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3: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基本功:
一、主宰于腰:
腰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
是中轴,是纽带。
盘练太极拳,动作要形成整体性;
就必须依靠腰来调节。
“太极腰”的说法:
这说明太极拳特别注重腰的锻炼;
要用腰来带动四肢的运动。
从运气的角度来说:
“气沉丹田”也是在腰部。
从运劲来说,“发于腿,主宰于腰”;
也离不开腰。
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
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
所以练太极拳时;
首先要用腰来带动四肢。
松腰松胯,意念松沉;
劲力才能上下通达。
其次,做到灵活转动;
起承转合,要靠腰。
练拳时注意力不要放在手上;
而是放在腰上;
用腰来带动;
这样就能做到手脚配合的协调。
当然,强调了腰的主宰作用;
也不是说手就是完全被动的;
形于手指;
练拳时还需要“腰带手领”;
就是说:
手的引领作用和腰的主宰作用要相辅相成。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4: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盘练太极拳需要松垮圆裆: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
是下肢三节之根;
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
胯的技击作用相当大。
腰与腿灵活性的关键也在于练好胯关节。
胯的作用表现:
促进上下肢协调;
产生爆发力的源泉;
是体重的承担者;
没有胯的松开,就没有大地的反弹力;
这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借力打力!
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
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相膝;
上身的重量能通过胯膝往脚底负重;
胯部相对不负重;
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
这就是坚膝松垮;
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自身的重量已经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
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
胯部能上下起伏;
人上身的重量往下松沉时;
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
从上往下释放;
当你收缩会阴部时;
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拳友可以通过静练和慢练;
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4: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盘练太极拳的腿与脚:
腿和脚是人体重要的部分:
人老腿先老。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延年益寿,
使人身体健康;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腿的练习。
太极拳健身重点要做到腿有劲;
这样就减缓了衰老;
同时,呼吸深长;
增加了肺活量;
增加了气血循环;
有益于健康。
而腿脚好,也关系到呼吸功能。
练拳的人下盘稳。
这就是“落地生根”。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练好桩功。
要练好基本功;
基本功包括手、腰、腿的练习;
高级阶段还要进行手、眼、身、步的配合;
但是最基础的是腿上功夫的练习。
练腿上功夫,主要是站桩;
站桩要符合太极拳的要求;
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站桩要站活桩;
不能站死桩;
要在站桩的过程中不断地移动重心;
比如重心前移成弓步;
再后移成虚步;
这样循环往复,不断练习。
用这些方法能够加强腿部力量;
也加强了步型的稳定性;
为后面的练拳打下好的基础。
其次,要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练拳时,脚给地面一个蹬力;
地面就给脚一个反作用力;
这叫“问地要力”;
这个力通过脚、膝、胯、腰、肩、肘,传递到手。
练习太极拳时;
按照这七个环节传递劲力;
动作要缓慢柔和;
注重体验内力的运行。
这样,把下盘功夫练好了;
然后中盘和上盘的动作就容易协调配合了。
再次,练习腿脚功夫时;
要体会对拉拔长、阴阳相济的太极劲。
比如练习桩功,气向下沉;
神意则向上领;
做到虚灵顶颈、立身中正。
做动作时,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这就形成了对拉拔长;
练拳时要注意“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阴阳平衡的问题。
练习这些基本功;
要经常回归到这些基础东西的练习;
基础的东西要和高级的东西
(比如神意气)结合起来练习;
否则,手上的动作和眼神的表现就会不顺畅。
现在一些拳友存在着误区;
有浮躁的思想;
不愿练习基本功;
直接就学习套路;
这样就大大地影响了健身的效果;
也会影响到拳艺的提高。
把基本功融合到套路的盘练当中;
这样就保证了练习者拳艺的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5: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
盘练太极拳久了;
偶然间发现;
喜欢放慢了脚步;
身心也静了许多。
慢慢的不再追求名利;
不再对喝彩声付诸太多的热情,回归宁静。
激情褪去;
那些平常日子里的琐碎;
一言不和起身愤然离去;
恨不一拍两散的愤愤然;
情绪化的拌嘴,越来越少了。
我不争,我谁都不屑争。
是啊,到了一定年龄的人;
早就没了分别心,嫉妒心;
日子从容从指尖划过;
不惊不扰,放下了所有的情绪的羁绊;
有了惰性,平淡如水;
每天练练太极拳就觉得很知足了。
在修炼太极拳中;
修一颗静心,静而不乱,静而不争;
不争就少了烦恼,多了温和。
人生短短一辈子;
有什么值得争得呢?
和名利争,欲望就会膨胀;
和命争,平添负累;
和亲人争,势必疏远,得不偿失;
和爱人争,只能让生活多了琐碎,少了宁静;
和朋友争,只能让感情越来越淡,渐渐疏离。
静下来的时间,不想折腾了;
安静下来,做一个安静的太极人吧!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那是太极拳大智者的修为。
参天大树,不是一朝一夕长成;
青青碧草,亦非弱者;
四季轮回,生生不息;
哪一个生命的存在不是要循序渐进;
做最初的自己呢?
练习太极拳,回归自我;
寻找最原始的状态,那就是静;
清空欲望,先洁净内心;
等一等灵魂;
切莫迷失自我。
余生的日子有多长;
谁都无法估算;
活在当下;
淡然看待人生的所失与所得;
未尝不好。
这匆忙的时间隧道里;
你是旅人,我是过客;
遇见请好好珍惜;
余生,还能一起并肩练习太极拳;
相处多久,谁能知晓呢?
已觉乾坤静,都无市井喧。
阴阳有恒理,斯与达人论。
乾坤安静,没有市井的喧嚣;
阴阳自然是亘古不变的恒理;
就不要争论不休了。
善待生活,善待他人;
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一切;
清空杂念,洗涤灵魂的污垢。
余生,若能在修炼太极拳中做到静而不争;
也是一种难得的大智慧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1: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中定: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这太极拳十三势拳友都应该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与体悟不一定都一样。
何谓是太极拳的“中定”?
1:所谓“中”。
即是中心,枢纽,是运动的发源地;
是引导身体达到上下相随协调运动的关键;
也是实现太极拳阴阳相济;
虚实平衡的根本。
中有内外之分。
在外者,为脊椎,两肾以及立身中正;
尾闾中正,顶头悬等内容。
在内者,乃是意气中正;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阴阳平衡之气。
2:所谓“定”。是守之意。
在太极拳盘练实践中;
要守住中即枢纽。
在外者,即十三势中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刻刻留心在腰间之意;
腰隙即指两肾。
在内者,为气敛、神聚而不散漫;
此即心气之中定也。
在行功中务须先有意动;
既而气动;
再有形动;
决不能活蹦乱跳,东倒西歪;
修炼太极拳很随便不合规矩。
3:“中”与“定”关系。
中与定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缺一不可;
无中则无定;
无定则无中;
中是定的前提;
定是维系中的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3: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中定”在太极拳中的功能:
1:中定是太极拳盘练的基础;
太极拳修炼由中定中来。
十三势以中定为主;
其余十二势为辅;
有中定,然后有一切。
无中定之虚实,非虚实也;
在太极拳盘练走架中;
虚实的变化是随意而变化的;
虚实变化是多样的;
随机而变,随机而动。
而中定是相对固定的;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理”便是“中定”。
每一虚实;
皆先有中定;
而后有虚实;
所以中定是太极拳修炼的基础。
2:中定是实现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关键;
掌握了中定便连通了进入太极拳殿堂的桥梁。
太极拳修炼的本质有三点:
一是在内不在外;
二是用意不用力;
三是始终是八面支撑;
一个封闭的环。
这三点要求太极拳的虚实转换
必须是整体产生的;
同时虚实又是平衡的;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表现出来的气势应该是饱满的。
能实现这一要求;
中定是基础。
试想,如果没有中定;
盘练中身体非凸则凹;
手舞足蹈,东倒西歪;
还如何谈太极拳纯任意行,
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呢?
中定的关键之处在于腰脊的中正拔长;
虚实变换的关键则在于腰胯的抽换。
掌握了这两点便搭起了通往太极拳殿堂的桥梁。
3:中定是实现懂劲的基础;
是掌握盘练诀窍的关键。
盘架中有守中、用中、避中之语;
即在盘架中要始终守住自己的中;
即所谓中土不离位,不出圈;
用中,意即用自己的中去破坏对方的中;
以实现我顺人背;
避中意即当对方在找我中时;
我应避开自己的中;
以免自己产生双重;
与对方发生“顶牛”现象。
所谓懂劲即掌握对方的虚实;
要达到这一目的;
在盘架中必须做到粘沾连随;
即不丢不顶,意在人先。
如果自己没有中定
就不可能完全掌握对方的虚实;
尤如在运动中没有了参照物;
在盘架中必然是乱动一气;
不可能实现接骨逗榫;
达到不丢不顶。
开合在枢;
枢若动摇;
云何开合。
无中犹如无枢;
枢都没有,言何开合有规律;
还言何开合自如呢;
所以中定是懂劲的基础,是前提。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09: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盘练的快慢相间:
(1)初学时尽力求慢——
便于检查与纠正每个动作,必须要慢;
要循序渐进地练过这一个求慢的时期;
切不可性急,以免给进一步提高造成困难。
(2) 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灵换的情况下求慢——
为了检查与纠正姿势而不得不慢。
(3)须在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情况下求快——
求快同求慢一样;
也不是漫无限制地往快上走;
同样要有一个限度:
虽快,但动作仍要沉着。
沉着的快,是太极拳要求的快。
不沉着就是病相。
同时,还必须在能够表现出劲别情况下求快;
因为表现了劲;
就限制了快。
这样的快,是有利无害的快;
它不致浮飘不沉和劲别不分;
不致失去方圆相生的功能。
(4)转关处慢:
转方向时加快——
盘练拳架时对快慢应掌握分寸。
凡在转关折迭处应慢;
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劲向快上运劲;
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
同时,在一趟架子中;
这种快慢相间的变换;
还要求达到“匀清”。
这是锻炼入门劲别;
是它由无到有;
由有到强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3: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缠丝:

太极拳博大精深。

非习练者不能体悟个中三味;

如“稍节领劲,两头卷曲”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

其中顺逆缠要以手指领劲;

劲走到指上,不要走到腕上;

在走劲过程中,手指递个渐进;

S线走完,缠丝完成;

不是一下走完。

顺逆缠转换时注意;

一定要五指打开,进行转关;

完成时,大指要和其余四指说上话;

能见面,要合上。

要内撑外抱;

8字圈走的要膨胀、饱满;

圆润,支撑八面,密不透风。

转换时裆要走下弧线。

肘一定要乍(向下向外向前,不能夹,不能内收;

在螺旋渐进过程中形成对拉。

整个过程是以肘为圆心;

小臂为半径;

指尖领劲。


盘练过程先慢后快;

然后快慢相间;

慢是找劲;

快是练劲;

快慢相间是用劲。

不管用什么部位做打击点;

通通要用手打。

环环相扣8相连;

练就周身球体感;

浑然一动太极圆。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4: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修炼的关键是“掤劲”。
练拳容易找劲难;
大道至简至易;
越是初级的东西越是真实的;
越能练出高级的功夫。
太极拳的根本是在内不在外。
太极拳唯求心态中正平和;
不急不躁,静如山岳,动若雷霆。
拳者若要求得拳学真谛;
首先要明理;
悉心体悟;
若离此,将终无所成。
练太极拳若能“掤劲”上身;
什么黏粘连随、听劲、化劲;
放劲则易如反掌;
而后自能渐阶神明;
难亦不难。
“掤劲”的盘练;
应该做到“骨撑、筋伸;
肉松、劲缩、意张、气顺、神舒”。
更要做到头领足蹬臂悬撑;
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拔背);
井(肩井穴)塌膝顶尾闾中;
坐胯缩肛踝自拧;
裆圆胯缩臀内裹;
气势拧拔合神形;
神意合一“掤劲”成。
练太极拳只要“掤劲”不丢就是太极真功。
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周身一家;
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
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内气鼓荡;
头领足蹬神意自行;
身拔劲沉脚下自生其根。
“掤劲”的盘练关键处全在“开肩”;
肩不开则劲不撑;
不撑劲亦不“掤”;
所以说,撑即是“掤”;
“掤”亦是撑。
欲求“掤劲”双臂松要撑;
圆要沉,松撑圆沉自为“弓”;
“拥劲”备而“五弓”成;
“五弓”成则拳艺精。
肩不开永不为“弓”;
肩开“弓”自成;
惟“弓”成才能劲整;
弹、抖、震、颤,灵机一动劲如箭。
凡习太极拳者;
只要掌握了拳中要求的“掤劲”;
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
机(激)灵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
一点即悟。
太极拳只有真正的“掤劲”上身;
才能刚柔瞬变,;
实不定,因敌而变;
遇隙而发;
不发而发。
太极拳“掤劲”得,功乃成。
“掤劲”并不玄虚,也不神秘;
盘练更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势;
都能练出拳中所要求的“掤劲”来;
只是有些动作姿势掌握起来快点;
有些动作掌握慢点而已。
太极拳虽融桩于拳;
一式一桩;
却连绵不断;
循环无端;
谓之“太极无定式”。
练拳“招招不用,却又招招在用”;
所谓“练拳无人似有人”。
站桩松沉内抱。
主要修炼双臂的外撑内抱之力;
臂要有悬垂灌铅之感;
全身劲意膨胀;
即要有内意的鼓荡与开合。
双臂松垂提抱,沉肩提肘;
母指劲下插,形如抱物提物状;
抱物沉劲,插劲提物。
通过双臂上下左右内外的微动;
体悟内在劲意的争合和提插之力感。
松肩、张肋、拔脊;
练熟后自然可易变出多种变化;
但要注意顺其自然;
千万不要把感悟放在所谓的气上;
亦不要意念过重;
重点要放在体悟上;
即悉心感悟周身劲意的整体缩合与膨胀的微妙变化;
呼吸自然而为;
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
自感内气鼓荡开合之意境;
所谓“不气而气,不力而力”;
久之妙境自知;
拳中要求的“掤劲”自成;
拳者亦可自然步人太极拳真功妙境的神圣殿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0: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之中盘的功能:
龙为脊柱,虎为丹田!
拳中之内劲;
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
用拳中之规矩;
手足身体动作;
顺中用逆;
缩回于丹田之内;
与丹田元气相交;
自无而有;
自微而着;
自虚而实;
皆是渐渐积蓄而成。
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
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
再进而为寸劲分劲;
周身一气。
经内功修练后;
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
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的基础都是整劲;
练整劲中长力气;
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
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
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
练拳拼命的发劲,太猛力;
容易伤害自己身体;
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到就作用了。
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
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
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
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
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
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
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
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
发力的种类: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
二是整体爆发力,
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
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
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
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
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
包括大脑中枢神经。
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
当即昏懵,如遭电击;
双颊苍白,绵软无力。
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
放松之后出根劲;
有了根劲更放松。
放松就是自信;
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
人要是腰腿有力;
跳得远,蹦得高;
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
要躲要打随心所欲;
心情当然不紧张了;
一放松就解放了脑;
人就健康;
思想和心态也变化;
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

拳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
一定要用上根劲;
碰撞时骨头一转;
看是两个人碰骨头;
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
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
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
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
对方骨头若是不动;
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
拳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
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
根本不须摆腿加速;
力量还大得很。
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
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
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
让人无法阻挡。
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
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
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
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
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
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
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
根劲打通;
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
干什么都心想事成;
功夫上身后;
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
遇事临敌眼毒神聚;
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
而是以柔掌发人;
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
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
更上即为分劲;
功夫火侯更纯故;
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
故曰沾粘颤。
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
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
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
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
混身肌肉一紧就松;
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
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
打个通宵都不累。
松是很难练的;
腰胯上的肌肉;
没练到时,感觉不到;
怎么能让它松。
脊椎上有很多肌肉;
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
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
而且还力大无穷;
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
人体是个大弹簧;
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
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
人就能生出胆色;
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
发劲讲求骨力;
髋部也就是腰椎;
骨盆上的肌群丹田;
中节能够发力;
腰胯关节可以开合。
周身骨架筋经贯通;
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
没有内耗,劲路打通。
丹田区域的肌肉;
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除非扭伤了腰;
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
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
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
真正的本能之力。
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
力量和协调性;
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
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
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
太极拳练出龙虎二气;
这龙跟虎;
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
身上有龙虎之能;
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发力;
腹腔隔膜以下;
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
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
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
所以内家一脉;
首重丹田开合;
所谓“一年打死人”:
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
有丹田之开合;
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
就是有了内开合;
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
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
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
如果不得法,
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
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
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
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
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
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
就是用盘骨来打你;
这个部位;
女子只要懂得开胯;
以盘骨的收束;
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
带动通身骨骼出击;
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
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
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
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拳家发力;
内压集中点在腹部;
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
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
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
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
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
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
脊椎为轴的发力;
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
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
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
两腿的筋被抽紧;
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
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练拳得抓住核心;
抓住骨盆、脊椎来练;
不要管手脚;
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
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
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
就明白什么叫:
全身是一条大龙了!
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
骨盆有了感觉;
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
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
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
就不想抡拳头了。
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
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
这就是骨力。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