧度

改变对方的来力方向;

而产生的一种劲力。

这就是在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中

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原因之一。

捋法很多,融合在太极拳所有的套路动作之中;

可分为上捋、下捋、左捋、右捋、前捋、后捋;

捋采、采拿、捋肩、捋肘、捋靠、捋坐;

捋撞、捋甩、捋回、捋绊、捋钩等。

比较固定的经典捋法主要有

定步左捋;定步右捋;

退步转身捋;

进步转身捋等。

如倒卷弘;退步压肘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1: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7-30 10:56
看看太极拳捋的功能:
捋是是太极拳十三势之一;
也是太极拳八种劲法之一。

  看看捋的属性:

   一,自然顺从性;

       太极拳是一种最追求“道法自然”的功法。

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是顺从对方来力的一种太极拳劲力方式;

强调的是自然顺其势而为之。

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

当对方用拳或掌来直劲击打时;

不抗不采;

通过用单手或双手之力;

也可以用小臂尺骨或加另一只手的配合之力来完成;

一定要自然顺势向对方发力的方向旋转带动抛出;

将对方之力引进落空。

在对方攻击力量对自己的作用下;

自己的身体和四肢主要是由于对方劲力的方向而发生运动;

虽然自己有很小的力量

由脚通过腰胯传递于躯体而作用于手臂;

但是这种力量很小;

也就是“牵动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的牵动力。

自己的身体顺从对方来力发生转动和移动;

其要领是充分的自然松沉入地;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主动的顺从性。

这也是“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这个道理所决定的。

        二,圆弧微改性;

        捋时,对于来力和来劲;

要有个微小的圆弧改变力;

其运动轨迹表现为相对人体重心点有一定的弧度。

这是捋的重要特点;

也是太极拳的要素之一。

盘练拳架时,一定要有这种技术意识。

太极拳是由无数圆弧组成的;

圆弧运动是顺水推舟

借劲借力处理敌方来力最有力的技击手段;

可化劲,是实现太极拳之“四两拨动千斤”的关键所在;

非常玄妙。

圆弧运动以逆来顺受的方式避免;

减少对方加在我身上的任何直接打击;

直来的外力和圆弧接触时相交

成斜角而被“转向分散”;

对方之打击力量被消减的程度

与所成斜角的大小成正比例的。

捋具体的运动轨迹一般是圆心

在对方使用劲力方向上的一条弧线。

弧度的运动轨迹是向自己身体的侧旁;

即向自身中心的两旁的斜线;

又叫作螺旋式的划弧。

这个弧形的圆心既可以是

以自己的身体为圆心的;

也可以是以对方为圆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三,相对完整性;

       捋劲具有相对完整性。

捋劲是人体内部精、神、意、气、力之间的和谐统一。

太极拳捋劲运行的整体性;

是以丹田为核心;

通过丹田和腰带动整体

而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又节节贯穿;

息息相通来实现的。

太极捋劲传递是

通过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组关节实现的;

也就是传统经典拳论中被比喻为的九曲珠。

有了松沉劲;

腰(丹田)这个在全身九组关节中

处于中心部位才能发挥出

承上启下牵动九曲珠的重要作用。

因此,脚下生根;

与大地之气相接的松沉劲是母劲;

是太极拳捋劲基础劲、底层劲;

捋劲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的。

如果身上没有松沉劲;

就没有捋劲的相对整体性。

        四,刚柔相济性;

       太极拳捋劲具有刚柔相济性。

太极拳是柔中寓刚;

绵内藏针的艺术。

捋要求动作缠绵柔韧;

顺行不悖,不丢不顶;

中和有度,以柔为主。

如果刚而不柔,则如枯木之僵脆;

易遭摧折;

且动作呆滞不活;

缺少弹抖之力;

动则露形;

易为对手利用。

但如柔弱而无刚,

则必过柔而不坚;

软弱无骨,同样缺少灵活性与抖弹之力;

易被对方切入压制;

被人进攻而成。

以柔为主,就是使筋肌;

骨节经常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

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肢体、筋肌保持相对稳定性。

这样,搭手后肢体就像安上了弹簧;

人张我弛,人缩我张。

因为发劲前充分放松;

发劲时短暂极度收缩;

就会产生极大的爆发力。

这就是刚与柔阴阳交替、相互转化。

进攻时以刚为主;

退守走化时以柔为主。

刚柔之变;

必须根据练习或实战中攻守不断变换;

劲力不断变化;

及时调整捋劲中刚与柔的主次;

多少、大小的比例。

用刚不可无柔;

无柔刚环绕不速;

用柔不可无刚;

无刚则摧迫不捷。

只有如此;

捋时才能引化进攻得法;

顾守有方。

        五,以掤为基性;

       捋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劲别。

捋劲的形成和掤劲有着密切的关系。

捋本质上是掤劲的一种表现形式;

既有掤劲浮力与阻力的特性;

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先掤才能后捋;

欲捋非先有掤劲不可。

捋时须以腰脊为轴心;

通过两腿的虚实变化;

由裆劲的辅助来完成。

至于捋的角度、方位、轻重;

力的大小等种类甚多;

在应用时须加注意,

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上捋、下捋、左捋、右捋、前捋、后捋、捋采、采拿、捋肩、捋肘、

捋靠、捋坐(坐掌)、捋撞、捋甩、捋回、捋绊、捋钩等;

这些技击用法都离不开先掤后捋。


 楼主| 发表于 2018-7-31 10: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放松:
盘练太极拳
首先要做到心理放松;
不能太紧张了;
其次是身法上的放松。
身法上的放松;
并不是全部放松到松软程度;
而是肢体要有一定的支撑力;
在有支撑力的情况下做到心理放松。
这个支撑力就是八法的母劲棚!
太极拳的放松;
不仅能使身体的机能进行自我调节;
达到气血畅通;
以有益于身体健康。
而且在技击时;
由于身体放松;
减少了肌肉紧张造成的阻力;
动作就协调快速。
人体在紧张的情况下;
动作不协调,反应慢;
这些都是僵硬的表现。
所以盘练太极拳要求放松。
初学太极拳,动作不熟练;
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
僵硬现象,这是很正常的。
尤其是你要做一个新动作;
要达到规范的要求;
都会产生紧张现象。
因为你还不习惯这个动作;
中枢神经指挥这个动作时
还不能做到随意自如。
人在学习掌握一些新的动作时;
神经对肢体的支配动作
是需要整合调整的;
都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在达到熟练的程度下;
自然而然不求放松即能做到放松;
也就是等你习惯了这个动作;
身体协调了;
这时自然就能够放松。
开始学习太极拳时;
不能要求初学者放松;
只要做到动作规范标准就行了。
如果一开始就求放松;
动作往往做不到位;
而初学者最大的问题是动作不协调、不到位。
把动作规范好了;
动作熟练了;
自然而然能达到周身放松;
中正安舒的要求。
太极拳要求的虚领顶颈;
各种步法、眼神、手法等的协调等等;
都需要一个不断熟练的过程。
一开始讲究放松;
而不强调动作的规范正确;
那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太极拳放松阶段的三步曲是:
初学阶段,去僵求柔。
先求动作规范标准;
在规范的要求下再求松柔;
达到中级阶段;
动作熟练,自如协调;
这时专求放松。
同时,还要注意规范动作;
到了高级阶段;
不求动作标准而自然标准;
不求动作放松而自然放松。
神经系统指挥自如;
需要肢体有多大劲力;
就会产生多大的劲力;
不会有多余的劲;
需要缓慢的时候,就能缓慢;
需要快速的时候,就能急如闪电。
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地步。
这就是修炼之必须:
明规矩,守规矩;
脱规矩,合规矩。
把规范动作放在第一位。
然后,求连贯,求圆活。
虽然开始有些僵硬紧张;
但是随着动作的熟练;
自然能够放松。
太极拳的要求的“心静体松”;
这是到高级阶段才能达到的;
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0: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抖劲”!
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
其特点是快速、螺旋;
劲长、动短、意远。
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如果愈练愈熟;
就会衍生出来一种突然的发劲动作——抖劲。
一个完善的发劲动作——抖劲;
包括四个因素:
一是落点的位置;
二是发劲的速度;
三是落点发劲的旋转度;
四是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
如果能抽出单式反复练习;
可以充分发挥全身各部位的爆发力而无所顾忌。
掌拳肘和腕;
肩腰胯膝脚;
上下九节劲;
节节腰中发。
太极拳的抖劲练习;
要求在内外兼练;
先练能化也能受击;
然后再练习抖发。
练拳的“虚领顶颈,气沉丹田”;
主要是练任脉、督脉。
气向下沉;
劲往前发;
主要是练带脉、冲脉;
内劲充沛,气势腾挪;
皆由此练出;
功愈深而技愈精。
练习发劲:
先注意动作的柔顺;
协调和正确;
然后研究爆发力的集中;
快速和强大。
这是练劲先练顺;
练巧先练劲的锻炼程序。
太极拳家散打发劲时;
目光如电,变脸变色;
冷笑险嬉,哼哈作声;
气势逼人。虎威比猛;
鹰扬比捷。
其技术特点为:
以柔克刚,应用黏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截。
亦有以刚克刚者,则运劲似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其手法:碰啄劈拿,分筋错骨;
点穴闭户,按脉截脉。
其运劲有:黏随抖截,犯者立仆。
其跌法有:手当足用,足当手用;
一动即进,插裆管脚,拧腰变脸;
横直披砍,应手而跌。
其拿法有:粘连黏随,乘势借力;
变化轻柔;
随人之动而制之;
使人心服。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4: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尾闾的功能!
练拳时有一个部位就像是轮船的舵;
这就是尾闾!起到关键的作用,是舵手。
太极拳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
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
所谓“靠墙根”是指在尾闾的运行过程中身体不要扭来扭去;
所谓“坐板凳”是指在尾闾运行过程中像坐在板凳上平行移动;
所谓“磨缸沿”是指在尾闾运行过程中要走弧度,
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
不能走直线。
这就是太极拳的运动轨迹:
非圆即弧!!!
不懂尾闾的运行轨迹;
很难说你已经进入了太极拳的门。
尾闾裆在太极拳中有五大作用:
1、起舵手作用: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
怎样力由脊发呢?
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颈;
沉肩垂肘,含胸拔背;
松腰落胯,开裆合裆。
大椎领意浓;
中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
尾闾会阴穴上托照应;
形成躯干整体劲;
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
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
直射击点。
2、尾闾起稳定重心的作用:
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
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
特别前后的弓步;
要求两足走踩川字两端;
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
胯与肩应同宽为佳。
这样上肢的重量;
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
内气导入两腿,相膝;
劲贯实足,与大地吸合;
这样桩步更加稳固。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
小腹部更加充实;
经过尾闾的变换;
圆转巧妙地移换重心;
进攻与防御;
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
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尾闾裆促进下肢技击功能: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
裆有力的圆转;
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
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
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
打动对方的桩步;
其作用就是旋裆。
合裆提膝:
既能用膝顶克对方的裆部;
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
下肢轴心在裆尾闾;
合裆逆缠勾挂;
沉裆劲贯足底;
用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尾闾裆能产生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
实际是靠裆部的尾闾快速旋转作用。
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
它起到活轮盘功能。
技击时圆转出方;
利用圆转加速;
击时走切线;
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
尾闾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
松腰落胯,内气蓄丹;
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
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
击时转尾闾;
下肢缠丝相膝扎根;
借大地的反作用力;
劲起涌泉;
逆行气上行;
旋胯腰脊发力;
全身紧合一体;
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
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
击到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
这样的力度;
能击倒击伤对方。
5、尾闾裆的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
引化力全凭裆尾闾的轮盘巧转;
解化擒拿;
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
引化时腰部松活,气沉丹田;
体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裆之上;
接触点掤劲不丢并有吸合功能。
旋胯带脉旋转要疾速;
既能稳定自身的重心;
又能蓄力拉弓;
既能改变对方进攻方向;
又能使对方背空。
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裆尾闾的转换作用。
裆部尾闾的引化;
要先于胸手的引化。
久练裆功;
就可以在盘练太极拳时;
对太极拳的运动轨迹运用自如;
熟能生巧的衍生出各种武术的技击方法!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