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3: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盘练的关键就是虚实的变化;

每一动都要有虚实;

一处有一处的虚实;

处处总有一虚实。

虚实的变化都是通过意识的转换;

即有意所注者为实;

否则为虚。

此时之虚并非无气;

只是无意而已。

这就是悟性的密钥!

用意不用力!

理解了是心知;

练到了是身知。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08: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3 15:28
太极拳在行拳的每一式将完成时:
全身的相互配合要做到意惯大椎;脊椎节节拔起、虚虚对住,尾闾前适;命门 ...

盘练太极拳需要:
定根节,明中节,领稍节。
稍节领劲;
中节随;
根节催;
稳重心;
内外缠!。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15: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快”!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文化、哲学;
具有技击防身;
养生健身;
道德约束、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修养;
指导人生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的相对组合;
表面上人们看到的是太极拳之“慢”;
没有看到太极拳的其“快”。
1.何为“快”?
“快”通常是相对于“速度”而言的。
太极拳中对“快”字有十分生动的体现描述:
如:“力贵迅发.机贵神速;
一迟即败,一迅疾即得势;
太极冲拳螺旋劲;
缠丝拧出快如电。
独立下势倒卷肱;
左手先回快如风。
棉里藏针凭迅速;
步要丁虚势要纵;
攻防相济快如风。
三节齐聚劲要整;
猛虎扑食快如风。
掌发全凭身带动;
穿梭招发快如风。
所以不讲求快的太极拳
是不能用于技击的。

2.“快”的误解:
“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岂不是力?
若无“四两”之力何能拨动“千斤”;
这又怎么能不是力胜;
只不过是以巧胜拙.以弱胜强;
以小胜大而已。
“耄耋御众”时;
发招进攻又岂能慢慢悠悠?
只不过太极拳中的“力”与“快”;
与其他拳种的不同罢了;
但并不是不靠力、不靠快。
形如搏兔之鹄;
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似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在“鹊搏兔”“猫捕鼠”过程中;
鹄和猫均是以迅雷之速扑向猎物;
怎么能留给猎物反应的时间。
开弓放箭时.离弦之箭的速度岂能不快?
这充分说明了在发招、发劲、进攻的刹那;
速度要非常的快;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快”的物理解释:
根据动量定理:
在攻击敌人时,在质量m一定的情况下;
如果速度V越大;
则产生的动量就越大;
当其作用到敌人身上时;
如果时间t越短;
则产生的冲击力F就越大;
对敌人产生的攻击效果就越明显。
根据位移计算公式;
在相同时间t内;
如果速度V越大;
则产生的位移量S就越大:
同理,当位移s一定时;
速度v越大.则需要的时间t就越少。
当与敌人交锋时;
在进攻距离一定的情况下;
我的速度越快;
则留给敌人反应的时间就越少;
击中的概率就越大。
后发而先至就是利用发招快;
时间短的原理。
根据公式,速度V越大;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加速度a就越大;
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
多练习一些快速发劲的动作;
可以提高身体的反应能力和敏感程度;
当遇到敌人及突发事故时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4.“快”的美学特征:
快之极为刚;
慢之极为柔;
“快”与“慢”的变化形成了太极拳的“刚柔之美”。
在整个套路练习中;
刚柔快慢的变化又形成了一个波浪式的时间曲线;
习练者情景交融;
意力相通、乐在其中;
缓解其视觉疲劳;
给人以美的享受。
太极拳的整个套路练习中要快慢相问;
而且在每个招式;
动作中都要贯穿快慢相间的变化。
发劲快.蓄劲慢;
柔化动作一般要慢;
刚发动作一般要快。
而且要求“慢而不滞,快而不乱”。
忽隐忽现,快如浪头,慢如浪尾;
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这种快慢相问的练法使人久练而不知疲;
同时可使全身的螺旋劲达到刚柔相济。
5.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从技击层面上讲;
太极拳的“快”可分为两个方面:
即“动作快”和“思维快”。
”动作快”主要是指手、眼、身法;
步的动作迅速、敏捷。
无论是出拳、擒拿、贴身靠打;
都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使敌人不能发觉我的意图;
或即使发觉也不能及时做出防守动作;
即“拳打不知”。
“思维快”主要是指在技击时大脑的反应程度;
当敌人还未进攻时;
我便知其欲出左拳还是右腿;
做到提前防范;
通过大脑迅速判断是闪躲还是防守;
若要防守该如何防;
若敌人有破绽我则可防中有攻。
这就需要平时的勤奋练习以及丰富的经验。
提高身体的条件反射能力;
肢体可以不通过大脑做出一些防御动作;
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侵害。
太极拳的“快”犹如静水之中投入卵石;
晴空之中雷鸣闪电;
黑夜之中忽遇亮光。
以快制敌;
使其如“万丈悬崖一脚蹬空”。

6.“快”之“慢”:
太极拳的“快”并不是无限制的;
它是一种相对运动。
人的肢体运动不可能达到运动的极限;
而且也不符合阴阳易理;
在太极图中,阳之极为阴,阴之极为阳。
比如很多体育运动员不断打破世界纪录;
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身体的严重伤害。
太极拳讲求阴阳和谐;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包、阴阳相济。
在太极拳技击时;
只要我能保证比对手的身手快就可将其击败。
如果一味地求“快”;
有可能很难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
许多的细节动作;
无法体会到缠丝、粘化等劲法的奥妙;
或是把内外兼备的太极拳练成了一套“硬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就是要求根据敌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速度;
这样才能“因敌变化示神奇”。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08: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应该注意的地方:
1. 凡是前进的动作,脚跟先落地;
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
凡是后退的动作,脚跟先离;
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
2. 凡是旋转的动作;
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
3. 凡是收掌的动作;
手掌应微微含蓄;
但又不要软化、飘浮;
凡是手掌前压推的动作;
除注意沉肩坠肘外;
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塌;
但不可弯得太死。
4. 凡是小臂外旋时;
注意小指一侧微微用力;
好似向外拧劲;
小臂内旋时;
注意拇指一侧微微用力;
好似向里裹劲。
这也就是顺逆缠!
5. 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
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
以帮助气的下沉。
6. 凡是起的、开的、曲的、蓄的动作;
配合呼吸时,都是吸气;
凡是落的、合的、伸的、发的动作;
配合呼吸时,都是呼气。
7. 每一动作;
先用意识引导内部运动,外形随之而动。
8. 每一动作,都要做到:
意到、气到、劲到、神到、形到;
寄意,气,劲、神、形五合一的整体运动。
9. 一定要体现出刚柔相济的变化和连绵不断的完整。
10. 拳势呼吸:就是在定势时把气呼室外;
接下来自然转入吸气;
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
11.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要求。
每一动作都须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要把松,静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
12. 太极拳的功如同铁杠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的思想;
必须天天演练,苦心琢磨;
才能达到更大的养生保健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14: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一项全身心的运动;
对细节的正确性要求很高;
因此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都应了然于胸;
不然过犹不及;
都对学拳不利。
上虚下实,外柔内刚;
行拳的“圈”应越划越小;
最后达到一气贯通;
发劲和蓄劲相结合。
由松入柔,积柔成刚;
骨节要松;要诀在“松”。
慢练快用。
含胸塌腰,使浊气下降,降于涌泉穴;
由涌泉穴反映上来的清气;
顺后脊梁骨上升;
脊骨是自然弧形;
气是活的,能上升能下降。
树根必须往下降,使根深叶茂,才能开花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4: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需要知道的人体三盘:
何谓“三盘”?
所谓三盘即胯、腰、肩!
胯为“下盘”;
腰为“中盘”;
肩为“上盘”。
“三盘”中;
以下盘为根基;
以上盘为用;
以“中盘”为主宰。
下盘沉稳如盘石;
中盘灵活如玉珠;
上盘轻盈如杨柳!
看盘练太极拳的上盘~肩:
在盘练拳架时;
上盘始终要松沉;
要虚腋沉肘;
肘不离肋;
肘不贴肋;
肘与肋之间以空一拳头为宜。
不虚腋沉肘,双臂就会贴着躯干;
内气受阻,僵劲难除。
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
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的松沉。
注意胸空腹实,虚领顶颈。
沉肩松肩与顶颈配合起来;
才能体现出轻灵气势。
否则就是:
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
顶颈时,沉劲不丢;
沉劲时,顶劲不失。
上下有股对拔对拉的气势;
使得躯干竖直;
出现一种空灵舒适;
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
与胸空腹实相配合;
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
胸空腹实,上虚下实;
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
增强两臂的气感。
结合顶颈,
“含胸拔背”的感觉,就出来了。
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
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
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看盘练太极拳的中盘~腰:
太极拳内外兼修;
刚柔相济,周身一家;
练的是阴阳的协调。
而要做到这一点;
腰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腰如车轴,身如车轮”。
腰为人体之中心;
为上下沟通之枢纽;
练拳时不论做什么动作;
都要用腰来带。
中盘(腰),系力之源泉;
四肢百骸皆由此带动。
通过腰椎的旋转
和胸腹的折叠来带动全身;
对于手臂的动作;
应由腰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
形于手指;
对于腿部动作;
应由腰而胯而膝而踝而脚而趾;
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
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
中盘一动,引领全身;
四肢百骸,融为一体。
然而要真正做到主宰于腰;
每一个动作都要用腰来带动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初学者往往手脚都不能配合好;
更谈不上以腰来带动了。
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体会;
才能逐步掌握主宰于腰的要领;
开始时,有些动作能用腰来带;
还有些动作不能用腰来带;
到后来,达到所有的动作都能用腰来带;
甚至一些极小的动作都能做到主宰于腰。
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
每天反复练习拳架;
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静心慢练;
悉心体会松腰转腰;
以腰来带动全身的感觉。
功久,则全身协调,外形柔顺。
这里要特别指出:
用腰来带动动作;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而不是为动腰而动腰。
有的人,行拳时;
腰胯乱晃,与手脚动作不协调;
自以为是用腰带动动作;
实际上是一种违反太极自然之理的妄动。
明虚实、知阴阳;
乃太极拳第一要义。
而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腰。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也是源于腰;
如果没有腰的旋转和胸腹的折叠转换
则四肢的缠绕便失于本而流于妄动;
就不可能形成周身的螺旋缠丝;
也就不可能舍己从人;
沾粘连随,引进落空,得机得势;
就必然被动挨打,为人所制。
行太极拳之所以要主宰于腰;
还因为腰不但维系着全身中正和平衡;
还关系到内气的集聚和运行。
丹田和命门乃练习太极内功的重要部位,都在腰部。
所谓前丹田气之海;
后丹田气之根。(命门又称之为后丹田)。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练拳时腰能灵活;
则旋转自如。
两腰抽换,则可练精化气;
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看盘练太极拳的下盘胯:
胯为大腿根部,左右各一。
胯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
它与尾骨、骶骨共同组成骨盆;
起着支撑脊柱和上体的作用。
胯为上体之底盘;
为人体最大的关节。
首先下盘(底盘)要平、正、稳。
只有底盘平正稳了;
躯干才能中正竖直。
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
底座平正稳住了;
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
不至歪斜倾倒;
其次,底盘要松。
只有底盘松了;
丹田之气才能下到脚底。
太极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
能松腰落胯;
则能气沉入地;
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上轻下重,稳重如山。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于腰胯;
旋腰转胯,松腰落胯;
即可调节虚实,化发自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太极拳懂劲的功夫也就是腰胯的功夫。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
必至偏倚则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因为胯为大腿的根部;
人的上体重量全部落在胯上;
人要站立行走,负重等;
因此胯关节特别强大结实。
要把胯松开,确实不易。
有很多人练拳几十年;
胯还是没有松开。
有人以为压腿、劈叉就能把胯松开;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松胯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
非功久不能。
平日行拳走架站桩;
要注意松沉;
意念多灌注于胯的放松;
久而久之,胯关节自会松开。
一旦胯松开了;
内气即可从两条腿到达涌泉穴;
即可松沉入地,落地生根。
腰胯问题是盘练太极拳的重点;
也是太极拳的难点。
练拳时:
松腰落胯,圆裆相膝;
旋腰转胯,带动四肢。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以内带外,周身一家。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4: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8-10 14:15
盘练太极拳需要知道的人体三盘:
何谓“三盘”?
所谓三盘即胯、腰、肩!

看身体“三盘气圈”:
“三盘”是一统一的整体;
不可截然分开。
三盘的运动皆由内气贯串;
三盘及其相关部位的要领掌握得越好;
拳架就越柔顺,
内容就越充实,
气感就越强。
丹田气足之后,就向下行;
经裆沿两腿内侧至涌泉;
再由涌泉顺两腿外侧而上至胯;
向后,到达命门,再向前,归于丹田;
循环往复,形成“胯气圈”。
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
带脉鼓胀,胸腹折叠;
形成“腰气圈”。
腰气圈之气沿脊柱上行至两肩;
形成“肩气圈”。
“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
至两臂及双手,达于指尖。
这样,“三盘气圈”都形成后;
就可以逐步打通大小周天;
就可做到“气遍身躯不稍滞”了。
通悟功夫推荐个简单可行、安全有效方法:
站桩:
初境——培元养气,疏通经络。
中境——练气化力,由气进神。
高境——从神化敏,出神入化。
只是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太极拳、形意、八卦入门
都是从站桩桩开始的;
先做到空空静静,
然后再谈其它。
对初习武者;
就要求先以站桩练气为基础;
练得好,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翁。”
初练桩功以自然呼吸为妙;
“呼吸,肺为气之府, 气乃力之君”——
忌呼吸时胡思乱想;
如果思想散驰;
气必凝结障害;
久之则成气痞之病;
站桩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
很是神清气爽;
久之心智可以提高。
外修修于形;
内修修于心;
身体的磁场是内外循环的过程;
只要坚持下来;
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气沉下来,神定下来了;
慢慢就会发不起脾气来了;
遇有烦恼也会很快察觉得到;
会少病少恼乃至无病无恼;
就冲这一点,有没有成仙得道的节奏?
练者充分体悟桩功的松、紧、动的变化;
每一个动作每桩法各有偏重;
松求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
紧桩求是六面力和间架结构;
动求的是“全力以赴”状态;
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
三步功法环环相套;
会让习练者用最有效的方式
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并找到内家拳门径;
站桩和修心相结合;
形与神俱、身心同修;
修性又修命;
身体见效快;
既挖掘了站桩的潜力;
又实现了身心不二、安心立命。
这样才能尽终天年、体证大道!
养生的目的是系统提升肾系统功能;
培养人体自身元气;
帮助身体筑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5: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时身体的对拉弓劲: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正是一身备五弓蓄放相间的写照。

五弓是指身躯犹如一张弓;

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

细微之处和练功要领

还得习拳者思考研练才获真知;

曲中求直产生劲的对拉;

确立弓架的角度。

所谓开弓的理解可模拟为拳架的动作;

外形姿势的正确和内功修炼是否得法;

直接影响到弓劲的质量。

太极拳从头至尾都包涵着

有如弓状的对拉劲道;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

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怎能使太极拳的拳架动作像拉足的弓?

发放的箭呢?

这个具有浓郁太极味道的问题;

确是值得拳友们共同研究的。

如单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坐腕用劲……;

倒卷弘不是重在左(右)掌击人,而是右(左)肘使劲……;

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击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滚手使劲……;

1、头部大椎穴与尾闾穴之间的对拉弓劲;

这就是身体的主弓!

“虚领顶颈”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保持匀称。

上以提顶相吸相系;

上体前从锁顶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

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就是吊裆)相随;

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

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

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

以大椎和尾闾为弓梢;

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重点的关键。

人的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

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

做好顶头悬;

松胸内含和尾闾收能使人体脊柱骨拉开;

能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

2、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肘称为弓把,手腕和臂部称为弓劲对拉;

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

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3、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

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了弓劲;

同样,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

微向里扣内含圆;

加上两足前弓后撑;

产生外形屈,内中求直;

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4、两手与两足之间的拉弓劲;

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

方向相反相成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

在盘练拳架时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

是往下松涌泉穴,意识引导涌泉穴位贴地;

较好地产生反座力:

往上松至劳宫穴;

因此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

亦能提起拳意精神;

再有说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

对听劲极为有利;

感触对方来劲灵敏。

单鞭的动作若练得法时

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劲道:

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

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

三是右垂腋钩手坐腕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

玉女穿梭若练得法时

也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弓劲:

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

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对拉弓劲和太极拳中的阴阳变化与放松有着很大关系:

譬如说单鞭:

对手而言,左掌为阴,右钩手为阳。

再如玉女穿梭:

对手而言,左(右)掌为阴,右(左)掤滚手为阳。

放松就是在不违反生理和形态特点的条件下;

使全身关节松开;

骨胳韧带拉长、开放、舒展;

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

更好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有放展撑开和沉重的感觉。

对拉弓劲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度上取决于阴阳相济

与练拳求松(是自然追求,不是刻意强求)的质量;

这点要下功夫揣摩才有感受;

不同水平的练拳者有着不同层次的对拉弓劲。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6: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支撑八面”的功能:
这就是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与里外的对拉弓劲;
就能做到“支撑八面”。
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
气势的质量;
具体表现为太极拳的浑圆劲。
太极拳的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
浑圆劲是充满内气的太极拳。
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
前拥、后撑、上领、下沉;
丹田之气充盈周身;
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
平时处于松柔状态;
遇到紧急情况可一触即发。
对于初学者而言:
理解和体悟前后、左右、上下的对拉弓劲还行;
但理解和体悟里外的对拉弓劲就有一定难度;
进而理解和体悟八面支撑的太极浑圆劲也就更难了。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与中定合称五行或五步;
悟透文字后面的玄机就是五行关键在中定之‘中’。
可以说‘中’字涵盖了所有相对立之两面的内在关系。
因此,五行之中位;
也必然包含了上与下两面;
同时,‘中’还蕴含着太极拳最为核心的两面;
即里面和外面!
太极拳是内家拳;
内家的寓意关键就在于
练拳不但要习身体的外在之动;
更为重要的是求得神、意、气之中和的内在功夫。
太极拳修炼中所求的是内外相融;
周身协调之整体。
这样的“支撑八面”才是太极拳的内核。
一举手一投足;
皆是太极状态;
都要由对拉弓劲进入八面支撑。
我们通过拳架不断提高“支撑八面”的协调能力;
就能相应提高太极拳浑圆劲的质量。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17: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练无根之拳!
练拳先练桩;
不管是站桩;
还是动态行桩;
每一个拳架的定式都是动态的桩;
这就是五步的中定!
都要先行练到位;
练桩是练拳感,拳势,拳性;
是打根基。
懂得了拳性;
练的拳就是你的;
否则永远是别人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