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5: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松沉到脚下的感觉?
盘练太极拳需要培根、固根;
有植树一样;
根深才能叶茂;
根深才能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挺拔稳定。
脚下有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也称底层劲。
下盘需要稳固也好;
用重量行拳也好;
借助地心力走架也好;
接手的收劲化劲、合劲发劲也好;
都要松沉到脚下有根才能实施。
松沉到脚下有根是入门阶段的一个重要元素。
如何体悟松沉到脚底呢?
松沉到脚下有根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啊?
我感觉松沉到脚下有根
就是练对了太极拳松沉功夫的方向;
是一种感觉;
是脚底落地生根;
收劲于脚。
练拳的阶段层次不同,亦不尽相同。
何谓“松沉”?
用玻璃鱼缸中做个实验:
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水中;
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
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
石子落到鱼缸底部则不动;
这个现象是“重”。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
“沉”是不停运动的势态;
乃从地沉实的法则;
“重”静止呆滞的现象;
在太极拳属于失根之象,
故不取为法。
明拳理又晓练法;
就不难体悟松沉到脚底入地了。
是脚底落地生根了;
平时,由于人体机体各部分都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
所以,各自的重量都被分散了;
就感觉不到有多大的重量;
但是随着人体各个部分的放松和放松程度不同;
人体的自身力量和各个部位承受的压力也就发生了改变。
举个例子,如果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都放松了;
那么,牵引这三个部分的力量;
因为由紧变松而暫时减弱了支撑和牵引的力量;
这三个部分自身的重量;
全部压到了肩膀上;
此时,整个胳膊变得相当的沉重;
这个时候整个胳膊的重量
就是胳膊自身重量加上地球引力之和;
这不是胳膊产生的力;
而是,由于这三个部分放松后产生的松沉劲;
其实就是这三个部分自身的重量。
同理:肩胛背腰的一一放松;
就把肩胛背腰的紧密连接程度松弛了;
彼此间的牵引力也就暫时减弱了;
这三个部分自身的重量也就完全落到了臀部和双腿上;
感到特别地沉重。
此时,进一步松胯垂臀,落胯下沉;
放松膝部,放松髁部、脚部。
这样,就把整个人体的自身重量放到了脚底地下。
此时此刻,仅仅是由于人体的四肢;
躯干接连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接一个的节节放松;
由于每一个关节和部位都进行了由紧到松的拉伸;
舒展的运作;
松弛了这些部位的连接和牵引力;
结果把这些部位的全部重量一一传送到脚地下。
此时此刻,既没有人体任何的运动;
也没有产生任何的力;
完全是因为一个接一个的
由紧到松的不间断的反反复复的转换
才引发的人体自身重量的下沉。
所以讲整个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
任何肢体骨骼的单一运动;
也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拙力的产生。
这就是从头到脚节节贯穿的一一
放松的全过程;
真正做到把内气完全沉到了脚底下;
也就是通常讲的脚底落地生根了!!!
然而松沉的落地生根不是死根;
而是可以轻灵变化的。
欲要把松沉到脚下有根练到功夫扎实;
真得用心去悟和下苦功去练;
往哪条途径去悟练呢?
大约有四种扎根的技术;
分别名之为:
平稳根、支架根、制动根和缓冲根。
平稳根是为重心在两脚间的安全位置所设计的根……
支架根是指脚下有对抗力的根……
制动根是在对方突然撤力时控制身体前冲的根……
缓冲根是为缓冲受到的冲击力所设计的根;
根种不同是感觉有所不同的。
练时有根,用时无根。
一层功夫一层理;
先练“落地生根”;
后练“去除己根”;
从“有根胜无根”
到“无根胜有根”;
是不同阶段层次的体悟。
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
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是领!
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
与地面过电打通……
感觉踝骨以上,毫无力感……
如在用时,劲要一下子沉到脚下;
这样子劲才充实……
在发劲时,脚下一定要认端的才有根……
无论练拳或接手;
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
否则一切全谈不到。
千要紧,万要紧;
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松沉为连贯性动作;
松得几分,沉亦得几分;
松是基础;
沉是结果
沉是对松的验证;
松沉绝非柔弱;
而内含有弹性之劲。
上身不松问题之在腰胯;
大腿不松问题之在膝;
小腿不松问题之在脚踝。
脚跗松透则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修炼中松沉感觉过胯以后;
腿部松透又是一大难关;
尤其是踝部;
全身重量都加在这个细小肉少的部位;
踝部容易紧,不容易松;
如果脚趾抓地就会使踝部紧上加紧;
必然影响松沉劲的下沉。
脚趾不是不能抓地;
而是要在不影响踝部松开的前提之下
去恰到好处的抓地;
讲究何时抓地的机会;
抓力的大小;
抓地时间的长短;
这样才能使松沉到脚下的功效更高。
松要到脚下,真的能松下来;
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
此时的松必然带来沉。
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
腿的承重感受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
在站桩练功的初级阶段;
真松下来的时候;
大腿会有酸胀或火烧一般的感觉;
附在骨骼上的筋会被明显的抻拉;
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随着松的程度逐步变化;
大腿—膝部-—小腿-—脚下依次深入。
待气血和筋骨都比以前增强了;
也练到换劲了;
就自然没有什么难以承受的练功感觉。
如在练拳架或练接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
不是真正松膝。
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
而是靠松腰落胯圆裆的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
如能松腰落胯;
则膝分虚实松开;
膝腘自然吃劲。
盘练者要做好松腰落胯;
首先要放松腰部和臀部的肌肉;
大腿和小腿阴面的肌肉的肌肉;
肌肉松不了,又如何能松腰腿的筋骨?
又如何能松沉入地呢?
很多拳友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
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
一不是松沉的架势,而是硬压蹲低的姿势;
二是膝部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
倘若拳势下盘松沉得太低,
就会由沉势变成僵紧之重势;
膝部很受力,撑起较困难。
只有腰塌、胯沉、尾闾坠;
圆裆的同时意气松沉下来的态势动作;
才是符合太极拳技术要求的松沉;
只有沉到脚底与地面吻合一体相吸
又能脚劲上传顺着地面反座弹力站起
与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处。
欲要松沉到脚地通根;
那就切忌脚下用力的蹬地动作;
盘拳走架是靠重量自然地落在地面上;
相反由于蹬地向下加力,
与松沉劲相反的向上之力随之产生。;
脚蹬产生向上的反弹浮力是拳病;
不同于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力哦!
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
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
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
向周围各个方向松。
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
向下松是最基本的第一元素;
是产生向其它方向松的母松。
向下放松贵在一个‘放’字!
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
是因减弱向上的支撑力;
凭着自身重量;
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
把骨架理顺;
让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湿衣服似的
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
真正放松到脚下了;
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
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
向下放松,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
因此叫松沉。
身体愈多部位放松;
放到地面的身体重量就愈多
气也愈下沉于脚底。
气愈沉脚底则重心也随之到脚底;
反弹力亦随之增加;
与地心吸引力更为相合。
松腰落胯则气自合沉;
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比如单鞭要有沉势就得松腰下坠、气沉丹田;
实腿落胯;
虚腿塌胯垂臀。
真的松沉到脚底贴地;
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
渐渐充盈全身;
将人向上顶起;
这是地面反座弹力作用的缘故。
除了手上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
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
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
感觉身体饱满。
这也是松沉落到脚底的感觉。
跟松沉有关的是人的重心;
练拳者的重心大约有四种。
第一是身体的承载重心。
第二是意念重心;
行拳时要用腰脊带动,用丹田带动全身行拳;
这腰脊、丹田就是意念重心;
意念重心是可变的。
第三是感觉重心,亦称吃劲重心。
行拳时你自己感觉到脚底哪个部位吃劲;
是在脚跟啊还是在脚掌脚趾;
如果你沉到脚底了;
会感觉出来。
以单鞭为例:
松沉到脚底的一重要环节
就是实腿松腰落胯和虚腿松腰塌胯与收尾闾。
落胯是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垂落的同时
伴随腹部下沉的动作;
收尾闾能夠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裆;
内气自然而然沉于下丹田。
第四是技击重心:
技击重心是前三种重心的结合;
内家拳是以技击重心取人;
在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比较好感觉。
有了从腰、胯、裆、膝向下松沉的感觉之后;
逐渐感觉来劲在膝腘、小腿肚、脚踝之上;
不久可以感觉沉到脚底入地了。
太极拳的发劲和化劲;
其节节贯串的放松与松沉到脚底是相辅相成的;
节节贯串的放松练得越到位;
松沉到脚底的功效就越好。
我认为,没有节节贯串沉到脚底的放松,那是假松;
没有节节贯串放松的沉到脚底,则是假沉。
比如化劲要把对方之劲力通过松沉卸到脚底地面,
这样才能化之干净。
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脚底入地
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
先单练定势的松沉到脚底地面;
再单练和对练定势的松沉到脚底入地;
体悟腰胯与脚地通根的感觉。
最后进阶单练和对练活步动态的“无根胜有根”;
这样既从上往下松沉到脚下有根
又活似车轮的收劲于脚。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5: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需要明中节;
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腰为根节
在实用上就是肩,肘,胯,靠;
用中节去击人地方法。
盘练就是要承上启下;
接骨斗榫需要细心揣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0: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需要注意身上的几个三角结构;
循序渐进修炼出来;
这是发力关键;
也是最稳定支撑。
圆最活;
三角最稳。
圆的里头都是角力。
如果需要周身有效运作;
前提是局部结构支撑。
一个不打一群;
单兵斗不过阵法。
什么叫弱,一盘散沙。
什么叫强,周身一家。
练拳:
两肋和脑后枕骨,围成三角力域。
头正,脖子就正。
反过来,脖子歪,头一定正不了。
立顶,开两肋,抱混元桩。
后头有个隐形三角;
上端在枕骨,下端在两肋。
围成个隐形三角区域,就是力域。
力域不是劲路。
劲路是线路,流通的。
力域是面积,封闭的。
不要忽视局部力学;
没有局部,哪来的贯通。
说的僵,是整体不能硬;
局部开合松紧,可一定要有。
力域和劲路一样;
没有解刨学基础,看不到;
是结构带来的体感。
开肋越大,横劲越大;
斜方肌和肋间肌,都拉开了,充满弹性。
练出这个三角;
上盘得到稳定支撑;
不仅活,极富攻击性,
出拳劲整,背部张力加大。
先阔背,练出这个三角。
有了这个东西,调膀,探膀才有力度。
阔背到位;
三角支撑,拧腰探膀,
劲就送出去了。
发什么力,没关系;
什么形,也无所谓;
但这个三角,你要练出来;
这是内家拳,九大板甲之一。
这个三角力域;
必须结实,弹性十足;
才能发出刀子般的劲。
怎么练?用肘练。
站桩,双臂抱圆,头不许动,立起来;
两手也不动,斜下方45度;
抻肘,拉斜方肌,开背阔肌;
顺势开后肋,提吊丹田。
肘拉抻肱骨,肱骨拉肩,肩拽斜方;
开始力度不要太大,缓缓操作;
急拉能拽,容易受伤,切记。
根据自身情况,适度练习,循序渐进。
有一定功底的,可快速拉抻;
直到弹性十足,力度坚韧;
这块力域有了;
发力可长可短,可控性极强。
同时也会知道,怎么用背发力。
首先是正。
头顶悬,就是为了三角的顶端;
至于高点,否则再怎么练,也走样儿了。
开肋要张得开,别影响呼吸;
不许憋着练功;
自然放松,开合有度。
肘拉到极致;
别停留,放松自然反弹;
再来一下,如此反复;
记住箍臀。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2: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运动;动静随心;
往来运气;贴背而行;
前进后退,虚实分明;
起落转换,随遇平衡;
顺截引放,守我虚灵;
有容忘欲,大道无形!
动时求平衡;
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
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
运动轨迹合适、圆活;
灵敏这是自身的协调;
这样只不过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功夫;
另外三分之二是在同对方的协调上;
这三分之二里一半是跟对方同步;
另一半是跟对方不同步;
是同步中的不同步,绝不是反步!
这时便有了顺截引放;
守我虚灵的效果!
太极功夫一有全有一无全无!
后三分之二的功夫只有从上下相随求得;
还只有在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能练!   
因为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会有:
运转丹田劲不散,
形浩然、真力聚;
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悟阴阳以养性;
学懂理论知识---
领会虚实变化规律---
一点一滴,一丝不苟; 
容天下以识大,
舍己从人容纳对手---因势变化,从容不迫; 
阅真柔而知刚。
心领神会水的属性---
遇物受形,随遇而安。
真柔者水也;
一招一式走架子;
象流水一样游动自然;
使自己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走得过去;
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状态;
这便是水能随遇平衡的适应性、
包容性和无形无象。
至于刚简而言之就是水的冲击性;
太极拳练到纯熟时可以形成劲浪;
用水浪做比喻应该是最恰当的。
行拳如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拳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是属于无为而为的东西!
这种状态下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
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
神之所往、形之所趋;
力之所致、法之所随; 
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
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
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这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内力"!
掤劲!
掤劲自己活动的房子;
是用来承受对方施于我的劲力。
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
改变对方劲力的作用点!
这就是 "活动的房子"(掤劲)的作用。
掤劲这个活动的房子,是一个球体。
我们练习太极拳;
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房架(骨架);
使我们自己这座房子(棚--自己这个整体劲);
能经受得起风雨;
刻苦锻炼,认真揣摩;
装饰好自己这座房子;
练习到纯熟时,以手为门;
以天为盖,以地为基;
腰为总管,八面玲珑!
门可以随意开合,
不存在丢、顶的意念!
太极十三势中
"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
掤劲是根!
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
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
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
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掤、捋、挤、按、开合、浮沉!
一片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
雪花一片一片堆积在竹叶上;
竹叶静静地承受着雪花的重力;
随着重力的方向慢慢下沉;
终于雪花落下,
随后竹叶恢复原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
中定劲就有了;
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后;
棚劲始终不丢;
顺着雪花的重力的方向运动;
这里是"捋劲"不对雪花有任何反抗,也不逃避。
整个过程轻松自然;
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下,是开的过程;
雪花落下后到竹叶恢复原样,是合的过程。
从无到有、自有而无;
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
象一筑墙,象一块布,象一个球,象一个洞;
象一筑墙时,铜柱铁壁,中定无隙;
象一块布时,薄到无厚,水性随心;
象一个球时,浑然一体,圆活自如;
象一个洞时,其形莫测,如临深渊;
所有这些感觉:
都是在我们自己所给的条件中形成的!
高手都只不过是自己在打拳!
大道无形,唯一清净,无欲无争;
心境平平;举手投足,谨言慎行;
来合法度,去应天命;客令为天;
你先我先,来去有门,出则神往;
虚灵乾坤;循环走转,和谐心明;
进退无为,逍遥真君!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0: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盘练太极拳的放松:
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
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
更好地重新组合。
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
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
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
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
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
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
就像电的损耗一样;
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盘练太极拳“肉是懒的;
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
不能以肉带动骨;
肌肉要懒、要松;
但是骨骼不能随之像散了架似的;
反之,要有空的意识。
即用意使骨骼漂浮起来;
空如气球,轻灵无比。
这是向上的一种感觉;
与松沉入地是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
肌肉要松沉,骨骼要空漂。
内不动外不发;
腰不动手不发。
逢力必沉,逢沉必转。
棚劲是太极拳运化所暗劲的根本;
而靠劲则是太极拳发放所有明劲的基础;
只有将靠劲练好了;
放到其他招式中;
才能形成吐出各种太极整劲的明劲;
必须练好靠劲才能练其他的劲力。
每式定式都是棉里裹铁;
积柔成刚最后吐劲的动作需要多多练习。
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
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
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太极拳的松功是一种修炼手段;
“松”的目的不是实战时软塌塌、松懈懈、如一摊稀泥;
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
使它动荡起来;
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穿透力、击打力。
这是太极拳初学者要明白的主要东西。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
脚底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
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
是底层劲,亦叫母劲;
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
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
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
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
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
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
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松紧本是一根绳;
松紧紧松刚柔用。
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
松的目的是为了用;
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
“松”在外表可以看见;
“紧”在外不明显;
主要是在内的意会。
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
先练“落地生根”;
后练“去除己根”;
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
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
很多拳友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
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
是练法不对;
实腿能转;
虚腿能走、能踢。

形成“人体浮力”的两大因素;
一是向上的意识、意念;
二是机体的伸缩紧张。
有了这个认识;
修炼松沉劲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其实修炼松沉劲的过程;
就是改变两大因素;
逐步减掉“人体浮力”的过程。
练太极拳用减法;
“人体浮力”彻底减掉了;
松沉劲就练成了。
松沉劲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劲;
是行拳不可离的劲;
我把它称为四母劲
(松沉劲、圆撑劲、换脚劲或称移换劲、螺旋劲)之一。
何为刚?
在发劲时内外合一;
将自己的力量发到击点即为刚。
能将自己全部的力量发到击点就是刚劲的最高标准。
丹田内转并非小腹内的脏腑如何转动;
而是依靠意念引导内气鼓荡;
使腹肌、腰肌之内的小腹(包括腰椎及小腹内的脏腑)形成一个万向轴心;
通过它的鼓荡作用;
使腰部在左右旋转、前后(上下)折叠运化时运动自如而有力;
起到人体上下左右劲力运行的枢纽作用;
既有八面支撑的力量;
又有灵活的旋转。
丹田内转的起点(导引入手处)在海底穴(会阴穴处);
它的劲源在脚蹬地时大地的反弹力。

松是太极换力性的过程。
后天的力逐步换成先天的力。
松了挨打是懈了;
也就是没有通练松而生成新的东西;
换句话也就是说性没练好 更没有定住。
真正的虚实概念说的是力的性质。
虚力的性质是不管力的大小如何;
这种力没有明确的力点;
而且永远是活性流动的。
想想水,不管水上是一条小船还是一艘航母;
你有多大的力它就自然产生多大的力。
但无论船多重,船底下找不到任何的实点。
见入而开,遇出而合,乃为真开合。
遇来则降,就去而升,乃为真升降。
随物而屈,就隙而伸,乃为真屈伸。

太极拳所强调的“松”是“松”掉身上的力;
而不是向下松坠体重;
是一种周身自然不用力而非有意下坠的状态。
所有的太极拳都要松透;
松透了才会出虚,虚之大为沉;
实之大为重;
实则死,虚则活。
松是用意松内;
不是外面的事。
你看到的就是重;
沉你是看不见的。

胯与脊:
一个主“横”;
一个主“顺”;
合则为“螺旋”;
称“龙虎之劲”。
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内气往下松沉时,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导引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
向丹田处沉降;
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要做到松而不懈。
内劲即太极劲;
是神、意、气的化合;
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松肩”是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
将肩井穴张开;
降于涌泉穴中。
太极真谛:
一松一紧一运化;
一松一紧一太极;
一松一紧力自出;
一松一紧自无敌;
不松不紧不刚柔;
慢松慢紧力浑厚;
瞬松瞬紧炸力崩;
渐瞬松紧鬼神惊;
拳者若明此中理;
无师自通功必成!
太极拳攻击人是手与对方接触的瞬间才发劲的。
当手没有接触到对方之前;
虽然手是快速往前移动却是没有劲的;
而当手接触到对方之后,手也是没有劲的;
只有手接触到对方的一刹那间;
手才是疾如闪电出现发劲;
而且是转瞬即逝又恢复为没有劲了。

什么是形整,什么叫周身一家?
形整的力学机制是“拱效应”。
所谓“拱效应”是指;
无论肢体何处受力;
总可以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进行调节;
使此力对身体内各个骨节只产生
(或基本只产生)均匀的正向力(压或拉力);
而不产生或基本不产生剪、扭、弯等力效应。
发劲准则:根松摧,中通顺,梢发透。
修炼太极拳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整劲。
如筋骨与皮肉一定要分清,一紧一松,骨肉不连;
如果筋骨与皮肉连不可分;
就必然周身铁板一块;
无法分而合之以求完整。
行功走架时,腰腿传递到两手指的意气;
要达到气势的边沿;
做松肩沉肘时;
两手手指的延长线到达空中时;
脚底之气则要深入地下;
脚底之气下沉入地多深;
则手指之意要上升多高。
这是太极拳“折叠”法则的体现;
也即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肩寒全身僵;
肩紧全身滞。
太极拳的"弓"就是"发力是一松";
如果同时体会到脚底和地;
手掌和空气,;
是"硬"接触, 就是弓, 就是内力。
太极拳最根本的原则就是;
极柔软极坚刚.;
越是放松,越是强大;
骨升肉降,:
肌肉全部放松,一点力不用;
人体是"静不稳"的,不调整就会倒.
但是, 人的骨骼,关节设计;
有一个神奇,有一个承力的小小的角度;
可以提供一点点的"平衡";
找到这一个角度, 就是站桩的目的。
发力是一松。
也就如同“弹簧”。
弹簧恢复常态是“本能”。
人体“压缩”、“扭转”后有恢复正常的本能;
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就是威力无穷的"内力“。
掌心力从足心起。
人体是一张大弓;
弓的一头是打敌人的手;
另一头是大地母亲。
人体自身只是一个能量和动量的通道。
太极是一个圆。
圆有一个最伟大的能力,融合阴阳。
太极可以让敌人为我所用。
两个力,作用在圆上面;
可以使这个圆转起来。
旋转的圆就是太极。
这个旋转是浑圆的,各个方向。
太极拳可以利用敌人的力量;
并不是光轻柔就可以;
而是要做阴阳转换。
人体的设计就是处处有阴阳。
招式,必须体现阴阳;
简单地说,就是一定要有拧转。
人的拇指,食指是阴经;
中指和后三指是阳经。
中指是阴阳交汇;
可以集中全掌的力量;
马蹄就是一根中指。
动物都是用的内功;
内功就是阴阳汇聚。
人身处处分阴阳。
所以,功夫是最简单的;
功夫的招式一定是符合阴阳;
大自然的道理的。
脚和手,脚和头,是弓的两端。
压弓的一端;
另一端立刻有压力;
而弓感觉不到什么。
暗劲,就是足弓一顶;
力量(冲量)立刻到手或者头;
身体(脊椎)感觉只是一松;
没有做任何事情。
反过来也一样。
手有点压力,力量立刻到脚底;
身体感觉只是舒服;
没有做任何事情。
关键是脊椎这个弓;
要彻底放松,不能堵;
用一点力就是堵了。
看这三步曲:
第一步是“以身变手”;
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
第二步是“以气变手”;
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
第三步是“以意变手”;
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
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后腿起不能靠前脚蹬;
应是前胯一沉,后胯提起;
腿自动收回。
迈出的时候是前胯送出去之后;
腿跟着过去。
立如秤准,腰如轴;
进退运行均要以腰抽丝带动;
不可直来直去。
腰动一分,身动半尺;
手动就超过一尺了。
练拳要格外体会精微之处。
松是为了产生高速度;
只有放松了的精神和身体
才能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有最快的移动。
紧是为了使这个高速移动的身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产生巨大的摧毁力。
练发力的步骤是从独立、定步到进步;
由有方向逐渐过渡到无定向;
一层层平静地找到拳劲的感觉,才往前面走。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0: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10-9 10:58
再看盘练太极拳的放松:
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
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

太极拳的"弓"就是"发力是一松";
如果同时体会到脚底和地;
手掌和空气,;
是"硬"接触, 就是弓, 就是内力。
太极拳最根本的原则就是;
极柔软极坚刚.;
越是放松,越是强大;
骨升肉降,:
肌肉全部放松,一点力不用;
人体是"静不稳"的,不调整就会倒.
但是, 人的骨骼,关节设计;
有一个神奇,有一个承力的小小的角度;
可以提供一点点的"平衡";
找到这一个角度, 就是站桩的目的。
发力是一松。
也就如同“弹簧”。
弹簧恢复常态是“本能”。
人体“压缩”、“扭转”后有恢复正常的本能;
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就是威力无穷的"内力“。
掌心力从足心起。
人体是一张大弓;
弓的一头是打敌人的手;
另一头是大地母亲。
人体自身只是一个能量和动量的通道。
太极是一个圆。
圆有一个最伟大的能力,融合阴阳。
太极可以让敌人为我所用。
两个力,作用在圆上面;
可以使这个圆转起来。
旋转的圆就是太极。
这个旋转是浑圆的,各个方向。
太极拳可以利用敌人的力量;
并不是光轻柔就可以;
而是要做阴阳转换。
人体的设计就是处处有阴阳。
招式,必须体现阴阳;
简单地说,就是一定要有拧转。
人的拇指,食指是阴经;
中指和后三指是阳经。
中指是阴阳交汇;
可以集中全掌的力量;
马蹄就是一根中指。
动物都是用的内功;
内功就是阴阳汇聚。
人身处处分阴阳。
所以,功夫是最简单的;
功夫的招式一定是符合阴阳;
大自然的道理的。
脚和手,脚和头,是弓的两端。
压弓的一端;
另一端立刻有压力;
而弓感觉不到什么。
暗劲,就是足弓一顶;
力量(冲量)立刻到手或者头;
身体(脊椎)感觉只是一松;
没有做任何事情。
反过来也一样。
手有点压力,力量立刻到脚底;
身体感觉只是舒服;
没有做任何事情。
关键是脊椎这个弓;
要彻底放松,不能堵;
用一点力就是堵了。
看这三步曲:
第一步是“以身变手”;
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
第二步是“以气变手”;
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
第三步是“以意变手”;
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
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后腿起不能靠前脚蹬;
应是前胯一沉,后胯提起;
腿自动收回。
迈出的时候是前胯送出去之后;
腿跟着过去。
立如秤准,腰如轴;
进退运行均要以腰抽丝带动;
不可直来直去。
腰动一分,身动半尺;
手动就超过一尺了。
练拳要格外体会精微之处。
松是为了产生高速度;
只有放松了的精神和身体
才能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有最快的移动。
紧是为了使这个高速移动的身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产生巨大的摧毁力。
练发力的步骤是从独立、定步到进步;
由有方向逐渐过渡到无定向;
一层层平静地找到拳劲的感觉,才往前面走。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5: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腰没劲,光走胯,没用。
胯再活,也要有内力注入。
胯是执行者;
车好,还要人来开。
丹田给力,拧腰掖胯,拉皮筋。
身法地道,是说身上有一股活劲。
动丹田,拧腰,走胯。
内劲先动,后形动;
这是主次关系。
丹田是发动机,
腰身是链条,
两胯是轮。
点火,带动,跑路。
腰拧一股劲;
再走个小弧;
陡然一蹬地,脱影而出。
说一个人劲玩的细,
是腰劲细腻;
和胯呼应的极好。
谁也离不开谁;
都是一体联动。
左转,腰一拧,腰眼一紧;
丹田突然给命门;
一个力道,反弹给脊柱;
一秃噜膀子,劲就出去了。
拙力,不是没力,
是僵在了局部,放不出来。
内劲,可以流动转换。
一想,劲就过去了,随发随收。
腰走个小旋,向后一挤,微一顿挫,
背就隆起来了,整劲勃发;
横竖都在一个圈里打转。
练到最后,脑子省事,不想就有;
全凭身子感应;
这叫无意者十,真正做到了十全。
展得开,也要会走旋。
尤其是腰,拧上劲,别忘了带胯。
身上要转的周全,不吃亏;
这么大一个千斤顶,好使。
左右两肋,微调中线;
对着他中线,别跑偏;
等他偏离,谁认地准,多余动作就少。
动作到位,劲干净的,能赢。
别认为,打起来像武打片,真不是。
不好看,但都很直接。
拧腰走胯,就是一闪念的事;
外行根本看不出来;
练功时也不让看。
我怎么个劲路,你看到了,我就没了。
古时候,想看东西,要么磕头拜师,要么拿你的东西来换。
差距很大,也没必要了,不等价。
都是跟比自己强的学,输了也高兴。
你会被裹挟,做不出自己;
是腰还不会运劲。
腰的主劲,是拧旋。
动态平衡,出自拧得正不正;
不正,就给人腾地。
劲是歪的,不管用,一磕上就飞。
想要练出个球;
腰就要学会旋。
旋中有拧,拧上劲,再给胯;
胯就不会空转。
劲就是一条链子。
拧腰,不是晃荡;
凝聚丹田,是第一要做的。
人不缺散力;
人就缺整劲。
拧腰走胯,首先是正,不正没劲。
胯要活,更要会转换;
左边去了右边,右边回到左边;
半尺之地,你也不知道我在哪儿,就是摸不着。
一会是个千斤顶;
一会又变成漏斗。
猫步行走,主宰于腰。
此乃太极拳真功夫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8: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太极拳盘练的核心就是节节贯串;
劲起于足,接于腿;
主宰于腰,通达与脊,输于臂稍。
我们练拳的核心就是从支点到落点(劲点所在处);
不断优化中间环节的过程。
可以先看支点的劲从何而来。
劲不是要靠两腿的主动蹬撑而来;
而是两足以及尾闾;
在拳架骨骼调整好后;
产生向下松沉的力;
此力的反作用力通过两足以及尾闾的运动;
开始合而为一的向腰脊输送。
可以是前后整合,左右整合;
上下整合、螺旋整合。
下盘关节放松之后;
本身松沉的力;
也就承担体重的压力;
此反弹力接地而起;
基本上也是体重压力的反作用力;
而后如果身体骨骼优化到位;
加之两腿小肌肉群的协调配合;
则可以产生出大于体重3-5倍的整合力来。
这就是太极拳的整劲。
去除大肌肉群的拙力;
在大肌肉群放松的情况下;
通过调整骨骼;
优化关节的延展和松活;
盘练筋腱的整合和协调;
才能在节节贯穿中;
去除阻碍的因素。

节节如何贯穿?
节节贯串就是支点到落点所要走的路线,也叫劲路。
看一个行拳是否好;
就是看他的劲路是否通;
劲点是否明;
劲别是否清。
劲在传导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来自两个:
一个是关节的阻碍;
一个是大肌肉群的阻碍。
关节不能以最优化的角度和方向对上;
劲的传导就会偏离或者不能整合。
骨骼对上劲就来了。
骨骼和关节的对上;
就是我们练拳开始追求的目标。
我们讲的外三合;
不是形对上,而是劲的三合;
脚与手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都是关节的劲力整合。
大肌肉群的阻碍:
如果大肌肉群紧张;
则会带动筋腱的紧张;
势必影响骨骼和关节。
劲力是以波的形式传导的;
也就是说:
以主宰的腰脊为核心向四稍传导;
大肌肉群一旦紧张;
原本传导的劲力就在紧张之处受阻而消解。
所以用拙力,即是事倍功半。
如何优化?
看看几层练法。
一、拳架之规范。
具体就是由形入手;
调整骨骼,控制关节;
在劲力的外三合上不断微调。
二、松和紧的练习。
三、接手检验和反复调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1: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天,你辉煌了;
一定要有个好身体,
才能享受人生。
有一天,你落魄了;
还得有个好身体,
才能东山再起!
健康不是第一, 而是唯一!!
这也贵,那也贵;
照照镜子其实你自己最贵;
当你倒在病床上的时候;
多少钱才能把你扶起来呢?
所以,储存健康是最明智的选择!
人生只有单程,没有往返,
让自己健康是美德,
让家人健康是责任,
人生下半场,拼的就是健康!     
站桩是个宝,生活离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3: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      
当有人和你无关紧要的争执时,你就让他赢;   
因为你并未损失什么 。
其实人生的幸福;      
一半要争;
一半要随 。
争,不是与他人争,而是与困苦抗衡。
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
盘练太极拳更是如此;
半争半随,对拉拔长!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