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盘练太极拳的放松:
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
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
更好地重新组合。
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
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
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
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
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
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
就像电的损耗一样;
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盘练太极拳“肉是懒的;
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
不能以肉带动骨;
肌肉要懒、要松;
但是骨骼不能随之像散了架似的;
反之,要有空的意识。
即用意使骨骼漂浮起来;
空如气球,轻灵无比。
这是向上的一种感觉;
与松沉入地是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
肌肉要松沉,骨骼要空漂。
内不动外不发;
腰不动手不发。
逢力必沉,逢沉必转。
棚劲是太极拳运化所暗劲的根本;
而靠劲则是太极拳发放所有明劲的基础;
只有将靠劲练好了;
放到其他招式中;
才能形成吐出各种太极整劲的明劲;
必须练好靠劲才能练其他的劲力。
每式定式都是棉里裹铁;
积柔成刚最后吐劲的动作需要多多练习。
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
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
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太极拳的松功是一种修炼手段;
“松”的目的不是实战时软塌塌、松懈懈、如一摊稀泥;
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
使它动荡起来;
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穿透力、击打力。
这是太极拳初学者要明白的主要东西。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
脚底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
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
是底层劲,亦叫母劲;
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
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
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
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
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
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
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松紧本是一根绳;
松紧紧松刚柔用。
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
松的目的是为了用;
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
“松”在外表可以看见;
“紧”在外不明显;
主要是在内的意会。
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
先练“落地生根”;
后练“去除己根”;
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
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
很多拳友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
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
是练法不对;
实腿能转;
虚腿能走、能踢。
形成“人体浮力”的两大因素;
一是向上的意识、意念;
二是机体的伸缩紧张。
有了这个认识;
修炼松沉劲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其实修炼松沉劲的过程;
就是改变两大因素;
逐步减掉“人体浮力”的过程。
练太极拳用减法;
“人体浮力”彻底减掉了;
松沉劲就练成了。
松沉劲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劲;
是行拳不可离的劲;
我把它称为四母劲
(松沉劲、圆撑劲、换脚劲或称移换劲、螺旋劲)之一。
何为刚?
在发劲时内外合一;
将自己的力量发到击点即为刚。
能将自己全部的力量发到击点就是刚劲的最高标准。
丹田内转并非小腹内的脏腑如何转动;
而是依靠意念引导内气鼓荡;
使腹肌、腰肌之内的小腹(包括腰椎及小腹内的脏腑)形成一个万向轴心;
通过它的鼓荡作用;
使腰部在左右旋转、前后(上下)折叠运化时运动自如而有力;
起到人体上下左右劲力运行的枢纽作用;
既有八面支撑的力量;
又有灵活的旋转。
丹田内转的起点(导引入手处)在海底穴(会阴穴处);
它的劲源在脚蹬地时大地的反弹力。
松是太极换力性的过程。
后天的力逐步换成先天的力。
松了挨打是懈了;
也就是没有通练松而生成新的东西;
换句话也就是说性没练好 更没有定住。
真正的虚实概念说的是力的性质。
虚力的性质是不管力的大小如何;
这种力没有明确的力点;
而且永远是活性流动的。
想想水,不管水上是一条小船还是一艘航母;
你有多大的力它就自然产生多大的力。
但无论船多重,船底下找不到任何的实点。
见入而开,遇出而合,乃为真开合。
遇来则降,就去而升,乃为真升降。
随物而屈,就隙而伸,乃为真屈伸。
太极拳所强调的“松”是“松”掉身上的力;
而不是向下松坠体重;
是一种周身自然不用力而非有意下坠的状态。
所有的太极拳都要松透;
松透了才会出虚,虚之大为沉;
实之大为重;
实则死,虚则活。
松是用意松内;
不是外面的事。
你看到的就是重;
沉你是看不见的。
胯与脊:
一个主“横”;
一个主“顺”;
合则为“螺旋”;
称“龙虎之劲”。
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内气往下松沉时,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导引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
向丹田处沉降;
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要做到松而不懈。
内劲即太极劲;
是神、意、气的化合;
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松肩”是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
将肩井穴张开;
降于涌泉穴中。
太极真谛:
一松一紧一运化;
一松一紧一太极;
一松一紧力自出;
一松一紧自无敌;
不松不紧不刚柔;
慢松慢紧力浑厚;
瞬松瞬紧炸力崩;
渐瞬松紧鬼神惊;
拳者若明此中理;
无师自通功必成!
太极拳攻击人是手与对方接触的瞬间才发劲的。
当手没有接触到对方之前;
虽然手是快速往前移动却是没有劲的;
而当手接触到对方之后,手也是没有劲的;
只有手接触到对方的一刹那间;
手才是疾如闪电出现发劲;
而且是转瞬即逝又恢复为没有劲了。
什么是形整,什么叫周身一家?
形整的力学机制是“拱效应”。
所谓“拱效应”是指;
无论肢体何处受力;
总可以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进行调节;
使此力对身体内各个骨节只产生
(或基本只产生)均匀的正向力(压或拉力);
而不产生或基本不产生剪、扭、弯等力效应。
发劲准则:根松摧,中通顺,梢发透。
修炼太极拳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整劲。
如筋骨与皮肉一定要分清,一紧一松,骨肉不连;
如果筋骨与皮肉连不可分;
就必然周身铁板一块;
无法分而合之以求完整。
行功走架时,腰腿传递到两手指的意气;
要达到气势的边沿;
做松肩沉肘时;
两手手指的延长线到达空中时;
脚底之气则要深入地下;
脚底之气下沉入地多深;
则手指之意要上升多高。
这是太极拳“折叠”法则的体现;
也即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肩寒全身僵;
肩紧全身滞。
太极拳的"弓"就是"发力是一松";
如果同时体会到脚底和地;
手掌和空气,;
是"硬"接触, 就是弓, 就是内力。
太极拳最根本的原则就是;
极柔软极坚刚.;
越是放松,越是强大;
骨升肉降,:
肌肉全部放松,一点力不用;
人体是"静不稳"的,不调整就会倒.
但是, 人的骨骼,关节设计;
有一个神奇,有一个承力的小小的角度;
可以提供一点点的"平衡";
找到这一个角度, 就是站桩的目的。
发力是一松。
也就如同“弹簧”。
弹簧恢复常态是“本能”。
人体“压缩”、“扭转”后有恢复正常的本能;
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就是威力无穷的"内力“。
掌心力从足心起。
人体是一张大弓;
弓的一头是打敌人的手;
另一头是大地母亲。
人体自身只是一个能量和动量的通道。
太极是一个圆。
圆有一个最伟大的能力,融合阴阳。
太极可以让敌人为我所用。
两个力,作用在圆上面;
可以使这个圆转起来。
旋转的圆就是太极。
这个旋转是浑圆的,各个方向。
太极拳可以利用敌人的力量;
并不是光轻柔就可以;
而是要做阴阳转换。
人体的设计就是处处有阴阳。
招式,必须体现阴阳;
简单地说,就是一定要有拧转。
人的拇指,食指是阴经;
中指和后三指是阳经。
中指是阴阳交汇;
可以集中全掌的力量;
马蹄就是一根中指。
动物都是用的内功;
内功就是阴阳汇聚。
人身处处分阴阳。
所以,功夫是最简单的;
功夫的招式一定是符合阴阳;
大自然的道理的。
脚和手,脚和头,是弓的两端。
压弓的一端;
另一端立刻有压力;
而弓感觉不到什么。
暗劲,就是足弓一顶;
力量(冲量)立刻到手或者头;
身体(脊椎)感觉只是一松;
没有做任何事情。
反过来也一样。
手有点压力,力量立刻到脚底;
身体感觉只是舒服;
没有做任何事情。
关键是脊椎这个弓;
要彻底放松,不能堵;
用一点力就是堵了。
看这三步曲:
第一步是“以身变手”;
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
第二步是“以气变手”;
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
第三步是“以意变手”;
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
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后腿起不能靠前脚蹬;
应是前胯一沉,后胯提起;
腿自动收回。
迈出的时候是前胯送出去之后;
腿跟着过去。
立如秤准,腰如轴;
进退运行均要以腰抽丝带动;
不可直来直去。
腰动一分,身动半尺;
手动就超过一尺了。
练拳要格外体会精微之处。
松是为了产生高速度;
只有放松了的精神和身体
才能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有最快的移动。
紧是为了使这个高速移动的身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产生巨大的摧毁力。
练发力的步骤是从独立、定步到进步;
由有方向逐渐过渡到无定向;
一层层平静地找到拳劲的感觉,才往前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