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08: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拳时形体松开的感觉:
放松一定要松到脚下;
真的能松下来;
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
松了之后必然带来沉。
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
腿的承重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
那时候大腿会很酸。
如果没有就说明练的有问题。
肢体放松;
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
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
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向周围各个方向松。
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
向下松是最基本的;
向下放松重在一个“放”字。
像把肩上、背上、手上、
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
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
把骨架放顺放正;
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衣服似的
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
真正放松到脚下了。
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
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
向下放松;
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
因此也叫松沉;
身体愈多部位放松;
放到地面的身体重量就愈多;
气也愈下沉于脚底。
气愈沉脚底则重心也随之到脚底;
反弹力亦随之增加;
与地心吸引力更为相合。
松到脚底:
关键在于松腰松胯;
腰胯松开则气自合;
气下到两足,下盘稳固。
真的松沉到脚底;
就会觉得有一股劲力从脚底向上升起;
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
这就是大地反座力的作用。
在练拳时膝盖不能受力;
不是膝关节承载身体重量;
而是靠松腰松胯把身体重量下沉至脚底。
能松腰松胯;
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不是松沉;
而是刻意降低重心;
膝关节僵硬;
不利于虚实变化;
又容易损伤膝关节。
恰恰相反此时应该坚膝!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
气沉到脚底;
膝盖不受力;
才是松沉。
拳架太低,不是松沉而是僵紧;
膝盖受力,久之则膝盖受损;
只有沉到脚底能与地面相吸;
顺着反座力往上松;
达到中正安舒,才是恰到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09: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8-20 08:55
看看练拳时形体松开的感觉:
放松一定要松到脚下;
真的能松下来;

练拳者的重心有四种:
第一是实际重心
也就是人体的真实重心。
第二是意念重心。
比如说行拳时要用腰脊带动;
这腰脊就是意念重心;
意念重心是可变的。
第三是感觉重心:
行拳时你自己感觉到的你的重心在那里;
如果你沉到脚底了,会感觉出来。
快速松沉到脚底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收好尾闾;
收尾闾能够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裆;
内气自然而然沉于下丹田。
第四是功夫重心:
功夫中心是前三种重心的结合。
真正技击时,内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
功夫重心在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比较好感觉。
有了从腰胯有向下松沉的感觉之后;
逐渐感觉来劲在膝、小腿肚、脚踝之上;
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脚底了。
化劲要把对方之劲力通过松沉卸到脚底地下;
这样才能化之干净。
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下
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
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
要松沉到脚底与地下紧固的粘在一起了;
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
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练拳时胯、肩、体腔形体松开的感觉:
在练拳过程中往往差一点也很难把劲力传导过来;
因此一定要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练习。
由于胯是髋关节、骨盆、腰椎以及肌肉组织的组合体;
是大腿股骨与骨盆、骨盆与脊柱共同连接而成。
所以,松胯一是松大腿根和小腹连接之处;
二是松腰椎与骨盆连接处。
   大腿根和小腹连接处是否松开;
可以用手摸腹股沟那个位置;
腹股沟处是软的就说明松开了;
如果是硬的,绷着劲的就没松开;
腰椎与骨盆连接处是否松开是体会把骨盆摆正;
腰椎就像插进骨盆一样的感觉;
骨盆像“掉下去”一样。
   当我们胯真正松开以后;
上体的重量一下子就会直接掉在腿上;
大腿非常的酸胀;
脚底非常沉实;
就像深入地下扎根的感觉。
多数人在没有练拳之前,肩部是很僵硬的。
肩部松开时,感觉胳膊好像掉下去了似的;
肩背部会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小时候都玩过拨浪鼓;
肩部松开就像两个小鼓槌挂在鼓身上一样;
摇动时鼓槌随鼓身而动;
藕断丝连的感觉。
      练拳过程中要求要松开体腔;
真正松开时,好像是感觉所有的脏器一下子都掉下去了;
自然悬垂在体腔内部,胸部似乎都空了;
腹部充实,这就是空胸实腹。
身体似乎有沉甸甸的感觉;
脚底感觉特别实;
就像一个巨人脚踩入地下一般。
   拔背的感觉就像背部背了一口锅;
老怀疑自己罗锅了,胸部没了,就剩那口锅了;
沉肩坠肘的感觉就像肩关节脱臼一样;
挂在身上, 肩和肘都没了;
就剩下手掌了;
松腰落胯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裤子没有系腰带一样;
有裤子老往下掉的感觉;
迈步猫行的感觉有点象走路就像两条腿踩着高跷一样;
裆开的很宽,好像自己的腿没有了,感觉怪怪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都是练出来的;
不是臆想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坐腿合裆” 和“旋腰转胯”的方法:
先练松胯下坐,等你坐得比较自然的时候;
那么再找合裆的感觉。
合在一起练,那就是下坐的同时合裆;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整体动作;
也就是松胯下沉的同时“坐腿合裆”;
练到一定程度这些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而不是要经过大脑想一想;
没有这回事,都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旋腰转胯”也是一个动作;
腰胯动的时候一定是一个整体;
绝对是不可分开的;
刚开始练的仅仅是转胯,两胯的旋转;
说在两胯转换过程当中上身要放松自然不用力;
它的目的是保持我们上身的整体性不能散;
这个时候纯粹转的都是身体上身是一个整体;
练到你的肩会沉了;
就有腰了。
旋右胯的时候沉左肩;
这个就有腰了;
旋左胯的时候沉右肩,
这个时候就有腰了;
腰劲就能感觉出来;
所以盘练拳架要一步一步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13: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人体十三个部位的太极语录:
1、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3、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4、鼻、口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5、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6、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7、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8、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
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9、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10、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11、裆与臀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12、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迭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13、骨节
“骨节松开。”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棚劲与节节贯穿:
掤臂更要掤肋。
掤肋即定住肋弓;
开张侧后方肋骨的功法。
定不住肋弓,就会窝胸。
根劲接到肩头,
不如拓展到肋条。
劲别光长在外头;
越往里长,掤劲越足。
无力不是真没劲;
掤劲是松出来的;
但不意味着,不强调其它。
行拳不要老注意梢节;
要从里面运出来。
从里头往出运劲;
就要用到根节。
大关节不一定是根节;
也许在其它地方。
行拳不要随便的开合;
要得法度。
有了支撑再打开;
节节支撑如搭棚;
劲就长了。
肋是臂的根节;
肋弓是肋条的根节。
胸椎是肋弓的根节;
以此类推,如此修炼;
层层跟进,节节贯穿;
你必将获得一整套杠杆;
并拥有完美太极动力结构;
这才叫节节贯穿。
掤臂,是必须的;
但更要掤肋。
定住肋弓,开张肋条,就是掤肋。
一寸长,一寸强。
劲长一寸,常人难挡;
劲长一尺,百里无敌。
用道理做出来的,就有功夫。
一定是先有序,而后得自由。
练拳不能泛泛而谈;
要真修实作。
掤臂更要掤肋。
太极拳看似含蓄;
实则是个向外扩张的拳。
生存都是问题,何谈开疆裂土。
支点无限靠近梢节,根节无限靠近脊柱;
善于用胯做功,这种拳就厉害了。
劲由脊柱做到手臂;
不能仅靠松肩,
劲路太窄,不汹涌。
探膀,类似翻浪劲;
光伸手有何用;
一蹬地,劲运过脊;
到达胸椎,瞬间掤肋;
再探膀而出;
把半扇后背都打出去;
这才是长劲。
要掤就一起掤;
别光掤胳膊;
要束就一起束,
收敛起横劲。
别乱动,多余动作会害了你;
只做有用功,
动起来要有根基。
什么是反其道而行?
就是当你越往外掤;
就需要往内接根;
掤肋就是根节内延的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14: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太极拳的松:
练一辈子太极拳;
无非就是揣摩、参悟,切身体验
太极拳“松”的、一生一死的事。
但愿太极拳的“松”;
能唤起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灵感;
能使你们在太极拳拳术的;
渐进提高过程中;
达到健身、强体、开发智能、延年益寿!
你看凡是接触到太极拳的人们;
无不谈及到松。
可就是个“松”;
困扰了所有的太极拳爱好者;
一辈子习太极拳,探索、感悟、
追求的就是这个“松”。
可是至今;
还没有一个深入浅出、简明易懂;
让人口服心服的准确见解
和人人能接受的合理叙述。
所以,得不到一个完美的、合乎常理的答案;
是因为人们的视野、思维;
完全被所谓的之乎者也;
封闭、古旧、刻板的、纯太极拳理论所束缚;
忽悠了。
其实太极拳就是模仿动物、生物;
自然形态,而产生的;
服务于人类生存、谋生;
的手段;
人的形体动作行为而已。
让我们去看看动物猎豹的行为:
1.动中取静的“松”:
猎豹潜伏、慢游时,神态、形态;
是顺其自然的松弛;
连皮毛、骨头都坠坠欲落,
但是猎豹的意念是聚精会神、高度警觉。
尽管四肢是那么的轻缓、松弛,躯干柔软;
从外形看是绝对的“松”;
可是猎豹的整个身体;
恰如紧压的弹簧;
整体徐徐收缩。
真正达到了外松内紧,似松是紧。
“松”,绝对不是软不拉塌的松;
而是含蓄待发、刚柔得兼的松中有刚。
2.有静致动的“松”:
一旦猎豹发现了猎物;
整个松弛的躯干、四肢;
顷刻有松变紧,似如绷紧的弓弦;
箭在弦上、弦松箭发。
瞬时,猎豹的躯干有紧为松、有松成紧;
松紧交替转换;
形成飞梭穿越地收缩、伸展。
似如飞驰的引擎活塞;
四肢形如动车的曲轴,飞快转动。
猎豹躯干、四肢的紧,就是蓄;
而有紧为松时,
就是一触即发的、整体发力。
由此,人们不难体会和感悟到:
作为有灵长目、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
是否可以;
从模仿猎豹猎物的全过程中;
真正身处其境地;
揣摩到太极拳运行时;
人到底如何恰如其分地
做到实实在在的“松”!
其实,“松”的道理相当简单:
1.一切动作行为前;
必须抛弃情绪(人的心态波动);
平和气息(缓慢呼吸,并且忘却呼吸)
渐渐使人进入宁静的状态。
(无论是在行太极拳;
还是修炼其余运动;
统统必须做到的预始过程)
同时念想要浑身放松;
千万不要有丝毫用劲。
这就是太极拳的预备式。
2.任何太极拳动作的起动、运行;
绝对不是手臂、两腿的外形的舞动;
而是人体躯干、四肢的所有
连接部位的骨关节、韧带、肌腱的
伸缩、曲张、延伸、拔长、弯曲、旋转;
引发:腹、腰、胸、背、两肋;
两手的上臂、小臂、手腕、手指;
两腿的大腿、小腿、踝、脚趾;
有条不絮、天衣无缝的种种外形动作。
3.所以要想达到太极拳要求的松;
必须使人体躯干、四肢的所有连接部位的
韧带、肌腱;
如同松柔、坚韧、超强弹性的橡皮筋;
舒展、收缩,轻灵、自如、游刃有余;
绵如浮云,柔如面团。
4.同时要让所有的人体躯干、四肢的所有连接部位的
骨关节,如同润滑、光洁的轴承;
360度全方位的,飘逸、洒脱,
坚忍不拔地运行。
让人体任何一个部位;
任何一个点都可以;
以最小的能量去承受;
同时化解无穷大的冲击力。
这就是在四两拨千斤的同时;
转化为无比强大的能量反击对方。
这就是松、沉!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韧相济。
5.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松;
不是软塌塌、毫无张力的松软;
太极拳的松必须是外松内紧;
形松意紧、气息足的外柔内刚。
6.太极拳的松;
是千锤百炼、千辛万苦;
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修炼而成的;
是从点点滴滴的基本功;
每一个人体关节的百折不饶的;
千万次枯燥、单调、重复的
磨练中汇聚而成的!
7.太极拳的松是一辈子的修炼过程;
需要穷其一生去盘练的!
没有捷径的!
更不可能是一触而就的。
试图通过太极拳套路拳的演练来修炼;
那是痴心妄想的懒汉思想;
企图通过太极拳理论;
从文字中练就“松”;
那简直是白日做梦;
太极拳不单单是日复一日地操练;
更需要用脑子去探索、参悟;
用真诚、纯真的心去修炼;
而且要有明师无微不至的言传身教;
尽心尽责地喂招;
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
天赋的资助;
才能真正修炼到;
得心应手、变幻莫测的;
太极拳深不可测的
“松”的真功夫!
希望此文能对所有爱好太极拳的拳友们;
有一个对照、启迪、诱发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08: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不单纯,但你要真诚;
你可以不漂亮,但你要可爱;
你可以不完美,但你要真实;
你可以不富裕,但你要努力;
你可以不温情,但你要真诚;
你可以去忧伤,但你要坚强。
有时候,我们会抱着侥幸的心理;
将依赖别人变成习惯;
但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别人。
即使生活费尽心思为难你;
你也要竭尽全力熬过去;
你也要坚强勇敢挺过去。
盘练拳架,贵在坚持;
用心悟练;日久自成效。
气血贯通百病消;
身心健康自逍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从开展到紧凑;
从紧凑代开展;
从大圈到小圈;
从小圈转大圈;
从轻灵到沉重;
从沉重至轻灵;
从圆活到灵通;
从灵通向圆活;
从筋骨通意气;
从意气催筋骨;
不断循序渐进往复盘练;
追求自然;
身柔和心平和;
与天地同感;
与山水共鸣;
淡泊浩然;
才能得以全面性质的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08: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脊柱要直;
要三椎合一。
腰椎,胸椎,颈椎;
对正接牢,成为一体。
脊柱就是主通道;
劲路贯通,就要三椎合一。
脊柱才是最大的杠杆;
光用胳膊能有多大劲?
能借力发人,必要脊柱练成杠杆。
浑身都是劲,
也要脊柱贯通,才能释放。
劲走的路,叫劲路。
三椎合一,就是打通劲路。
劲是流动的;
力是停滞的。
套路练什么?
疏导劲路。
三椎合一,是主干道。
生理弯曲大,劲出来发散。
不能集中,就不能高效打击。
拳是什么?
建立结构;
将动能存储或释放。
修桥补路;
东西才能运出来。
三椎合一,才能一触即发。
首先要求颈椎;
不能前探。
脖子没劲;
一身的精神;
就领不起来。
精力不集中,是练武大忌。
精神永远上领;
身体始终轻松,就合适了。
颈椎放对了;
三椎合一,才能中正。
身体平衡,靠重心;
协调周身靠脑子。
头部总是前探;
人就会有错觉;
会对自身位置,产生错觉。
本来不正;
你会感觉已经正了。
人有破绽,大多源于不正。
人不正了,就会有歪路;
再找回来,难比登天。
头置于高位且端正;
一身的劲才有统领。
人正不正,首先看头。
颈椎领的正,头就正;
武术都求中;
首领一定要在中间,不能偏。
守中,用中,取中!
四肢可以曲,三椎不能折。
三椎合一,胸椎处于中段,非常关键。
低头猫腰,技艺不高。
决不能练成凹胸;
胸椎捋直了,才谈得上开肩胛。
劲永远向上;
胸椎不能弯。
三椎合一,就是求中。
肋弓很重要;
这个地方定住了;
胸椎才能有劲;
上下就能贯通。
窝胸,必然驼背。
隆背,不是驼背;
对不对,关键看胸椎跑位没有;
练拳就是纤毫之差。
腰椎不能折,过分前逼,
三椎会断层;
劲路不通,发不出劲。
身法千变万化,都不离中正。
腰椎底下就是骨盆;
七扭八拐,骨盆就废了;
练不练拳,人都要中正。
站着要三椎合一;
坐着也要三椎合一;
这才叫接骨斗榫!
这样才能达到骨升肉降!
这就是太极拳的松!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09: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下心来盘裆胯
蓄势开合等待发
心灵身正无限意
自然立定盘拳架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