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09: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高架筋骨撑
脊背舒畅八面争
连续需要圆柔和
轻松灵活盘过程

中架开合虚实行
意气沉着整体明
缓急匀称走虚实
筋骨灵性内外定

低架裆胯要坐定
伸筋拔伸找对应
得来柔性纵横起
盘练太极豁然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12: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眼法:
眼睛是人体接受信息最多的器官之一;
太极拳当然也少不了对眼法的练习;
眼为七窍之一;
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
悉云霄之高,尽清泉之深,
皆光明之所及地也。
故眼为见性;
能察万物,现心灵之性;
有不可思议之妙。
盘练太极拳更加需要注意眼法。
所谓“眼法”,:
即行拳走架;运使兵器;
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准确动作;
无形的精气神意,恰当配合;
合理运使之法也。
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
说明顾、眇、(瞻)前、(渺)后;
对于自己是眼法;
对于对方则是从其手法;
看他所注所变的表现。
此即谓左顾右盼、瞻前眇后;
这八字关系到心神的情况。
太极拳具体的眼法;
除了瞻、眇、顾、盼外;
尚有瞄、瞅等。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
主宰太极也。
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
神出于心,目眼为心苗。
人之全身以心为一身之主宰;
心就是浑一的太极;
而两个眼睛象征太阳月亮,就是二仪;
神产生于心,表现于外;
眼睛是心之苗;
心有所思,意有所念;
眼神随即流露。
所以眼睛是“心”的代表;
“心”的先锋。
目之眼领手,眼随手转,手眼相随。
在日常生活中:
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
眼睛总是先看这件东西;
然后手才跟着去拿;
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
眼神总是稍先于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
然后身法、手法、步法、一齐跟上去。
一转眼则周身全动;
始而意动;
继而内动(内脏),然后形动(外形)的细致锻炼方式;
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
可以逐渐做到:
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说动一齐俱动;
说到一齐俱到;
这就是太极拳的‘形神合一’。
练拳达到“内外三合”的要求。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
手与足合,左肩与右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
左肘与右膝相合;
左肩与右胯相合;
以头与手合;
手与身合;
身与步合;
孰非外合!
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
一动而无不动;
一合而无不合;
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心与目合”;
目眼为心之苗,心之一动,目随之而动;
五脏百骸悉听从而一动无有不动。
若心与眼不合;
或眼神与动作不合;
则心手无应,合体失统;
无所主宰;
身心内外莫不尽乱矣。
在走架行拳的过程中;
眼神处于动态中;
是要结合动作
“左顾右盼,瞻前眇手”的。
但左顾右盼,瞻前眇后;
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左右乱看;
东张西望,如捕风捉影;
或是顾东行西。
而是应该与身体的转动方向一致;
这样才能将“眼手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
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地协调起来。
视线虽属空虚;
亦为变代中一紧要之动作;
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行拳走架时;
眼注视的方向视对方为主;
同时以眼的余光左顾右盼;
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
通过前面的手向前望去;
关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
眼也有向前下看的;
要根据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确定眼看的方向。
随动作的转移而将目光前视;
眼神的灵动;如“神如捕鼠之猫”;
在技击时就能“其机在自,敌情预晓”;
同时,在艺术的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灵动有神;
使演拳生气勃发;
灵性毕现而富有生命力。
眼平有助于心平,眼平则顶平。
眼平与顶平保证了下腭既不抬起亦不低下;
从而使“猴(喉)头永不抛”;
避免咽喉暴露于敌而遭
“上打咽喉下打阴”之杀招。
四平诀》说:
心平则气正;
眼平则意正;
顶平则头正;
肩平则身正。
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
“心、眼、顶、肩”的顺序;
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
无歪斜倾侧的正确姿势;
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
形成“神自然得中”的形势;
而立于败之地。
重心为全体之枢纽;
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
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
由此可见眼平视的意义是何等的重大。
眼为心之苗,精气神之牖。
心动意起眼随;
眼专注一方;
劲才能专注一方;
眼无所专注;
劲气必然散漫而不能充足;
眼神不能凝聚;
拳必然毫无生气;
更无形势可言。
平视望向前方远处;
可以帮助太极拳的放松。
在一定时期后;
再由前方远处变成远处的某一点;
从而根据各人可能集中的程度来成远处的某一点。
从而根据各人可能集中的程度来决定多远。
练拳时目光随动作转移而向前方远处变成凝视;
既能使动眼神经和视神经获得锻炼;
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缲。
就拳术而言;
则能使太极拳充分展现大方、舒展;
肃穆、沉静、凝炼的神气和充沛的劲力;
达到“放劲如入木三分”;
劲断意不断;
意断神(眼神)相连的太极拳技击要求。
如果发劲的眼向对方一瞄;
对方受力即向他眼看的方向疾速弹出。
这是用眼之法及劲气充沛的写照。
太极拳是储蓄而不是消耗;
是积累收入;
而不是无谓支出的拳学。
所以行拳走架要求神定自若;
守中气,绝杂念,
蓄眼神,凝耳韵。
也是精神内敛。
所以,行功时须以养心定性;
聚气敛神为主。
若心不安,则性扰之;
气不聚,则神散之。
心性不相衔,则四体百骸无不尽乱;
神气不相接,则千经百脉,莫不尽闭。
虽依法作势而无大效焉。
这也正是内家与外家的根本区别之处。
所以太极拳主张“纯自天性:
行功时绝不强行聚神于目;
“眼如鹰隼”或“怒目而视,精光四射”都不可取。
眼睛是人整体的一部分;
眼神与心、肝、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出于心,眼为心之苗”;
“视思明心动,神流孔”;
“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
“久视伤血劳于肝”。
无端强制“双目圆瞪,炯炯有神”;
只能伤神、耗血、劳肝;
于养神养气养生不利。
如果把把养生气功的眼法
生搬硬套地用到太极拳中;
使之状如瞎子摸鱼;
或两眼无光,如睡梦初醒。
作为养生保健虽无不可;
然而若以“观察在眼,变化在心”的
拳艺的全面要求来衡量;
就显得非驴非马了;
这是不足为训的。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
手要急,足要轻;
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
身手齐到始为真。
太极拳的眼神要求:
应该是神光内莹;
犹如明月清潭。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17: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时光!
静得下心,练习自己喜欢的太极拳;
做一个幸福的太极人。
爱上行太极更在于
每天练习的一招一式间;
即使没有人和我说话;
我也在和自己交流。
听风在沙沙作响;
观云在翻江倒海。
享受内气在丹田的酝酿;
游走于体内的蒸腾;
偶尔的感悟;
便是今日的收获。
这一套太极拳的时光;
优雅从容,让我心情愉悦;
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拳生活。
在宁静的时间里;
和自己对话;
聆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让思绪停止,或者任其不着边际。

一套太极拳的时光;
一举动,周身轻灵,贯串全身。
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如入江湖无人之境。
一套太极可以穿透人生;
让你看到生活朴素的本质。
让我们静下心来;
预留一套太极拳的时光;
日子就该自在的过。

一套太极拳的时光;
给我们的心灵腾出感知幸福的空间;
一套太极拳的光阴;
赋予我们体验生活的
千般风情和万般惬意的权利。

慢下来练一套太极拳;
也许很多人觉得工作乏味无趣;
也许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事业缺乏应有的挑战;
也许很多人加班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也许很多人的表现得不到上司的认同。
即便如此;
我们也应该努力让自己体验到更多的生活幸福感;
与其感叹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
不如慢下心来练一套太极拳;
收起对工作的各种抱怨和不满;
在太极拳的时光里;
用心去细细体悟其中的酸甜苦辣。

沉下心来练一套太极拳;
人一生都在不断的积累财富;
人生的财富有两类;
一类是物质财富。
一类是精神财富
只拥有物质财富的人徒有其表;
内心空虚,精神匮乏;
这不算是真正的财富。
拥有精神财富的人;
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懂得健康的生活;
这是跟随他们一生的财富;
人生就像一条道路;
财富就是路边的风景;
只有拥有健康身体的人;
才能享受得了这样的风景;
去寻找自己所向往的室外桃源。
让我们沉下浮躁的心;
静静的练一套太极拳;
读一本书,思考一个问题;
你会发现:
你会拥有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只有静下心来;
才能让自己的心灵驻足于宁静的一角;
静静的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
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奔着自己的目标扬帆起航。

不是世界太喧嚣;
是你的内心太吵闹。
唯有静心;
身外的繁华才不至于扭曲和浮躁;
才能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感受生活的美好;
感受生命的独特。

练一套太极拳;
是找回安静最好的办法;
用一套太极拳的时光;
放下忙碌、盲目和茫然;
让内心回到安静的状态;
远离周围的喧嚣。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18: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是太极拳的精华!   
“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
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
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
它又是“炼精化气”;
“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
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
何谓精?
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
即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
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
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
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
它可转化为真气;
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
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
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
都会引起各种疾病。
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
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
故又称“太极核”。
由此可知:
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
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
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
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
膀胱之后,骶椎之前;
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
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
由外及内进行剖析;
首先是腹肌;
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
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
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
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
增强这些内分泌脏器的机能,
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些性机能的增强;
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
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
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
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元素。
运动这个部位;
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
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
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
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
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
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
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
这种“丹田内转”功法;
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科劲的动力源泉。
“主宰于腰”,实质上就是主宰于丹田。
太极拳运动发劲时;
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表现在:
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
卷,则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
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
都不是直线的;
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
节节贯穿地来实现。
平素的套路锻炼,单式锻炼;
一招一式都着眼于“丹田内转”;
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
不断发挥丹田内转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
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看看丹田内转功法的基本特征:
怎样“抓住丹田练功夫”?
各种功法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
有的取站桩功;
有的持静坐法;
有的则配合以简单动作,称为动功;
还有更简要的方法采取揉腹法、揉肾囊等;
方法各异。
太极拳则与众不同;
它是在复杂的拳势演练过程中;
意注丹田,以意领气,气沉丹田;
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
以真气带动,
调动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又带动全身的螺旋式运动。
形之于外则为“顺逆缠丝”;
“胸腰折叠”诸形式。
而且强调丹田内功与四肢;
躯体动作完全协调一致;
叫做“一气贯穿,周身一家”。
“内不动、外不发”;
“腰不动,手不发”。
行起拳来;
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
外形则转臂旋腕;
旋腕转背,旋踝转膝;
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原动力);
贯串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
非圆即弧。
这种丹田内转功夫;
可以使腹部脏器;
特别是盆腔内的脏器;
通过自我摩荡,自我按摩;
而增强其机能,生精化气;
有益于打通前后三关;
舒通经络,通任督二脉。  
“丹田内转”是太极拳拳理拳法
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了解丹田内转的功法;
必须了解太极拳拳理拳法
其内功(丹田内转)的一些特征。
(一)意注丹田,气沉丹田,丹田真气充盈;
是发动丹田内转的基础。
行拳时,先入静片刻;
洗心涤虑,壹志凝神;
检查全身放松状态;
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
感到真气充盈丹田(发热)之后;
再由丹田内转启动周身。
而且是以外呼吸引动内呼吸;
以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脏器取螺旋形式转动起来。
所以,行拳起动之前;
要适当延长预备式的时间。   
(二)由外及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
促使丹田内部转动起来。
胸腰折叠与丹田内转结合。
丹田内转、与其他功法不同的地方
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动;
不是静坐中求内动;
而是内部与整个躯体一起动;
动功与静功相结合。
从练拳角度讲:
练拳强调走身法;
在身法端正的基础上;
胸腰走螺旋劲;
刻刻留心在腰间;
以腰为轴;
以太极核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带动全身;
走立体螺旋劲;
从腰到四肢;
都是顺逆缠丝劲;
所有动作都是圈;
这种周身的螺旋运动是丹田内转的实质。
丹田内转的方式:
包括前后、左右、上下、斜向、横向
等多种立体螺旋方式。
但都要与外形协调一致。
如丹田走前后圈时;
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开合、蓄发;
如“左冲”“右冲”等式;
丹田走左右圈时;
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
如“掩手肱锤”、“三换掌”诸式;
丹田走斜圈;
外形动作也是斜向旋转;
如“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拳式。
(三)以提肛、松胯和两臀翻沉
为特征的骨盆动作。
太极拳的丹田内转法;
是呼吸运动、腹部运动、骨盆运动三结合的一种锻炼方式。
拳论强调“裆走下弧”;
“提肛、松胯”;
沉左臀翻右臀;
沉右臀翻左臀等等;
这些措施实质是增强骨盆运动。
行拳时经常提肛、松胯、
沉翻左右两臀;
会阴处一提一松;
骨盆处髋关节立体螺旋式的上下转动;
都可以使人注意会阴穴;
增强人体下部的活动;
从而使大脑皮质与下部内脏器官关系密切起来
即气功中讲的心肾相交;
以调节内分泌机能。
并且可以使腹肌、骨盆肌;
以及下部器官的各种括约肌、提肌、竖立肌等等;
保持良好的弹性;
这对增强性机能和增加性激素有积极作用;
有助于取得“炼精化气,还精补脑”之功效。   
(四)外呼吸与内呼吸相结合;
呼吸与动作相结合。
丹田内转:
其实质就是一种丹田呼吸法;
它与肺呼吸、体呼吸谐调一致;
故称为内呼吸。
所谓呼吸与动作相配合;
主要是指这种以丹田呼吸为核心的鼓荡之内气与拳架动作相随;
所形成的人体特有的一种
“周天开合呼吸法”。
太极拳的呼吸法注重呼气。
这种注重呼气的练拳方法;
是许多武术门派所重视的;
它既有利于呼净肺部的浊气;
吸进新鲜空气;
又有利于导引真气下行。
常常注意呼气有利于肌体放松;
对神经系统有好的影响。
从丹田内转的功法考虑;
注意呼气可以使真气顺任脉下行,气聚丹田。
(五)动功、静功和辅助功相结合。
太极拳是动功静功相结合的一个拳种。
这种动功静功兼练还含有双重意义:
一是指行拳过程中;
达到动(体)静(脑)相结合;
二是行拳之外要单练静功。
行拳时怎样使大脑得到平静?
练起拳来只能壹志凝神,循规蹈矩;
脑子一点也不能“走私”。
每次运行,大脑都要专注于那些复杂而又已熟悉的动作;
从而使大脑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
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
比某些动作简单的运动方式效果好就好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08: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步法:
太极步法;
动中求定,求其轻灵、稳健。
提脚不蹬;
是由脊背之气将脚提起。
落脚无声;
是由丹田之气将脚平松落地。
如猫行虎步,松起松落。
都不是用力;
而是用意气来完成;
或者说在意念的指挥下,
由松来完成。
虚脚的提起;
不是靠躯体的前倾,
腿的拉力和脚的后蹬力;
而是靠脊背之内气;
将虚脚提起的。
这就是盘练太极拳需要做到的
提脚不蹬落脚无声。
左右脚的虚实转换不是用力;
而是用意气来转换;
上步时,假如上右脚,
右脚由后方脚尖提起;
运往前方脚跟落地为止;
在此过程中:
须将全身的重量徐徐移于左脚;
此时左脚为实脚,右脚为虚脚;
骨节脱开,筋腱放长;
胯关节松沉;
腰关节放松;
命门向前走到极限;
变成前折;
此时尾闾接近前脚跟;
重心完全落在左脚;
继而提起右脚;
如何提?
这是步法中的关键!
概括起来就是三点:
提脚、运脚、落脚;
酷似书法中起笔、行笔、落笔;
叫做“实中实,虚中虚”。
换句话说:
提右脚之前;
左脚再松一次;
脚下产生无穷的弹力;
内气直达脊背;
叫做气贴脊背;
利用脊气将右脚轻轻提起;
从右脚尖离地开始;
实胯托着虚胯将右脚前送到位;
到脚平松落地为止;
在虚实的转换中;
腰脊由前折变为后迭;
脊气将虚脚提起;
丹田气将虚脚平松落地;
完成一组虚实转换。
总体来说:
虚脚要虚净,不要挂力;
实脚要实足,全身重量落在实脚上;
此时尾闾基本坐在实脚跟上;
形成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当然在“实中实”“虚中虚”的运行中;
都不是用力;
而是用意气来完成。
腰脊的运动轨迹
在虚实脚转换的过程中;
腰脊的运动轨迹是:
由腰的前折变为腰的后迭(后凸);
这就是:
往复须有折迭;
进退须有转换。
往复可以理解为前进、后退;
折迭可以理解为前折、后迭。
在脊柱这个系统里;
腰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
不管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
全由命门来控制。
上步时,腰脊先前折(命门前凸);
尾闾接近前脚跟;
随着虚腿的前移;
腰脊渐渐由前折变成后迭(命门后凸);
叫作先折后迭;
退步时,与上步刚好相反,腰脊先迭后折。
其变化规律就像一条阴阳鱼在渐渐的变换;
阴极变阳,阳极变阴;
此消彼长,相互协调,互为根钮。
正是由于腰脊的变动;
才使太极拳的身形不断的变化;
手、脚不断的移动。
特别应提醒的是:
身形的变化;
四肢的运行;
必须以腰为主宰;
就是腰带四肢;
四肢不能主动、自动;
这就是太极拳应该有的要素。
腰为主宰,也不是以力主宰;
而是用意、气来主宰。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说明太极拳的运行,虚实转换;
都是用意、气来控制,而不是用力来操作。
上下相随其根在脚:
上边指的是上身、太极手(含臂);
下边指的是太极脚(含腿)。
上下一条线;
脚下阴阳变;
头上虚领顶;
两手空松转。
行拳的每一动;
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
继而引起腰脊的虚实变化;
再由腰脊来主宰;
带动四肢的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08: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运行过程;
说到底就是虚实转换的过程。
说明白一点,就是身体的重心;
在两脚上虚实转换的过程;
人体的重心就在尾闾;
重心是随着脚下的阴阳变化而变化;
尾闾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
当左足为实足时,
尾闾就坐在左足跟;
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上下相随其根在脚的全过程是这样的:
当某一动作到达极点;
要转换下一个动作时;
手不能乱动;
首先要虚领顶颈;
然后松脚,当脚底一松时;
不仅产生一个反弹力到达脊背来控制虚脚;
同时身体重心势必像水一样的流到脚下;
钻入地心,改变了重心。
重心的改变是渐变;
是节节贯串的变;
像水一样的流变;
绝对不能突变、顿变。
这就说明运动的根源在脚;
上下相随也是随脚。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18: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了这么多年太极,你知道太极是圆运动还是球运动吗?
太极疗 | 2018-08-28 20:03
一、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
太极拳,掤劲拳。掤劲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有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
loading...
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其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滚动中的掤劲、弧线中的掤劲、螺旋中的掤劲、缠绕中的掤劲。只有一个多元转动中的球体轨迹,才能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太极拳的掤劲是独有的,是其他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可以说,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
二、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应处处皆有球体感
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不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而“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在运动中又要求中正、圆润、宽阔、博大、协调、对称,要做到这些,有一个要领就是周身要具备球体感。
这样说对初学者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含糊,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身体表面具有开合、旋转等功能的部位都应该有球体感。
上肢:腋上、大小臂之间,手掌间、手背间、五指间、(尤其是虎口处)、两臂之间、两手之间的球体感等。又如躯干:两肩里合,含胸塌腰,尾闾内收可构成胸前的球体感;开胸时两肩向后,脊柱前弓可构成背后的球体感。再如下肢:两腿间松胯圆裆应有球体感,大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脚尖上跷里合与小腿间应有球体感,五趾应有球体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更加细微之处的球体感,读者可在练习中自行体会。
三、球体感应具有的特征
1、立身中正、圆润协调。这是太极拳习练者动作外形应具备的显著特征。许多人的拳架总是容易出现夹肘、架肩、尖裆、僵直、棱角等毛病,总是看起来不那么舒服。这是因为肢体间缺少一种球体感。如果你在拳架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肢体动作就会屈伸有度、舒展流畅,就杜绝了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毛病。
loading...
2、博大宽阔、动如车轮。这是太极拳运动中又一特征。由于肢体运动中的球体感产生了一种充盈膨胀,使肢体运行路线显得圆润、宽大,有磅礴之气,例如:“闪通背”双手上举有擎天托日之气;比如“初收”和“再收”双手下按则有拨动地球之势。而且旋转往复、引来彼往,动如车轮,循环无迹,这也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3、不欠不贪、力撑八面。这是太极拳在劲力运用上具有的显著特征。具备了球体感可以使劲力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便有了一个度。攻不容易贪之,守不容易欠之,这样就可以达到力撑八面的效果。
4、攻防无迹、化打合一是太极拳在实战中因具备了球体感而产生的独特效果。由于肢体具备了球体感,运行轨迹便具备了六个方向的弧线运动,并使对方的大脑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来适应你,从而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这种球体感使你的化和打在同一弧线中完成,更准确地说是沿着一个球体的外沿弧线完成了来和回、化和打,一气呵成,没有停顿。这正是太极拳借力打力、以弱胜强的奥妙所在。
5、多变性。太极拳中的球体感是一种感觉,它的本质是膨胀。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球体感的大小、方向、角度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周身的太极球随时可托、可按、可收、可抱、可压、可搓、可捻等,当然,这些都要靠双手和身体的协调来完成。
6、互逆性。球体感的转换和变化还应该是有规律的。双手由上升转为下按时,球体感应从上方变为下方;双手从左捋变为右捋时,球体感应从左方变为右方;双手合抱时,有一个球体在中间,双手外分时,中间由一个大球变成两边的两个小球;含胸时胸前有一个球,开胸时这个球从前面变到了后面。我们把这些称为球体感的互逆性。
四、如何练出球体感
1、梢节领劲、两头卷屈
梢节领劲、两头卷屈是太极拳训练的总纲。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这里是区别古人太极拳论中“发为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的梢节概念)。两头卷屈产生了球体感必须的曲线弧度,梢节领劲尤其重要,否则,即使两臂外形上如抱球 ,也会缺少就有的外掤力;即使下肢屈膝下坐,也不会形成稳固的支撑力。因此,梢节领劲、两头卷屈是形成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2、五弓齐备
loading...
太极拳要形成球体感,双臂、双腿、胸脊不能完全挺直,传统意义上的五张弓必须永远存在,如果任何一张弓发生形变,球体感也就不复存在了。太极拳的攻防技击中讲究黏点的变化,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化、打、拿、摔等技巧的运用常常是在滚动中完成的。身体的球体感在任何时候都要屈蓄有余、进退有度、收发自如。两腿间也只有在具备球体感的情下,才能松胯圆裆、重心稳固、虚实变化灵活。
3、内撑外抱
两臂、两腿之间形成球体感的无形之球是实心球,在任何外力下都不能变形。这种无形的球 在你的双臂、两腿间有一种强烈的外撑力,越用力抱它,它的外撑力越大;要保持这种球体感在怀中和胯下的存在,就要用双臂和两腿来用力地合抱它,这就是所谓的内撑外抱,它可以使拳架看起来宽阔博大、中正圆润。
4、螺旋缠丝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了螺旋缠丝,力就有了方向,就不会漂浮,肢体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强烈的外撑力,球体感才能存在。这个球体的旋转永远是立体的,是六个方向的。螺旋缠丝可以使攻击部位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这也是太及拳的劲力区别于外家拳的显著特点。
5、公转和自转
公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自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们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这腰部的旋转 就可以称作自转。公转加自转是一种自身协调,公转与自转相结合能保证你周身球体感的稳定外抱的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如果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周身的球 体感就会丢失了。总之,要保持周身的球 体感,公转加自转是必不可少的。
6、节节贯穿
loading...
球体感的产生对身体各部位尤其是上下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比如上肢要两 手领劲、两肘定位、两肩放松;两 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两手之间的开合绝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保持曲度),肩可伸展策应(腋下夹角基本不变)。这时,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作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肘、手僵直。大臂伸直了,球体感也就消失了。节节贯通是在转节换势时自然保持球体感存在与转换的必要条件。
7、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系。球体感的形成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由于球体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两手的开合同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者一只手运动了,另一只手在静止,这时的球体感就消失了。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才能打出高质量的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
8、周身协调
太极拳形成球体感的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要高度协调。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讲得就是协调。周身不协调、动作一变形,球体感就减少或消失了。周身协调要靠大量的训练和日积月累才能得到,而产生球体感则是周身协调的最终结果。
loading...
太极拳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是太极拳训练的高级阶段,尤其是身体的各个转动开合部位诸处都成球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这也正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具备了球体感,就具备了外形美、气势美,不仅好看,而且实用。想具备球体感,必须以科学训练为前提。但这是否一定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日呢?不见得。我想有3年也就够了。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笔者是不赞成的。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能够吃苦,肯动脑筋,并持之以恒,就可以很快地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10: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盘练太极拳的架子!
太极拳有“重意不重形”;
“不在形式在气势;
不在外面在内中”等说法
习练太极拳的过程;
是一个先练外形;
再形意兼练;
进而形神合一的过程。      
练外形是第一位的;
然后再言其他。
用行话说;
就是把拳架子盘好;
即把“招势”和“姿势”练正确了。
何为正确?
即一招一势;
符合拳理;
又合乎生理。
说易实难;事事如此。
如练楷书:
每一笔画的姿态;
都必须细心揣摩;
边练、边检查、边纠正。
这一过程,应是一个长期的;
逐步的、循其规律;
不断减少误差的过程。
不断地修拳,静心悟练;
不断地体验新的感觉;
是练拳的最大乐趣;
也是太极拳真正的魅力所在。
初学太极,容易以为;
知道了拳势之名;
比划个竞赛套路;
就是会打太极了。
如果就想活动活动筋骨;
自得其乐,也无可非议。
因为谁也无权按书法的要求;
来要求所有写字的人;
这是一样的道理。
研拳练拳之后会觉得;
拳架是最重要的;
练到轻柔灵整;
处处和度;
周身一家非常之难。
如果拳架子不够正确;
“松沉”“神意气” 等等说法;
都是难以落实的。
任何姿势;
无论是动态的;
还是静态的;
起承转合;
从头到脚;
从内到外;
务求正确;
不可放过周身任何一个部位的细节。
也许一势之精;
得终身修悟。
事实证明:建好房子的基础;是地基。
练好太极拳的基础是基本功!
修好拳架子;
是练好太极功夫的基础。
架子修不到位;
练了多少套路;
练了多少年;
也是难以进入太极拳的门里的;
因为太极拳的门里;
如入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其拳品,绝不可能入微入妙。
若外形不佳;
何谈“内外相合”“形神合一”。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14: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好太极拳必做到两个主宰:
练好太极拳从根本上是提升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
一定要抓住并做好两个“主宰”。
第一个主宰:神意主宰!
相对于有和无;
神意气和形体动作;
神意为主宰。
无:并非没有之意,而是隐;
在太极为阴;
在太极拳为神意;
在内里称之为内功心法。
有就是形体动作,在太极为阳;
在太极拳是形体动作;
在外为招式招法。
一气贯穿于神意和形体动作;
功能为“内气催姿势”;
“气为旗”;
招式动作是在神意的统率下实现的;
这就是“心为令,意为帅”的真意。
实际上,神意作主宰;
可解决精神健康和内在主动运用意识的问题;
进而可让“有生于无”不再是形容词;
而是实实在在的修词。
神意无相;
在人体,是人之软实力、隐实力;
起决定因素。
第二个主宰:腰为主宰!
对于全身上下来说,腰为主宰。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腰对于太极拳的必要性。
但是在一般流行的太极拳竞赛套路;
翻来覆去,反复强调的是招式招法的标准化;
动作姿势的角度;
腿部的重心变化等等;
对于腰的锻炼;
则强调得并不充足;
真正的太极拳则恰恰相反;
非常注重腰为主宰!
腰有形有相;
在人体,是上下之枢纽;
属于人的硬实力、显实力。            
简单说,神意做主宰:
指的是一个人有神、有形;
在全部的生命活动当中;
应该是神意做主宰。
那么在有形的这个身体范围里边;
这个时候运动应该以腰做主宰。
这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形;
一个是神;
这两个成为整体的时候;
神做主宰。
在形的活动里边;
是腰做主宰。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08: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良,是开在心灵的一朵花;
宽容,是洒满人间的一米阳光。
人若慈悲,就会心安;
人若大度,就有温暖。
任何时候,不做作,不矫情,
以善对人,以度做事;
以理服人,以德服众。
努力做一个性情善解人意;
心胸豁达的人。
感恩拥有的一切;
珍惜身边的朋友;
享受每天的阳光;
快乐无忧地生活;
就是最美的时光。
天天正能量;
站桩不能忘;
健康是财富;
天天要向上。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