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盘练太极拳时身体的对拉弓劲: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正是一身备五弓蓄放相间的写照。
五弓是指身躯犹如一张弓;
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
细微之处和练功要领
还得习拳者思考研练才获真知;
曲中求直产生劲的对拉;
确立弓架的角度。
所谓开弓的理解可模拟为拳架的动作;
外形姿势的正确和内功修炼是否得法;
直接影响到弓劲的质量。
太极拳从头至尾都包涵着
有如弓状的对拉劲道;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
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怎能使太极拳的拳架动作像拉足的弓?
发放的箭呢?
这个具有浓郁太极味道的问题;
确是值得拳友们共同研究的。
如单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坐腕用劲……;
倒卷弘不是重在左(右)掌击人,而是右(左)肘使劲……;
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击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滚手使劲……;
1、头部大椎穴与尾闾穴之间的对拉弓劲;
这就是身体的主弓!
“虚领顶颈”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保持匀称。
上以提顶相吸相系;
上体前从锁顶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
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就是吊裆)相随;
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
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
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
以大椎和尾闾为弓梢;
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重点的关键。
人的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
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
做好顶头悬;
松胸内含和尾闾收能使人体脊柱骨拉开;
能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
2、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肘称为弓把,手腕和臂部称为弓劲对拉;
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
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3、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
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了弓劲;
同样,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
微向里扣内含圆;
加上两足前弓后撑;
产生外形屈,内中求直;
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4、两手与两足之间的拉弓劲;
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
方向相反相成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
在盘练拳架时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
是往下松涌泉穴,意识引导涌泉穴位贴地;
较好地产生反座力:
往上松至劳宫穴;
因此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
亦能提起拳意精神;
再有说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
对听劲极为有利;
感触对方来劲灵敏。
单鞭的动作若练得法时
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劲道:
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
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
三是右垂腋钩手坐腕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
玉女穿梭若练得法时
也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弓劲:
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
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对拉弓劲和太极拳中的阴阳变化与放松有着很大关系:
譬如说单鞭:
对手而言,左掌为阴,右钩手为阳。
再如玉女穿梭:
对手而言,左(右)掌为阴,右(左)掤滚手为阳。
放松就是在不违反生理和形态特点的条件下;
使全身关节松开;
骨胳韧带拉长、开放、舒展;
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
更好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有放展撑开和沉重的感觉。
对拉弓劲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度上取决于阴阳相济
与练拳求松(是自然追求,不是刻意强求)的质量;
这点要下功夫揣摩才有感受;
不同水平的练拳者有着不同层次的对拉弓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