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5: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筋骨原理:
所谓“筋”其实
就是骨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组合;
包括韧带、骨膜、关节之间的软组织
和各种液体或是能量输送的管道的集合;
但不包括肌肉。
“筋”有二种特性:
第一种是韧性,有拉力;
在两根骨头向外支撑时会产生张力;
这种张力可以使我们的骨格
在重力的作用下互相牵引、拉住、绑定;
让人体的筋和骨形成一个架子;
这也就是我们把拳称为架子的理由;
练习太极拳所以也叫做“盘架子”。
第二种是弹性;
可以通过伸缩产生弹力;
而这种弹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劲”;
“劲”是中国武功中力量的特有表现方式。
我们通过练习筋骨的强大
来达到人体骨架的强大和“劲”的强大;
从而达到练成上乘武功的目的。
那怎么来练习筋骨?
首先要明白人体的阴阳:
腹为阴,背为阳;
大腿和手臂内侧为阴;
外侧为阳;
阴为凹,阳为凸。
利用地球引力和身体自身的重量;
让阴面尽量内凹;
让阳面尽量外凸;
放松肌内不用力;
利用筋的韧性来拉住骨胳;
由没法拉到有办法拉;
再到拉得住;
最后是既拉得住又弹得起;
其过程漫长而有艰辛;
其中又有很多弯路要走;
这就是太极拳练者甚众
而成者不多的根本原因之一。
胯在练拳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拳中的开胯其实要开的是下面几个地方:
一是腰胝关节;
二是胝骼关节;
三是髋关节;
然后向下引伸到膝关节和踝关节。
这些练习都是增强下盘的架子的稳定性的。
再者向上就达5节腰椎;
椎间关节被练到的感觉
会是象眼镜蛇立起来的感觉;
然后是达到胸椎;
当然也会有立起来的感觉;
但是胸椎会有肋骨、胸骨、
肩胛骨等各种复杂关节的牵制;
练习中要好好体会
并且练习时间非常缓慢;
到达胸椎以后就会通过腋下向两边延伸;
一直会到肘关节、腕关节;
直到指尖;
胸椎向上就是练习7节颈椎了;
等到颈椎练成就会有虚灵顶劲的感觉了。
至此,太极的架子初步成形;
换劲结束;
下有开胯合裆;
中有收腹松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上有虚灵顶颈;
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阶段;
太极拳方为入门也!
练习过程中会有各种的酸胀难忍;
筋会反复被拉长;
然后生长;
骨头也会生长;
骨密度会增加;
最后长成太极拳所需要的结构;
年轻人的筋骨会生长得快一些;
年长的会生长得慢一些;
这也就是少年容易出功夫的原因;
但是生长过程会无不例外地产生一种现象;
那就是睡觉!
所以真正的撑筋拔骨练到位以后
就是需要大量的睡眠来补充。
如果拳友能注意到:
孩子在长身体个子的时候,
都是在睡觉的时候,
感觉那个筋是一抽一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5: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柔性质太极功

圆活缠绵灵感通

身心蓄势就浑然

纵横高低领落中

筋骨正,意气融

开展紧凑互作用

虚实分明理解合

且看生活处处同

0000三伏天的雨花台201807151625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1: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压力的压字:
去掉一撇,就是玉字;
那一撇,就是你的死要面子;
压的你喘不过气来!
把玉字里面的一点再去掉;
你就是王;
那一点,就是你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害怕!
走出恐惧,放下面子;
去行去学去做;
你将成为真正的王!
所有的困难;
都是因为担心害怕想出来的;
所有的成绩;
都是通过行学勇敢地做出来的!
盘练太极拳;
贵在坚持!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5: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五指的功能:

人的动作是通过全身多个部位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

无论打球、踢球、长短跑还是跳高跳远;

都必须借腿脚的蹬地来实现进退上下。

太极拳对腿脚的要求标准较之其他运动更高;

因为太极拳讲究整劲;

也就是周身一家。

要做到周身一家;

就必须以腰带手。

动手不是太极拳——

实质是强调腰腿在太极拳中的作用。

就太极拳要求劲整来说:

其太极劲讲究:

劲起于脚;

主宰于腰;

而形于手指。

此处之“劲起于脚”;

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蹬腿;

而是要求盘练时劲沉下去;

松沉到脚上;

再返回来上升;

通过腰部的沉转传递;

最终“形于手指”。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是否练出了太极劲;

不用看别的;

看手指运化这一细节就足够了。

因为太极劲最后就是“形于手指”。

对于具备了太极劲的手指来说:

具体可体现如下:

一是看小指

凡有从前向后、向下捋的拳势;

应领小指、松肩、坠肘;

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

二是看无名指:

在练向前、向上的动作时;

不要全手掌出劲;

而要由无名指引动。

因为无名指在五指中是最笨拙的;

只要它不用力;

其余四指就会得到放松。

三是看中指:

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

意才能放远。

意在长远,发劲才干净。

四是看食指:

食指放松;

轻轻地扶着运动路线走;

整个手掌就得到放松。

反之,如食指不放松;

手掌就松不下;

手掌不松,腕就难以松弛;

腕不松,前臂就难以放松;

前臂不能放松;

就难以坠肘、松肩。

五是看大拇指:

大拇指可掌握身体的重心。

练拳时虎口要微撑;

可以体会怎样掌握平衡。

手指之于太极拳;

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0: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盘练太极拳对称协调有五个规律;
太极拳要求连贯圆活;
同时必须具有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
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徒具形式。
太极拳对称协调的内在规律有:
入门引进须口授;
仔细留心向己求;
它的复杂难练处;
正是引人入胜处。
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
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3、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左腿轻灵地向左前斜角迈出;
右手臂则轻柔地往右后斜角展开;
左手臂了紧随着往右去;两足尖之间;
两手尖之间;
两足尖与两手尖之间须上下左右互相呼应;
有相吸相系之意;
使动作舒展而不散漫;
精神仍然团聚;
开展中不失蓄势;
也就是开中有合。
迈出的左虚腿;
与右胸侧有相吸相系之势;
使虚腿不致偏浮。
这是上下左右的“相吸相系”;
来达到“对称协调”的一例。
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脊柱松沉直竖,骶骨着力;
沉气于小腹,裆劲下沉;
足底劲似植根地下;
而头顶大椎须始终虚领上顶;
这是“虚领顶颈,手沉丹田的练法;
有上下对拉拔长的作用。
背后腰脊命门穴后撑;
脊柱节节松沉;
而又要节节虚虚对准笼住;
使能节节灵活而又增强负担能力。
这是躯干在正直状态下
保持脊柱“三弯形”的自然状态;
也就是上下对拉的曲中求直。
膝节屈而不直;
足底平实踏地;
其劲如植地生根而又劲起脚跟;
意往上翻;
加强地面反作用力;
手掌向前伸展;
意远劲长而又要求肩往下松;
肘往下坠;
肘节屈而不直。
手往前发,足部蹬劲;
这是两手与两足的对拉拔长和屈中求直。
两手向左右或上下分开;
方向相反而互相呼应;
两足的胯根撑开;
膝节向相反方向前挺;
都是在缠绕运转中对拉拔长;
屈中求直的。
太极拳是始终贯穿着“对拉拔长,屈中求直;
这一特殊规律的。
接手身法中正地掤住来手?
化脊柱松沉直竖地随裆步后移;
粘着点作轴心运动的旋转;
让中不让地引化来力;
腿劲缠入地下;
腰裆则在转换;
使对方感到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解读太极拳的运动:
太极拳势!
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
太极势者;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棚捋挤按,既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 )角也;
此八卦也。
进退为水火之步;
顾盼为金木之步;
定为中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手运八卦,脚踏五行谓之十三势也。
太极者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立如称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
多误舍进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太极拳动作有动和静的阴阳两方面;
每个招式一开始起动时是分;
结束时由动归于静,这就是合。
动作要恰到好处;
用起来随心所欲;
达到由熟生巧的程度;
习太极拳要分个阶段;
循序渐进。
然而没有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下工夫锻炼;
是不可能理解和有所体会的。
在使用手法技巧上;
要处处掌握主动;
不被对方觉察。
而对手加给我的力量;
则要通过听劲去判断。
如果在我左侧加力,我不应与之直接斗力相抗;
我必须将左侧放虚;
如果对方在我右侧加重;
我必须在右侧放虚;
使其无法用力,处处落空;
如果对方用力向上提;
我要比他提得更高一些;
如果对方向下采;
我的劲比他沉得更深一些;
如果对方向我进逼,
我就以其进攻方向引动他的力量,
使之更长远一些;
如果对方向后退缩,我则顺势推动他;
比他去得更急促些,使之失重心倾倒。
是顺其势而掣其动。
这样就能处处先手;
处处得其机先,处于优势。
有工夫的英雄能所向无敌;
都是从这样的基础训练开始;
才渐渐获得成功。
武术门派甚多,各种招式架势虽有区别;
但都不外乎强壮的欺负弱小的;
动作反应迟钝的输给身手敏捷的。
以有力打无力,身手慢的输给身手快捷的;
这只是先天自然的能力问题;
并非经学习之后才有的本领。
太极拳技法的特点就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重于身体某一侧用力,
重心必然不稳,为人所控制。
如果虚实不分,轻重不明,这便是双重。
出现双重时,动作的形神必然是呆滞的,进退不灵活的。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两个方面是相反相成的;
是统一体中矛盾的两个方面;
互相为根!
彼此有承接关系。
明白这一点,才称得上懂劲。
懂劲之后,必有进益;
只要不断下工夫,会越练越精。
渐渐地在锻炼实践和临场发挥中可以随机运用和应变;
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学习太极拳本来是舍己从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5: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盘练太极拳的悟性!

一、悟性的具体表现:

悟在字典里的解释是:

理解,觉醒,明白。

所谓悟性;

在太极拳的学练中;

就是对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

以及在练拳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紧密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练拳的水平;

就代表着悟性的高低;

也就是说能练到哪种程度;

就可悟到哪种程度;

也就是能悟到哪一层;

拳架水平就可练到哪一层。

悟在有些时候也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水平。

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通过看书、拳论和有关箸作;

能对其中的道理有较深刻的理解;

并能同拳架盘练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们就说这人的悟性较高。

反之文化水平较低;

拿着书看半天不知所云;

更说不上在拳架修练中的运用;

能说他的悟性高么?

悟在另一方面还体现在

对明师所讲道理的接受程度。

对有些人来说;

师父的话就像“刀子”;

只需讲一遍或纠正一次;

身上的不正确部分就被“砍”去;

以后再不出现;

并且能举一反三的自觉纠正

其他动作中的类似毛病;

我们就说这人的悟性真高。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

身上的不良动作就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一样;

纠正多少遍也难以改正;

我们就只能说他的悟性比较差了。


二、“悟”要求有一定的基础:

“悟”不是空穴来风,凭空得来的;

更不是娘胎里带来的。

学而知之是学在先而后知;

是要有学的基础;

然后才会有知的结果。

在文学创作中有一个名词叫“灵感”;

对它的解释是“知识的积累;

和对事物感受的激烈碰撞迸发的火花”!

这也是“悟”的具体体现。

只有我们经过艰苦努力;

不断地练习拳架;

有了相当的基础之后;

对明师讲的拳理;

才会有比较明显的体会和理解;

逐渐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而且是随着基本功的不断增长;

体会和认识也会有阶段性的提高。

所以一定要把基本功下在平时;

打好坚实的基础;

日后才有悟出拳理的可能。

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自己不刻苦练拳;

功夫当然不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悟”在勤:

要想提高悟性;

就要时时留意,刻刻在心;

这就是“勤”!

勤的表现有四个方面:

(一)勤练。

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

功夫才能不断进步;

不能急于求成。

二)勤看。

看不是只看书、看碟;

还要认真地看师父的动作示范;

来比照自己的动作;

找出不足并尽量纠正。

还需要时间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相观模。

在观看拳友练拳时;

要看到对方的优点;

检查自己的不足;

要注意“挑”出对方的毛病;

来验证自己对这些动作的认知程度;

在日后的练拳过程中;

或有人给予指点时;

才有可能会恍然悟道;

在不知不觉中;

悟性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这也是提高悟性的先决条件之一。

三)勤思。

不但对师父讲的拳理和动作要领要熟记于心;

在多练的基础上,还要多思考;

要充分发挥我们大脑的思维主功能。

在盘练过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都是要对一个动作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做到的。

例如做单鞭动作中:

在左手向外拉开的同时;

要带着右脚尖向里合;

这就是外三合的要求;

是上下协调的体现。

需要注意到右脚尖并不是随左手而动;

是随着腰的转动而动的,

这就是主宰于腰!

只有确立了腰的主导地位;

其它肢体的动作;

都是在腰的带动下协同配合的结果;

这样所有肢体的动作时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勤问。

就是不能自己闷着头练;

有不明白和疑惑的地方;

要即时向别人请教。

练一段时间还应该请人给看一看;

看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

当然有明师的指点最好;

但明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遇到;

但良友却随处可寻;

只要虚心向拳友请教、学习;

同时对别人练拳中的问题

也要抱着真诚的态度;

说出自己的看法;

帮助拳友共同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5: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悟”的虚实:
悟的虚实分作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人心的虚实;
另方面是动作的虚实。
人心的虚是心要空虚;
就是在练拳时不存任何杂念;
平心静气,不急不燥;
需要有一种:
身居闹市如入无人之境的境界;
不受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虚中有实;
是说练拳时要专心致志;
真心实意的练;
心里要时刻注意按师父的教导去做;
注意与理论相结合。
人心的实是指做人要真诚、老实。
“火心要虚,人心要实”!
火心要虚:
就是说炉火的中心要留有一定的空隙;
以便空气流通补充氧气,
火才烧得更旺;
人心要实:
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只有真心实意的去学;
才能学来真本事。
实中有虚:
就是说有了真学的决心;
还要有虚心的态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
自己的进步也必然会快一些。
不能因为对方年青,或者学练的时间不长;
就不肯屈身下就;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这也像吃饭一样;
不是厨师也能嚐出饭菜的味道。
动作的虚:
是指我们在练拳时;
要用意不用力;
自然呼吸不憋气。
这样一些应有的感觉才会“应运而生”。
动作的实:
是指练拳要扎扎实实的练;
不能空比划,应付差使。
要认真地把每个动作(包括每个细小的动作)
都做出来并且标准、到位;
认真体会每个动作中应有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6: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为什么说太极拳浑身都是手?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是: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行拳时不想手,就是想以腰带动。

浑身都是手;

进手先进腰;

退手先退腰。

拳架练熟以后;

第一步就是“腰功”:

把腰练出来;

使内劲通过腰轴的旋转;

似离心力的传导而贯注于四端;

形于手指。

这样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车轮的作用;

把“腰功”贯穿到练拳当中;

效果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在练拳中以腰为枢纽;

不想手浑身都是手。

二、“以气变手”:

行拳时不想手;

丹田气运手。

不想手,想丹田。

太极拳内功是“以气变手;

它主要练体内的“丹田气”;

拳架中手的各种活动;

都要在“丹田气”的支配下运动;

丹田气支配多少;

四肢活动多少;

过与不及都不是。

除盘拳外,还应多练桩功;

多体会只要把“丹田力”练足了;

体内其它气也会盛强。

这就是气叠鼓宕的功用!

三、“以意变手”:

心意指胯肘;

劲源自上手行拳时不想手;

要想胯与肘。

“以意变手”就是修练意念力;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其目的是抑制后天的习惯性用力;

使身体各部分都要练得虚灵、松静;

让“意念力”发挥作用;

把这种潜在的功能激发出来后;

太极拳就不仅仅是不用力了;

而是由神意气化合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这就是内劲!

如迅雷不及掩耳,一发即收;

令对方惊心动魂,不知所措。

“内劲”是体内神、意、气化合的结果;

它以先天神意气为主;

经过长期修练而生。

神意气充足;

体内五脏六腑;

体外四肢百骸活动正常;

精神、意识、知觉就旺盛。

“内劲”是在意念的指导下;

“无中生有”的;

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

被击中重心。

在接手中,正确的发挥内劲的作用;

它正像近代所采取的定点;

定向人工爆破作业一样;

叫它什么时候倒,往什么方向倒;

全在我们意念掌握之中。

这样腰、丹田、胯、肘在涌泉;

丹田内气的旋转带动下螺旋式推动;

而不是自己的妄动、乱动。

这样不仅有利于保健养生;

而且才能练出太极内功。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6: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手是很有讲究的;
绝对要手空不能着力。
练太极,要天天练拳,年年行拳;
进而每天盘拳;
将拳盘严,盘圆活;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盘拳不停就是修炼太极拳;
积累功夫的过程;
同时也是手上;
周身退去拙力的过程。
通过日日天天成年累月盘拳;
身上的各个大小关节便自然松开。
周身肌肉放松;
随意时,肌舒松;
可自由运用;
不随意时,肌也达到灵活;
周身举动轻灵;
没有挂力的地方。
体能达到“关节要松,皮毛要攻,
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进而松柔空无,全体透空。
手不可为坚掌:
与“妙手空空”相反;
盘练拳架要求用意不用力;
练拳过程中:
如果手上有顶、偏、丢、抗四大病。
出手有力而刚坚之劲掌;
没有阴阳变化;
无空松可言;
就无太极拳之松柔。
天地为一大太极;
人身为一小太极。
人身为太极之体。
既然人身为太极之体;
当练太极拳时;
你便是一个阴阳之体;
阴阳随时变化:
动之则分,一动便有阴阳变动。
脚在下是根;
手在上,在周身前后左右运动;
手是太极拳运动最直观的具体表现形式。
修炼太极拳不是以常人的思维去想;
不是以常的眼睛去看;
不是以常人的身体练拳。
手和脚要具备太极之体;
进而是透空之体。
必须认识以阴阳之母;
太极拳的灵魂是松空。

从经络看太极手:
每个手指有每个手指的功能。
小手指上有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等
一阴一阳两根经脉组成。
在盘拳修炼时;
凡上肢回撤和从上往下的动作意在小指;
习练者感到内脏和缓舒服;
养生效果极佳。
在技击中,手掌被对方叼住;
走那根手指也难以解困;
意在小指就能转危为安。
只要其他手指不用力,一试即灵验。
太极手绝不是大把抓;
太极拳绝不能靠一双力手去打天下。
太极手的功成:
是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遵太极阴阳学说;
按拳理拳法规范;
循规蹈矩;
遵明师指点;
一招一式,一丝不苟练拳;
从习练天研习;
将拳盘圆活;
周身手脚退去拙力;
太极手功夫才能上身。
才能感觉到太极手在盘拳修炼中是很有分寸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