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太极拳的眼法:
眼睛是人体接受信息最多的器官之一;
太极拳当然也少不了对眼法的练习;
眼为七窍之一;
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
悉云霄之高,尽清泉之深,
皆光明之所及地也。
故眼为见性;
能察万物,现心灵之性;
有不可思议之妙。
盘练太极拳更加需要注意眼法。
所谓“眼法”,:
即行拳走架;运使兵器;
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准确动作;
无形的精气神意,恰当配合;
合理运使之法也。
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
说明顾、眇、(瞻)前、(渺)后;
对于自己是眼法;
对于对方则是从其手法;
看他所注所变的表现。
此即谓左顾右盼、瞻前眇后;
这八字关系到心神的情况。
太极拳具体的眼法;
除了瞻、眇、顾、盼外;
尚有瞄、瞅等。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
主宰太极也。
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
神出于心,目眼为心苗。
人之全身以心为一身之主宰;
心就是浑一的太极;
而两个眼睛象征太阳月亮,就是二仪;
神产生于心,表现于外;
眼睛是心之苗;
心有所思,意有所念;
眼神随即流露。
所以眼睛是“心”的代表;
“心”的先锋。
目之眼领手,眼随手转,手眼相随。
在日常生活中:
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
眼睛总是先看这件东西;
然后手才跟着去拿;
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
眼神总是稍先于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
然后身法、手法、步法、一齐跟上去。
一转眼则周身全动;
始而意动;
继而内动(内脏),然后形动(外形)的细致锻炼方式;
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
可以逐渐做到:
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说动一齐俱动;
说到一齐俱到;
这就是太极拳的‘形神合一’。
练拳达到“内外三合”的要求。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
手与足合,左肩与右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
左肘与右膝相合;
左肩与右胯相合;
以头与手合;
手与身合;
身与步合;
孰非外合!
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
一动而无不动;
一合而无不合;
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心与目合”;
目眼为心之苗,心之一动,目随之而动;
五脏百骸悉听从而一动无有不动。
若心与眼不合;
或眼神与动作不合;
则心手无应,合体失统;
无所主宰;
身心内外莫不尽乱矣。
在走架行拳的过程中;
眼神处于动态中;
是要结合动作
“左顾右盼,瞻前眇手”的。
但左顾右盼,瞻前眇后;
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左右乱看;
东张西望,如捕风捉影;
或是顾东行西。
而是应该与身体的转动方向一致;
这样才能将“眼手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
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地协调起来。
视线虽属空虚;
亦为变代中一紧要之动作;
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行拳走架时;
眼注视的方向视对方为主;
同时以眼的余光左顾右盼;
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
通过前面的手向前望去;
关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
眼也有向前下看的;
要根据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确定眼看的方向。
随动作的转移而将目光前视;
眼神的灵动;如“神如捕鼠之猫”;
在技击时就能“其机在自,敌情预晓”;
同时,在艺术的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灵动有神;
使演拳生气勃发;
灵性毕现而富有生命力。
眼平有助于心平,眼平则顶平。
眼平与顶平保证了下腭既不抬起亦不低下;
从而使“猴(喉)头永不抛”;
避免咽喉暴露于敌而遭
“上打咽喉下打阴”之杀招。
四平诀》说:
心平则气正;
眼平则意正;
顶平则头正;
肩平则身正。
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
“心、眼、顶、肩”的顺序;
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
无歪斜倾侧的正确姿势;
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
形成“神自然得中”的形势;
而立于败之地。
重心为全体之枢纽;
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
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
由此可见眼平视的意义是何等的重大。
眼为心之苗,精气神之牖。
心动意起眼随;
眼专注一方;
劲才能专注一方;
眼无所专注;
劲气必然散漫而不能充足;
眼神不能凝聚;
拳必然毫无生气;
更无形势可言。
平视望向前方远处;
可以帮助太极拳的放松。
在一定时期后;
再由前方远处变成远处的某一点;
从而根据各人可能集中的程度来成远处的某一点。
从而根据各人可能集中的程度来决定多远。
练拳时目光随动作转移而向前方远处变成凝视;
既能使动眼神经和视神经获得锻炼;
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缲。
就拳术而言;
则能使太极拳充分展现大方、舒展;
肃穆、沉静、凝炼的神气和充沛的劲力;
达到“放劲如入木三分”;
劲断意不断;
意断神(眼神)相连的太极拳技击要求。
如果发劲的眼向对方一瞄;
对方受力即向他眼看的方向疾速弹出。
这是用眼之法及劲气充沛的写照。
太极拳是储蓄而不是消耗;
是积累收入;
而不是无谓支出的拳学。
所以行拳走架要求神定自若;
守中气,绝杂念,
蓄眼神,凝耳韵。
也是精神内敛。
所以,行功时须以养心定性;
聚气敛神为主。
若心不安,则性扰之;
气不聚,则神散之。
心性不相衔,则四体百骸无不尽乱;
神气不相接,则千经百脉,莫不尽闭。
虽依法作势而无大效焉。
这也正是内家与外家的根本区别之处。
所以太极拳主张“纯自天性:
行功时绝不强行聚神于目;
“眼如鹰隼”或“怒目而视,精光四射”都不可取。
眼睛是人整体的一部分;
眼神与心、肝、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出于心,眼为心之苗”;
“视思明心动,神流孔”;
“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
“久视伤血劳于肝”。
无端强制“双目圆瞪,炯炯有神”;
只能伤神、耗血、劳肝;
于养神养气养生不利。
如果把把养生气功的眼法
生搬硬套地用到太极拳中;
使之状如瞎子摸鱼;
或两眼无光,如睡梦初醒。
作为养生保健虽无不可;
然而若以“观察在眼,变化在心”的
拳艺的全面要求来衡量;
就显得非驴非马了;
这是不足为训的。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
手要急,足要轻;
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
身手齐到始为真。
太极拳的眼神要求:
应该是神光内莹;
犹如明月清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